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1
说明 1
第一章 企业基层建设的评价现状与对策 1
第一节 企业基层建设的地位作用 1
一、基层建设的意义 2
二、基层建设的基本内容 2
三、基层建设的组织领导 3
第二节 企业领导制度的演变对基层建设效果的影响 5
一、由某厂先进党支部评选谈起 5
二、党组织体系的构建形式 6
三、领导制度演变与党的组织建设格局 7
四、党的组织建设格局的特征 9
第三节 企业基层建设评价现状 10
一、党支部建设及其评价实例 10
二、党支部建设评价现状描述 29
第四节 企业基层建设的绩效分析与结论 30
一、党支部建设及评价特征分析 30
二、党支部建设及评价现状消极作用的影响 36
三、党支部建设评价现状的根源 39
第五节 企业基层建设评价机制与三维评价模型的改进 42
一、评价机制的改进思路 42
二、三维评价模型 43
第二章 现代企业基层建设评价模型的结构设计 45
第一节 评价模型的预构 45
一、模型概念及理想状态 45
二、建构与运用理想模型的意义 46
三、人工构建模型的条件 46
四、模型开发与反馈调节过程 48
五、模型设计步骤 49
六、模型的转换与形成 51
一、系统理论 54
第二节 结构设计的理论 54
二、管理与决策科学理论 55
三、运筹理论 57
第三节 结构设计的技术 58
一、课题选择技术 58
二、调查研究技术 60
三、可行性预测技术 63
四、信息收集处理技术 65
五、计算机技术 66
第四节 结构的层次分析 66
一、评价模型的意义 66
二、OC因素分析 66
三、OCM因素分析 67
一、设计特征 69
第五节 评价模型的特征 69
二、结构特征 70
三、使用特征 71
四、科学特征 72
第三章 企业基层党的组织建设绩效——组织行为评价之一 73
第一节 企业基层党支部建设的绩效表现 73
一、企业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意义 73
二、企业基层党组织的任务 74
三、企业党支部在基层建设中的作用 76
四、企业党支部在基层建设中的职责 77
第二节 组织理论与企业党支部建设 80
一、组织及其特点 80
二、组织分类与正式组织 82
三、现代组织理论与模式 84
一、组织效率 86
第三节 党支部建设绩效评价指标的设置构成 86
二、评价内容要求 90
三、评价指标构成 94
第四节 党支部建设绩效评价指标的特征 96
一、现代组织理论特征 96
二、政治核心作用特征 97
第四章 企业基层领导班子建设绩效——组织行为评价之二 102
第一节 企业基层领导班子建设的绩效表现 102
一、基层领导班子建设绩效评价的意义 102
二、基层领导班子建设的绩效内容 105
三、提高企业基层领导班子建设绩效的途径 107
第二节 领导行为与基层领导班子建设的绩效评价 110
一、领导特点 111
二、领导类型 112
三、领导功能 113
四、领导的心理依据 114
五、领导的影响力 117
六、影响力的基础 120
第三节 基层领导班子建设绩效评价指标的设置构成 122
一、评价指标的内容要求 122
二、评价指标的构成 131
第四节 基层领导班子建设评价指标的特征 133
一、品质特征 133
二、能力特征 134
三、创新特征 135
四、决策特征 136
五、宽容特征 137
六、求知特征 138
一、实现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充分调动起职工的积极性 140
第一节 企业基层职工队伍建设的绩效表现 140
第五章 企业基层职工队伍建设——组织行为评价之三 140
二、坚持民主管理,依靠全体职工办企业 142
三、全面开发挖掘人力资源 144
四、把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结合起来,不断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 147
第二节 群体行为与职工队伍建设 149
一、群体行为理论 149
二、影响群体绩效的因素 151
第三节 职工队伍建设评价指标的设置构成 159
一、评价内容的要求 159
二、评价指标的构成 168
第四节 职工队伍建设评价指标的特征 170
一、以人为本,民主管理的特征 170
二、多层次、广角度的激励特征 174
一、生产管理的地位 179
第一节 企业基层单位管理过程的绩效表现 179
第六章 企业基层组织管理绩效——管理过程评价 179
二、生产管理的作用 181
三、管理过程的绩效表现 182
第二节 过程控制与生产经营管理 184
一、生产管理的任务 184
二、生产管理的内容 187
三、生产管理的组织与机构 187
第三节 管理过程评价指标的设置 189
一、评价指标的设置要求 189
二、评价指标设置的基本原则 191
三、评价指标的设置依据 193
四、评价指标的标度 193
五、评价指标的研制程序与方法 194
一、评价指标的构成 199
第四节 管理过程评价指标的结构与内容 199
二、评价指标的结构层次及相互关系 201
