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心血管与神经系病急诊常见症状的诊断思路与处理原则 1
第一章 昏厥(晕厥) 1
第一节 昏厥的诊断思路 1
一、昏厥与其他类似症状的鉴别 2
二、昏厥的病因分类 2
第二节 常见昏厥的临床特征与急诊处理 2
一、反射性昏厥 2
(一)血管迷走性昏厥 2
(二)直立性低血压性昏厥 3
(三)颈动脉窦昏厥 4
(四)咳嗽性昏厥 5
(五)排尿性昏厥 5
(二)急性心脏排血受阻 6
(一)心律失常 6
二、心源性昏厥 6
(六)舌咽神经痛性及吞咽性昏厥 6
(三)心肌病变 7
三、脑源性昏厥 7
第二章 眩晕 9
第一节 概述 9
一、解剖生理 9
二、眩晕的分类 10
第二节 诊断思路 10
一、病史与检查 10
二、分辨前庭性眩晕与非前庭性眩晕 13
三、确定前庭性眩晕的类型 13
四、明确眩晕的病因 13
五、引起眩晕的常见疾病的临床特点 14
(一)内耳眩晕病 14
(四)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15
(二)前庭神经元炎 15
(三)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15
(五)延髓外侧综合征 16
(六)小脑桥脑角综合征 16
(七)药物中毒性眩晕 16
(八)眼源性眩晕 16
(九)眩晕性癫痫 17
(十)晕动病 17
第三节 处理原则 17
一、一般处理 17
二、控制眩晕 17
三、镇静止吐 17
四、血管扩张剂 17
五、病因治疗 18
一、大脑功能的短暂性障碍 19
第三章 抽搐 19
第一节 抽搐的发病机理 19
二、非大脑功能的障碍 20
第二节 诊断思路 20
一、抽搐的诊断方法 20
二、抽搐的病因判断 21
(一)伴意识障碍性抽搐 21
(二)不伴意识障碍性抽搐 21
三、临床常见的抽搐 21
(一)手足搐搦症 21
(二)全身型破伤风 21
(三)癫痫 21
(四)癔病性抽搐 21
(九)药物戒断反应 22
(八)急性颅脑疾病的抽搐 22
(十)代谢、内分泌异常所致的抽搐 22
第二十三章 二尖瓣脱垂 22
(七)心源性抽搐 22
(六)中毒性抽搐 22
(五)发热惊厥 22
第三节 处理原则 23
一、控制抽搐发作 23
二、病因治疗 23
三、对症处理 23
第四章 瘫痪 24
第一节 解剖与病理 24
第二节 诊断思路 25
一、病史、体检与辅助检查 25
二、瘫痪的定位诊断 26
(一)瘫痪的分类 26
(二)上运动神经元瘫痪的定位诊断 27
(三)下运动神经元瘫痪的定位诊断 29
三、瘫痪的病因诊断 30
第三节 处理原则 31
一、病因治疗 31
二、防治合并症 31
三、对症支持疗法 31
四、加强瘫痪肢体的功能锻炼 31
第五章 头痛 32
第一节 诊断思路 32
一、病史与体检 32
(一)病史 32
二、局限性病变抑(或)全身性病变 35
(一)局限性病变 35
(二)体检 35
(三)辅助检查 35
(二)全身性病变 36
三、临床常见的头痛 36
(一)偏头痛 36
(二)丛集性头痛 37
(三)紧张性头痛 37
(四)颅内占位性病变所致的头痛 38
(五)颅内低压性头痛 38
(六)高血压性头痛 38
(十)精神性头痛 39
(十一)颞动脉炎 39
(十二)神经痛 39
(九)五官疾病的头痛 39
(八)炎症性头痛 39
(七)颅脑外伤性头痛 39
第二节 处理原则 40
一、对症处理 40
(一)镇痛剂 40
(二)镇静、抗癫痫药 41
(三)控制或减轻血管扩张的药物 41
(四)肾上腺皮质激素 42
(五)调整颅内压 42
(六)其他措施 42
二、病因治疗 42
第六章 胸痛 43
第一节 诊断思路 43
一、胸痛的特点 43
(三)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 44
(二)急性心肌梗塞 44
(四)二尖瓣脱垂 44
二、胸痛的病因与“定位”诊断 44
三、常见疾病胸痛的特点 44
(二)非胸腔脏器疾病 44
(一)胸腔脏器疾病 44
(一)心绞痛 44
(九)主动脉夹层血肿 45
(十)肺栓塞与肺梗塞 45
(十一)急性胸膜炎 45
(八)急性心包炎 45
(七)主动脉窦瘤破裂 45
(六)先天性心脏病 45
(五)主动脉瓣病 45
(十二)自发性气胸 46
(十三)纵隔气肿 46
(十四)急性纵隔炎 46
(十五)纵隔肿瘤 46
(十六)大叶性肺炎 46
(十七)支气管炎 46
(十八)支气管癌 46
(十九)流行性胸痛 46
(二十五)胆道疾病 47
(二十四)食管疾病 47
(二十七)心脏神经官能症 47
(二十六)过度换气综合征 47
(二十)非化脓性肋软骨炎 47
(二十二)胸部外伤 47
(二十一)胸壁神经病变 47
(二十三)胸部骨肿瘤 47
第二节 处理原则 48
一、病因治疗 48
二、镇痛药的应用 48
三、对症治疗 48
第七章 昏迷 49
第一节 概述 49
第二节 诊断思路 50
