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1
Ⅰ· 蛋白质化学 3
1·1蛋白质的组成 3
1·1·1 蛋白质的元素组成 3
1·1·2 蛋白质的构件分子--氨基酸 3
1·2 蛋白质的分子结构 11
1·2·1 蛋白质的一级结构 11
1·2·2 蛋白质的分子构象 14
1·3·1 蛋白质一级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18
1·3 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18
1·3·2 蛋白质空间构象与功能的关系 19
1·4 蛋白质的理化性质 20
1·4·1 蛋白质的高分子性质 20
1·4·2 蛋白质两性解离和等电点 21
1·4·3 蛋白质的变性作用 22
1·4·4 蛋白质的沉淀作用 22
1·5 蛋白质的分类 24
1·5·1 单纯蛋白质 24
1·5·2 结合蛋白质 24
2·1 核酸分子组成 26
2·1·1 单核苷酸 26
Ⅱ·核酸化学 26
2·1·2 多核苷酸 28
2·2 DNA分子结构 29
2·2·1 DNA的一级结构 29
2·2·2 DNA的二级结构 29
2·2·3 DNA的三级结构 31
2·2·4 原核DNA和真核DNA的某些特点 32
2·2·5 DNA的功能 34
2·3 RNA分子结构 34
2·3·1 RNA的种类和一般结构特点 34
2·3·3 rRNA 39
2·3·2 tRNA 39
2·3·4 mRNA 40
2·4 核酸的某些理化性质 40
2·4·1 核酸是高分子化合物 40
2·4·2 核酸的水解 41
2·4·3 核酸的变性、复性和杂交作用 41
2·4·4 催化性RNA 42
Ⅲ· 维生素 45
3·1 概述 45
3·1·1 维生素的概念 45
3·1·2 维生素缺乏病 45
3·1·3 维生素的命名和分类 45
3·2·1 B族维生素 46
3·2 水溶性维生素 46
3·2·2 维生素C 52
3·3 脂溶性维生素 53
3·3·1 维生素A 53
3·3·2 维生素D 55
3·3·3 维生素E 56
3·3·4 维生素K 57
Ⅳ· 酶 62
4·1 概述 62
4·1·1 酶的化学组成 62
4·1·2 酶的性质 63
4·1·3 酶的分类和命名 64
4·2 酶的作用机理 65
4·2·1 酶降低反应的活化能 65
4·2·2 活性中心的结构与功能 66
4·2·3 酶—底物复合物的生成 67
4·2·4 催化原理 69
4·3 酶促反应动力学 69
4·3·1 酶促反应速度 69
4·3·2 酶浓度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 70
4·3·3 底物浓度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 70
4·3·4 温度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 74
4·3·5 pH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 75
4·3·7 抑制剂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 76
4·3·6 激话剂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 76
4·4·1 变构效应 80
4·4 酶活性的调控 80
4·4·2 共价修饰 82
4·5 酶原与同工酶 83
4·5·1 酶原与酶原激活 83
4·5·2 同工酶 83
4·6 酶在医学上的应用 85
4·6·1 酶与疾病的发生 85
4·6·2 酶与疾病的诊断 85
4·6·3 酶与疾病的治疗 86
5·1 糖的消化吸收 87
Ⅴ· 糖代谢 87
5·2 血糖 88
5·2·1 血糖浓度 88
