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学》PDF下载

  • 购买积分:15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吕建平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4
  • ISBN:7030034848
  • 页数:488 页
图书介绍:

绪论 1

上篇 经络与腧穴 7

第一章 经络总论 7

第一节 经络学说的形成 7

第二节 经络系统的组成 8

一、十二经脉 9

二、十二经别 11

三、十二经筋 12

四、十二皮部 12

五、奇经八脉 12

六、十五络脉 14

第三节 经络的根结、标本与气街、四海 15

一、根结与标本 15

二、气街与四海 17

第四节 经络的生理功能 17

一、沟通内外、协调阴阳 17

二、运行气血、滋养全身 18

三、抗御外邪、保卫机体 18

第五节 经络理论的临床应用 18

一、分经辨证 18

二、子午流注 18

第六节 经络的现代研究 19

三、药物归经 19

四、循经施治 19

一、经络与脉管功能相关说 20

二、经络与周围神经相关说 20

三、经络与神经节段相关说 21

四、经络与中枢神经机能相关说 21

五、经络与神经一体液调节机能相关说 22

六、经络与生物电磁场 22

七、经络与控制论 24

八、经络与第三平衡论 24

第二节 腧穴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26

第一节 腧穴的起源与发展 26

第二章 腧穴总论 26

第三节 腧穴的分类 27

一、经穴 27

二、奇穴 27

三、阿是穴 27

第四节 腧穴的命名 27

一、自然类 28

二、物象类 28

三、人体类 28

一、五输穴 29

二、原穴 29

第五节 特定穴的意义 29

三、络穴 30

四、郄穴 30

五、背俞穴 30

六、募穴 30

七、八会穴 30

八、下合穴 31

九、八脉交会穴 31

十、交会穴 31

第六节 腧穴的定位方法 31

一、骨度分寸定位法 31

二、体表标志定位法 32

三、手指同身寸取穴法 33

(一)中指同身寸 33

(二)横指同身寸 34

(三)拇指同身寸 34

四、简便取穴法 35

第七节 腧穴的主治作用 35

一、近治作用 35

二、远治作用 35

三、全身治疗作用 36

四、特殊作用 36

(一)经脉循行 37

一、手太阴肺经 37

第三章 经络腧穴各论 37

第一节 十二经脉 37

(二)经脉病候 38

(三)本经腧穴 38

中府 38

云门 39

天府 39

侠白 40

尺泽 41

孔最 41

列缺 42

经渠 43

太渊 44

鱼际 44

少商 45

二、手阳明大肠经 46

(一)经脉循行 46

(二)经脉病候 46

(三)本经腧穴 46

商阳 46

二间 48

合谷 49

三间 49

阳溪 51

偏历 52

温溜 53

下廉 53

上廉 54

手三里 54

曲池 55

肘髎 56

手五里 56

臂臑 57

肩髃 58

巨骨 59

天鼎 59

扶突 60

禾髎 61

迎香 62

三、足阳明胃经 62

(一)经脉循行 62

(二)经脉病候 64

(三)本经腧穴 64

承泣 64

四白 65

地仓 66

大迎 66

巨髎 66

颊车 67

下关 68

头维 69

人迎 69

水突 71

气舍 71

缺盆 72

库房 73

气户 73

屋翳 74

膺窗 74

乳中 75

乳根 75

不容 76

承满 77

梁门 77

关门 78

太乙 78

滑肉门 78

天枢 79

外陵 80

大巨 80

水道 81

归来 81

气冲 82

髀关 82

伏兔 83

阴市 84

梁丘 84

犊鼻 85

足三里 86

上巨虚 87

条口 87

下巨虚 88

丰隆 88

解溪 89

冲阳 90

陷谷 90

内庭 91

历兑 91

隐白 93

(三)本经腧穴 93

(二)经脉病候 93

(一)经脉循行 93

四、足太阴脾经 93

大都 94

太白 95

公孙 95

商丘 96

三阴交 96

漏谷 97

地机 98

血海 99

