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1
1—1 化学是研究物质变化的科学 1
1—2 化学是满足社会需要的中心学科 1
1—3 无机化学与其它学科的关系 2
一、无机化学研究的对象 2
二、无机化学与其它学科的关系 2
第二章 气体和溶液 4
2—1 气体 4
一、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式 4
二、分压定律 5
2—2 溶液 6
一、溶液浓度的表示方法 6
物质的量浓度(6)质量摩尔浓度 7
摩尔分数(7)体积分数 7
二、固体在液体中的溶解度 7
2—3 非电解质稀溶液的依数性 9
一、溶液的蒸气压 9
纯溶剂的蒸气压(9)溶液的蒸气压 10
二、沸点升高和凝固点降低 11
三、溶液的渗透压 13
四、依数性的应用 14
求溶质的摩尔质量(14)制作防冻剂和致冷剂配制等渗液 15
第三章 化学热力学初步 17
3—1 热力学中常用的术语 17
一、体系和环境 17
二、状态和状态函数 18
三、过程和途径 18
四、平衡态和可逆过程 19
3—2 热力学第一定律 20
一、内能(热力学能) 20
二、热和功 21
三、热力学第一定律的数学表达式 23
3—3 热化学 24
一、化学反应的热效应 24
二、恒容热效应和恒压热效应 24
三、化学反应热的计算 26
反应进度(26)标准状态 27
热化学反应方程式(27)盖斯定律 28
标准生成热(生成焓)△fH?m(30)标准燃烧热△cH?m 32
3—4 化学反应的自发性 34
一、自发过程的共同特点 34
二、熵 36
混乱度和熵(36)绝对熵和标准熵 37
三、吉布斯自由能和标准生成吉布斯自由能 38
吉布斯自由能(38)标准生成吉布斯自由能 40
第四章 化学反应速率 45
4—1 化学反应速率的定义及表示法 45
4—2 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 46
一、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47
反应速率方程式(47)反应级数和反应分子数 49
二、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50
三、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52
均相催化(52)多相催化(52)催化剂的特性 53
4—3 反应速率理论简介 54
一、碰撞理论 54
二、过渡状态理论 55
第五章 化学平衡 60
5—1 化学平衡的建立 60
一、化学反应的可逆性与平衡态 60
二、标准平衡常数 61
三、书写标准平衡常数表达式的注意事项 63
四、标准平衡常数与化学反应的方向 64
五、有关化学平衡的计算 65
5—2 标准平衡常数K?与反应的△rG?m(T)的关系 66
5—3 化学平衡的移动 68
一、浓度对平衡的影响 68
二、压强对平衡的影响 69
三、温度对平衡的影响 70
第六章 溶液中的离子平衡 74
6—1 弱酸、弱碱的电离平衡 74
一、一元弱酸、弱碱的电离平衡 74
一元弱酸、弱碱的标准电离平衡常数 74
标准电离平衡常数与电离度的关系 76
二、水的标准离子积常数和溶液的pH值 77
水的标准离子积常数(77)溶液的pH值 78
三、同离子效应和盐效应 79
同离子效应(79)盐效应 80
四、多元弱酸的电离 80
6—2 缓冲溶液 82
一、缓冲溶液的概念 82
二、缓冲溶液的选择和配制 85
6—3 水解平衡 87
一、各种盐的水解 87
弱酸强碱盐(87)强酸弱碱盐 88
弱酸弱碱盐(88)多元弱酸盐 89
二、影响水解平衡的因素 90
6—4 酸碱质子理论简介 91
一、酸碱的定义 91
二、酸碱反应 92
6—5 难溶性强电解质的沉淀—溶解平衡 94
一、溶度积和溶解度 94
标准溶度积常数 94
标准溶度积常数与溶解度的关系 95
二、沉淀—溶解平衡的移动 96
沉淀的溶解(96)沉淀的生成 98
分步沉淀(99)沉淀的转化 99
第七章 氧化还原反应 103
7—1 氧化数和氧化还原反应 103
一、氧化数 103
二、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 105
氧化数法(105)离子—电子法 107
7—2 电极电势 109
一、原电池和电极电势 109
原电池(109)电极电势 111
标准氢电极和标准电极电势 111
电极的类型和电极符号 115
二、电池的电动势与反应的吉布斯自由能变化的关系 116
三、影响电极电势的因素 118
7—3 电极电势的应用 121
一、判断氧化剂和还原剂的强弱 121
二、判断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方向 121
三、求反应的标准平衡常数 123
四、求标准溶度积常数K??p 123
7—4 元素电势图及其应用 124
一、元素电势图 124
二、元素电势图的应用 125
判断元素各氧化态氧化还原性的强弱和稳定性 125
求算某电对的未知标准电极电势 126
第八章 原子结构 130
8—1 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 130
一、氢原子光谱和玻尔理论 130
氢原子光谱(130)玻尔理论 132
二、微观粒子的特性 135
微观粒子的二象性(135)海森堡测不准原理 136
三、波函数和原子轨道 138
四、几率密度和电子云 138
五、波函数的空间图象 141
