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
第一篇 总论 1
一、二十世纪初年的中国社会 1
(一)民族资本主义和民族资产阶级 1
(二)继续深化的民族矛盾 3
(三)面临统治危机的清政府 5
(四)群众斗争和爱国运动 7
(一)先行者的求索与尝试 9
二、大风暴的来临 9
(二)新型知识分子群的出现及革命化 10
(三)革命风潮蔚然兴起 12
三、风雷激荡的革命高涨时期 14
(一)突飞猛进的革命形势 14
(二)再度高涨的政治改革 16
(三)革命危机的形成 18
四、新的历史纪元 20
(一)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解体 20
(二)新生的共和政府 22
(三)辛亥革命的失败及其历史意义 24
五、辛亥革命时期的思想文化 26
(一)社会变动中的各种思潮 26
(二)各项文化事业的繁荣和社会风俗的演变 28
第二篇 重大事件 31
一、辅仁文社成立 31
二、兴中会创立 32
三、广州起义 33
四、《清议报》创刊 35
五、保皇会成立 36
六、片马问题 37
七、《中国日报》创刊 37
八、留日学生团体创立 38
九、自立军起义 40
十、惠州三洲田起义 41
十一、留日学生刊物的涌现 43
十二、维新新政 44
十三、《国民报》创刊 46
十四、张元济创办《外交报》 48
十五、英日缔结同盟条约 49
十六、《新民丛报》创刊 50
十七、《政艺通报》创刊 51
十八、朝阳反洋教起义 52
十九、广西会党大起义 53
二十、广宗景廷宾起义 54
二十一、泌阳教案 55
二十三、章炳麟等发起支那亡国242周年纪念会 56
二十二、中俄签订《交收东三省条约》 56
二十四、中国教育会成立 57
二十五、资阳红灯教起义 58
二十六、中国第一商会——上海商务总会成立 59
二十七、《大公报》创刊 60
二十八、1902年留日学生风潮 61
二十九、《马凯条约》签订 62
三十、贺金声反洋教起义 63
三十一、中俄《正太铁路合同》签订 64
三十二、南洋公学学潮与爱国学社 65
三十三、华比银行设立 67
三十四、中华基督教青年会成立 67
三十五、洪全福起义 68
三十六、大阪博览会事件 69
三十七、拒法运动 70
三十八、拒俄运动 71
三十九、蕙兰书院学潮 73
四十一、《革命军》出版 74
四十、个旧锡矿起义 74
四十二、《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发表 76
四十三、《苏报》案 77
四十四、中英订立《沪宁铁路合同》 78
四十五、中日、中美续订商约 79
四十六、中法订立《滇越铁路合同》 80
四十七、中比订立《汴洛铁路合同》 81
四十八、《中国白话报》创刊于上海 81
四十九、《猛回头》、《警世钟》发行 83
五十、日俄战争 84
五十一、华兴会成立 86
五十二、《东方杂志》创刊于上海 87
五十三、江孜保卫战 89
五十四、中英保工章程 90
五十五、中英订立《铜官山开矿合同》 90
五十六、《时报》创刊于上海 91
五十七、科学补习所成立 93
五十八、《拉萨条约》的出笼 95
五十九、天津商务总会成立 96
六十、甲辰长沙起义 97
六十一、光复会成立 98
六十二、各省商办铁路公司的建立 99
六十三、收回利权运动 100
六十四、邓实组织国学保存会 102
六十五、《国粹学报》创刊 103
六十六、巴塘事件 104
六十七、京张铁路自办 105
六十八、霍山教案 106
六十九、《二十世纪之支那》创刊 107
七十、抵制美货运动 108
七十一、中英《道清铁路借款合同》签订 110
七十二、同盟会成立 111
七十三、户部银行成立 112
七十四、科举制度的废除 113
七十五、吴樾暗杀五大臣 114
七十六、徐锡麟创办大通学堂 115
七十七、五大臣出洋考察 116
七十八、马相伯、李登辉创办复旦公学 117
