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韬略》PDF下载

  • 购买积分:25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徐兆仁撰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5
  • ISBN:7300018696
  • 页数:964 页
图书介绍:

前言页 1

导论 1

三国韬略·韬略论 7

动于九天之上:奇正论 9

营造绝对优势:虚实论 11

烧向冰川的天火:分合论 14

自知之明:鲁肃去世,孙权以吕蒙代其职 17

生死存亡的分水岭:利害论 17

挟雷霆而行:攻守论 19

流水无形而无不形:常变论 22

划向黑洞的闪电:明暗论 24

春风化雨:情理论 25

藏于九地之下:真伪论 27

拨云见日:谋决论 29

化解千钧之力:刚柔论 31

成败祸福的原点:动静论 33

智囊锁钥:阴阳论 34

前程从此辉煌:有无论 35

变换速度魔方:缓疾论 37

寻找捷径:曲直论 40

地狱之门就在脚下:进退论 41

踏雪无痕:深浅论 43

使敌手无力相搏:劳逸论 45

与潮流俱起伏:顺逆论 47

制人而不制于人:先后论 49

山外之山,天外之天:强弱论 50

突破精神防线:心力论 52

向虎豹借取胆魄:勇怯论 54

无敌之敌:内外论 57

三国韬略·韬略家 59

曹操 61

田丰 84

沮授 86

陈登 90

臧洪 93

曹仁 97

桓范 100

荀彧 104

荀攸 109

贾诩 112

傅干 115

袁涣 117

张范 119

凉茂 121

国渊 122

田畴 123

王? 126

邴原 129

管宁 130

崔琰 134

毛玠 137

何夔 140

邢颙 142

鲍勋 144

司马芝 146

名繇 150

华歆 153

王朗 156

王肃 161

程昱 166

郭嘉 171

董昭 175

刘晔 181

蒋济 185

刘放 191

孙资 193

司马朗 195

梁习 197

张既 199

温恢 202

贾逵 203

任峻 206

苏则 207

杜畿 209

杜恕 212

郑泰 217

郑浑 220

张辽 221

于禁 224

张郃 226

徐晃 228

李典 230

卫觊 231

刘廙 233

刘劭 235

傅嘏 237

桓阶 240

陈群 242

陈泰 245

陈矫 248

徐宣 250

卫臻 251

卢毓 253

和洽 256

常林 258

杜袭 259

赵俨 261

裴潜 265

崔林 266

高柔 268

孙礼 274

辛毗 276

杨阜 279

高堂隆 284

满宠 294

田豫 297

牵招 300

郭淮 303

徐邈 306

胡质 308

王昶 309

王基 314

邓艾 319

钟会 326

刘备 333

诸葛亮 336

宠统 340

法正 343

谯周 347

黄权 352

李恢 353

王平 355

张嶷 356

邓芝 359

孙坚 360

孙策 364

孙权 366

洞若观火:孙权攻灭黄祖 372

张昭 381

顾雍 385

诸葛瑾 386

步骘 389

不动如山:田银、苏伯起事 394

张纮 394

薛综 397

周瑜 399

