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
第一篇 概述 1
第一章 变质相和相系的划分(卢良兆、迟洪兴) 1
第二章 变质作用类型的划分(卢良兆) 7
第三章 变质作用期次的划分(卢良兆) 15
第四章 变质地质单元的划分(叶挺松) 17
第二篇 各变质地质单元的基本特征 23
第一章 天山-兴安古生变质地区(贺高品、叶挺松、张寿广、郑松彦、 23
庄育勋) 23
第一节 阿尔泰-天山亚区 23
第二节 内蒙-兴安亚区 38
第三节 变质作用与地壳演化 50
第二章 华北太古-早元古变质地区(吴昌华、李树勋、高吉凤、徐学纯) 53
第一节 华北亚区 57
第二节 阴山亚区 76
第三节 胶辽亚区 78
第四节 淮阳亚区 85
第五节 花岗质岩石及其与变质作用的关系 87
第六节 变质作用与地壳演化 88
第三章 塔里木-阿拉善元古变质地区(贺高品、张寿广) 90
第一节 塔里木亚区 92
第二节 阿拉善亚区 95
第三节 变质作用与地壳演化 97
贺高品) 98
第一节 柴达木-祁连亚区 98
第四章 柴达木-祁连-北秦岭元古-早古生变质地区(张寿广、魏仪芳、 98
第二节 北秦岭亚区 104
第三节 变质作用与地壳演化 113
第五章 昆仑-巴颜喀拉-唐古拉晚古生-早中生变质地区(阎鸿铨、贺高品、 115
张寿广) 115
第一节 昆仑-巴颜喀拉亚区 117
第二节 唐古拉-滇南亚区 125
第三节 花岗质岩石及其与变质作用的关系 128
第四节 变质作用与地壳演化 128
第六章 西藏中、新生变质地区(刘国惠、郭沪淇) 130
第七章 高喜马拉雅-滇西元古-古生变质地区(刘国惠、冯本智) 138
第一节 高喜马拉雅亚区(刘国惠) 139
第二节 滇西亚区(冯本智) 143
第八章 扬子元古变质地区(冯本智、张树业、贺同兴、叶慧文、魏仪芳) 150
第一节 扬子亚区 151
第二节 扬子北缘亚区 163
第三节 花岗质岩石及其与变质作用的关系 167
第四节 变质作用与地壳演化 168
第九章 华南元古-古生变质地区(贺同兴、叶慧文、张兴洲) 170
第一节 华南亚区 170
第二节 闽浙东部亚区 178
第三节 华南及闽浙东部亚区的花岗岩及其与变质作用的关系 179
第四节 华南及闽浙东部亚区的变质作用与地壳演化 180
第五节 海南亚区 181
第十章 东南沿海-台湾中、新生变质地区(贺同兴、叶慧文、张兴洲) 185
第一节 福建沿海亚区 185
第二节 台湾亚区 190
第三篇 变质作用与地壳演化的几个问题 195
第一章 有关中国变质作用的几个问题 195
第一节 麻粒岩相及麻粒岩相型变质作用(李树勋、吴昌华、高吉凤、 195
徐学纯) 195
第二节 早前寒武纪地质问题的讨论(孙大中) 197
第三节 蓝闪石片岩相变质作用(叶慧文、卢良兆、张树业) 199
第四节 混合岩化及花岗质岩浆作用(贺同兴) 203
第五节 同位素年龄方面的有关问题(沈其韩) 206
第六节 变质矿床与变质含矿建造(阎鸿铨、魏仪芳) 209
第二章 中国的变质作用与地壳演化(董申保) 214
第一节 变质地质单元与大地构造环境的关系 214
第二节 变质旋回与地壳演化 215
第三节 变质作用所反映的中国大地构造演化 221
结论 224
主要参考文献 226
附:矿物代号 231
后记 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