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页 1
一、在绍兴(1881—1898) 1
(一) 家庭情况 4
(二) 读书生活 11
(三) 接触农村 17
二、在南京(1898—1902) 23
(一) 从水师学堂到矿路学堂 27
(二) 课外生活 31
三、在日本(1902—1909) 33
(一) 弘文学院学习生活 37
(二) 仙台学医 44
(三) 从仙台回东京后的文学活动和革命活动 47
四、在杭州和绍兴(1909—1912) 53
(一) 教学与生活 57
(二) 辛亥革命前后 64
五、在北京(1912—1926) 71
(一) “五四”前的学习和工作 75
(二) 接触马列主义 82
(三) 教学活动 84
(四) 创作编译活动 88
(1) 写作生活 88
(2) 与语丝社、未名社等文艺社团 96
(3) 培养文学青年 99
(五) 西安讲学 105
(六) 女师大事件和“三·一八”惨案 108
(七) 日常生活 117
六、在厦门(1926—1927) 123
(一) 课堂内外 126
(二) 几次演讲 135
(三) 日常生活 144
七、在广东(1927) 147
(一) 接近中国共产党 151
(二) 教学、讲演和文学活动 156
(三) “四·一五”前后 161
八、在上海(1927—1936) 173
(一) 横眉冷对千夫指 177
(1) 参加中国自由大同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 177
(2) 在通缉和屠杀威胁下 183
(3) 批判资产阶级倾向和反动文人 199
(二) 在左翼文艺运动中 205
(1) 参加和领导“左联” 205
(2) 关心战友,培养和帮助文学青年 217
(3) 倡导和扶植新兴的木刻运动 229
(4) 演讲活动 238
(三) 做党的一名“小兵” 251
(1) 深入学习马列主义 251
(2) 热爱中国共产党 259
(3) 与共产党人的密切关系 262
(四) 创作、编译活动 275
(1) 写作生活 275
(2) 进步作品的翻译和介绍 287
(3) 《奔流》《语丝》《译文》等编辑活动 290
(4) 未完成的著译 295
(五) 和国际友人的交往 300
(六) 鞠躬尽瘁 313
(1) 工作与生活 313
(2) 疾病和逝世 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