一、病史与检查 50
二、 判断是否为昏迷 51
(一)几种特殊类型的意识障碍 51
(二)神经精神疾病所致的几种貌似昏迷状态 52
三、昏迷程度的评定 52
(一)格拉斯哥昏迷计分法 53
(二)Glasgow—Pittsburgh昏迷观察表 53
(三)太田氏三、三、九度评分法 54
(四)脑死亡的诊断 54
四、昏迷的病因诊断 55
(一)确定是颅内疾病抑(或)全身性疾病 55
(二)根据昏迷患者是否伴有脑膜刺激征和脑局灶体征进行鉴别诊断 56
(三)根据辅助检查所见作鉴别诊断 56
(一)一般处理 58
二、昏迷的基本治疗 58
(三)供给葡萄糖 58
(四)纳络酮的应用 58
一、昏迷的最初处理 58
(二)维持循环功能 58
第三节 处理原则 58
(一)保持呼吸道通畅 58
(三)对症处理 59
(四)抗生素的应用 59
(五)脑保护剂的应用 59
(六)脑代谢活化剂的应用 59
(二)病因治疗 59
(七)改善微循环、增加脑灌注量 60
(八)高压氧疗法 61
(九)人工冬眠疗法 61
三、昏迷合并症的治疗 62
二、心脏骤停的病因 63
第八章 心脏骤停与心肺脑复苏 63
(一)心源性心脏骤停 63
第一节 心脏骤停 63
一、心脏骤停的分类* 63
第二篇 心血管系病急诊 63
(二)非心源性心脏骤停 64
三、病理生理 64
四、临床表现 65
(一)先兆征象 65
(二)典型临床表现 65
五、诊断与鉴别诊断 65
第二节 心脏性猝死 66
一、病因与发病机理 66
三、心脏性猝死高危病人的识别与检查 68
二、心脏性猝死的诱发因素 68
第三节 脑死亡 69
四、心脏性猝死的预防 69
一、脑死亡的病因 70
二、脑死亡的病理生理改变 70
三、判断脑死亡的根据 70
四、诊断脑死亡的前提条件和应排除的病例 72
第四节 心脏脑复苏 72
一、一期复苏 72
(一)畅通气道 72
(二)人工呼吸 73
(三)人工循环 73
二、二期复苏 74
(一)进一步维持有效的换气和循环 74
(二)建立静脉输液通道 75
(三)药物治疗 75
(四)心电监测和电治疗 78
三、三期复苏 81
(一)心血管的管理 81
(二)呼吸管理 82
(三)脑缺氧和脑水肿的防治 82
(四)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 84
(五)急性肾功能衰竭的防治 84
(六)防止继发感染 85
四、终止复苏的指标 85
第九章 心源性休克 86
一、发病机理 86
四、鉴别诊断 89
三、临床分型 89
二、诊断标准 89
五、治疗 91
(一)一般治疗 91
(二)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 91
(三)其他药物的应用 93
(四)辅助循环 93
(五)急诊血运重建治疗 94
第十章 心力衰竭 95
第一节 急性心力衰竭 95
一、病因 95
二、临床表现 95
(一)急性左心衰竭 95
(一)急性左心衰竭的治疗 96
四、治疗 96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96
(二)急性右心衰竭 96
(二)急性右心衰竭的治疗 97
第二节 充血性心力衰竭 98
一、病因与发病机理 98
(一)基本病因 98
(二)诱发因素 98
(三)病理生理 99
(四)心衰时的代偿调节机制 99
二、临床表现 100
(一)左心衰竭的临床表现 100
(二)右侧心力衰竭的临床表现 101
四、治疗 102
三、诊断和鉴别诊断 102
(三)全心衰竭的临床表现 102
(一)减轻心脏负荷 103
(二)加强心肌收缩力 106
(三)维护衰竭心脏 111
(四)其他治疗 111
(五)综合治疗中一线用药的标准及心衰治疗效益评价 111
五、预后 112
第三节 顽固性心力衰竭 112
一、深入细致地探索发病原因 112
二、顽固性心衰的治疗 113
二、病因与发病机理 115
(二)发病机理 115
(一)病因 115
(二)心室腔内因素 115
(一)心室腔外因素 115
一、正常的心室舒张过程 115
第四节 舒张功能不全性心力衰竭 115
三、临床表现 116
(一)症状与体征 116
(二)X线表现 116
(三)心功能评定 116
四、诊断 117
五、治疗 118
(一)病因治疗 118
(二)药物治疗 118
(一)房性早搏 119
三、心电图特点 119
(二)房室交接处性早搏 119
第十章 严重心律失常 119
二、临床表现 119
第一节 过早搏动 119
一、病因与诱因 119
(三)室性早搏 120
四、治疗 121
(一)室上性早搏的治疗 121
(二)室性早搏的治疗 121
(三)病因治疗 121
第二节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122
一、发生机理和分型 122
(一)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122
