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
中国剧诗的形成和民族个性 5
中国剧诗的形成 5
声与诗的结合 5
抒情与叙事的结合 11
中国剧诗的民族个性 19
诗人主体的顽强性 19
戏剧动作的内在性 21
剧本文学的总体性 25
结构形态的向天性 27
中国戏曲的宏观体系 30
万象我裁的泛人形象 32
大而化之的传神写照 37
以趋观之的理想艺术 43
空纳万境的太一舞台 46
天高鸟飞的审美观照 50
民间观众对戏曲民族风格的影响 55
中国戏曲观众的民间性 56
民间观众的全民性 56
民间舆论的权威性 58
民间演出的自娱性 60
戏曲观众的民间性对戏曲民族风格形成的影响 62
思想倾向的直接性 62
戏曲体系的即离性 64
舞台处理的假定性 69
历史题材的随意性 75
悲剧结构的双重性 79
余论 81
言之不足则歌之舞之 84
关于歌、舞是否排挤戏剧性问题 84
关于歌、舞是否损害语言问题 87
关于歌、舞是否妨碍反映当前的现实生活问题 92
结语:“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97
传统戏曲悲剧的含义、冲突和人物 102
悲剧含义 102
悲剧冲突 107
悲剧人物 114
我国古典悲剧的发展概貌和审美品格 120
我国悲剧的发展概貌 120
我国悲剧的种类 126
英雄悲剧 126
抒情悲剧 127
生活悲剧 127
性格悲剧 128
命运悲剧 129
我国悲剧的审美品格 130
我国古典悲剧的民族特征 140
我国民族喜剧论略 163
我国民族喜剧的发展概貌 163
歌颂喜剧 165
讽刺喜剧 165
英雄喜剧 166
闹剧 167
我国民族喜剧的喜剧性 168
我国民族喜剧的审美品格 171
喜生于好 171
乐而不淫 174
丑中见美 175
丑之艺术特征和审美形态 178
丑之起源与形成 178
丑之起源 178
丑之形成 180
化妆的滑稽性 182
丑之艺术特征 182
动作的滑稽性 184
语言的滑稽性 188
性格的滑稽性 191
丑之审美形态 192
“美玉出乎丑璞” 192
“丑恶为美的情绪源泉” 193
“也有些事物是由于它们的本质而美” 195
“美,就是性格和表现” 196
非奇不传 200
“事真,故奇” 201
“新,奇之别名也” 202
“逞奇争巧” 203
“奇情壮采” 205
声务铿锵 207
李贽的“化工”说 212
“自然发于情性” 213
“直抒作者胸怀” 218
“笃实生辉光” 222
“风行水上之文” 227
结语 231
附录 235
关于李贽批点《琵琶记》的真伪问题 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