鲁肃 403

吕蒙 407

虞翻 412

陆逊 415

陆抗 423

周鲂 427

三国韬略·韬略库 433

出其不意:卷迹藏真,示形作伪 435

天马行空:由我先发,缚彼就范 439

直捣黄龙:避实就虚,避轻就重 440

泰山压顶:专我为一,分彼为十 442

各个击破:合纵连横,分化瓦解 443

划分本末:坚持根本,变通技末 448

动以情理:感之以情,喻之以理 451

晓以利害:诱之以利,慑之以害 455

连环结网:分割添加,合并舍弃 458

明察秋毫:静观智处,见微知著 461

高瞻远瞩:理于未生,胜于无形 474

海阔天空:独避蹊径,出奇制胜 485

洞若观火:超然观物,暴露无遗 499

通权达变:因形用权,因敌制变 506

当机立断:审时度势,决策果断 511

因隙使间:无不用间,以间抗间 513

非危不战:不战为上,以战应战 516

高掌远蹠:设计当先,行动至上 519

运筹帷幄:整体优化,具体分析 522

三国韬略·韬略史 531

瞒天过海:张角利用宗教酝酿起义 533

因机制变:黄巾起义提前爆发 534

改弦更张:大赦党人,孤立张角 535

积重难返:宦官势力根深蒂固 535

因隙而击:皇甫嵩等击破黄巾军 537

正本清源:傅燮建策 538

回天无力:黄巾起义失败 539

以暴止暴:边章、韩遂起事 540

围师必阙:朱儁击破南阳黄巾军 541

以正压邪:王允遭宦官打击 542

本末颠倒:录帝搜刮民财、暴敛天下 543

乘虚而起:农民起义蜂起 544

败亡之兆:冀州名士崔烈买官 544

寸土不让:傅燮反对崔烈放弃凉州 545

自毁长城:皇甫嵩因得罪宦官而削职 545

黑白混淆:刘陶、陈耽被迫致死 546

察微知著:董卓大破边章、韩遂 547

大权旁落:宦官主政 548

任用非人:韩遂进攻三辅 548

措置失衡:张纯反汉 549

绵里藏针:改刺史为州牧 550

轻举妄动:匈奴内讧 551

以柔克刚:马相、赵祗起义 551

逆时而动:冀州刺史王芬谋废灵帝 551

玩火自焚:设西园八校尉 552

打草惊蛇:灵帝阅兵,盖勋外调 552

临敌制变:张纯、王国相继败亡 553

釜底抽薪:幽州牧刘虞购求张举、张纯首级 554

因隙使间:何太后临朝 554

舍近求远:袁绍诛灭宦官 555

虚张声势:董卓专制朝政 559

顺势而动:天下豪杰酝酿讨伐董卓 562

以战止战:关东州郡起兵讨伐董卓 563

误其所谋:郑泰阻止董卓征兵 563

胜于无形:杨彪、黄琬驳迁都长安之议 564

丧心病狂:董卓裹胁献帝迁都长安 565

恩威并施:刘表据有荆州 566

先声夺人:曹操兵败荥阳,关东联军解体 567

弃本逐末:董卓外交受挫,内政困难 568

以德为治:幽州牧刘虞实行仁政 568

以静制动:孙坚静退董卓围攻 569

乘机而起:公孙度占据辽东 569

借势而起:袁绍欲立刘虞为帝 569

乘间击瑕:孙坚大败董卓 570

形格势禁:董卓还长安 572

远交近攻:袁绍计夺冀州 572

另避蹊径:曹操占据东郡 574

养虎遗患:卫尉张温被杀 574

半渡而击:公孙瓒破青州黄巾 575

树敌过多:公孙瓒进攻冀州 575

疏于防范:刘虞、公孙瓒矛盾加深 575

得人死力:刘备出任平原相 576

借力打力:朱儁脱离董卓 577

因小失大:名将孙坚战死于襄阳 577

营建根基:刘焉割据益州 578

招揽人才:公孙度礼贤下士 578

审时度势:荀彧出辅曹操 579

