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活化(地洼)构造理论简述 1
1.1 活化(地洼)构造理论的一般概念 1
1.1.1 涵义 1
1.1.2 活化(地洼)构造理论的创立及基本概念的提出 1
1.2 活化(地洼)构造理论体系的组成内容及理论结构 5
1.2.1 组成内容 5
1.2.2 理论结构 7
1.3 活化(地洼)构造理论的学科范畴 8
1.4 活化(地洼)构造理论与活化(地洼)构造学派 9
1.5 活化(地洼)构造理论与大地构造学 11
1.5.1 大地构造学的基本概念 11
1.5.2 大地构造学的定义 12
1.5.3 大地构造学的研究范围 12
1.5.4 大地构造学分科及其研究内容 13
1.5.5 大地构造学的基本特点 13
1.5.6 大地构造学的理论及实际意义 14
1.5.7 历史大地构造学代表理论(地槽学说)简介 14
1.5.8 动力大地构造学代表理论(地质力学、板块构造)简介 16
1.6 活化(地洼)构造理论与成矿学 17
1.6.1 成矿学的基本概念 17
1.6.2 成矿学的研究范围 19
1.6.3 成矿学的研究任务及分科 19
1.6.4 成矿学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20
第2章 活化(地洼)构造理论的基本研究方法——历史动力综合分析法及其运用 22
2.1 概述 22
2.2 大地构造单元及其鉴别的意义 23
2.3 构造区及其划分的意义 24
2.4 历史动力综合分析的一般概念 24
2.5 历史动力综合分析的基本要求 25
2.6 鉴别大地构造单元和划分构造区的分析方法 29
2.6.1 地壳运动型式分析 29
2.6.2 构造反差强度分析 34
2.6.3 地壳结构分析 42
2.6.4 综合地质特征分析 47
第3章 地洼区——大陆地壳基本构造新单元 71
3.1 后地台阶段新构造单元的发现 71
3.2 地洼区的定义 72
3.3 地洼区的发展过程 72
3.3.1 根据活动强度变化的阶段划分 74
3.3.2 根据主要特征差别的阶段划分 75
3.4 地洼区的主要特征 76
3.4.1 结构方面 76
3.4.2 沉积建造方面 78
3.4.3 岩浆建造方面 88
3.4.4 构造型相方面 96
3.4.5 变质建造方面 101
3.4.6 古地理方面 105
3.4.7 新构造及地震方面 105
3.4.8 地貌方面 109
3.4.9 矿产类型方面 111
3.4.10 地洼区的构造地球化学特征方面 111
3.4.11 地洼区的地球物理特征 114
3.4.12 地洼区的深部地壳构造 117
3.5 地洼区的分布及时代类型 133
3.5.1 地洼区在世界上的分布 133
3.5.2 地洼区在地史上的分布 134
第4章 地壳动定转化递进说——地壳演化的一般性规律 136
4.1 地洼区——地壳演化史中动定转化的例证 136
4.2 地壳演化一般性规律的新认识——动定转化递进律 140
4.3 地壳动定转化递进说——关于递进律的论述 144
4.3.1 地壳构造的多单元、多类型及地壳演化的递进性 144
4.3.2 地壳构造的动定相互转化 145
4.3.3 地壳演化的多阶段性 146
4.3.4 地壳演化的不平衡性 147
4.3.5 地壳构造活动强度的可变性 148
4.4 地壳动定递进转化说的理论与实际意义 149
第5章 递进(活化)构造成矿理论——大地构造演化成矿的新理论 151
5.1 概述 151
5.2 历史动力综合成矿分析 152
5.3 递进(活化)构造成矿理论要点 154
5.3.1 地洼型成矿——一种新的大地构造成矿类型及其主要成矿特性 154
5.3.2 大地构造单元成矿专属性 156
5.3.3 成矿演化的多阶段性及不平衡性 157
5.3.4 矿产继承性及成矿递进性 158
5.3.5 成矿作用的叠加和改造 158
5.3.6 矿床形成的多因性 159
5.3.7 矿产分布的时间规律性 159
5.3.8 大地构造成矿的地幔因素 160
5.4 不同成矿大地构造类型的成矿条件 161
5.5 重点矿种在不同成矿大地构造类型中的差别 163
5.6 重点矿床类型在不同含矿大地构造类型中的差别 164
5.7 不同大地构造类型矿床的产出特点及主要含矿建造 166
5.7.1 地槽型矿床产出特点和主要含矿建造 166
5.7.2 地台型矿床产出特点和主要含矿建造 170
5.7.3 地洼型矿床的产出特点和主要含矿建造 173
5.8 不同大地构造性质构造区的控矿特征 178
5.8.1 大地构造控制矿产时空分布规律的主要方式 179
5.8.2 不同构造区中构造层的控矿 180
5.8.3 不同大地构造类型构造型相的控矿 182
5.8.4 现存几种构造单元中不同分区的控矿特点 187
5.9 多因复成矿床——一种大地构造演化综合成因的新类型矿床 193
5.9.1 定义和特点 193
5.9.2 多因复成矿床的主要成矿模式 194
5.9.3 多因复成矿床形成的大地构造条件 201
5.9.4 多因复成矿床与超大型矿床 203
5.9.5 多因复成矿床的分布规律和找矿方向 204
5.9.6 多因复成矿床研究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206
5.10 壳体演化-运动的大地构造成矿 207
5.10.1 壳体演化-运动与矿床形成 207
5.10.2 壳体演化-运动成矿的地幔作用 209