5·2·2 血糖的来源和去路 88
5·2·3 血糖浓度的调节 89
5·2·4 高血糖、低血糖及糖耐量试验 90
5·3 糖原代谢 90
5·3·1 糖原分解 91
5·3·2 糖原合成 92
5·3·3 糖原累积症 94
5·4·1 糖酵解 95
5·4 糖的分解代谢 95
5·4·2 糖的有氧氧化 101
5·4·3 磷酸戊糖途径 107
5·4·4 糖醛酸途径 110
5·4·5 其它已糖代谢及其相互转变 111
5·5 糖异生作用 113
5·5·1 糖异生途径 113
5·5·2 糖异生作用的生理意义 116
5·6 糖代谢调节 116
5·6·1 底物或产物浓度对糖代谢的调节 117
5·6·2 变构剂对糖代谢的调节 117
5·6·3 激素的调节 118
5·6·4 糖代谢途径之间的相互调节 119
Ⅵ· 脂类代谢 120
6·1 脂类的主要生理功用 120
6·1·1 储能和供能 120
6·1·2 构成生物膜 120
6·1·3 其它功能 121
6·2 脂类的消化吸收 121
6·2·1 脂类的消化 121
6·2·2 脂类的吸收 121
6·3·1 脂肪的动员 122
6·3 甘油三酯中间代谢 122
6·3·2 脂肪酸的氧化分解 123
6·3·3 酮体的生成及利用 128
6·3·4 脂肪酸的分解 130
6·3·5 甘油的代谢 135
6·3·6 甘油三脂的合成 136
6·4 磷脂的代谢 137
6·4·1 磷酸甘油脂的代谢 137
6·4·2 神经鞘脂的代谢 140
6·5·1 胆固醇的消化吸收 142
6·5 胆固醇代谢 142
6·5·2 胆固醇合成 143
6·5·3 胆固醇的代谢转变与排泄 146
6·6 脂类在血浆中的运转 146
6·6·1 血脂 146
6·6·2 血浆脂蛋白 147
6·6·3 高脂蛋白血症及高脂血症 154
6·7 不饱和脂肪酸的重要衍生物--前列腺素、血检素和白三烯 155
6·7·1 PG、TX及LT的生物合成 157
6·7·2 PG、TX及LT的生物学效应 157
7·1·1 氧化酶类 159
7·1·2 需氧脱氢酶类 159
Ⅶ· 生物氧化 159
7·1 生物氧化的酶类 159
7·1·3 不需氧脱氢酶类 160
7·1·4 加氧酶类 161
7·1·5 活性氧、自由基和超氧化物歧化酶 161
7·1·6 过氧化氢酶,过氧化物酶 162
7·2 线粒体的氧化体系--呼吸链 162
7·2·1 线粒体 162
7·2·2 呼吸链的组分及其作用 163
7·2·3 呼吸链的排列顺序 165
7·3 ATP及其他高能磷酸化合物的产生 167
7·2·4 电子传递及水的生成 167
7·3·1 高能磷酸化合物和底物水平磷酸化 168
7·3·2 氧化磷酸化 169
7·3·3 影响氧化磷酸化的因素 171
7·3·4 能量的转换和利用 172
7·4 胞液中NADH的氧化 173
7·4·1 α-磷酸甘油穿梭 173
7·4·2 苹果酸-天冬氨酸穿梭 174
7·4·3 ATP和ADP的转运 174
7·5 二氧化碳的生成 174
8·1·2 氮平衡 176
8·1·1 蛋白质的生理功能 176
8·1 蛋白质的营养作用 176
Ⅷ· 氨基酸代谢 176
8·1·3 蛋白质的营养价值 177
8·2 蛋白质的消化、吸收、腐败 177
8·2·1 蛋白质的消化 177
8·2·2 氨基酸的吸收 178
8·2·3 蛋白质的腐败作用 180
8·3 血液氨基酸的动态平衡 180
8·4 氨基酸的脱氨基作用 181
8·4·1 氧化脱氨基作用 181
8·4·2 转氨基作用 182
8·4·3 联合脱氨基作用 183
8·4·4 非氧化性脱氨基作用 185
8·5 氨与α-酮酸的代谢 185
8·5·1 氨的代谢 185
8·5·2 α-酮酸的代谢 188
8·6 氨基酸的脱羧基作用 190
8·6·1 γ-氨基丁酸的生成 190
8·6·2 组胺的生成 190
8·6·3 5-羟色胺的生成 191
8·6·4 儿茶酚胺类的生成 191