(二)房室旁路折返性心动过速 123
(三)窦房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123
(五)自律性房性心动过速 124
二、临床表现 124
(四)房内折返性心动过速 124
三、治疗 125
(一)兴奋迷走神经疗法 125
(二)药物治疗 125
(三)电学治疗 127
(四)手术治疗 127
(五)预防 128
第三节 房扑和房颤 128
一、病因与发病机理 128
(一)病因 128
(二)发病机理 128
二、临床表现 128
三、心电图表现 129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129
五、治疗 130
(一)控制心室率 130
(二)转复心律 131
(三)预防复发 131
(四)防止血栓栓塞 132
第四节 室性心动过速 132
一、病因与发病机理 132
(一)病因 132
(二)发病机理 132
二、临床表现 132
三、心电图表现 133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133
五、治疗 134
(一)单形性室速的治疗 134
(二)多形性室速的治疗 135
(三)室速的非药物治疗 136
第五节 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 137
一、病因与发病机理 137
(一)病因 137
(二)发病机理 138
二、诊断与鉴别诊断 138
(一)诊断 138
(二)鉴别诊断 138
(二)肾上腺素能依赖性TdP的治疗 139
(三)中间型的治疗 139
(一)间歇依赖性TdP的治疗 139
三、治疗 139
第六节 预激综合征伴快速型心律失常 140
一、预激综合征并发室上性心动过速 140
(一)发病机理及诊断 140
(二)鉴别诊断 140
(三)治疗 140
二、预激综合征合并心房纤颤/心房扑动 141
(一)发病机理及诊断 141
(二)鉴别诊断 142
(三)治疗 143
第七节 心室扑动和心室颤动 143
一、病因与发病机理 143
二、心电图表现 143
第八节 房室传导阻滞 144
三、治疗 144
四、预防 144
一、分类 145
二、病因与发病机理 145
(一)病因 145
(二)发病机理 145
三、临床表现 146
四、心电图表现 147
(一)Ⅰ度房室传导阻滞 147
(二)Ⅱ度房室传导阻滞 147
(三)Ⅲ度或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 148
五、希氏束电图(HBE)表现 148
(二)增加心率和促进传导 149
七、治疗 149
(一)病因治疗 149
六、诊断与鉴别诊断 149
(三)人工心脏起搏器治疗 150
第九节 窦性停搏 150
第十节 窦房传导阻滞 151
第十一节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151
一、病因与发病机理 151
二、临床表现 152
三、心电图表现 152
四、诊断 152
(一)诊断标准 152
(二)窦房结功能测定 152
五、治疗 153
(一)病史及临床表现 154
第十二节 宽QRS心动过速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154
一、宽QRS心动过速的可能原因 154
二、宽QRS心动过速的诊断 154
(二)心电图对宽QRS心动过速鉴别诊断的评价 155
(三)电生理检查对宽QRS心动过速鉴别诊断的评价 155
三、宽QRS心动过速的处理原则 156
第十二章 心绞痛 157
一、病因与发病机理 157
二、临床表现 157
(一)症状 158
(二)体征 158
三、辅助检查 158
(一)心绞痛的分型 159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159
(二)心绞痛的鉴别诊断 160
五、治疗 161
(一)发作时的治疗 161
(二)缓解期的治疗 161
(三)非药物治疗 163
第十三章 急性心肌梗塞 165
第一节 病因与发病机理 165
第二节 临床表现 165
第三节 辅助检查 166
一、组织坏死和炎症反应的非特异性指标测定 166
(一)ECG诊断AMI的条件 167
三、心电图检查 167
二、血清酶测定 167
(二)AMI心电图演变分期 168
(三)AMI定位诊断 168
(四)AMI无典型改变 168
四、心向量图 169
五、放射性核素心肌显象 169
六、放射性核素心室显象(门电路心脏血池显象) 170
七、超声心动图 170
八、核磁共振(MRI) 170
九、血液动力学监测 170
十、冠状动脉造影 170
第四节 右心室梗塞 170
一、心绞痛 171
二、主动脉夹层血肿 171
二、辅助检查特点 171
一、临床表现特点 171
第五节 鉴别诊断 171
第六节 AMI的并发症 172
