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自然环境和工作概况 1
图一 卡若遗址位置图 2
图二 卡若遗址地形图 3
第二章 文化堆积 4
图三(A) 卡若遗址探方坑位编号图 5
图三(B) 第二层建筑遗迹分布图 6
图三(C) 第三层建筑遗迹分布图 7
图三(D) 第四层建筑遗迹分布图 8
图四 T4地层剖面图 9
图五 T102东壁北段剖面图 10
图六 T45-T103西壁剖面图 12
第三章 建筑遗存 13
第一节 房屋 13
一、房屋的类型 13
图七 F26平、剖面图 18
图八 F26复原示意图 20
图九 F26高度推算图 20
图一○ F19平、剖面图 21
图一一 F14平、剖面图 22
图一二 F17平、剖面图 23
图一三 F4平、剖面图 25
图一四 F4北穴壁炭化圆木及石块等堆积 26
图一五 F4烧灶平、剖面图 26
图一六 F4复原示意图 27
图一七 F4高度推算图 27
图一八 F8平、剖面图 28
图一九 F8西南角出土遗物分布示意图 29
图二○ F8北穴壁炭化木板 29
图二一 F9平、剖面图 30
图二二 F9“井杆式结构”复原示意图 30
图二三 F9复原示意图 30
四二四 F12南壁石墙 32
图二五 F5、F12、F30石墙建筑组合平、剖面图 33
图二六 F12二次利用后的房基 35
图二七 F5、F12、F30复原示意图 36
图二八 F15平、剖面图 38
图二九 F15复原示意图 39
图三○ F22·29平、剖面图 40
图三一 F22·29复原示意图 42
图三二 F20平、剖面图 43
二、房屋的建造程序和方法 44
图三五 圆形台面(MI3)平面图 44
图三四 烧灶(Z)遗迹平、剖面图 44
图三三 柱洞平、剖面图 44
第二节 道路、石墙、圆石台、石围圈 45
图三七 石墙(Q3)平面图 46
图三六 石子路(L1)残段平面图 46
图三九 圆石台(TAI2)平面图 47
图三八 圆石台(TAI1)平面图 47
第三节 灰坑 48
图四○ 石围圈(QU1)平、剖面图 48
图四一 灰坑(H1)平、剖面图 48
图四二 灰坑(H2、H3)平、剖面图 48
第四节 建筑遗存的分期 49
第四章 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 51
一、打制石器 51
第一节 生产工具 51
图四三 石核、石片 54
图四四 石片、铲状器(打制石器) 56
图四五 铲状器(打制石器) 58
图四六 铲状器、切割器、斧(打制石器) 60
图四七 切割器、斧、锄状器(打制石器) 63
图四八 锄状器、斧、钻、切割器(打制石器) 66
图四九 钻、切割器、尖状器、刮削器(打制石器) 68
图五○ 砍斫器、敲砸器、犁形器、刮削器(打制石器) 71
图五一 刮削器、矛(打制石器) 75
图五二 砍斫器、刻刮器、刮削器、敲砸器(打制石器) 79
图五三 矛、镞、刻刮器、重石、石帖(打制石器、磨制石器) 80
图五四 砍斫器、犁形器、斧形器(打制石器) 82
二、细石器 85
图五五 细石核 87
图五六 细石核、尖状器、石镞、细石叶(细石器) 89
图五七 刮削器、细石核、刻器、尖状器(细石器) 92
图五八 刮削器、石片刮器(细石器) 97
三、磨制石器 102
图五九 石斧、石?(磨制石器) 103
图六○ 石凿、石?、石镞、切割器(磨制石器) 106
图六一 石刀、切割器(磨制石器) 108
图六二 重石、研磨器、切割器(磨制石器) 113
四、其它 116
图六三 骨角器 117
第二节 生活用具 120
一、陶器 120
图六四 陶制工具 120
图六五 陶罐 122
图六六 陶罐 124
图六七 陶盆、陶碗 127
图六八 陶饼 129
图六九 陶器口沿 130
图七○ 陶器口沿、器底 132
图七一 刻划纹饰 134
图七二 刻划纹饰 135
图七三 刻划纹饰、附加堆纹 137
图七四 绳纹、抹刷纹、剔刺纹、压印纹、篦纹、篮纹 138
图七五 陶器主要器形发展示意图 142
图七六 陶器主要纹饰发展示意图 143
二、装饰品 145
图七七 装饰品 146
图七八 项饰 147
第五章 结论 149
第一节 卡若文化 149
第二节 卡若文化与我国其它地区原始文化的关系 151
第三节 卡若文化的社会经济情况及族属的初步探讨 153
参考文献 157
附录一 卡若遗址兽骨鉴定与高原气候的研究 160
附录二 卡若遗址的孢粉分析与栽培作物的研究 167
编后记 170
藏文提要 171
英文提要 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