8·6·5 牛磺酸的生成 192
8·6·6 多胺类的生成 192
8·7·1 一碳单位的载体 193
8·7 一碳单位的代谢 193
8·7·2 一碳单位的生成 194
8·7·3 一碳单位的代谢功能 195
8·8 个别氨基酸的代谢 195
8·8·1 甘氨酸的代谢 196
8·8·2 含硫氨基酸的代谢 197
8·8·3 苯丙氨酸及酪酸的代谢 200
Ⅸ· 核酸代谢与基因工程原理 202
9·1 核酸的消化与吸收 202
9·2 核苷酸代谢 203
9·2·1 嘌呤核糖核苷酸代谢 203
9·2·2 嘧啶核糖核苷酸代谢 208
9·2·3 脱氧核糖核苷酸的生成 210
9·2·4 胸腺嘧啶核苷酸的生成 212
9·3 DNA合成 213
9·3·1 DNA复制 213
9·3·2 DNA的损伤与修复 222
9·3·3 逆转录 224
9·4 RNA合成 226
9·4·1 RNA转录 226
9·4·2 RNA复制 231
9·5 基因工程原理 232
9·5·1 基本概念和过程 232
9·5·2 分子病与基因疗法 234
Ⅹ· 蛋白质生物合成 236
10·1 蛋白质合成体系及其作用 236
10·1·1 mRNA 236
10·1·2 tRNA 238
10·1·3 氨基酰-tRNA合成酶 239
10·1·4 核糖体 239
10·2 蛋白质生物合成的过程 241
10·2·1 氨基酸的活化与转运 241
10·2·2 核糖体循环 241
10·2·4 分泌性蛋白质的合成 247
10·2·3 多核糖体 247
10·2·5 蛋白质生物合成抑制剂 248
10·3 蛋白质合成后的加工修饰 248
10·3·1 水解 248
10·3·2 二硫键形成 249
10·3·3 辅基连接和亚基聚合 249
10·3·4 氨基酸侧连残基的修饰 249
10·4 蛋白质合成的调节 249
10·4·1 转录水平的调节 249
10·4·2 翻译水平的调节 253
10·4·3 细胞水平的调节 253
11·1·1 甲状腺激素的合成 255
Ⅺ· 激素 255
11·1 甲状腺激素 255
11·1·2 甲状腺激素的分泌、运输和降解 256
11·1·3 甲状腺激素的生理作用 258
11·1·4 甲状腺分泌的调节 258
11·2 胰脏激素 258
11·2·1 胰岛素 259
11·2·2 胰高血糖素 260
11·3 下丘脑激素 261
11·3·1 种类、分布和作用 261
11·4·1 生长素 262
11·3·2 下丘脑激素分泌的调节 262
11·4 垂体激素 262
11·4·2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263
11·4·3 促黑激素 263
11·4·4 内啡呔 264
11·4·5 催产素和加压素 264
11·5 肾上腺髓质激素 264
11·5·1 合成、贮存和分泌 264
11·5·2 降解 265
11·5·3 对代谢的影响 265
11·6·1 合成 266
11·6 肾上腺皮质激素 266
11·6·2 运输 267
11·6·3 灭活和排泄 267
11·6·4 对代谢的影响 268
11·7 性腺激素 268
11·7·1 合成 268
11·7·2 分泌与运输 269
11·7·3 降解 269
11·7·4 对代谢的影响 269
11·8·3 主要生物学功能 270
11·8·2 降解 270
11·8·1 合成 270
11·8 前列腺素 270
Ⅻ· 物质代谢调节 272
12·1 细胞水平的物质代谢调节 272
12·1·1 酶的区域化和多酶复合体 272
12·1·2 变构调节作用 273
12·1·3 化学修饰调节作用 274
12·2 激素水平的物质代谢调节 276
12·2·1 激素作用的基本规律 276
12·2·2 通过膜受体起作用的激素作用机理 278
12·2·3 通过胞内受体起作用的激素作用机理 282
12·3·1 饥饿状态下的整体调节 283
12·3 某些情况下物质代谢的整体调节 283