七十九、《民报》创刊 118
八十、反对“取缔规则”的斗争 119
八十一、中日《会议东三省事宜正约》及附约签订 121
八十二、张謇创办南通博物苑 121
八十三、上海发生“大闹公堂案” 122
八十四、南昌教案 123
八十五、湖北日知会成立 124
八十六、中国公学在上海创办 125
八十七、中英《续订藏印条约》 126
八十八、革命派与改良派的大论战 127
八十九、《复报》等革命报刊的创办 128
九十、开县教案 130
九十一、清政府“预备仿行宪政” 130
九十二、官制改革 132
九十三、立宪运动 134
九十四、清政府禁烟 135
九十五、《民报》纪元节庆祝大会 137
九十六、萍浏醴起义 138
九十七、江浙绅商创立预备立宪公会 140
九十八、孙中山等制定《革命方略》 141
九十九、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创建 142
一○○、《中国女报》在上海创刊 142
一○一、康梁创立帝国宪政会 143
一○二、倒孙风潮与光复会重建 144
一○三、《神州日报》在上海创刊 146
一○四、中日订立《新奉、吉长铁路借款合同》 147
一○五、章太炎等发起成立亚洲和亲会 147
一○六、潮州黄冈起义 148
一○七、《天义报》和《新世纪》创刊 149
一○八、惠州七女湖起义 150
一○九、革命党人两炸李准 150
一一○、“丁未政潮” 151
一一一、皖浙起义 153
一一二、日俄两次订立协定密约 154
一一三、共进会成立 155
一一四、社会主义讲习会成立 156
一一五、钦廉防城起义 157
一一六、政闻社成立 158
一一七、《政治官报》创刊 159
一一八、国会请愿运动 160
一一九、创办革命刊物的新热潮 162
一二○、镇南关起义 163
一二一、交通银行创立 164
一二二、大生资本集团的形成 165
一二三、中英德订立津浦铁路借款合同 166
一二四、中英订立《沪杭甬铁路借款合同》 167
一二五、汉冶萍股份有限公司成立 168
一二六、钦廉上思起义 169
一二七、河口起义 170
一二八、滦州煤矿公司的创设 171
一二九、京师女子师范学堂设立 172
一三○、蒲案 173
一三一、安庆马炮营起义 174
一三二、云南省城起义 175
一三三、上海万国禁烟会议 176
一三五、中日签订《间岛协定》 177
一三四、日本提出“东三省六悬案” 177
一三六、京师图书馆筹建开馆 178
一三七、南社成立 179
一三八、西藏事变 180
一三九、广州新军起义 181
一四○、《国风报》创刊 182
一四一、汪精卫等谋刺摄政王 183
一四二、长沙抢米风潮 184
一四三、莱阳抗捐暴动 185
一四四、橡皮股票风潮 186
一四五、华东特大水灾 187
一四六、中国报界俱进会成立 187
一四七、资政院第一、二次常年会 188
一四八、《民立报》创刊 190
一四九、清华学堂创办 191
一五○、文学社成立 192
一五一、上海商团成立 193
一五二、资政院三政党 194
一五三、温生才行刺孚琦 196
一五四、黄花岗起义 196
一五五、皇族内阁成立 198
一五六、清政府宣布干路国有政策和湖广借款合同 199
一五七、保路运动 200
一五八、中部同盟会成立 201
一五九、《大江报》案 203
一六○、成都血案 204
一六一、保路同志军起义和荣县独立 204
一六二、武昌起义 206
一六三、武汉保卫战 208
一六四、湘赣独立 209
一六五、秦、晋独立 212
一六六、李沛基炸毙凤山 213
一六七、袁世凯出山 213
一六八、西南三省独立 215
一六九、东南各省相继独立 216
一七○、中国社会党建立 219
一七一、吴禄贞遇刺身亡 220
一七二、两广、福建的独立 221
一七三、南北议和 222
一七四、山东假独立 224
一七五、沙俄策动外蒙独立 225
一七六、中华民国和南京临时政府成立 226