以逸待劳:袁绍大破公孙瓒于界桥 579

攻其必救:曹操大破眭固及匈奴於扶罗于内黄 580

分化瓦解:王允诛董卓 581

善后无方:李傕、郭汜之乱 583

承间设奇:曹操入主兖州 583

因势成事:曹操收降青州黄巾,确定发展战略 586

扩大同盟:袁术占领寿春 587

群龙无首:朱儁应召入朝 587

化敌为友:公孙瓒与袁绍和亲 588

择主而事:王朗:赵昱建议陶谦尊君 588

金蝉脱壳:袁绍、吕布失和 589

聚财致祸:曹操大败陶谦 589

先发制人:公孙瓒杀刘虞 590

取长补短:刘备授陶谦 591

谋泄而败:马腾、李傕相攻杀 592

高掌远蹠:张邈谋叛曹操 592

知彼知己:曹操与吕布战于濮阳 595

中枢失控:献帝政权内忧外患 595

迎之以刚:赵韪挟刘璋得益州刺史职 597

以德服人:刘备代任徐州牧 597

制鸿去翼:袁术逼死太傅马日? 598

动以情理:孙策起兵 598

鼠日寸光:李傕、郭汜、樊稠矛盾横生 599

倒行逆施:李傕:郭汜互相攻杀 600

深根固本:曹操大破吕布 601

移花接木:李傕、郭汜议和 603

见机而起:献帝东逃 604

因时制宜:孙策击破刘繇 606

以顺击逆:刘繇击败笮融 608

翦险异己:曹操攻占雍丘 609

得道多助:鲜于辅大破公孙瓒 610

无军不胜:献帝东还洛阳 611

腹背夹击:袁术攻刘备 612

逆势而动:袁术谋议称帝 612

掌握主动:曹操迁帝于许 613

攻其无备:孙策攻取会稽 615

网罗人才:曹操操纵朝政 616

志大才疏:孔融败于黄巾军和袁谭 617

有备无患:曹操用枣祗、任峻屯田许下 617

借风行舟:刘备投奔曹操 618

洞幽烛微:贾诩投奔张绣 619

借刀杀人:黄祖杀害祢衡 620

以牙还牙:张绣击败曹操 620

真知灼见:荀彧、郭嘉为曹操献策对抗袁绍 621

背道而驰:袁术称帝 622

分离切割:吕布大败袁术 623

兵不血刃:曹操策动孙策、吕布、陈瑀讨伐袁术 625

暗箭伤人:陈王刘宠遇刺 625

得士则兴:曹操击败袁术 625

无中生有:太尉杨彪被诬下狱 626

以礼为治:孔融反对提高马日?丧事规格 627

顺手牵羊:韩暹、杨奉、郭汜死 627

伺机而发:赵俨投奔曹操 627

归师勿遏:曹操大破刘表和张绣联军 628

以静待哗:荀攸反对曹操围击张绣 628

击其未固:曹操杀吕布 629

失礼树敌:长沙太守张羡抗拒刘表 632

既往以咎:孙策遣使入朝,平定丹阳 632

以攻为守:袁绍围攻公孙瓒 633

将计就计:公孙瓒败亡 634

任人唯才:曹操攻取河内郡 635

众叛亲离:袁术忧惧而死 635

一意孤行:袁绍谋攻曹操 635

先谋后战:孙策占据江东 638

见微知著:刘备攻据徐州 641

刚愎自用:袁绍大规模攻曹行动失利 641

轻而无备:孙策为刺客所杀 644

乘虚而入:刘备攻略汝、颍 644

出奇制胜:官渡之战 645

因人而成:刘馥出任扬州刺史 649

择人任势:孙权稳定江东局势 649

渔翁得利:刘表攻占长沙、零陵、桂阳 650

猛追穷寇:曹操破袁绍军于仓亭津 651

无谋失众:张鲁据汉中,赵韪起兵,叛离刘璋 651

进退有据:刘备败投刘表 651

剿抚兼施:昌豨投降曹操 652

众怒难犯:赵韪败死 652

废长立幼:袁绍死,绍子袁谭、袁尚争立 653

与众相得:张鲁在汉中建立政教合一政权 653

未济而击:钟繇大破郭援 654

诱敌深入:刘备智败夏侯? 655

不制于人:孙权拒送人质 655