一、心律失常 172
二、泵衰竭 172
六、类似心肌梗塞心电图改变的鉴别诊断 172
五、急腹症 172
四、肺动脉栓塞 172
三、急性心包炎 172
三、心脏破裂 173
(一)心室游离壁破裂 173
(二)心室间隔穿孔 174
(三)乳头肌断裂 174
四、心包炎 174
五、心肌梗塞后综合征 174
十、前胸壁综合征 175
九、心室壁瘤 175
六、栓塞并发症 175
七、心脑卒中 175
八、乳头肌功能失调 175
十一、肩手综合征 176
第七节 心肌梗塞的诊断标准 176
第八节 急性心肌梗塞的治疗 177
一、AMI的一般治疗 177
(一)监护 177
(二)休息 177
(三)饮食与排便 177
(四)吸氧 177
(五)止痛 177
(八)改善心肌代谢药物 178
(七)血管扩张剂的应用 178
(六)输液 178
(九)预防性应用利多卡因 179
二、β受体阻滞剂的应用 179
(一)AMI时应用β受体阻滞剂的理论基础 179
(二)β受体阻滞剂的应用指征与禁忌证 179
(三)β受体阻滞剂用法与剂量 180
三、抗凝治疗 180
四、冠脉溶栓疗未能 181
(一)溶栓药物 181
(二)溶栓时机 182
(三)溶栓疗法的适应证与禁忌证 182
(四)用药方法 182
[附] 急性心肌梗塞溶栓疗法参考方案 183
(六)监测指标、副作用及其防治 183
(五)冠脉再通的标志 183
(一)心律失常 185
五、防治各种并发症 185
(二)泵衰竭 187
(三)右心室梗塞 189
(四)心脏破裂 190
[附] 急性心肌梗塞治疗指南 190
第十四章 心包炎 194
第一节 急性心包炎 194
一、病因与病理生理 194
(一)病因 194
二、临床表现 195
(三)病理生理 195
(二)病理 195
(一)症状 196
(二)体征 196
三、辅助检查 197
(一)实验室检查 197
(二)心电图检查 197
(三)X线检查 197
(四)超声波检查 197
(五)放射性核素检查 197
五、治疗 198
四、诊断和鉴别诊断 198
(八)心包镜检查 198
(七)心包穿刺 198
(六)磁共振成像 198
第二节 慢性心包炎 199
一、病因与病理生理 200
(一)病因 200
(二)病理 200
(三)病理生理 200
(一)实验室检查 201
(三)X线检查 201
(二)心电图检查 201
(二)体征 201
三、辅助检查 201
二、临床表现 201
(一)症状 201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202
五、治疗 202
(四)心导管检查 202
第十五章 感染性心内膜炎 204
一、病因与发病机理 204
二、临床表现 205
(一)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 205
(二)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 205
(一)抗生素治疗 206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206
五、治疗 206
三、辅助检查 206
(二)手术治疗 207
(三)抗凝治疗 207
第十六章 风湿热 208
一、病因与发病机理 208
二、临床表现 208
(一)链球菌感染前驱期 209
(二)潜伏期 209
(三)RF发作期 209
三、辅助检查 209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210
五、治疗 210
(二)控制链球菌感染 211
(三)抗风湿治疗 211
(一)一般治疗 211
(六)关节疗程和联合用药问题 212
(四)舞蹈病的治疗 212
(五)其它治疗 212
第十七章 主动脉夹层血肿 213
一、病因与发病机理 213
二、临床表现 213
三、辅助检查 213
四、诊断和鉴别诊断 214
(一)诊断 214
(二)鉴别诊断 214
五、治疗 214
(一)药物治疗 214
(二)外科治疗 214
第十八章 病毒性心肌炎 215
(二)发病机理 215
(一)病因 215
一、病因与发病机理 215
(三)病理 216
二、临床表现 216
(一)症状 216
(二)体征 216
三、辅助检查 217
(一)血液检查 217
(二)心电图 217
(三)X线检查 217
(四)超声心动图 217
(五)核素检查 217
(六)免疫学测定 217
(七)病毒学检测 217
四、诊断及病程预后 218
(一)诊断 218
五、治疗 219
(一)原发病毒感染的治疗 219
(二)心肌炎的治疗 219
(二)病程及预后 219
第十九章 肺原性心脏病 220
第一节 急性肺原性心脏病 220
一、病因与发病机理 220
(一)病因 220
(二)发病机理 220
五、治疗 221
三、辅助检查 221
二、临床表现 221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221
