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军事通史 第10卷 唐代军事史 上》PDF下载

  • 购买积分:15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杨希义,于汝波
  • 出 版 社: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8
  • ISBN:7801371046
  • 页数:458 页
图书介绍:

第十卷 唐代军事史(上册) 1

绪论 1

第一章 李渊晋阳起兵与唐朝建立 21

第一节 李渊起兵准备及其战略策略 21

一、隋末农民起义形势与李渊酝酿起兵 21

二、李渊起兵的组织准备及其战略策略 25

第二节 晋阳起兵与定鼎关中 29

一、晋阳起兵与建军誓师 30

二、霍邑之战与进取河东 36

三、攻克长安与建立唐朝 41

第三节 李渊集团起兵夺权成功的原因 45

一、主观原因 45

二、客观原因 47

第二章 唐初统一战争 48

第一节 唐朝初年的国内形势及统一战争的战略决策 48

一、群雄割据的形势特点 48

二、统一战争的基本战略 50

第二节 平定陇右与朔方 50

一、平定西秦 50

二、削平凉州李轨 56

三、平定朔方梁师都 57

第三节 东取河东 59

一、刘武周南下与河东危机 59

二、李世民东进柏壁决战 63

三、唐军追歼刘武周 65

一、李世民围困洛阳王世充 67

第四节 决战中原 67

二、窦建德兵败虎牢 74

三、王世充不战而降 79

第五节 进军河北 80

一、刘黑闼起兵反唐 80

二、李世民督军击败刘黑闼 83

三、李建成率部歼灭刘黑闼 84

第六节 收复江南 86

一、平定两湖萧铣 86

二、抚定岭南 90

三、进攻江西林士弘 92

四、平定江淮辅公祏 93

一、胜利原因 99

第七节 唐初统一战争胜利的原因及其历史意义 99

二、历史意义 105

第三章 唐代前期的军事制度与国防建设 107

第一节 唐初的经济、政治制度 107

一、以均田制为基础的封建经济制度 107

二、以三省六部制为主体的封建政治体制 111

三、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113

第二节 唐前期封建军事领导体制的完善 118

一、监军制度及其演变 118

二、兵部的职能及其组织机构 120

三、军队组织指挥体系 122

四、军队后勤领导机构 125

第三节 军事制度与军事布局 126

一、府兵制的恢复及其全盛 127

二、折冲府的建立与“内重外轻”军事布局的形成 128

三、府兵制的编制体制 134

四、府兵的征集与训练 135

五、府兵的任务与作用 137

六、唐前期的兵募 139

七、团结兵 140

第四节 边防体制及军屯制度 141

一、边防组织体制 141

二、烽燧制度 145

三、军屯制度 146

一、唐代马政制度的进一步发展 149

第五节 马政制度与骑兵发展 149

二、军马的管理机构及其马场分布 152

三、马政制度与骑兵和边防斗争的关系 153

第六节 其他国防设施与后勤建设 154

一、仓储 154

二、兵器与装备 157

三、军事交通运输及管理 159

第四章 太宗、高宗时期巩固边疆的战争 163

第一节 唐初边防形势与唐太宗的边防战略 164

一、唐初边防概况及斗争形势 164

二、唐太宗的边防战略 168

第二节 巩固漠北的作战 171

一、唐军二击东突厥 171

二、唐军二击薛延陀 182

第三节 经略西北的战争 193

一、唐军二击吐谷浑 194

二、唐军征高昌、焉耆、龟兹 200

三、唐军对西突厥的作战 207

四、战后唐朝巩固西域的军政措施 218

第四节 巩固西南边疆的和战政策 224

一、吐蕃的兴起 224

二、太宗时期唐与吐蕃的和亲政策 227

三、高宗时期的唐蕃战争 229

第五节 唐朝巩固边疆作战的胜利原因及历史意义 234

一、胜利原因 235

二、历史意义 239

第一节 唐初朝鲜半岛的形势 241

第五章 唐朝收复辽东和对高丽、百济的战争 241

一、朝鲜半岛三国概况及其与唐朝的关系 242

二、唐朝对朝鲜半岛三国的基本政策 248

三、日本对朝鲜半岛的野心 248

第二节 太宗时期进攻辽东的战争 249

一、双方作战方略 250

二、唐军的战前准备及进攻部署 251

三、唐军第一次进攻 253

四、唐军第二次进攻 259