各个击破:曹操击败袁谭、袁尚 656

取乱侮亡:袁尚攻破袁谭,袁谭向曹操求救 657

拔除隐患:孙权平定东南暴动 658

围城打援:曹操攻克邺城 659

背信弃义:袁谭叛反 661

声色俱厉:曹操招慰乌丸峭王 662

以假乱真:徐氏智杀妫览 662

速战速决:曹操攻灭袁谭 663

虚与委蛇:曹操派杜畿稳定河东 664

以民为本:荀悦作《申鉴》 666

擒贼擒王:曹操平定并州 667

出奇不意:曹操平定乌丸 668

顺势者昌:仲长统著《昌言》 668

高瞻远瞩:诸葛亮隆中对策 671

上屋抽梯:曹操加强个人权力,整顿吏治 674

以静制动:张辽智定谋乱 674

软硬兼施:曹操控制马腾势力 675

罗织罪名:曹操杀孔融 675

兵贵神速:曹操攻占荆州 676

以长击短:赤壁之战 678

韬光养晦:田畴拒封 683

以礼婉拒:邴原婉拒曹操为子冥婚之议 684

奇正相合:孙权遣贺齐攻破丹阳起义军 684

兵以诈立:孙权撤合肥之围 684

因战谋利:刘备领荆州牧 685

旁敲侧击:周瑜反间 685

合纵连横:张松劝刘璋联合刘备 686

过犹不及:和洽以中庸之道评价人才 686

国以才兴:曹操下“唯才是举”令 686

调虎离山:周瑜谋图刘备 687

以退为进:曹操退让封地 687

为敌树敌:孙权以荆州借刘备 689

察往知来:吕蒙涉猎典籍,增加才略 689

适得其所:刘备起用庞统 689

高屋建瓴:曹操平定关中 690

引蛇出洞:孙权遣步骘平定岭南 690

兼弱攻昧:刘备入蜀 692

以敌制敌:郑浑、夏侯渊击斩马超部将梁兴 695

地尽其用:孙权筑石头城,徙治秣陵 695

示形作伪:刘备斩刘璋部将,进据涪城 696

过河拆桥:荀彧被逼自杀 696

以逸待劳:曹操孙权两军对峙 697

趋利避害:庐江等地百姓南避 697

大权独揽:曹操自立为魏公 698

长驱直入:刘备进围雒城 698

群策群力:杨阜击破马超 699

步步为营:魏置尚书、侍中和六卿等官职 700

攻其必救:夏侯渊击破马超、韩遂 701

因机立胜:孙权攻占皖城 702

前后夹击:刘备攻占益州 702

防患未然:刘桢谏曹植 705

引火烧身:夏侯渊攻斩宋建 706

机关败露:伏皇后幽死 706

韬光晦迹:荀攸去世 706

革故鼎新:曹操停止处死逃兵的刑罚 707

以战应战:曹操攻张鲁、击败氐人 707

外儒内兵:孙刘划分荆州 708

乘乱掩击:曹操击走张鲁 709

优势互补:孙权兵败合肥 711

招降纳叛:张鲁降于曹操 712

要地必争:刘备平定三巴 712

分而治之:赵俨稳定韩遂、马超旧部 712

翦除异己:崔琰被曹操赐死 713

刚柔并重:裴潜抚定乌丸 714

分裂切割:曹操分南匈奴为五部 714

以理服人:曹操南征孙权 715

因势利导:魏以曹丕为太子 715

见机而进:刘备进兵汉中 717

一箭双雕:陆逊击破丹阳帅费栈并取山越为兵 718

后继无力:耿纪、韦晃等发动政变 718

明察秋毫:曹洪、曹休击斩吴兰 718

宽猛相济:曹彰出击代郡、上谷乌丸 719

权衡轻重:诸葛亮发兵增援阳平关 719

身先士卒:曹彰破乌丸 720

放虎归山:宛守将侯音起事被杀 720

势如滚石:刘备击斩夏侯渊 720

虚而虚之:刘备攻据汉中 721

并存互斗:西域诸将互相攻伐 722

分庭抗礼:刘备自立为汉中王 722

挟势而攻:关羽大破曹军 723

失察致祸:魏讽阴谋袭邺 724

乘间投隙: 曹操杀杨修 724

