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1
(一)热物性学的研究范畴、现状和动向 1
1-1 引言 1
1-2 热物性学的研究范畴 2
1-3 热物性学的研究现状和动向 4
1-4 关于加强和发展我国热物性学研究的几点浅见 10
(二)简论热物性学在科学技术发展中的作用 13
1-5 空间科学技术 13
1-6 能源科学技术 17
1-7 材料科学技术 19
1-8 微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 20
1-9 其它科学技术领域 21
主要参考文献 22
第二章 导热系数 24
符号 24
(一)非金属固体导热系数的理论 26
2-1 引言 26
2-2 格波 28
2-3 晶格导热系数 30
2-4 高温下的本征热阻 32
2-5 低温下的本征热阻 34
2-6 边界热阻 35
2-7 晶格缺陷引起的热阻 37
2-9 谐振散射 39
2-10 其它 39
2-8 非晶态固体 39
(二)导热系数的实验测定 41
2-11 引言 41
2-12 稳态法 44
2-13 非稳态法 62
第三章 比热 67
符号 67
(一)固体的比热理论 68
3-1 引言 68
3-2 比热的定义 69
3-3 杜隆-珀替定律 70
3-4 爱因斯坦的比热理论 72
3-5 德拜的比热理论 74
3-6 电子比热 75
3-7 磁比热 76
3-8 低温下的比热 78
3-9 常规材料和超导材料 80
(二)固体比热的测定方法 80
3-10 引言 80
3-11 Nernst型真空绝热量热计 81
3-12 改型绝热量热计 82
3-13 下落法冰量热计 84
3-14 下落法等温水量热计 85
3-15 下落法铜块量热计 87
3-16 电脉冲加热法 88
3-17 比较法 89
符号 90
第四章 金属元素和合金的热辐射性质 90
4-1 引言 92
4-2 术语的定义 94
4-3 热辐射的各种性质 98
4-4 热辐射物理学 101
4-5 辐射能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110
4-6 热辐射性质的详细讨论 113
4-7 各种性质的相互关系 118
4-8 理论模型——理想表面 133
4-9 表面特性 143
4-10 测量方法 147
第五章 导温系数(热扩散率) 172
符号 172
5-1 引言 174
(一)导温系数数据与其它性能的关系 174
5-2 现有的热扩散率数据 177
(二)固体热扩散率的测量 188
5-3 瞬态热流法 191
5-4 周期热流法 213
第六章 粘度 230
符号 230
(一)气体和气体混合物的粘度 234
6-1 引言 234
6-2 理论方法 234
6-3 估算方法 243
6-4 实验方法 254
6-6 理论方法 260
(二)液体和液体混合物的粘度 260
6-5 引言 260
6-7 估算方法 272
6-8 实验方法 277
第七章 热膨胀 280
符号 280
(一)固体热膨胀的理论 284
7-1 引言 284
7-2 定义 285
7-3 势阱——一个简单模型 288
7-4 格虑内森关系式的导出 288
7-5 德拜状态方程 290
7-6 格虑内森参数 292
7-7 几个半经验公式 298
7-8 相变、不完整性和点缺陷 300
7-9 压力和应力对热膨胀的影响 303
7-10 复合材料及混合物的热膨胀 303
(二)固体线热膨胀的测量方法 305
7-11 引言 305
7-12 推杆膨胀仪 306
7-13 双筒望远显微镜法 308
7-14 干涉仪法 309
7-15 X射线法 312
7-16 高灵敏度法 316
7-17 快速法 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