第三节 高宗时期对百济、高丽的战争 261

一、高宗即位后对朝鲜半岛的政策 261

二、唐军继续对高丽进行的两次骚扰战 262

三、唐军击败百济、日本联军 263

四、唐军击灭高丽 266

五、唐军镇压高丽、百济军民的反抗斗争与新罗的争夺之战 271

第四节 唐对高丽、百济及新罗战争的性质及其作战指导的得失 273

一、战争性质 274

二、作战指导得失 276

第六章 武则天、中宗时期的军事斗争 279

第一节 武则天的代唐及其施政情况 279

一、武则天的代唐建周及其内外政策 280

二、武举的设立及其意义 290

三、武则天时期的经济、政治形势 292

第二节 武则天执政后统治阶级的内部斗争 294

一、徐敬业扬州起兵及其失败 295

二、唐宗室的起兵及其失败 300

三、武则天的专制统治 304

第三节 巩固边疆的作战 307

一、契丹的侵扰与武则天的对策 307

二、对东突厥侵扰的反击作战 313

三、对吐蕃的作战 326

第七章 唐高宗至睿宗时期阶级矛盾的加深与各地人民的起义斗争 331

第一节 封建剥削的加重与阶级矛盾的加深 331

一、均田制的变化与土地兼并的激烈 332

二、租庸调法加重对农民的剥削 335

三、社会阶级矛盾的不断加深 339

第二节 浙江陈硕真领导的农民起义 340

一、起义爆发的直接原因 341

三、起义的失败及其历史作用 342

二、起义的发展与政权的建立 342

第三节 各地人民的反抗斗争 344

一、岭南地区的起义 344

二、西北地区的起义 347

三、西南地区的起义 349

四、江南地区的起义 351

第八章 唐玄宗统治前期巩固边疆安全的战争 353

第一节 “开元之治”与玄宗的强兵方略 353

一、韦、武集团乱政时期的内外形势 353

二、玄宗即位与“开元之治” 358

三、玄宗的强兵方略 368

一、营州之战 371

第二节 战契丹奚族收复辽西 371

二、抱白山之战 374

三、都山之战及张守珪、安禄山对奚、契丹进行的作战 375

第三节 击渤海巩固东北 378

一、渤海国的兴起及其军政制度 378

二、唐朝与渤海国的关系 382

三、唐军击败渤海国进攻 383

四、战后唐对渤海国的政策 384

第四节 平后突厥汗国巩固大漠南北 385

一、唐朝的备战政策 385

二、呼延谷之战 388

三、平后突厥汗国收复失地 389

第五节 攻突骑施收复碎叶镇 395

一、突骑施的兴起 396

二、唐对突骑施的安抚政策 400

三、唐军收复碎叶镇 402

第六节 战吐蕃保卫河西巩固西域 405

一、保卫陇右、河西之战 405

二、收复安西之战 414

三、讨小勃律之战 415

第九章 唐代前期军事思想与兵学著述 418

第一节 李渊的军事思想 419

一、因势借力、先取关中、后图天下的兴兵起事思想 420

二、军政兼施、各个歼灭群雄、统一全国的战略指导思想 422

三、正确料敌、集智用长、先胜后战的作战指导思想 423

四、因势定制、严明赏罚、用人所长的建军思想 424

第二节 李世民的军事思想 425

一、乘机起事、夺取天下的思想 426

二、灵活机动、因敌制胜的作战指导思想 427

三、文武并重、积极防御的国防思想 429

四、重视军制建设、善于知人用将的建军思想 430

第三节 李靖与《大唐卫公李靖兵法》 432

一、强调以谋取胜 434

二、注重严明治军 436

三、战术上多有创新 437

第四节 《唐太宗李卫公问对》反映的唐前期军事思想 441

一、“致人而不致于人”的用兵思想 442

二、训“节制之兵”的治军思想 445

第五节 非兵书言兵 446

一、“料敌应变,皆契事机”的李勣 450

第六节 名将事略 450

二、“灭三国,皆生擒其主”的苏定方 452

三、“文雅方略,无谢昔贤”的刘仁轨 454

四、“治戎安边,绰有心术”的裴行俭 455

五、“武纬文经”,“善于抚御”的郭元振 457

第十卷 唐代军事史(下册) 459

第十章 唐朝后期军制的变化与军事技术的发展 459

第一节 府兵制的破坏与募兵制的代兴 459

一、府兵制的破坏 460

二、募兵制的兴起 463

三、?骑、长征健儿与团结兵 465

第二节 节度使的设立与藩镇兵的盛行 470

一、节度使的设立 470

二、藩镇募兵与地方军阀 471

三、玄宗后期“外重内轻”军事布局的形成 474

第三节 禁军的兴废 476

一、禁军的性质及其沿革 476

二、神策军的兴立及作用 479

三、宦官操纵禁军 483