拨云见日:关中营帅许攸归服 724

示弱骄敌:吕蒙夺取荆州,关羽败死 725

洞烛机先:孙权劝曹操称帝 730

以静待动:曹操死,曹丕袭魏王爵 731

唯才是举:魏立九品官人法 732

随时应变:麹演等起事 733

察而后动:刘备部将孟达投降曹丕 734

对症下药:贾逵任豫州刺史 734

以远为基:曹丕称帝 735

以正为本:刘备称帝 736

挑拨离间:曹丕赐甄夫人死 737

敬天事人:魏废日食罪三公之制 737

自恃智勇:张飞遇害 737

独断专行:刘备发兵攻吴 738

以屈为伸:孙权向魏称臣 739

声东击西:卢水胡起事 742

以夷攻夷:麹光起事 742

实而备之:魏置护鲜卑、乌丸校尉 743

以才为本:魏诏郡国举贤 743

互为声势:刘备出兵秭归,吴蜀战争拉开帷幕 744

防微杜渐:曹丕督察诸侯王 744

避实击虚:蜀吴?亭之战 745

缓于见机:曹丕首次发兵攻吴 747

根险隐患:魏禁后族辅政 747

通权达变:吴蜀修复友好关系 749

以战求胜:曹仁攻吴,无功而还 749

预为设计:蜀将陈?击斩黄元 751

推心置腹:刘备托孤 751

集思广益:刘禅继位,诸葛亮主政 752

以德报怨:雍闿反蜀归吴 753

智囊决策:高柔建议发挥三公作用 753

权衡利弊:邓芝出使东吴 753

感情用事:曹丕再次攻吴 754

华而不实:暨艳、徐彪被杀 755

腹背受敌:田豫、梁习击鲜卑柯比能 756

攻心为上:诸葛亮南征 756

固执己见:曹丕准备第三次攻吴 757

归誉于主:吴以顾雍为丞相 757

结以诚信:诸葛亮七擒孟获 758

拒谏乏术:曹丕伐吴,无功而还 758

墨守成规:魏文帝曹丕死 759

因机乘势:孙权进攻江夏郡 760

一石三鸟:吴经营山越 761

掩其不备:吴交趾士徽起兵 761

众弱谋浅:吴番阳太守周鲂击获彭绮 762

晓以利害:王朗谏修皇家宫室 762

先内后外:诸葛亮出师汉中 763

因利立法:魏复行五铢钱,否定恢复肉刑之议 764

势险节短:司马懿攻孟达 765

稳扎稳打: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曹魏 766

诈降诱敌:魏三路攻吴,大败 768

乘敌之隙:诸葛亮第二次北伐曹魏 769

见可而进:辽东公孙渊自立 771

立身以正:孙权发布扬州牧吕范为大司马 771

不折不挠:诸葛亮第三次北伐曹魏 771

纵横捭阖:孙权称帝,吴蜀联盟 772

以法为治:魏明帝下诏论皇位继承 773

正本清源:吴迁都建业 773

以简御繁:魏制定新律 774

治本为上:魏下诏罢黜浮华不务正业者 775

劳师袭远:吴遣卫温等至夷洲 775

以劳待逸:曹真攻蜀 776

兵以利动:吴扰魏合肥 777

据情察实:隐蕃在吴谋叛 778

用人不疑:吴五溪蛮夷起事 778

匠心独运:诸葛亮第四次北伐曹魏 779

动以情理:曹植上疏求用 780

执法如册:诸葛亮罢免李平 782

利而诱之:吴将孙布以诈降败魏王凌 782

制于情理:陈群、杨阜谏明帝为幼女送葬 783

舍近求远:虞翻谏吴求马于公孙渊 784

避轻就重:魏第一次讨伐公孙渊 784

弄巧成拙:刘晔因失宠而发狂 785

亲忠有别:杜恕上疏议政 785

择利而动:满宠谋拒吴之策 787

以险易稳:吴封公孙渊为燕王 788

欲取故予:柯比能攻魏并州 788

拨雾见日:公孙渊杀吴使降魏 789

无私无忌:南夷豪师刘胄反蜀 791