5.10.3 壳体演化-运动成矿与多因复成矿床 211
5.10.4 壳体演化及运动与构造区矿产分布规律的关系 213
5.10.5 关于“过渡际构造成矿”的新概念 213
第6章 壳体——综合大地构造的新概念 215
6.1 有关壳体的基本概念 215
6.1.1 建立综合大地构造概念的必要性及其要求 215
6.1.2 壳体概念的提出 215
6.2 壳体的一般特征 217
6.2.1 壳体的物质组成及地壳性质 217
6.2.2 壳体的类型划分 220
6.2.3 壳体的垂向结构、演化阶段及成熟度 223
6.2.4 壳体的构造单元组成 225
6.2.5 壳体的年龄及成长期 226
6.2.6 壳体的厚度 226
6.2.7 壳体的面积 229
6.2.8 壳体的运动、变化、发展与成长 229
6.3 壳体的演化及运动 229
6.3.1 壳体演化的途径 229
6.3.2 壳体演化运动的深部表现研究 231
6.3.3 壳体成长及外表变化 232
6.3.4 壳体演化进程与运动的关系 237
6.3.5 壳体演化运动进程的外部干扰 240
6.4 壳体的生消、迁移和离合 241
6.4.1 壳体的发生和消亡 241
6.4.2 壳体的运动与迁移 242
6.4.3 壳体的复合 244
6.4.4 壳体的分界线 246
第7章 地幔蠕动热能聚散交替假说——壳体与成矿演化-运动动力源的探索 250
7.1 地幔蠕动、热能散聚交替假说 250
7.2 地幔蠕动与壳体动定转化递进规律发展 252
7.3 壳体演化及运动的根本原因 253
7.4 壳体演化运动与地幔关系的深部表现 255
7.5 壳体运动及有关构造形成的力源机制 255
7.5.1 壳体运动与地幔蠕动的关系 255
7.5.2 壳体内运动及有关构造的形成 256
7.5.3 壳体整体运动及有关构造形成 257
7.6 壳体运动的主动和被动、内因和外因 258
7.6.1 壳体主动运动与被动运动的区别 258
7.6.2 构造形成的内因与外因问题 259
7.6.3 主动活化与被动活化问题 260
7.7 地幔蠕动与成矿 261
7.8 地幔蠕动热能聚散交替的数理模型 263
7.8.1 假说提出的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背景 263
7.8.2 假说的数理模型研究 264
7.8.3 实际应用与问题讨论 270
第8章 活化(地洼)构造理论有关的几个专门问题 276
1 关于地洼区的几个问题 276
8.1.1 引言 276
8.1.2 地洼区的属性问题 276
8.1.3 地洼区与活化区 276
8.1.4 地洼区与地球动力学 277
8.1.5 地洼与一些有关的其它盆地 278
2 壳体构造与板块构造 282
8.2.1 壳体构造及其涵义 282
8.2.2 壳体构造的特点 283
8.2.3 与板块构造的区别 284
8.2.4 壳体构造与板块构造的综合对比 293
3 造山作用与造盆作用 295
8.3.1 造山作用的传统认识 295
8.3.2 从燕山山脉形成过程和特征看燕山运动的大地构造体制属性 295
8.3.3 造山作用发生的历史动力环境条件 297
8.3.4 造山作用及造山带的历史动力分类 298
8.3.5 地洼型造山作用与地槽型造山作用的区别 300
8.3.6 地洼型造山运动序列的建立 300
8.3.7 壳体演化运动与造山带的结构、形态及分布规律 301
8.3.8 造盆作用及盆地的历史-动力综合分类 301
8.3.9 盆地综合分类方案 305
4 活化(地洼)构造理论编图的原则 316
8.4.1 概述 316
8.4.2 一根主线——地壳演化运动阶段发展史 316
8.4.3 两大要素——构造层与构造区相配合 317
8.4.4 双重反映——现象与本质并映 319
8.4.5 四维思维——时间与立体空间并重 319
8.4.6 一个总因——地幔蠕动热能聚散交替 321
5 关于前寒武纪大地构造的研究 322
8.5.1 前寒武纪大地构造研究的重要意义 322
8.5.2 有关前寒武纪大地构造单元的划分及命名的问题 323
8.5.3 有关前寒武纪大陆地壳组成与结构的基础性研究新进展及其意义 326
8.5.4 前寒武纪大陆岩石圈地壳的三维形态特征及其意义 331
第9章 中国大地构造基本特征 340
9.1 中国大地构造分区简述 340
9.1.1 地槽区(Ⅰ) 340
9.1.2 地台区(Ⅱ) 343
9.1.3 地洼区(Ⅲ) 347
9.2 中国大地构造时空演化规律简述 372
9.2.1 中国地壳发展的动“定”转化史 372
9.2.2 中国大地构造的若干特点 374
第10章 亚洲陆海壳体大地构造 388
10.1 亚洲陆海壳体大地构造区划简介 388
10.1.1 亚洲陆海壳体大地构造区划及分布 388
10.2 亚洲陆海地壳演化运动的基本特征和若干规律 392
10.2.1 一般特点 392
10.2.2 陆壳区壳体的演化运动及某些规律 393
10.2.3 现阶段岩石圈演化运动特征的深部表现 398
10.3 亚洲大陆壳体中、新生代三大事件的探讨 399
10.3.1 亚洲大陆地洼体制构造单元及其成矿特点 400
10.3.2 青藏高原隆升的历史背景和机因 408
10.3.3 东亚陆缘扩张带——一条离散式大陆边缘成因的探讨 418
参考文献 425
附录 著者论著目录(1932~1996) 437
后记 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