第四节 唐后期军事技术的发展 487

一、战船的发展与进步 487

二、火药的发明 488

三、武器制造技术的提高 490

第十一章 安史之乱与唐王朝的平叛战争 494

第一节 玄宗统治后期的社会危机 494

一、均田制的破坏与阶级矛盾的加剧 495

二、政治腐败与奸佞专权 497

三、战争频繁与财政日蹙 499

第二节 安史之乱的爆发与西京的陷落 500

一、安禄山的叛唐准备 501

二、安史叛军南下与玄宗仓促应战 504

三、安军袭占东都洛阳 505

四、河北、河南军民抗击叛军的斗争 508

五、灵宝之战与西京长安的陷落 512

第三节 肃宗灵武整军与组织战略反攻 516

一、灵武整军与反攻准备 516

二、太原、睢阳保卫战 518

三、收复两京的决策及作战 521

四、唐军围邺之战的失败 524

五、河阳、邙山之战与洛阳的再陷 527

第四节 代宗再克洛阳,反攻最后胜利 530

一、唐军收复洛阳之战 530

二、唐军战略追击,平叛最后胜利 532

第五节 唐军平叛胜利的原因及作战指导的得失 535

一、平叛获胜的原因及其意义 535

二、作战指导上的经验教训 537

第十二章 代宗时期农民起义、反击吐蕃、回纥及国内平叛战争 542

第一节 代宗时期唐王朝社会危机的加深 542

一、生产破坏、经济停滞 542

二、剥削加重、民不聊生 544

三、国力衰弱、边备松弛 546

第二节 农民起义的爆发 548

一、袁晁领导的浙东农民起义 549

二、方清领导的皖南农民起义 550

三、陈庄领导的浙西农民起义 550

第三节 吐蕃、回纥的内侵与唐军的反击作战 552

一、唐军对吐蕃的作战 552

二、仆固怀恩叛引吐蕃、回纥入侵与唐军的反击作战 559

三、唐军反击作战的主要特点 564

第四节 唐廷对周智光、李灵曜、田承嗣作战 566

一、平定周智光 567

二、一讨田承嗣 568

三、平灭李灵曜 570

四、再讨田承嗣 571

一、藩镇割据局面的形成 572

第一节 德宗即位前后的国内形势 572

第十三章 德宗时期削藩与反击吐蕃侵扰的战争 572

二、边防斗争形势危迫 577

三、朝廷内部政治状况 578

四、议复府兵制的失败 582

第二节 对魏博镇田悦作战 584

一、邢、洺之战 584

二、洹水之战 587

第三节 对成德镇李惟岳之战 588

一、恒州之战 589

二、王武俊之叛 590

第四节 对幽州镇朱滔作战 592

一、朱滔反唐 592

二、魏州之战 593

三、贝州之战 594

第五节 对淮西镇李希烈之战 597

一、李希烈反唐与德宗的对策 597

二、襄城之战 598

三、李希烈称帝及其失败 600

第六节 对朱泚、李怀光作战 602

一、泾原兵变与朱泚雄据长安 602

二、朱泚称帝与唐军收复长安 604

三、河中之战与李怀光的覆灭 610

四、德宗平叛战争的经验教训 612

第七节 反击吐蕃侵扰的作战 614

一、吐蕃侵扰河陇与唐朝组织反击 615

二、唐军联合回鹘、南诏再战吐蕃 620

三、唐军作战的主要特点 626

第十四章 宪宗时期平定藩镇割据的战争 628

第一节 削平藩镇割据的条件和战略 628

一、永贞革新与宪宗即位 628

二、宪宗削藩的经济条件 630

三、宪宗削藩的政治条件 634

四、宪宗削藩的战略 636

第二节 平定西川、夏绥 639

一、刘辟割据西川与唐军进讨部署 639

二、平定西川 641

三、平定夏绥 642

一、李锜雄据镇海起兵反唐 643

第三节 平定镇海李锜的作战 643

二、张子良倒戈与唐军收复镇海 644

第四节 平定成德王承宗的作战 645

一、唐军一讨王承宗 645

二、唐军二讨王承宗 651

第五节 唐廷收降魏博镇 653

一、李绛献策谋取魏博镇 653

二、田兴率镇归顺朝廷 655

三、魏博镇归顺后的影响 656

第六节 平定淮西吴元济的作战 657

一、淮西吴氏割据的形成 657

二、唐廷遣兵一讨吴元济 659

三、成德、淄青破坏讨吴 660

四、唐军调整部署再讨吴元济 662

五、李愬奇袭蔡州活捉吴元济 665

第七节 平定淄青李师道的作战 669

一、李师道反叛与唐军五路进讨 669

二、刘悟倒戈与李师道的覆灭 671

第八节 宪宗削藩战争胜利的历史作用及军事原因 673

一、宪宗削藩战争胜利的历史作用 673

二、宪宗削藩战争胜利的军事原因 675

第十五章 文宗至懿宗时期的军事斗争 680

第一节 唐朝国内军政形势 680

一、长庆销兵与藩镇割据的加剧 681

