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页 1
序 胡?青 舒乙 1
引言 1
第一章 多重文化的冲撞、融合与老舍的文学世界 4
一 满汉融合:童年人格、幼年审美观念、少年文化构成 5
二 中西冲撞:国民人格、价值系统、自我战胜 19
三 新旧交替:新文学的惯性与旧传统的痕迹 28
第二章 西方文学的影响与独特的思想艺术 41
一 “单一”与“综合”:狄更斯与走出狄更斯 42
二 “温和”倾向:多元创作思想的渗透 50
三 影响与超越:中西比较中的“改造国民性”思考 57
四 深层思维:运思型范与语言结构 62
五 美学风格:从滑稽走向“含泪的笑” 73
第三章 东方伦理和中国文化的变态情欲 80
一 压抑与释放:民族的病态人格与病态性心理 81
二 变态与自渎:祥子、虎妞性悲剧的蕴奥 91
三 传记与文学:作品中性爱描写的主体探源 99
第四章 北平文化和中国人的性格 109
一 仕与隐:北平士大夫文化的两极 110
二 城与乡:现代与传统的东方式组合 125
三 底色与中介:三百年旗人文化的积垢 141
第五章 风俗研究和中国文化的人生模式 148
一 “北京味”背后:独特的小说观与文化史观 148
二 食与礼:风俗和民族意识的错位 152
三 养育方式:“出窝儿老”形成的人生模式 161
第六章 老舍之死和中国文人的古典生命观念 172
一 气节和风骨:一种古典人格美的完成 173
二 小说与现实:一类相似的死亡模式 182
三 自杀与评价: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 190
第七章 老舍作品的再版修改和中国文人的传统写作态度 201
一 删削与修订:思想发展的一个侧面和印证 204
二 避讳和推敲:在政治运动夹缝中的修订 210
三 研讨和定稿:一个严肃认真的写作习惯 238
第八章 五十年来的老舍研究之研究 253
一 上篇:被逐渐认识和发现的老舍(1928—1949年) 254
二 中篇:在一个固定框架中的老舍(1950—1976年) 269
三 下篇;进入多维视野的老舍(1976—1987年) 283
第九章 世界性的“老舍热”和各民族审美方式的异同 304
一 择取与变形:三次世界性的翻译热潮 305
二 传播与扩散:多重媒介的“国际旅行” 318
三 视点与盲区:研究的世界性、民族性和审美个性 326
第十章 《四世同堂》和老舍作品影视改编中的“走调” 343
一 心理学与政治学:《四世同堂》独特的思辨主题 344
二 逆导与剪裁:改编中常见的历史错觉 348
三 共性与个性:再创造的当代性和局限性 351
附录一 苏联老舍研究概述 354
一 从滥觞到高潮:苏联老舍研究的总体勾勒 354
二 创造性接受:苏联老舍研究的一些特点 361
三 论证和方法:苏联老舍研究的不足 368
附录二 老舍生平和创作年表 374
附录三 本书主要参考书目 408
一 欧美 408
二 苏联 409
三 日本 411
四 中国 412
后记 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