12·2·4 激素作用的其它方式 283
12·3·2 应激状态下的整体调节 285
ⅩⅢ· 血液 286
13·1 血液的化学成分 286
13·1·1 血液化学组成概况 286
13·1·2 血液非蛋白质含氮物 286
13·1·3 血浆蛋白 287
13·2 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 291
13·2·1 血液凝固 292
13·2·2 纤维蛋白溶解 297
13·3·2 氧化还原系统 299
13·3 成熟红细胞代谢特点 299
13·3·1 糖酵解与2,3——二磷酸甘油酸支路 299
13·4 血红素合成和铁代谢 300
13·4·1 血红素的生物合成 300
13·4·2 铁代谢 303
13·5 血液的气体运输 305
13·5·1 氧的运输 305
13·5·2 二氧化碳的运输 309
14·1·3 肝脏在蛋白质代谢中的作用 311
14·1·2 肝脏在脂类代谢中的作用 311
14·1·1 肝脏在糖代谢中的作用 311
ⅩⅣ· 肝胆生化 311
14·1 肝脏在物质代谢中的作用 311
14·1·4 肝脏在维生素代谢中的作用 312
14·1·5 肝脏在激素代谢中的作用 312
14·2 肝脏的生物转化作用 312
14·2·1 肝脏生物转化的反应类型 312
14·3 胆汁酸代谢 314
14·3·1 人类胆汁中的胆汁酸 314
14·3·2 胆汁酸的理化性质及生理功用 315
14·3·3 胆汁酸的生物合成和转变 317
14·4·1 胆红素的生成 318
14·4 胆色素代谢 318
14·4·2 胆红素的运输 319
14·4·3 胆红素在肝内的转化 320
14·4·4 胆红素在肠道中的变化及胆素原的肠肝循环 321
14·4·5 血清胆红素和黄疸 322
14·5 肝功能检查 324
14·5·1 肝功能检查在临床工作中的地位 324
14·5·2 肝功能检查的局限性 325
14·5·3 肝功能检查的特异性和灵敏性问题 326
14·5·4 临床常用的肝功能检查项目 326
15·1 水的代谢 327
15·1·1 水的生理功用 327
ⅩⅤ· 水、电解质、酸碱平衡 327
15·1·2 水的出入量之动态平衡 328
15·1·3 婴幼儿水代谢特点 328
15·2 主要电解质的代谢 329
15·2·1 电解质的生理功用 329
15·2·2 钠和氯的代谢 329
15·2·3 钾代谢 330
15·3 体液的分布、组成与动态 331
15·3·1 体液的分布 331
15·3·2 体液中的电解质 332
15·3·3 三部分体液之间的交流 333
15·4 水盐代谢的调节 334
15·4·1 神经调节 335
15·4·2 肾脏调节 335
15·4·3 激素调节 335
15·5 酸碱平衡的概念和酸碱物质的来源 337
15·5·1 呼吸性酸的来源 337
15·5·2 代谢性酸的来源 337
15·5·3 碱的来源 338
15·6 酸碱平衡的调节 338
15·6·1 体液的缓冲作用 338
15·6·3 肾调节 340
15·6·2 肺调节 340
15·6·4 各调节机制的协同作用 344
15·7 酸碱平衡紊乱与检查指标 345
15·7·1 酸碱平衡紊乱 345
15·7·2 检查指标 346
ⅩⅥ· 钙、磷及微量元素 348
16·1 钙、磷代谢 348
16·1·1 钙、磷的生理功能 348
16·1·2 血钙和血磷 348
16·1·3 钙磷的吸收与排泄 349
16·2·1 骨 350
16·2 骨、牙代谢 350
16·2·2 牙 351
16·3 钙、磷代谢及骨、牙代谢的调节 353
16·3·1 维生素D3 353
16·3·2 甲状旁腺激素 354
16·3·3 降钙素 354
16·4 微量元素 355
锌 355
铜 356
氟 356
钼 357
锰 357
硒 3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