二、文宗求治与武宗革新 683

第二节 唐廷继续进行削藩战争 689

一、平定横海李同捷 689

二、平定山南西道杨叔元 693

三、平定昭义刘稹 696

第三节 唐廷巩固边疆的作战 706

一、反击南诏侵扰、巩固西南边疆 706

二、反击回鹘侵扰以固西北 713

三、驱逐吐蕃收复河陇 717

第十六章 唐末农民起义战争(上) 724

第一节 唐代末期的社会危机 724

一、经济严重破坏,封建剥削残酷 724

二、朝政日益腐败,政权动荡不稳 726

三、战争频繁不已,灾荒连年不断 728

第二节 浙东裘甫起义 729

一、起义的爆发 729

二、唐军围剿部署与义军对策 731

三、唐军围剿与义军失败 732

第三节 桂林庞勋起义 734

一、桂林戍卒起义 735

二、义军打破唐军三面围剿 736

三、唐廷借沙陀兵镇压起义 739

四、庞勋引兵西进及最后失败 742

五、庞勋起义失败的主要教训 743

第十七章 唐末农民起义战争(下) 746

第一节 王仙芝、黄巢大起义的爆发及其转战中原 746

一、僖宗即位后的唐朝社会情况 746

二、王仙芝举义旗,黄巢积极响应 748

三、义军转战中原与唐廷对策 749

四、王仙芝兵败黄梅 751

五、黄巢引兵回攻山东 752

第二节 黄巢乘虚进军南方 753

一、进攻洛阳受挫 753

二、渡江进攻皖、浙 754

三、进军闽、粤 755

第三节 黄巢北上夺取两京 756

一、北进两湖 756

二、再入赣、浙 757

三、夺取两京 759

第四节 黄巢困守长安 762

一、义军夺占长安后的形势 763

二、唐军反扑与义军分兵出击 764

三、义军反攻与朱温叛变 766

第五节 四川阡能起义 768

一、起义爆发的直接原因 769

二、起义的经过及其发展 770

三、起义失败的教训及其作用 773

第六节 沙陀出兵助唐与黄巢起义最后失败 774

一、李克用出兵助唐 775

二、黄巢撤离关中退入河南 778

三、黄巢起义的失败 779

第七节 唐末农民战争的军事特点与经验教训 783

一、军事特点 783

二、失败教训 785

一、统治集团内争激烈 788

第一节 唐末农民起义失败后的国内形势 788

第十八章 唐末藩镇兼并战争与唐王朝的灭亡 788

二、藩镇林立攻战不休 792

三、唐朝政权名存实亡 796

第二节 北方藩镇兼并战争 798

一、朱全忠与秦宗权争夺河南 799

二、朱全忠与时溥、朱瑄、朱瑾争夺山东 803

三、朱全忠与李克用争夺河北 807

四、朱全忠与李克用争夺河东 818

五、朱全忠统一中原的军事特点 824

第三节 南方藩镇兼并战争 826

一、王建夺取两川之地 826

二、王潮、王审知夺取闽地之战 831

三、杨行密夺取江淮之战 833

四、钱镠夺取两浙之战 838

五、马殷夺取湖南之战 841

第四节 朱全忠西攻凤翔与东取淄青之战 843

一、韩全诲劫持昭宗依附李茂贞 844

二、朱全忠围攻凤翔与李茂贞临危求和 846

三、朱全忠回兵东取淄青与王师范投降 847

第五节 朱全忠谋篡与唐朝灭亡 850

一、劫持昭宗东迁洛阳 850

二、谋杀昭宗屠戮朝臣 852

三、废除哀帝灭唐建梁 854

第十九章 唐代后期军事思想与兵学著述 856

第一节 郭子仪、李光弼的军事思想 857

一、郭子仪的军事思想 858

二、李光弼的军事思想 861

第二节 李筌的军事思想 866

一、道、兵、儒兼取的战争观 867

二、“致富强”的经国治军思想 868

三、重谋胜的战争指导思想 870

四、朴素的唯物辩证法思想 871

第三节 李泌、陆贽的军事思想 872

一、李泌的军事思想 872

二、陆贽的军事思想 877

第四节 杜佑、杜牧的军事思想 881

一、杜佑与《通典·兵典》 881

二、杜牧的军事思想 884

第五节 《道德经论兵要义述》 886

一、“去争”、“遏乱”的战争观 887

二、道德仁义礼兼而用之的治国理军思想 888

三、以不为求为的战争指导思想 889

第六节 其他兵学著作 890

一、《射经》 890

二、《贾林注孙子》、《陈皞注孙子》 891

三、军事地理图书 892

第七节 名将事略 893

一、忠烈善战的张巡 893

二、“器伟材雄”、“长于应变”的李晟 896

三、“雄强有力”、“沉勇多算”的马燧 898

四、“忠谨”、“功高”的浑瑊 900

后记 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