《中国犯罪原因研究》PDF下载

  • 购买积分:14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王顺安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8
  • ISBN:7800566579
  • 页数:443 页
图书介绍:

第一章 犯罪原因概述 1

第一节 犯罪原因概念及有关范畴 1

一、犯罪原因的概念 1

二、犯罪原因的特性 3

三、与犯罪原因研究相关的范畴界定 5

第二节 犯罪原因的分类及其内容 8

一、犯罪原因分类的价值 8

二、犯罪原因分类的标准 9

三、犯罪原因分类的内容 10

第三节 犯罪原因研究的意义 12

一、预防犯罪的实践意义 12

二、国家立法与司法的理论意义 14

三、犯罪研究的科学意义 14

一、预防犯罪是犯罪原因研究的出发点与归宿 15

第四节 犯罪原因与预防犯罪的辩证关系 15

二、犯罪原因理论是预防犯罪的科学依据 18

三、犯罪原因与预防犯罪的内在联系 21

第五节 中国犯罪原因研究的历史回顾与评价 23

一、新中国犯罪原因研究的历史回顾 23

二、新中国犯罪原因研究的基本评价 38

第二章 犯罪原因的基本原理 46

第一节 犯罪原因研究的理论前提与基本原则 46

一、犯罪原因研究的理论前提 46

二、犯罪原因研究的基本原则 50

第二节 犯罪原因研究的方法论 53

一、科学的方法是犯罪原因研究的生命 53

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 54

三、思辩与实证方法 56

四、系统科学方法 58

一、几种犯罪原因体系理论的评介 60

第三节 犯罪原因体系及其结构层次 60

二、犯罪原因体系的科学含义 67

三、犯罪原因体系的内部结构、层次 69

第三章 人类社会产生犯罪的根源——犯罪本源理论的综合与综合的方法论 76

第一节 犯罪本源概述 76

一、犯罪本源研究的价值 76

二、犯罪本源概念的方法论涵义 78

第二节 犯罪本源理论的比较与评析 85

一、几点必要的说明 85

二、抽象个体类理论 87

三、生物个体类理论 88

四、文化个体类理论 94

五、社会个体类理论 95

六、具体个体类理论 102

第三节 走向综合之途 108

第四节 犯罪本源观之我见 117

一、犯罪本源是什么? 118

二、犯罪是永恒的吗?人类社会无法消除犯罪现象吗? 121

三、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犯罪的本源吗? 122

四、如何理解犯罪本源在犯罪原因机制中的地位和作用? 123

第四章 犯罪的社会因素 125

第一节 犯罪社会因素的概述 125

一、犯罪社会因素的概念 125

二、社会因素在罪因体系中的地位 125

第二节 社会生产力与犯罪 127

一、社会生产力决定与制约着一定社会的犯罪现象 127

二、社会生产力的落后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犯罪产生的根本原因 129

第三节 社会分层与犯罪 132

一、社会分层的含义及研究价值 132

二、社会分层与犯罪的关系 134

三、阶级斗争与犯罪 137

一、社会分工的含义及研究价值 140

第四节 社会分工与犯罪 140

二、社会分工与犯罪的关系 142

第五节 现代化与犯罪 147

一、现代化的含义及其研究价值 147

二、现代化与犯罪的历史考察 148

三、异质化与角色丛 150

四、机会均等与成就自赋 151

五、我国的现代化进程与犯罪 152

第六节 人口膨胀与犯罪 155

一、研究人口膨胀问题的价值 155

二、人口对社会发展的正负效应 156

三、我国人口现状与犯罪的关联性 159

第七节 赤贫与犯罪 161

一、研究赤贫问题的价值 161

二、赤贫对犯罪的影响 162

一、家庭的含义及研究价值 164

