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形成和分布》PDF下载

  • 购买积分:15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法)蒂 索(Tissot,B.P.),(联邦德国)威尔特(Welte,D.H.)著;徐永元等译
  • 出 版 社: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89
  • ISBN:7502101462
  • 页数:469 页
图书介绍:书名原文:Petroleumformationandoccurrence:本书论述了有机质转变为石油和天然气的机理及油气运移、聚集和分布的规律

第一部分 从地质观点剖析有机质的产生和聚集 1

第—章 有机质的产生和聚集及有机碳的循环 1

1.1 光合作用——大量有机质产生的基础 1

1.2 地球历史时期中有机碳的估算 3

1.3 黑海中有机碳的估算 6

概要和结论 7

第二章 生物圈的演化 8

2.1 浮游植物和细菌 8

2.2 高等植物 10

2.3 生物圈的地质历史 11

概要和结论 12

第三章 近代水体环境的生物产率 13

3.1 有机质的原始提供者 13

3.2 影响生物原始产率的因素 14

3.3 目前海洋中生物的原始产量 17

概要和结论 18

第四章 生物体——细菌、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和高等植物的化学组成 19

4.1 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 19

4.2 类脂化合物 20

4.3 木质素和丹宁 28

4.4 在细菌、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和高等植物中重要化学组分的定性和定量分布 29