第五节 管理过程评价指标的特征 204
一、突出关键环节的特征 204
二、体现要素状态的特征 204
三、量化生产过程的特征 204
四、最终结果与日常工作相结合的特征 205
第七章 企业基层生产经营绩效——市场效应评价 206
第一节 企业基层生产经营绩效的表现 206
一、生产经营过程及绩效实现 206
二、经营效果 207
三、经济效益 207
四、市场效益 208
五、经济利益 209
六、经营绩效的评价要求 209
一、经济核算的意义 210
第二节 市场经济与经济核算 210
二、经济核算的作用 211
三、经济核算的原则 211
四、经济核算的制度 212
五、经济核算的条件 214
第三节 市场效应评价指标的设置与构成 217
一、评价指标的设置依据 217
二、评价指标的设置要求 220
三、评价指标的构成 222
四、市场效应指标的内容分析 223
第四节 市场效应评价指标的特征 226
一、效益尺度特征 226
二、效益层次特征 228
四、转换机制特征 229
三、经济责任特征 229
第八章 企业基层建设的绩效综合与计算机统计分析程序 233
第一节 评价模型研制的数据收集整理与管理基础工作 233
一、收集原始资料 233
二、资料与数据审核 235
三、资料数据整理 236
四、数据汇总技术 237
五、管理基础工作 237
第二节 评价模型研制过程中OCM因素处理 241
一、OCM因素归类处理 241
二、描述被测对象工作状态的相对位置 242
三、确定被测对象的纵向排序 242
四、被测单位三维绩效评价结果 244
一、编程概述 245
第三节 三维评价模型的统计软件程序 245
二、统计软件 249
第九章 企业基层建设三维评价模型软件的作用与处理功能 267
第一节 模型评价软件的使用要求 267
一、系统流程框图 267
二、软件的运行环境 267
三、软件操作规程 268
四、问卷录入时应注意的问题 275
第二节 三维评价模型软件的评价功能 276
一、数据处理功能 277
二、度量工具功能 280
三、群体评价功能 289
第十章 企业基层建设三维评价模型的使用与实施操作 293
第一节 调查前的准备 293
一、技术素质要求与相关知识 294
二、调查问卷和调查用具 295
二、被试人员、时间、场地 297
四、模型操作要求 298
第二节 现场调查与操作 301
一、被试人员抽样与信息收集 301
二、生产经营、市场效应指标的收集与核校 304
三、上级组织与职能部门评价 305
第三节 组织反馈 306
一、评价结果分析 306
二、现场组织反馈的基本要求 312
三、反馈提纲的制定 313
四、反馈工作的现场组织 315
第一节 组织发展的理论方法 317
一、组织发展的概念和历史 317
第十一章 企业基层建设评价模型在组织发展中的作用 317
二、组织发展的特点 318
三、组织发展的方式方法 320
第二节 三维模型与组织开发 326
一、综合开发因素 327
二、领导行为开发 329
三、群众参与 330
四、激励作用 332
五、组织开发的测量 334
六、组织开发的工具 334
第三节 评价结果对企业基层建设的指导作用 335
一、计算机数据处理与输出结果 336
二、输出结果分类 337
三、输出结果组织发展的特点 338
第一节 三维评价模型的实践效果与功能 343
第十二章 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与企业基层建设的科学评价 343
一、评价模型的市场性效能 344
二、评价模型的实践性效能 344
三、评价模型的综合性效能 344
四、评价模型的开发性效能 345
五、评价模型的决策性效能 346
六、评价模型的预测性效能 346
七、评价模型的导向性效能 346
八、评价模型的激励性效能 347
九、评价模型的建设性效能 347
十、评价模型的简易性效能 347
第二节 三维评价模型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中的作用 348
一、评价对象体现了法人或模拟法人要求 348
二、评价内容体现了法人财产权 348
三、评价方法体现了现代企业制度的经营机制 349
第三节 评价模型的应用有利于管理现代化 350
一、促进管理思想现代化 351
二、促进管理组织现代化 352
三、促进管理基础现代化 353
四、促进管理方法现代化 354
五、促进管理手段现代化 355
第四节 确立科学评价机制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必然要求 356
附录: 360
一、管道局工程机运单位基层建设综合评价系统课题研究阶段报告(一) 360
二、管道局工程机运单位基层建设综合评价系统课题研究阶段报告(二) 371
三、管道局工程机运单位基层建设综合评价系统课题研究阶段报告(三) 380
四、管道局工程机运单位基层建设综合评价系统课题研究阶段报告(四) 393
五、基层建设三维评价模型使用说明 394
参考文献 400
后记 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