第八节 家庭与犯罪 164

二、家庭内在关系与违法犯罪行为 165

三、不良人格形成与问题家庭 166

四、犯罪行为形成与问题家庭 168

第九节 户籍制度与犯罪 169

一、户籍制度的含义及研究价值 169

二、户籍制度的源流与弊端 170

三、户籍制度的现状与功能 173

四、改革模式与犯罪控制 175

第五章 犯罪的经济因素 176

第一节 犯罪经济因素概述 176

一、研究的目的 176

二、经济因素在罪因体系中的地位 176

第二节 经济发展与犯罪 177

一、经济发展必将牵动社会整体嬗变,从而造成特定历史时期内社会结构失衡,致使犯罪加剧增长 177

三、经济因素对现实犯罪现象的影响 177

二、社会结构转型对犯罪影响的具体表征 178

三、转轨变型过程中的空隙、社会心理的失衡,必然带来犯罪的增长 181

第三节 经济系统与罪因系统 182

一、经济系统对犯罪的制约性作用 182

二、经济系统对犯罪的主导性作用 186

三、经济因素对犯罪制约性、主导性作用的具体表现 188

第四节 代价:经济发展与犯罪增长 191

一、犯罪代价问题论辩回溯 191

二、“代价”一词两种语义含有的两种犯罪代价 196

三、应有的正确态度及理性思考 200

第五节 市场经济的非社会基本制度性决定了现阶段犯罪呈超制度上趋同发展态势 203

第六章 犯罪的文化因素 208

第一节 犯罪文化因素概述 208

一、何谓文化 208

二、一个独特的犯罪研究视角——犯罪的文化解析 209

第二节 中国传统文化对犯罪的影响 214

一、社会文化的二元性 214

二、犯罪控制:中国传统文化范型的正效应 215

三、犯罪控制:中国传统文化范型的负效应 222

第三节 文化冲突与犯罪 231

一、文化冲突:犯罪的文化原因 231

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西方文化冲突的启示 232

三、看不见的手——中国当代文化冲突的思考 240

第七章 犯罪的生理因素 249

第一节 犯罪生理因素概述 249

一、生物与生理 249

二、犯罪生理因素的含义、特征 250

三、研究犯罪生理因素的曲折历程与现状 251

第二节 生理因素:犯罪原因研究不可忽视的内容 260

一、犯罪行为的发生离不开行为人生理机制的作用 260

二、是主要因素?还是次要因素?——生理因素在犯罪原因体系中的地位 261

三、犯罪生理因素举要 264

第三节 与犯罪行为紧密联系的生理因素——性别、年龄和血型 266

一、性别与犯罪 266

二、年龄与犯罪 268

三、血型与犯罪 269

第四节 几类典型犯罪与生理因素 271

一、暴力犯罪与生理因素 271

二、性犯罪与生理因素 275

第五节 研究犯罪原因生理因素的价值——呼吁开展中国犯罪生物学研究 278

一、认识价值 278

二、司法价值 280

三、立法价值 281

四、中国亟待开展犯罪生物学研究 282

二、心理 284

一、犯罪心理因素在罪因体系中的地位 284

第一节 犯罪心理因素概述 284

第八章 犯罪的心理因素 284

三、犯罪心理 287

第二节 犯罪心理构成 288

一、犯罪人的需要 288

二、犯罪动机 290

三、偏倾的价值观 290

四、消极的人生观 290

五、不恰当的认识倾向 291

六、有缺陷的自我调节 291

七、极端的情绪和消极的情感 291

八、犯罪技能与犯罪习惯 291

九、犯罪能力 292

十、不良性格 292

第三节 反社会性 293

二、反社会性的构成 294

一、反社会性的概念 294

三、反社会性与相关概念 295

四、反社会性与犯罪性 297

五、反社会性的形成 298

第四节 犯罪动机是最重要的犯罪心理因素 302

一、犯罪动机的地位 302

二、犯罪动机的特点 303

三、犯罪动机的功能 305

第五节 犯罪的心理机制 307

一、概述 307

二、犯罪情境 309