三、辅助检查 221
第二节 慢性肺原性心脏病 222
一、病因与发病机理 222
(一)病因 222
(二)发病机理 222
二、临床表现 223
(二)功能失代偿期 223
(一)功能代偿期 223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224
(一)诊断 224
(二)鉴别诊断 224
五、治疗 224
(一)缓解期的治疗 224
(二)急性加重期的治疗 224
第二十章 心肌病 227
第一节 扩张型心肌病 227
一、病因与发病机理 227
二、临床表现 228
三、辅助检查 228
(三)防治心律失常 229
(二)心力衰竭的治疗 229
(一)一般治疗 229
五、治疗 229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229
(四)防止栓塞 230
(五)改善心肌代谢 230
(六)肾上腺皮质激素 230
(七)其他措施 230
第二节 肥厚型心肌病 230
一、病因与病理生理 230
三、辅助检查 231
二、临床表现 231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232
五、治疗 232
(一)一般处理 232
(二)药物治疗 232
(三)手术治疗 233
(三)恶性高血压 234
(二)高血压脑病 234
(一)高血压危象 234
一、病因与发病机理 234
第二十一章 高血压急症 234
二、临床表现 235
(一)高血压危象 235
(二)高血压脑病 235
(三)恶性高血压 235
三、辅助检查 235
(一)高血压常规检查 235
(二)特殊检查 235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235
五、治疗 236
(一)治疗原则 236
(二)降压药选择 236
(三)抢救措施 236
(二)高血压与低血压交替发作 239
(一)高血压危象 239
二、临床表现 239
一、病(诱)因与发病机理 239
第二十二章 铬咯细胞瘤危象 239
(三)发作性低血压及直立性低血压 240
(四)儿茶酚胺心脏急症 240
(五)糖尿病酮症及酮症酸中毒 240
三、辅助检查 240
(一)实验室检查 240
(二)肾上腺髓质功能药理试验 240
(三)定位诊断 240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240
五、治疗 241
一、病因和发病机理 242
二、临床表现 242
(一)症状 242
(二)体征 242
五、治疗 243
四、诊断和鉴别诊断 243
三、辅助检查 243
第二十四章 心脏电复律 244
一、心脏电复律器 244
二、心脏电复律机理 244
三、非同步电除颤 245
四、同步电复律 246
(一)适应征 246
(二)禁忌证 246
(四)电复律操作步骤 247
(三)复律前准备 247
(五)术后处理 248
五、电复律的并发症及其防治 248
第二十五章 人工心脏起搏 249
一、人工心脏起搏器及其类型 249
(一)起搏器代码 249
(二)起搏器类型及选择 250
(一)永久性起搏 253
三、安装人工心脏起搏器的方法 253
二、人工心脏起搏的指征 253
(二)永久性起搏指征 253
(一)临时性起搏指征 253
(二)临时性起搏 256
四、人工心脏起搏的并发症及处理 257
(一)手术时并发症 257
(二)手术后并发症 257
五、安置起搏器患者的随访与管理 259
第二十六章 抗心律失常药 261
第一节 抗心律失常药的基本电生理作用 261
第二节 抗快速性心律失常药物的分类 262
一、Ⅰ类—钠通道阻滞药 262
二、Ⅱ类—β受体阻滞药 262
三、Ⅲ类—选择地延长复极过程的药物 262
四、Ⅳ类—钙通道阻滞药 262
一、奎尼丁 263
第三节 常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的特点和合理应用 263
二、普鲁卡因胺 264
三、吡二丙胺 265
四、利多卡因 266
五、苯妥英钠 268
六、美西律 268
七、托卡胺 269
九、安搏律定 270
八、乙码噻嗪 270
十、缓脉灵 271
十一、普罗帕酮 271
十二、氟卡胺 272
十三、恩卡胺 273
十四、氯卡胺 274
十五、β受体阻滞剂 274
十六、溴苄胺 275
十七、胺碘酮 276
十八、钙拮抗剂 277
第四节 抗心律失常药物的联合应用 278
第五节 抗心律失常药物的致心律失常作用 278
一、抗心律失常药物致心律失常作用的诊断 278
二、抗心律失常药物致心律失常作用的临床类型 279
三、抗心律失常药物致心律失常作用的处理 279
四、避免发生致心律失常作用的预防措施 279
第二十七章 抗高血压药物 281
第一节 抗高血压药物的分类 281
第二节 中枢性降压药 281
一、可乐定 281