4.5 天然组合及其对生物体组成的影响 32

概要和结论 33

第五章 沉积作用及有机质的聚集 35

5.1 富含有机质的古代和现代沉积物及其地质意义 35

5.2 溶解有机质及微粒状有机质的作用 36

5.3 沉积有机质的聚集机理 37

概要和结论 39

第一部分参考文献 40

第二部分 沉积盆地中有机质的演化结果:石油和天然气的生成 44

第一章 有机质的成岩作用、深成热解作用和后成作用 44

1.1 成岩作用 45

1.2 深成热解作用 46

1.3 后成作用和变质作用 46

概要和结论 47

第二章 有机质的早期转变作用:从生物到地球化学化石和干酪根的成岩作用途径 48

2.1 早期转变作用的意义和主要阶段 48

2.2 生物降解作用 49

2.3 缩聚作用 53

2.4 非溶解作用 56

2.5 年轻沉积物中有机质的同位素组成 58

2.6 成岩作用的结果和平衡 59

概要和结论 60

第三章 地球化学化石及其在油气形成过程中的意义 61

3.1 成岩作用—深成热解作用:深部烃类的两种不同来源 61

3.2 直接或通过早期成岩作用从活的生物体中继承得到的烃类:地球化学化石(生物标记化合物) 65

3.3 正构烷烃和正脂肪酸 68

3.4 异构烷烃和反异构烷烃 73

3.5 C10-支链烷烃 73

3.6 无环的类异戊间二烯化合物 73

3.7 三环双萜类化合物 77

3.8 近代和古代沉积物中存在的甾族化合物和五环三萜类化合物 78

3.9 成岩作用和深成热解作用过程中甾族化合物和三萜类化合物的演变 80

3.10 其他多萜烯类化合物 84

3.11 芳香烃类 84

3.12 含氧和氮的化合物 85

3.13 作为地球化学化石分子可能来源的干酪根、沉积岩中的极性部分和原油中的沥青质 86

概要和结论 87

第四章 干酪根:组成和分类 88

4.1 干酪根的定义和重要性 88

4.2 干酪根的分离 89

4.3 干酪根的显微组分 89

4.4 确定干酪根结构的化学和物理方法 92

4.5 化学分析 93

4.6 物理分析 94

4.7 干酪根的一般结构 97

4.8 干酪根的沉积环境和组成:演化途径 100

4.9 小结 105

概要和结论 105

第五章 从干酪根到油气 106

5.1 干酪根的成岩作用、深成热解作用和后成作用 106

5.2 干酪根演化的实验模拟 112

5.3 干酪根的结构演化 115

5.4 深成热解过程中烃类的形成 117

5.5 碳同位素分馏和干酪根的演变 125

5.6 用实验方法从有机物质中产生烃类 127

概要和结论 131

第六章 天然气的形成 132

6.1 石油天然气的组分和鉴定 132

6.2 有机质成岩作用过程中生成的天然气 133

6.3 有机质深成热解作用和后成作用阶段中生成的天然气 135

6.4 无机来源的天然气 137

6.5 沉积盆地中天然气的组成和产出——以西欧为例 138

6.6 沉积盆地中天然气的分布 141

概要和结论 142

7.1 油气形成的一般过程 143

第七章 油气形成与地质过程的关系:石油和天然气的形成时间 143

7.3 有机质的性质—气区和油区 145

7.2 生油潜量和转化率 145

7.4 温度、时间和压力 147

7.5 油气生成的时间 148

7.6 生油岩沉积时间和油气生成时间的比较 149

概要和结论 151

第八章 煤及其与油气的关系 152

8.1 煤生成的综述 152

8.2 泥煤的形成 152

8.3 煤化过程 155

8.4 煤岩学 159

8.5 油气的生成 162

概要和结论 167

9.2 油页岩的定义及油页岩与生油岩的异同 168

第九章 油页岩:一种具有潜在经济价值的、富含干酪根的沉积岩 168

9.1 历史 168

9.3 有机质的组成 169

9.4 沉积条件 170

9.5 油页岩的密度 171

9.6 油页岩的热解 171

9.7 油页岩的产油率和页岩油的组成 172

9.8 油页岩的分布和储量 174

概要和结论 175

第二部分参考文献 176

第三部分 油气的运移和聚集 199

第一章 引言 199

概要和结论 200

2.1 温度和压力 201

第二章 初次运移的物理化学状态 201

2.2 压实作用 204

2.3 流体 208

2.4 初次运移的可能模式 208

概要和结论 218

第三章 初次运移的地质和地球化学状况 219

3.1 初次运移的时间和深度 219

3.2 生油岩沥青和原油的成分变化 222

3.3 初次运移的地质和地球化学状况的评价 224

3.4 关于初次运移的结论和设想 227

概要和结论 229

第四章 二次运移和聚集 230

4.1 油气的浮升和毛细管压力 230

4.2 水动力学和二次运移 232

4.3 二次运移的地质及地球化学含义 233

4.4 二次运移的结束和油气聚集 236

4.5 二次运移的距离 238

概要和结论 239

第五章 储集岩、圈闭和油气藏位置 240

5.1 储集岩 240

5.2 圈闭 241

概要和结论 244

第三部分参考文献 246

第四部分 原油的组成、分类及地质因素的影响 253

第一章 原油的组成 253

1.1 石油与生油岩沥青的比较 253

1.2 原油鉴定的分析程序 253

1.3 原油中化合物的主要族组分 256

1.4 原油中烃类的主要类型 258

1.5 含硫化合物 270

1.6 含氮化合物 272

1.7 含氧化合物 272

1.8 高分子量的含氮、硫、氧化合物:胶质和沥青质 274

1.9 有机金属化合物 278

1.10 原油主要组分的协变性分析 279

概要和结论 281

第二章 原油的分类 282

2.1 概述 282

2.2 研究历史 282

2.3 所提出的原油分类的依据 283

2.4 原油的分类 283

2.5 原油主要类型的特征 285

2.6 小语 287

概要和结论 288

第三章 原油和沉积物中的地球化学化石——沉积环境和地质历史的标志物 289

3.1 分子化石的意义 289

3.2 作为地质环境标志的地球化学化石 290

3.3 作为早期成岩作用阶段标志的地球化学化石 295

3.4 作为热成熟作用标志的地球化学化石 295

3.5 地球化学化石应用的现状与未来的发展 298

概要和结论 298

第四章 控制石油类型的地质条件 300

4.1 原油组成的一般规律和地球化学规律 300

4.2 与沉积环境有关的地球化学规律 300

4.3 与热演化有关的地球化学规律 307

4.4 关于原油组成规律性的小结 311

概要和结论 312

5.1 热蚀变作用 313

第五章 原油的蚀变 313

5.2 脱沥青作用 314

5.3 生物降解作用和水洗作用 316

概要和结论 320

第六章 重油和焦油砂 321

6.1 定义 321

6.2 重油的组成 322

6.3 重油的比重和粘度 324

6.4 重油的成因和分布 326

6.5 重油的世界储量及其地质背景 328

6.6 提高重油的利用价值 329

概要和结论 330

第四部分参考文献 331

1.1 有机质的数量 339

第一章 生油岩的鉴定 339

第五部分 油气勘探:油气生成和运移原理的应用 339

1.2 有机质的类型 340

1.3 有机质的成熟作用 351

1.4 关于生油岩鉴定的结论 368

概要和结论 374

第二章 石油和生油岩的对比 375

2.1 对比参数 376

2.2 油—油对比的实例 377

2.3 油—源对比的实例 382

概要和结论 390

第三章 油气远景区的确定:油气生成和运移原理的应用——地质模型的建立 391

3.1 地球化学信息的获得 392

3.2 盆地中油气生成的初步概念模型 393

3.3 沉积盆地演化的数字模拟——地质模型的建立 394

概要和结论 397

第四章 地球化学模型:油气远景评价的定量方法 399

4.1 定量评价沉积盆地中生油潜量的必要性 399

4.2 干酪根降解和烃类生成的数学模拟 400

4.3 生油岩的生烃潜力:转化率 403

4.4 模型的有效性 404

4.5 与有机质类型有关的活化能的意义 404

4.6 数学模型在油气勘探中的应用 405

4.7 古地温梯度的恢复 408

4.8 运移模型 413

4.9 小结 415

概要和结论 416

第五章 油气的生成环境 417

5.1 在阿拉伯碳酸盐岩地台中油气的生成环境 417

5.3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临邑盆地 427

5.2 在年轻三角洲地区油气的生成环境 427

5.4 加拿大西部深盆地中天然气的生成环境 429

概要和结论 435

第六章 世界石油和天然气储量的分布及其地质—地球化学意义 437

6.1 引言 437

6.2 石油和天然气储量的地质背景 437

6.3 石油储量的时代分布 442

6.4 石油和煤的时代及地质构造分布的意义 443

6.5 沉积盆地的油气丰度及大油气田和大油气区所起的作用 447

6.6 世界石油和天然气的最终资源量 451

6.7 未来油气区的古地理线索 452

概要和结论 454

第五部分参考文献 455

附录 本书中所使用的一些词头和单位符号说明 467

谢启 4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