一七七、中华书局成立 227
一七八、中华民国联合会成立 228
一七九、中华民国军需公债发行 229
一八○、孙武等发起成立民社 229
一八一、中华民国工业建设会成立 230
一八二、中华民国自由党创立 231
一八三、帝国主义夺取关税保管权 231
一八四、革命军北伐 233
一八五、中华民国工党成立 234
一八六、彭家珍刺杀良弼 235
一八七、《临时政府公报》发刊 236
一八八、中国银行开始营业 236
一八九、清帝退位 237
一九○、民元争都 238
一九一、泗水事件 239
一九二、群英会事件 240
一九三、北京兵变 241
一九四、否认南京参议院的风波 241
一九五、同盟会本部南京大会 242
一九六、统一党成立 244
一九七、唐绍仪组阁 245
(三)《奖励游学毕业生章程》 247
(二)《钦定学堂章程》 247
一、法规·章程 247
第三篇 典章制度 247
(一)《学堂选举鼓励章程》 247
(四)《约束游学生章程》 248
(五)《自行酌办立案章程》 248
(六)《商会简明章程》 248
(七)《奖励公司章程》 249
(八)《奏定重订铁路简明章程》 249
(九)《奏定学堂章程》 249
(十)《钦定大清商律》 250
(十一)《商标注册暂拟章程》 250
(十二)《商船公会章程》 250
(十三)《破产律》 250
(十四)《大清刑事、民事诉讼法》 251
(十五)《教育会章程》 251
(十六)《考验游学毕业生章程》 251
(十八)《厘订中央官制》 252
(十九)《女学章程》 252
(十七)《奖给商勋章程》 252
(二十)《巡防队试办章程》 253
(二十一)《各省官制通则》 253
(二十二)《改订奖励华商公司章程》 253
(二十三)《钦定大清矿务章程》 253
(二十四)《农会简明章程》 254
(二十五)《贵胄游学章程》 254
(二十六)《华商办理实业爵赏章程》 254
(二十九)《违警律》 255
(三十)《禁烟查验章程》 255
(二十八)《大清报律》 255
(二十七)《票据法草案》 255
(三十一)《钦定宪法大纲》 256
(三十二)《议院未开以前逐年筹备事宜清单》 256
(三十三)《清理财政章程》 257
(三十四)《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 257
(三十五)《大清国籍条例》 257
(三十六)《自治研究所章程》 257
(三十九)《视学官章程》 258
(三十七)《资政院院章》 258
(三十八)《资政院议员选举章程》 258
(四十)《各级审判厅试办章程》 259
(四十一)《海船法草案》 259
(四十二)《府厅州县地方自治章程》 259
(四十三)《府厅州县议事会议员选举章程》 260
(四十四)《法院编制法》 260
(四十五)《大清现行刑律》 260
(四十八)《大清民事诉讼律草案》 261
(四十七)《大清新刑律》 261
(四十六)《改订大清商律草案》 261
(四十九)《大清刑事诉讼律草案》 262
(五十)《新内阁官制》 262
(五十一)《大清民律草案》 262
(五十二)《十九信条》 262
(五十三)《中华民国军政府暂行条例》 263
(五十四)《中华民国鄂军政府改订暂行条例》 263
(五十五)《鄂州约法》 263
(五十八)《保护财产令》 264
(五十六)《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 264
(五十七)《普通教育暂行办法》 264
(五十九)《清帝退位诏书》 265
(六十)《关于大清皇帝辞位之后优待之条件》 265
(六十一)《关于满蒙回藏各族待遇之条件》 265
(六十二)《关于清皇族待遇之条件》 265
(六十三)《暂行报律》 265
(六十四)《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266
二、机构 266
