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绪论 1
1.1 遗传毒理学的建立和发展 2
1.2 遗传毒理学与人类基因库的保护 5
1.3 遗传毒理学与环境检测研究的应用前景 6
第2章 遗传毒理学基础知识 9
2.1 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 9
2.2 染色体的形态结构和核型 14
2.3 细胞分裂 25
2.4 基因的结构和功能 37
2.5 遗传物质的损伤 43
2.6 遗传物质损伤的修复 60
第3章 遗传毒物的类别及其遗传学效应 71
3.1 遗传毒物的概念 71
3.2 遗传毒物的类别 72
3.3 遗传毒物对人类基因库的影响 85
3.4 人类遗传性疾病 91
3.5 遗传物质损伤与先天性畸形、衰老、心血管病的关系 100
第4章 环境致癌物与人类癌症 104
4.1 癌的概念及癌细胞的特性 104
4.2 环境化学致癌物的发现 106
4.3 常见的几类致癌物 109
4.4 化学致癌的理论和学说 115
4.5 化学致癌物的分类 126
4.6 其他致癌因素及学说 132
4.7 抗突变剂、抗癌剂与癌症的预防 137
第5章 遗传毒性短期检测的种类和原理 145
5.1 遗传毒性短期检测的意义和目的 145
5.2 遗传毒性短期检测的基本类型 146
5.3 几种常用短期检测法的原理与评价 147
5.4 各种检测法联测的应用 167
5.5 离体和活体检测中常用的对照 172
5.6 遗传毒性检测试验中有关的几个问题 176
第6章 遗传毒性检测指标的评价 183
6.1 环境遗传毒物致突变、致畸、致癌的关系 183
6.2 对非致癌性诱变剂的解释和谨慎评价 188
6.3 遗传负荷的基线值或本底值 191
6.4 体细胞和性细胞受害指标评价的关系 192
6.5 遗传毒性危害评价的表达方法 194
6.6 遗传毒理学检测指标与其它毒理学指标的关系 197
6.7 短期遗传毒性检测指标和人体效应的预测 199
第7章 遗传毒理学在环境诱变剂检测及环境监测方面的应用 204
7.1 遗传毒理学检测(或监测)应用的意义 204
7.2 受试物剂量的选择和处理方式 208
7.3 遗传毒理学在环境化学物“三致”效应检测方面的应用 211
7.4 农副产品、畜产品等食品遗传毒性的检测 216
7.5 遗传毒理学在环境(水、土、气)污染监测和评价方面的应用 219
7.6 遗传毒理学对特定环境中人类健康的监测 231
7.7 遗传毒性检测策略的进展 233
第8章 遗传毒理学实验方法介绍 236
8.1 Amcs试验 236
8.2 小鼠骨髓细胞染色体畸变分析 246
8.3 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和外周血红细胞微核试验 251
8.4 啮齿类动物显性致死试验 254
8.5 人体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分析 258
8.6 人体淋巴细胞姊妹染色单体交换(SCE)分析 262
8.7 程序外DNA合成试验(UDS试验) 265
8.8 紫露草微核试验 270
8.9 蚕豆(Vicia faba)根尖细胞微核监测技术 275
8.10 蚕豆(Vicia faba)叶尖细胞微核监测技术 281
8.11 一种简便的实验数据统计方法——Wilcoxon秩和检验(rank-sum test)方法介绍 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