二、甲多巴 282
三、胍法新 282
四、胍那苄 283
第三节 神经节阻滞药 283
第四节 交感神经节后阻断药 283
一、利血平 283
四、帕吉林 284
二、胍乙啶 284
(二)复哌嗪 285
(一)哌唑嗪 285
(三)特拉唑嗪 285
一、α受体阻断药 285
第五节 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断药 285
二、β受体阻断药 286
(五)酚妥拉明 286
三、α及β受体阻断药(拉贝洛尔) 286
(四)吲哚拉明 286
二、双肼苯达嗪 287
一、肼苯达嗪 287
三、二氮嗪 287
第六节 直接血管扩张剂 287
四、吲哒胺 288
五、硝普钠 288
第八节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 289
第七节 钙拮抗剂 289
一、卡托普利 289
七、地巴唑 289
六、米诺地尔 289
三、赖诺普利 290
四、雷米普利 290
二、恩纳普利 290
第九节 利尿剂 291
第二十八章 β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 292
一、临床药理学 292
二、β受体阻滞剂的药代动力学 293
三、β受体阻滞剂的临床应用 294
(一)高血压 294
(二)冠心病 296
(三)心律失常 297
(四)充血性心衰 298
(五)其他适应征 298
四、β受体阻滞剂应用的禁忌证 299
五、副作用 299
六、药物间的相互作用 301
第二十九章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303
一、ACEI的药理作用 303
二、ACEI临床适应证 304
三、ACEI的临床应用 305
(一)高血压 305
(二)充血性心力衰竭 306
(三)冠心病 308
四、ACEI临床应用的禁忌证 309
五、ACEI的副作用 309
六、ACEI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 310
(一)磷脂酶A2抑制剂 311
一、抗血小板药物 311
(二)环氧化酶抑制剂 311
第三十章 抗血栓药物 311
(三)血栓素合成酶抑制剂和TXA2/PGH2受体拮抗剂 312
(四)腺苷酸环化酶兴奋剂 313
(五)磷酸二脂酶抑制剂 313
(六)纤维蛋白原受体抑制剂 313
(七)其他抗血小板药物 313
二、肝素和口服抗凝药 315
三、溶血栓药物 317
(一)溶栓剂的临床药理学 317
(二)溶栓疗法适应证 318
(三)溶栓疗法禁忌证 319
(四)溶栓疗法的临床应用 319
(五)AMI时溶栓疗法的并发症及治疗对策 324
(六)AMI时溶栓疗法的研究进展、争论及展望 325
第三十一章 钙拮抗剂 328
第一节 钙拮抗剂的分类 328
一、Fleckenstein分类 328
四、按钙拮抗剂的临床应用分类 329
三、按药理作用组织选择性分类 329
第二节 常用钙拮抗剂的心血管作用 329
二、按受体结合部位分类 329
第三节 钙拮抗剂的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 330
一、维拉帕米 330
二、硝苯地平 331
三、地尔硫? 331
五、尼群地平 332
六、尼莫地平 332
四、尼卡地平 332
九、尼鲁地平 333
八、费乐地平 333
十、苄丙咯 333
七、尼索地平 333
十二、哌克昔林 334
一、心肌酶学诊断 334
十一、普尼拉明 334
第三十二章 拟肾上腺素药 335
第一节 α受体激动药 336
一、去甲肾上腺素 336
二、间羟胺 338
三、去氧肾上腺素 338
四、甲氧明 339
第二节 α,β受体激动药 339
一、肾上腺素 339
二、多巴胺 340
三、麻黄碱 341
第三节 β受体激动药 342
一、异丙肾上腺素 342
二、多巴酚丁胺 342
第三十三章 几种实验室检查及其应用 344
二、急性风湿热的特殊检查 346
三、血液流变学检查 348
一、发病机理 351
第一节 脑出血 351
二、临床表现 351
第三十四章 急性脑血管病 351
第三篇 神经系病急诊 351
三、辅助检查 352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352
五、治疗 353
(一)一般处理 353
(五)止血剂 354
(四)肾上腺皮质激素 354
(六)促进脑细胞功能药物应用 354
(七)中药 354
(三)降低颅内压,消除脑水肿 354
(二)稳定和控制血压 354
第二节 蛛网膜下腔出血 355
(九)恢复期治疗 355
一、病因与发病机理 355
(八)手术治疗 355
(三)非典型表现 356
三、辅助检查 356
(二)典型表现 356
(一)先兆和诱因 356
二、临床表现 356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357