(一)督办政务处 266
(二)外务部 267
(三)军政司 267
(四)工巡总局 267
(五)财政处 268
(六)商部 268
(七)练兵处 268
(十一)巡警部 269
(十)督练公所 269
(九)修订法律馆 269
(八)学务处 269
(十二)考察政治馆 270
(十三)学部 270
(十四)户部银行 270
(十五)提学使司 270
(十九)农工商部 271
(十八)度支部 271
(十七)税务处 271
(十六)劝学所 271
(二十)陆军部(清) 272
(二十一)法部 272
(二十二)大理院 272
(二十三)邮传部 273
(二十四)理藩部 273
(二十五)民政部 273
(二十九)军谘处 274
(二十八)东三省总督及三省巡抚 274
(二十六)会议政务处 274
(二十七)各省地方自治局 274
(三十)海军处 275
(三十一)提法使司 275
(三十二)宪政编查馆 275
(三十三)资政院 276
(三十四)谘议局 276
(三十五)调查局 276
(三十六)度支使司 276
(三十九)各级审判厅 277
(四十)各级检察厅 277
(三十七)民政使司 277
(三十八)交涉使司 277
(四十一)大清银行 278
(四十二)禁烟总局 278
(四十三)巡警道 278
(四十四)劝业道 278
(四十八)自治研究所 279
(四十七)禁卫军训练处 279
(四十六)城乡自治公所 279
(四十五)清理财政局 279
(四十九)督办盐政处 280
(五十)海军部(清) 280
(五十一)财政公所 280
(五十二)责任内阁 280
(五十五)法制院 281
(五十六)典礼院 281
(五十四)弼德院 281
(五十三)军谘府 281
(五十七)盐政院 282
(五十八)京防营务处 282
(五十九)军政府 282
(六十)湖北军政府 282
(六十一)各省都督府代表联合会 283
(六十二)南京临时政府 283
(六十三)临时大总统府 283
(六十四)陆军部(南京临时政府) 283
(六十九)外交部 284
(六十八)财政部 284
(六十五)司法部 284
(六十七)内务部 284
(六十六)法制局 284
(七十)海军部(南京临时政府) 285
(七十一)教育部 285
(七十二)实业部 285
(七十三)交通部 285
(七十四)临时参议院 285
(七十五)参谋部 286
(七十六)稽勋局 286
(七十七)南京留守府 286
三、制度 286
(一)司法制度 286
(二)地方自治制度 287
(三)工商管理制度 288
(四)财政制度 289
(五)货币制度 291
(六)军事制度 292
(七)警察制度 293
(八)外交制度 294
(九)学校教育制度 295
(十)留学教育制度 296
第四篇 思想文化 299
一、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思想 299
二、革命民主主义思潮 305
三、君主立宪思潮 310
四、民族主义思潮 316
五、国粹主义思潮 321
六、早期无政府主义思潮 326
七、早期社会主义思潮 332
八、革命派的军事战略思想 337
九、改良派的经济思想 341
十、革命派的经济思想 347
十一、教育救国思潮和实业救国思潮 352
十二、蔡元培的教育思想 357
十三、梁启超的史学理论和小说理论 361
(一)梁启超的史学理论 361
(二)梁启超的小说理论 365
十四、文学艺术作品 366
(一)四大谴责小说 367
(二)“鸳鸯蝴蝶派”小说 370
(三)电影艺术作品 371
1902年 373
1901年 373
第五篇 大事记 373
1903年 377
1904年 380
1905年 383
1906年 387
1907年 391
1908年 395
1909年 397
1910年 401
1911年 405
1912年 410
第六篇 文献史料 413
一、综述 413
