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地层 3
第一章 太古宇 3
第二章 元古宇 5
第一节 长城系 5
第二节 蓟县系 25
第三节 青白口系 38
第四节 地层学其他方面的研究 46
第一节 寒武系 67
第三章 下古生界 67
第二节 奥陶系 73
第四章 上古生界 77
第一节 石炭系 77
第二节 二叠系 81
第五章 中生界 88
第一节 三叠系 88
第二节 侏罗系 91
第三节 白垩系 94
第一节 下第三系 99
第六章 第三系 99
第二节 上第三系 112
第七章 第四系 116
第一节 第四系分层原则 117
第二节 第四系的划分和标准剖面 126
第三节 第四纪界限讨论 135
第四节 第四系建组 138
第五节 第四系分区和各区地层特征 140
第六节 第四纪沉积相和沉积体系 142
第一章 侵入岩和侵入作用 155
第二篇 岩浆岩和岩浆作用 155
第一节 盘山花岗岩 156
第二节 石臼花岗岩和大保安镇花岗岩 163
第三节 朱耳峪正长岩 163
第四节 别山正长斑岩和马伸桥霞石正长岩 165
第五节 下仓流纹斑岩 165
第六节 脉岩 167
第二章 火山岩和火山作用 169
第一节 中元古代大红峪期火山岩 170
第二节 晚古生代华力西期火山岩 174
第三节 中生代燕山期火山岩 178
第四节 新生代喜马拉雅期火山岩 182
第三篇 地质构造 189
第一章 构造阶段和构造层的基本特征 190
第一节 地台基底 191
第二节 地台盖层 192
第三节 大陆边缘活动带 193
第一节 褶皱构造 194
第二章 构造形变特征 194
第二节 断裂构造 195
第三章 新构造概述 205
第一节 隆起和凹陷 205
第二节 断裂与地震活动 206
第三节 海侵和海退 208
第四章 深部构造概述 209
第一节 地壳结构模型 209
第二节 深部构造特征 210
第三节 深部地质构造分区 214
第五章 构造单元的划分及其特征 215
第一节 构造单元的划分 215
第二节 构造单元的基本特征 216
第四篇 地质发展史 221
第一章 地台基底形成阶段 221
第一节 太古宙地壳演化 221
第二节 早元古代地壳演化 222
第一节 中、晚元古代 224
第二章 地台发育阶段 224
第二节 古生代—三叠纪 226
第三章 大陆边缘活动带发展阶段 228
第一节 燕山期 228
第二节 喜马拉雅期 228
结语 231
图版及图版说明 234
参考文献 240
英文摘要 244
附图 2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