五、治疗 357
(一)一般治疗 357
(二)止血剂 357
(三)抗脑动脉痉孪 357
(四)控制颅内压 358
(五)手术治疗 358
第三节 脑血栓形成 358
一、病因与发病机理 358
二、临床表现 358
(一)前驱症状 358
(二)发病期症状 358
(三)恢复期症状 358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359
三、辅助检查 359
五、治疗 360
(一)一般治疗 360
(二)控制脑水肿 360
(三)扩容剂应用 360
(四)血管扩张剂 360
(五)抗凝剂 361
(六)血栓溶解剂 361
(七)钙通道阻滞剂 362
(八)改善脑代谢活化剂 362
(九)其他疗法 362
(十)手术治疗 363
(十一)恢复期治疗 363
第四节 脑栓塞 363
一、病因 363
二、临床表现 363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364
五、治疗 364
三、辅助检查 364
第三十五章 脑膜炎 365
第一节 化脓性脑膜炎 365
一、病因与发病机理 365
二、临床表现 365
(一)化脑的共同表现 365
(二)各型化脑的特点 366
三、辅助检查 366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366
五、治疗 367
(一)一般治疗 367
(二)抗菌素治疗 367
(五)糖皮质激素治疗 368
(七)脑室脑炎的治疗 368
(六)硬膜下积液的治疗 368
(八)化脑的停药和出院标准 368
(四)颅内高压的治疗 368
(三)脑脊液置换疗法 368
一、病原学与发病机理 369
二、流行病学 369
第二节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369
(一)普通型 370
(二)暴发型 370
三、临床表现 370
五、诊断与鉴别诊断 371
四、辅助检查 371
(一)诊断 371
(三)慢性败血症型 371
(一)一般治疗 372
六、治疗 372
(二)普通型流脑的治疗 372
(二)鉴别诊断 372
(四)暴发型脑膜脑炎的治疗 373
(三)暴发型脑膜炎球菌败血症的治疗 373
(五)混合型治疗 374
(六)慢性败血症的处理 374
第三节 结核性脑膜炎 374
一、病因与发病机理 374
二、临床表现 374
三、辅助检查 375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375
五、治疗 376
(一)抗结核药治疗 376
(五)粘连的处理 377
第四节 隐球菌性脑膜炎 377
(六)手术治疗 377
一、病原学与发病机理 377
(四)降低颅内压及对症治疗 377
(三)鞘内注药 377
(二)肾上腺皮质激素 377
三、辅助检查 378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378
五、治疗 379
(一)抗真菌治疗 379
(三)手术治疗 380
(四)对症支持治疗 380
(二)颅内高压的治疗 380
二、临床表现 381
一、病因与发病机理 381
(一)临床分期 381
(二)临床分型 381
第一节 流行性乙型脑炎 381
第三十六章 脑炎 381
(一)疑似病例 382
四、诊断 382
(二)确诊病例 382
三、辅助检查 382
(二)对症治疗 383
(一)一般治疗 383
(三)免疫疗法 383
五、治疗 383
一、病因及发病机理 384
第二节 散发性脑炎 384
二、临床表现 384
三、降压灵 384
(五)恢复期和后遗症处理 384
(四)中医中药治疗 384
三、辅助检查 385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385
五、治疗 385
第三十七章 脑脓肿 387
一、病因与发病机理 387
二、临床表现 388
三、辅助检查 388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389
五、治疗 389
三、辅助检查 390
二、临床表现 390
一、病因与发病机理 390
第三十八章 脑囊虫病 390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391
(一)诊断 391
(二)鉴别诊断 391
五、治疗 391
(一)药物治疗 391
(二)手术疗法 392
第三十九章 癫痫 393
一、发病机理 393
二、临床表现 393
(一)癫痫大发作 393
(二)癫痫小发作 393
(二)其他检查 394
(一)脑电图 394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394
三、实验室检查 394
(四)癫痫精神运动性发作 394