中国的民主主义和民粹主义 列宁 413
纪念孙中山先生 毛泽东 416
辛亥革命回忆 朱德 417
论辛亥革命 吴玉章 422
有志竟成 孙中山 430
辛亥前后黄克强先生的革命活动 李书城 439
外国学者论辛亥革命(节录) 456
二、辛亥革命前的中国社会 469
二十世纪之中国 469
“列强在支那之铁道政策”译后 472
论中国路矿尽归外人 475
中英续议通商行船条约 475
第一次英日同盟条约 483
第二次英日同盟条约 484
拉萨条约 485
朴茨茅斯条约 487
中日会议东三省事宜正约 490
中英续订藏印条约 492
第一次日俄协定及密约 493
第二次日俄协定及密约 494
东三省交涉五案条款 495
日俄协约之告成与清国之危局 太仓 496
新政上谕 497
张百熙、荣庆、张之洞《学务纲要》 498
论中国改革之难 509
袁世凯镇压广宗景廷宾起义奏折 510
广西会党起义档案资料 513
一九○五年反美爱国运动(节录) 518
一九○六南昌教案资料辑录 群力 536
论南昌教案 严又陵(严复) 548
辛亥时期湖北教案 550
三、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兴起 554
兴中会革命史要 陈少白 554
上李鸿章书 孙中山 579
檀香山兴中会章程 585
檀香山兴中会盟书 586
香港兴中会章程 586
自立会起事始末 冯自由 587
庚子惠州起义记 陈春生 593
壬寅洪全福广州举义记 陈春生 598
洪全福起义档案 601
留学界记事 602
章太炎与支那亡国纪念会 冯自由 608
中国教育会之回忆 蒋维乔 610
南洋公学的一九○二年罢课风潮和爱国学社 615
中国立宪问题 亚卢(柳亚子) 623
拒俄运动与反清革命 624
发起军国民教育会意见书 秦毓鎏 630
论抵制美约 631
苏报案 632
革命军 邹容 635
警世钟 陈天华 650
猛回头 陈天华 665
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章炳麟 678
敬告同乡书 孙中山 684
驳保皇报书 孙中山 686
长沙华兴会 冯自由 688
黄克强长沙革命之失败 曹亚伯 689
科学补习所之历史 佚名 692
陶成章与光复会 陶玄 694
陈天华投海 曹亚伯 696
同盟会成立记 田桐 700
四、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高涨 700
中国同盟会总章 701
中国同盟会革命方略 703
海外各地中国同盟会史略 冯自由 715
欧洲同盟会纪实 朱和中 725
南洋华侨与辛亥革命 罗记瑞 734
革命党与洪门会之关系 冯自由 741
同盟会与帮会的关系杂忆 李培基 744
《民报》发刊词 746
论支那立宪必先以革命 寄生(汪东) 747
“民报”之六大主义 汉民 750
驳“新民丛报”最近之非革命论(节录) 精卫(汪兆铭) 756
在东京《民报》创刊周年庆祝大会的演说 孙中山 768
《民报》在日本遭封禁始末 陶治公 772
开明专制论(节录) 饮冰(梁启超) 775
革命论与立宪论的激战 李剑农 791
丙午萍醴起义记 陈春生 794
萍浏醴起义的真相 邹永成 802
丁未黄冈举义记 邓慕韩 804
丁未惠州七女湖革命军实录 冯自由 806
我参加钦防两次起义的回忆 唐颂南 809
镇南关起义回忆录 梁烈亚 813
戊申马笃山之役 冯自由 820
戊申云南河口之役 邹鲁 821
浙案纪略(节录) 陶成章 826
徐锡麟枪杀恩铭见闻回忆 王迈常 854
记秋瑾 徐双韵 855
戊申熊成基安庆起义记 陈春生 864
庚戌广东新军举义记 867
黄兴上孙中山论革命计划书 871
新军起义前后及辛亥三月二十九日之役的回忆 姚雨平 875
清廷对革命党的防范和镇压 李云谷 886
暗杀时代(节录) 吴樾 889
书甲辰三暗杀案 章士钊 895