径向分布函数图(142)角度分布图 144
六、四个量子数 146
主量子数(147)角量子数 147
磁量子数(148)自旋磁量子数 148
8—2 核外电子排布和元素周期系 150
一、多电子原子的能级图 150
鲍林的原子轨道近似能级图 150
屏蔽效应和钻穿效应 151
二、核外电子的排布 152
核外电子的排布原则(152)核外电子的排布 153
三、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系 159
周期(159)族(160)元素的分区 160
8—3 元素基本性质的周期性 161
一、原子半径 161
二、电离能 163
三、电子亲合能 166
四、电负性 166
第九章 分子结构 172
9—1 离子键理论 172
一、离子键的形成 172
二、离子键的特征 173
三、影响离子键强度的因素 173
四、晶格能(点阵能) 176
9—2 共价键理论 177
一、价键理论——电子配对法 178
共用电子对的量子力学解释(178)成键原理 179
共价键的性质(180)共价键的类型 180
共价键的键能(也称键焓) 182
二、杂化轨道理论 183
杂化轨道理论的基本要点(184)应用举例 185
大π键 187
三、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 188
确定分子构型的原则(188)应用举例 190
四、分子轨道理论 194
分子轨道理论的基本要点(194)应用举例 195
9—3 分子的极性 199
一、键的极性 199
二、分子的极性和偶极矩 200
9—4 分子间作用力和氢键 201
一、分子间作用力 201
取向力(202)诱导力(202)色散力 202
二、氢键 203
9—5 离子极化 204
9—6 晶体结构 206
一、晶体的一般概念 206
二、晶体的类型 208
金属键和金属晶体(208)离子晶体 209
分子晶体(213)原子晶体 213
第十章 配位化合物 217
10—1 配位化合物的基本概念 217
一、配位化合物的定义 217
二、配合物的组成 217
中心原子(218)配位体和配位原子 218
配位数 219
三、配位化合物的命名 220
10—2 配位化合物的化学键理论 221
一、价键理论 221
价键理论的基本要点(221)价键理论的优缺点 224
二、晶体场理论 225
晶体场理论的基本要点(225)晶体场理论的应用 230
10—3 配位离解平衡 233
一、配合物的稳定常数 233
二、配位平衡的移动 235
溶解—配位平衡(235)氧化还原与配位平衡 238
10—4 螯合物 240
10—5 配位化合物的应用 242
第十一章 p区元素 246
11—1 p区元素概述 246
11—2 非金属单质的结构和物理性质 248
11—3 单质及化合物的氧化还原性 251
一、元素电势图 251
二、单质的氧化还原性 252
三、化合物的氧化还原性 255
卤素的含氧酸及其盐(255)过氧化氢 256
硫的含氧酸及其盐(258)氮的含氧酸及其盐 260
二氧化铅和铋酸钠(261)二氯化锡 262
11—4 氢化物和含氧酸的酸碱性 263
一、电子密度 263
二、氢化物的酸碱性 263
氢化物酸碱性的变化规律(263)重要的氢化物 264
三、无机含氧酸 265
含氧酸的种类和结构(265)无机含氧酸的酸性变化规律 269
重要的含氧酸 271
11—5 盐类的溶解性和水解性 273
一、盐类的溶解性 273
二、p区金属硫化物的难溶性 274
三、水解性 275
共价化合物的水解(275)p区金属离子的水解 276
11—6 含氧酸盐的热稳定性 277
一、氧化还原分解 277
二、非氧化还原分解 277
三、缩合反应 278
11—7 p区元素的一些化合物对大气环境的影响 278
一、酸雨 279
二、温室效应 280
三、臭氧层的破坏 280
第十二章 s区元素 288
12—1 s区元素概述 288
12—2 单质的还原性 290
一、与氧的的反应 290
二、与氢的反应 291
三、与水的反应 292
12—3 氢氧化物的碱性 293
12—4 盐的性质 295
12—5 锂和铍的特殊性及对角线规则 297
第十三章 ds区元素 301
13—1 ds区元素概述 301
13—2 ds区金属单质的物理性质 302
13—3 ds区元素的氧化还原性 303
一、金属单质的还原性 303
二、化合物的氧化还原性 305
13—4 氢氧化物和氧化物的碱性及稳定性 309
13—5 ds区元素离子的配位性 310
13—6 ds区元素盐的溶解性和热稳定性 312
一、盐的溶解性 312
二、盐的热稳定性 312
含水盐的热分解(313)无水盐的热分解 314
第十四章 d区元素和f区元素 319
14—1 d区元素概述 319
14—2 d区元素单质的物理性质 321
14—3 d区元素的氧化还原性 322
一、单质的还原性 322
二、氧化态 323
三、化合物的氧化还原性 324
钛和钒的化合物(324)铬的化合物 325
锰的化合物(327)钛、钴、镍的化合物 329
14—4 d区元素水合氧化物的酸碱性 330
一、d区元素最高氧化态水合氧化物的酸碱性 330
二、多酸 331
14—5 d区元素离子的配位性 332
14—6 f区元素 335
一、镧系元素的原子半径和密度 335
二、铜系元素的氧化还原性 337
三、镧系元素化合物的性质 337
氢氧化物的碱性和热稳定性 337
Ln3+水合离子的颜色 337
盐的溶解性和热稳定性(338)配位性 339
附录 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