三、犯罪心理与犯罪情境相互模式 312

四、犯罪行为产生模式 313

第六节 本章概要 315

一、犯罪自然环境因素的概念 317

第一节 犯罪自然环境因素的概念及特征 317

第九章 犯罪的自然环境因素 317

二、犯罪自然环境因素的特征 319

三、研究犯罪自然环境因素的价值 321

第二节 地理环境与犯罪 322

一、犯罪的地域分布 323

二、城、乡犯罪的差异及其成因 327

三、不同社区环境与犯罪 331

四、特殊空间与犯罪 333

第三节 气象环境与犯罪 335

一、气象环境与犯罪联系的一般性考察 335

二、气候与犯罪 336

三、天气与犯罪 338

第四节 我国犯罪的时间分布特点 343

一、刑事发案的月份特点 343

二、刑事发案的季节性特点 352

三、六类案件发案的时辰特点 356

四、月份规律与时间规律综合分析 359

第十章 犯罪的被害因素 360

第一节 犯罪被害因素概述 360

一、犯罪被害人因素及被害性的概念 360

二、被害人的被害性构成要素及各要素的关系 361

三、犯罪原因与犯罪被害人被害性的关系 362

第二节 犯罪被害人在被害发展不同阶段的被害性 365

一、犯罪被害人被害性研究简介 365

二、被害前的犯罪被害人被害性原因 367

三、被害情境中的被害性原因 370

四、被害后的被害性原因 371

第三节 犯罪被害人被害性在犯罪与被害情境中的表现 373

一、犯罪与被害情境及其构成 373

三、犯罪与被害中的中期情境——想象情境 376

二、犯罪与被害中的前期情境——暗含情境 376

四、犯罪与被害中的后期情境——实际情境 386

第十一章 现阶段我国犯罪现象增长的主要因素 391

第一节 关于现阶段我国犯罪现象增长的几种成因理论 391

一、现代化过程代价论 391

二、转型时期社会失调论 392

三、利益多元、差异及矛盾冲突论 394

四、贫富差别加大论(或称“相对剥夺论”) 395

第二节 现阶段我国犯罪现象增长的综合动因论 397

一、现阶段犯罪现象的增长是各种社会矛盾和消极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397

二、私有经济的存在与发展及其所依附的私有观念的影响 398

三、改革的负效应 399

四、市场经济消极因素的作用与影响 399

五、精神文明建设的缺陷 400

六、社会控制能力的弱化 400

一、社会转型 401

七、国际因素 401

第三节 社会转型与犯罪增长 401

二、社会机制转化过程中的漏洞 402

三、利益调整的失衡 402

四、社会控制力量的乏力 403

第四节 腐败现象与犯罪增长 407

一、政府官员腐败直接影响了犯罪率的上升 407

二、执法机关尤其是司法机关的腐败为犯罪现象的增长创造了条件 408

三、党政机关的官僚主义作风激化了人民内部矛盾,引发了许多犯罪行为 409

四、党内和社会上的不正之风,掩护、助长了犯罪及其嚣张气焰 410

第五节 流动人口与犯罪增长 411

一、流动人口 411

二、流动人口的消极作用 412

三、流动人口中的高犯罪率及对社会治安的恶性影响 413

第六节 外来因素与犯罪增长 415

一、外来不良文化的腐蚀与毒害 416

二、国际敌对势力的渗透与颠覆 417

三、境外黑社会组织和国际犯罪集团的渗透与破坏 418

第十二章 中外犯罪原因的比较研究 420

第一节 犯罪原因研究的历史演进与比较 420

一、古代文明时期 421

二、中世纪时期 423

三、文艺复兴及近代时期 423

四、现代时期 425

五、当今与未来社会信息化时期 427

第二节 关于犯罪原因研究方法论的比较 429

第三节 关于犯罪原因一般理论的比较 431

第四节 关于犯罪原因解释论的比较 434

一、西方国家犯罪原因解释论 435

二、中国犯罪原因解释论 438

后记 4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