阴陵泉 99

箕门 100

冲门 101

府舍 101

腹结 102

大横 102

腹哀 103

食窦 103

天溪 104

胸乡 105

周荥 105

五、手少阴心经 106

(一)经脉循行 106

大包 106

(二)经脉病候 107

(三)本经腧穴 107

极泉 107

青灵 108

少海 109

灵道 109

通里 110

阴郄 111

少府 112

神门 112

少冲 113

六、手太阳小肠经 114

(一)经脉循行 114

(二)经脉病候 115

(三)本经腧穴 115

少泽 115

前谷 116

后溪 116

腕骨 117

阳谷 117

支正 118

养老 118

小海 119

肩贞 120

臑俞 121

天宗 121

秉风 122

曲垣 122

肩外俞 123

肩中俞 123

天窗 124

颧髎 125

天容 125

听宫 126

七、足太阳膀胱经 127

(一)经脉循行 127

(二)经脉病候 128

(三)本经腧穴 128

睛明 128

攒竹 129

眉冲 130

曲差 130

五处 131

承光 131

络却 132

通天 132

天柱 133

玉枕 133

大杼 134

风门 135

肺俞 136

厥阴俞 137

心俞 137

督俞 138

膈俞 139

肝俞 139

胆俞 140

胃俞 141

脾俞 141

三焦俞 142

肾俞 142

气海俞 143

大肠俞 144

关元俞 144

小肠腧 145

膀胱俞 145

中?俞 146

白环俞 146

次髎 147

上髎 147

下髎 148

中髎 148

会阳 149

承扶 149

殷门 150

浮郄 151

委阳 151

委中 151

附分 152

魄户 153

神堂 154

膏肓俞 154

?? 155

膈关 155

魂门 156

阳纲 156

意舍 157

胃仓 157

肓门 158

志室 158

秩边 159

胞肓 159

合阳 160

承筋 161

承山 161

飞扬 162

跗阳 162

昆仑 163

仆参 164

申脉 165

金门 165

束骨 166

京骨 166

足通谷 167

至阴 167

八、足少阴肾经 168

(一)经脉循行 168

(二)经脉病候 168

(三)本经腧穴 168

涌泉 168

然谷 170

太溪 171

水泉 172

大钟 172

照海 173

复溜 174

交信 175

筑宾 175

阴谷 176

横骨 177

大赫 178

气穴 178

四满 179

中注 179

商曲 180

肓俞 180

石关 181

阴都 181

腹通谷 182

幽门 182

步廊 182

神封 183

灵墟 184

神藏 184

或中 185

俞府 185

(一)经脉循行 186

九、手厥阴心包经 186

(二)经脉病候 187

(三)本经腧穴 187

天池 187

天泉 188

曲泽 189

郄门 190

间使 190

内关 191

大陵 192

劳宫 193

中冲 194

十、手少阳三焦经 195

(一)经脉循行 195

(二)经脉病候 196

(三)本经腧穴 196

关冲 196

液门 197

中渚 197

阳池 198

外关 198

会宗 200

支沟 200

三阳络 201

四渎 201

天井 202

清冷渊 203

消泺 203

臑会 204

肩髎 204

天髎 204

天? 205

翳风 206

瘛脉 207

颅息 208

角孙 208

耳门 209

和髎 209

丝竹空 210

十一、足少阳胆经 210

(一)经脉循行 210

(二)经脉病候 211

(三)本经腧穴 211

瞳子髎 212

听会 213

上关 213

悬颅 214

颔厌 214

悬厘 215

曲鬓 215

率谷 216

天冲 216

浮白 217

头窍阴 217

完骨 218

本神 218

阳白 218

头临泣 219

正营 220

承灵 221

脑空 221

风池 222

肩井 222

渊腋 223

辄筋 224

日月 225

京门 226

带脉 226

维道 227

五枢 227

居髎 228

环跳 228

风市 229