(三)癫痫局灶性发作 394
五、治疗 395
(一)一般处理 395
(二)药物治疗 395
(三)病因和手术治疗 396
(四)中药治疗 396
第四十章 重症肌无力 397
一、病因与发病机理 397
二、临床表现 397
(一)一般情况 397
(二)症状和特征 397
(二)鉴别诊断 398
(一)诊断 398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398
三、辅助检查 398
五、治疗 399
(一)胆碱酯酶抑制剂 399
(二)肾上腺皮质激素 399
(三)免疫抑制剂 400
(四)胸腺切除和放射治疗 400
(五)血浆置换疗法 400
(六)其他辅助治疗 400
(七)禁用或慎用药 400
第四十一章 格林—巴利综合征 402
一、病因与发病机理 402
二、临床表现 402
(一)发病情况 402
(二)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 402
五、诊断与鉴别诊断 403
(一)诊断 403
四、并发症 403
三、辅助检查 403
(二)鉴别诊断 404
六、治疗 404
(一)一般处理 404
(二)药物治疗 404
(三)血浆置换疗法 404
(五)其他 405
(四)辅助呼吸 405
第四十二章 急性脊髓炎 406
一、病因与发病机理 406
二、临床表现 406
三、辅助检查 406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406
五、治疗 407
(五)治疗 408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408
(三)辅助检查 408
(一)病因与发病机理 408
(二)临床表现 408
一、低血钾型 408
第四十三章 周期性麻痹 408
二、高血钾型 409
(一)病因与发病机理 409
(二)临床表现 409
(三)辅助检查 409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409
(五)治疗 409
三、正常血钾型 409
(一)病因与发病机理 409
(二)临床表现 409
(三)辅助检查 409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410
(五)治疗 410
三、脑损伤的原因、方式与机理 411
二、治疗结果分极 411
(一)开放性颅脑损伤与闭合性颅脑损伤 411
一、伤情分类 411
第一节 概述 411
第四十四章 颅脑损伤 411
(二)直接损伤和间接损伤 412
(三)冲击伤与对冲伤的发生机理 412
第二节 脑震荡 413
一、损伤机理和病理 413
二、临床表现 413
三、辅助检查 413
四、诊断 413
五、治疗 414
第三节 脑挫裂伤 414
一、损伤机理和病理 414
二、临床表现 414
三、辅助检查 414
第四节 外伤性颅内血肿 415
五、治疗 415
四、诊断 415
一、硬膜外血肿 416
(一)出血来源 416
(二)血肿部位 416
(三)临床特点 416
(四)临床表现 416
(五)辅助检查 416
(六)诊断 417
(七)治疗 417
二、硬膜下血肿 417
(一)急性和亚急性硬膜下血肿 417
(二)慢性硬膜下血肿 418
三、脑质内血肿 419
(一)出血来源 419
(二)临床表现 419
第五节 原发性脑干损伤 420
四、颅内血肿的非手术治疗 420
一、病理 420
(三)辅助检查 420
(四)治疗 420
二、临床表现 421
三、辅助检查 421
四、治疗 421
一、病理生理 422
(一)颅内压的生理调节 422
(二)颅内压增高和脑功能损害的关系 422
第一节 颅内压增高 422
第四十五章 颅内压增高与颅内压监护 422
二、病因 423
(一)颅内容积过小 423
(二)颅内容积总体积增加 423
三、临床表现 423
四、诊断 423
(一)是不是颅内压增高 423
(二)颅内压增高的病因诊断 423
(二)颅内肿瘤 424
(一)急性颅脑损伤 424
二、颅内压监护的临床应用 424
一、颅内压监护的方法 424
第二节 颅内压监护 424
五、治疗 424
第四十六章 脑脊液检查 426
第一节 概述 426
第二节 脑脊液的采集方法 427
一、腰穿的适应证与禁忌证 427
二、腰穿的操作要点 427
一、常规检查 428
第三节 脑脊液的检查项目及意义 428
三、注意事项 428
二、生化检查 430
三、脑脊液细菌学检查 430
四、脑脊液免疫学检查 430
附录一 卫生部遴选的两类国家基本药物 433
附录二 临床检验参考值 440
附录三 几种习用单位与法定计量单位的换算 448
附录四 mmHg→kPa换算表 449
附录五mmH2O→Pa换算表 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