同盟会的暗杀活动 陶冶公 898
暗杀团在广东光复前夕的活动 郑彼岸 何博 901
行刺孚崎、李准、凤山亲历记 罗锦泉口述 黄国祥笔录 903
刘思复之暗杀活动 郑佩刚 908
罪案(节录) 景梅九 912
立宪纪闻 920
清太后之宪政谈 宋教仁 926
宪法大纲刍议 荪楼 927
预备立宪公会郑孝胥第一次开会报告词 934
预备立宪公会简章 936
政闻社宣言书 937
国会代表请愿书 孙洪伊等 945
国会请愿同志会意见书 947
国会问题之真相 侠少(吕志伊) 956
天津请开国会风潮追忆 刘寿山 958
奉天人之国会哭 960
论国民宜急起参与宪法(社论) 961
一九○八年陕西蒲案始末 963
保路同志会宣言书 968
共进会的原起及其若干制度 邓文? 969
中国同盟会中部总会史料(节录) 杨谱笙 977
文学社事实 王华国 979
辛亥武昌革命团体 985
黄兴谈武昌革命形势 991
荣县独立 吴玉章 992
五、辛亥革命的胜利与失败 994
座谈辛亥首义 994
辛亥首义工程营发难概述 熊秉坤 1001
樗公随笔 谢石钦 1015
中华民国鄂州约法 1022
武昌革命之回忆 载涛 1025
湖南反正追记粟戡时 1029
陕西辛亥革命回忆(节录) 朱叙五 党自新 1041
江西光复和光复后的政局 彭成万 1052
山西光复记 郭孝成 1054
辛亥革命云南“九九起义”前后 杨如轩口述 胡彦整理 1057
辛亥革命上海光复纪要 李宗武 1061
上海商团史料辑录 朱尧卿 1072
辛亥浙江光复回忆录(节录) 黄元秀 1079
江苏光复纪事(节录) 郭孝成 1084
贵州辛亥起义纪实 莫季莹 1090
安徽光复经过与都督的争夺 王一民 1099
广西光复记 郭孝成 1103
辛亥福建光复回忆 刘通 1104
广东之光复与出任都督 胡汉民 1111
辛亥四川革命纪事 1118
辛亥海军起义的前前后后 汤芗铭 1128
山东独立前后 夏莲居 1132
直隶革命记 郭孝成 1148
记京津同盟会二三事 税西恒 何鲁 唐午园 1150
我在辛亥这一年 马叙伦 1152
炸前清袁内阁纪实 欧阳云 1157
良弼被炸的原因和经过 韩锋 1160
各国对于辛亥革命态度 1162
帝国主义干涉中国革命的阴谋活动 1166
日本对辛亥革命之操纵与干涉 王芸生 1170
敬告日本人 渔夫(宋教仁) 1172
袁世凯之再起与吴禄贞之死 恽宝惠 1172
临时政府成立记 平佚 1174
临时大总统宣言书 1178
临时大总统誓词 1178
对外宣言书 1179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 1181
辛亥革命南京临时政府亲历记 马凌甫 1184
辛亥和议之秘史 甘簃 1190
南北议和 1192
南北议和亲历记实 章仲和 1197
汪精卫误国记 邓警亚 1199
运动北军反正记 夏清贻 1200
南北议和记叙 廖少游 1202
荫昌督师南下与南北议和 冯耿光 1231
壬子北京兵变真相 杨雨辰 1240
天津壬子兵变纪事 华克格 杨绍周 1245
民社成立与黎袁勾结 万鸿喈 1248
在南京参议院解职辞 孙中山 1251
六、辛亥革命时期的思想文化 1252
民族主义论 余一 1252
二十世纪之支那初言 卫种 1256
“国粹学报”叙 黄节 1261
读“国粹学报”感言 许之衡 1263
无父无君无法无天 四无 1266
五无论 太炎(章炳麟) 1268
新社会之理论(节录) 1275
社会主义讲习会第一次开会记事 公权 1279
驳《时报》《论中国今日不能提倡共产主义》 民(李石曾) 1281
社会主义商榷 宋教仁 1285
实业救国之悬谈 胜因 1287
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 蔡元培 12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