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3
第一篇 导论 3
第一章 发展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3
1.1 发展经济学的研究空间 3
1.2 发展经济学在经济学科中的地位 5
1.3 建立社会主义发展经济学 7
1.4 经济发展理论的发展 10
第二章 经济发展的内容和目标 15
2.1 发展中国家经济的落后性 15
2.2 经济发展的内容 19
2.3 现代化和经济发展的阶段 22
第二篇 经济增长 29
第三章 社会主义经济增长及其模型 29
3.1 经济增长及其衡量指标 29
3.2 经济增长周期和我国的经济波动 32
3.3 经济增长的一般模型 39
3.4 社会主义经济增长模型 42
3.5 综合要素生产率 47
3.6 经济增长要素的替代关系 50
3.7 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 52
4.1 经济增长的动力和困难 56
第四章 资金积累和资金使用效率 56
4.2 投资率的界限 61
4.3 资金积累的途径 64
4.4 资金使用效率 70
第五章 人力资源的利用和开发 74
5.1 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忧患 74
5.2 劳动力的充分利用和就业 82
5.3 人力资本投资的意义 86
5.4 人力资本投资的形式 88
6.1 “世界末日”的模型 95
第六章 经济增长和自然资源供给 95
6.2 自然资源供求的矛盾 97
6.3 改善自然资源供给条件 102
第三篇 结构优化 109
第七章 二元经济的现代化 109
7.1 二元经济发展的基本模型 109
7.2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必要性 112
7.3 “城市病”和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方向 114
7.4 改造传统农业 119
第八章 产业结构及其高度化 126
8.1 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演进 126
8.2 产值的部门构成及变动趋势 128
8.3 劳动力的部门构成及变动趋势 137
8.4 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动因 144
8.5 需求结构对产业结构的制约作用 148
第九章 产业结构发展的战略 153
9.1 产业发展的战略选择 153
9.2 产业间的投入产出联系 157
9.3 主导产业的作用及其选择 166
9.4 推动产业发展的政策和策略 169
第十章 地区结构及地区发展战略 175
10.1 三阶梯形的区域二元结构 175
10.2 梯度推移和发展极 177
10.3 回流效应和扩展效应 182
第四篇 对外开放 187
第十一章 对外贸易战略 187
11.1 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 187
11.2 贸易条件恶化和比较利益结构的调整 191
11.3 对外贸易的战略选择 194
11.4 中国的外向型经济 201
第十二章 生产要素的国际间流动 206
12.1 利用外资和经济发展 206
12.2 国外援助的吸收和利用 209
12.3 直接投资与证券投资 215
12.4 跨国公司及其在东道国的联系 219
12.5 发展中国家的债务累积及其解决途径 223
12.6 智力的外流和吸引 230
第五篇 发展管理 237
第十三章 发展计划与市场调节 237
13.1 发展管理机制的演变 237
13.2 发展计划的要素 242
13.3 发展管理的微观基础——企业家精神 244
第十四章 发展项目的管理 248
14.1 发展项目管理的意义 248
14.2 发展项目的成本效益分析 249
14.3 时间偏好和贴现 252
14.4 机会成本和影子价格 253
14.5 项目盈利能力的衡量 255
14.6 社会成本效益分析 257
第十五章 经济发展中的金融和财政 259
15.1 发展中国家的通货膨胀 259
15.2 金融在经济发展中的功能 262
15.3 金融深化与金融体制改革 266
15.4 经济发展进程中的收入分配 269
15.5 经济发展中的税收功能 272
后记 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