中渎 230

膝阳关 231

阳陵泉 231

阳交 232

外丘 233

光明 233

悬钟 234

阳辅 234

丘墟 235

足临泣 236

地五会 236

侠溪 237

足窍阴 237

十二、足厥阴肝经 238

(一)经脉循行 238

(二)经脉病候 239

(三)本经腧穴 239

大敦 239

行间 239

太冲 240

中封 241

虫沟 241

中都 242

膝关 243

曲泉 243

阴包 244

足五里 245

阴廉 245

急脉 246

章门 246

期门 247

第二节 奇经八脉 248

一、任脉 248

(一)经脉循行 248

(二)经脉病候 248

(三)本经腧穴 249

会阴 249

曲骨 250

中极 250

关元 252

石门 252

阴交 253

气海 253

神阙 254

水分 255

下脘 255

建里 255

中脘 256

上脘 257

巨阙 257

鸠尾 258

中庭 258

膻中 259

紫宫 260

玉堂 260

华盖 261

璇玑 261

天突 261

廉泉 263

承浆 263

二、督脉 264

(一)经脉循行 264

(二)经脉病候 265

(三)本经腧穴 265

长强 265

腰阳关 266

腰俞 266

命门 267

悬枢 268

脊中 268

中枢 269

筋缩 269

至阳 270

灵台 270

神道 271

身柱 271

大椎 272

陶道 272

哑门 273

风府 274

脑户 274

强间 275

后顶 275

百会 276

前顶 277

囟会 277

上星 278

神庭 278

水沟 279

素髎 279

龈交 280

兑? 280

三、冲脉 281

(一)经脉循行 281

(二)经脉病候 282

(三)交会腧穴 282

四、带脉 282

(一)经脉循行 282

(二)经脉病候 283

(三)交会腧穴 283

六、阳维脉 284

(三)交会腧穴 284

(二)经脉病候 284

(一)经脉循行 284

五、阴维脉 284

(三)交会腧穴 284

(二)经脉病候 284

(一)经脉循行 284

七、阴跷脉 285

(一)经脉循行 285

(一)经脉循行 286

八、阳跷脉 286

(二)经脉病候 286

(三)交会腧穴 286

(二)经脉病候 287

(三)交会腧穴 287

第三节 十五络脉 288

一、手太阴——列缺 288

二、手少阴——通里 288

三、手厥阴——内关 288

四、手太阳——支正 288

八、足少阳——光明 289

九、足阳明——丰隆 289

六、手少阳——外关 289

七、足太阳——飞扬 289

五、手阳明——偏历 289

十、足太阴——公孙 290

十一、足少阴——大钟 290

十二、足厥阴——蠢沟 290

十三、任脉——尾翳 290

十四、督脉——长强 291

十五、脾之大络——大包 291

第四节 经外奇穴 291

十宣 291

八邪 292

四缝穴 292

鹤顶 293

胆囊穴 294

阑尾穴 294

膝眼 295

陵后 295

八风 295

百虫窝 295

神聪 296

印堂 296

太阳 297

上迎香 298

鱼腰 298

内迎香 298

牵正 299

侠承浆 299

金津、玉液 299

颊里 299

安眠 300

翳明 300

提托 301

气门 301

崇骨 302

定喘 302

百劳 302

子宫 302

腰眼 303

夹脊 304

中篇 刺灸方法 307

第四章 针法 307

第一节 毫针刺法 307

一、针具 307

(一)毫针的结构与规格 307

(二)毫针的选择与检查 309

二、针刺练习 309

(二)练习手法 310

(一)练习指力 310

三、针刺前的准备 311

(一)病人的体位 311

(二)腧穴的定位与消毒 313

四、针刺方法 314

(一)进针法 314

(二)针刺的角度、方向和深度 317

(三)行针手法 318

(四)治神与得气 319

(五)留针与出针 320

(二)针刺补泻手法 321

(一)针刺补泻的原则 321

五、针刺补泻 321

六、针刺异常情况的预防和处理 323

(一)滞针 323

(二)弯针 324

(三)断针 324

(四)晕针 325

(五)血肿 325

(六)创伤性气胸 326

(七)刺伤脑脊髓 326

七、针刺注意事项 326

一、针具 327

第二节 三棱针疗法 327

二、刺法 328

三、适应范围 328

四、注意事项 329

第三节 皮肤针疗法 329

一、针具 329

二、操作方法 330

三、叩刺部位 330

四、适应范围 330

五、注意事项 332

二、脉冲电针机的波形选择及应用 333

一、针具 333

第四节 电针疗法 333

三、操作方法 334

四、注意事项 334

第五节 水针疗法 335

一、针具及常用药物 335

二、穴位选择 336

三、操作方法 336

四、适应范围 337

五、注意事项 337

第六节 耳针疗法 337

(一)耳廓的体表分布 338

一、耳穴的定位与主治 338

(二)耳穴的分布规律 341

(三)耳穴的定位与主治 341

二、耳穴探查方法 345

三、耳针治疗 346

(一)耳针治疗的取穴原则 346

(二)耳针的治疗方法 347

四、注意事项 348

第七节 头针疗法 348

一、头针刺激区的定位和主治 349

三、注意事项 353

二、操作方法 353

第五章 灸法 355

一、施灸的材料 355

二、灸法的作用 355

三、灸法的分类及应用 356

(一)艾炷灸 357

(二)艾条灸 359

(三)温针灸 359

(四)灸器灸 360

(五)药物灸 360

【附】拔罐法 361

四、注意事顶 361

下篇 治疗 367

第六章 治疗总论 367

第一节 针灸汉疗原则 367

一、调和阴阳 367

二、扶正祛邪 367

三、标本缓急 368

四、局部整体 369

五、三因制宜 369

第二节 配穴处方方法 370

一、本经配穴法 370

二、接经配穴法 370

六、左右配穴法 371

五、上下配穴法 371

三、表里配穴法 371

四、前后配穴法 371

七、远近配穴法 372

八、对症配穴法 372

第三节 特定穴的应用 372

一、五输穴的应用 372

二、原、络穴的应用 373

三、俞、募穴的应用 374

四、郄穴的应用 375

五、下合穴的应用 376

六、八脉交会穴的应用 376

八、交会穴的应用 377

七、八会穴的应用* 377

第七章 治疗各论 382

第一节 内科疾病 382

感冒 382

支气管炎 383

支气管哮喘 386

肺炎 388

高血压病 390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391

胃炎 394

消化性渍疡 396

胃下垂 397

肠炎 399

细菌性痢疾 401

病毒性肝炎 402

胆囊炎与胆石症 404

原发性肾小球肾炎 406

尿路结石 407

遗精 409

阳痿 410

贫血 411

甲状腺机能亢进症 413

肥胖症 414

糖尿病 416

关节炎 417

偏头痛 419

脑血管意外 421

急性脊髓炎 422

三叉神经痛 424

面神经炎 426

肋间神经痛 427

坐骨神经痛 429

多发性神经炎 431

癫痫 433

精神分裂症 434

第二节 外科疾病 436

急性淋巴管炎 436

急性乳腺炎 437

肋软骨炎 438

阑尾炎 439

痔疮 441

慢性前列腺炎 442

肩关节周围炎 444

慢性腰肌劳损 445

肱骨外上髁炎 447

颈椎病 447

第三节 皮肤科疾病 450

带状疱疹 450

荨麻疹 451

神经性皮炎 453

第四节 妇科疾病 454

产后少乳 454

乳腺小叶增生症 455

功能性子宫出血 456

痛经 458

子宫脱垂 459

子宫颈炎 460

胎位不正 461

第五节 儿科疾病 462

小儿腹泻 462

小儿惊厥 464

遗尿症 465

脊髓灰质炎后遗症 466

第六节 五官科疾病 468

近视 468

视神经萎缩 469

鼻炎 470

咽喉炎 471

扁桃体炎 474

美尼尔氏综合征 475

牙痛 477

?下颌关节功能紊乱综合征 478

第七节 其他疾病 480

戒烟 480

美容 481

艾滋病 482

晕车晕船 483

参考文献 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