争地必守:吴分兵三路攻魏 792

立于不败:诸葛亮第五次北伐曹魏 792

深谋远虑:诸葛亮去世 794

知难而进:诸葛恪出任吴抚越将军 797

密不内守:杨仪自杀 797

自伤民力:魏明帝大兴土木 798

谋不己出:陈群去世 803

守道居下:魏诏公卿举才德兼备之人 803

好大喜功:魏第二次讨伐公孙渊 804

失道则亡:魏明帝醉心游乐,再兴土木 805

杀一儆百:诸葛恪平定山越 805

慧眼识珠:魏作考课之法 808

长驱直入:魏调司马懿攻辽东 811

以德为重:韩暨出任魏国司徒 813

学以益智:孟光、郤正探讨如何培养太子 813

惑于用人:吕壹伏法 814

当机立断:魏明帝死,司马懿回京 816

宽弘大度:蒋琬出任蜀大司马 818

任人唯贤:吴主婉拒周胤复职 819

同心协力:吴廖式起兵 819

软硬并重:张嶷为越巂太守 820

分兵出击:吴大举攻魏 820

东西并力:蒋琬徙屯涪 821

从长计议:魏邓艾屯田 821

潜移默化:管宁之韬略 822

塞源止流:吴主封儿子孙霸为鲁王 822

料敌制胜:东吴诸葛恪谋攻寿春 822

保民而王:魏宗室曹冏上《六代论》 823

以战树威:曹爽攻蜀 824

镇静自若:费祎出任益州刺史 825

骨肉自残:吴太子和与鲁王霸不睦 826

人亡政败:蒋琬、董允卒 827

以死相谏:魏攻高句丽 828

治世以德:蜀汉大司农孟光反对大赦 828

修德而霸:谯周谏后主沉缅游乐 829

慎于变易:蒋济谏变改法度 830

视民利弊:吴修建业宫 830

结党营私:曹爽专擅朝政 830

卷迹藏真:司马懿计诛曹爽 831

分势弱敌:雍凉羌胡反魏归蜀 831

近墨者黑:魏帝宠幸群小 831

以假隐真:吴扬言攻魏 831

伺机反扑:魏高平陵事变 833

居安思危:吴左大司马朱然去世 837

攻其必取:姜维攻魏雍州 837

风扫残云:王凌、令孤愚谋反 838

通才练识:徐邈去世 838

自乱根基:吴废太子和:杀鲁王霸等 839

所托非人:魏王凌谋立楚王彪 840

激将误敌:魏分道攻吴 840

两手准备:文钦诈降诱吴 840

削峰平谷:魏邓艾陈述御边之策 842

拒谏致危:吴诸葛恪总统军政大事 842

慑之以害:孙权病逝,诸葛恪杀孙弘,迁诸王 843

全线出击:魏分三路攻吴 845

无防致祸:蜀大将军费祎遇刺 846

反败为胜:司马师引咎自责 847

观衅而动:吴诸葛恪拒谏发兵攻魏 847

不虑大患:吴杀诸葛恪 849

扩大联盟:姜维攻魏 849

机事不密:司马师杀李丰等 853

机锋外露:魏中领军许允、吴司马桓虑被杀 855

优柔寡断:司马师废曹芳立曹髦 855

不战而胜:毌丘俭、文钦讨伐司马师 856

错失时机:吴将孙仪等人谋杀孙峻 860

进退失计:姜维围攻狄道 861

失期而败:姜维兵败段谷 862

内外应约:吴内讧 863

知人善任:吴大司马吕岱去世 863

无为而治:魏王祥以至孝治理徐州 864

锋芒外露:吴主孙亮亲政 865

无不用间:魏征东大将军诸葛诞反 865

怠慢生乱:姜维攻魏 868

冰消雪化:魏司马昭攻破寿春 869

欲擒先纵:吴杀孙? 871

自拆藩篱:姜维敛兵聚谷 874

以卵击石:魏帝讨伐司马昭被杀 875

以德化人:魏陈廞等谏豫州刺史王沈赏赐进言的作法 876

如履薄冰:吴将邓由、李光伪降 877

不识败机:吴薛?观蜀政 877

谋而无决:姜维攻魏洮阳 878

瞻前顾后:张布阻吴主接近儒生 878

落井下石:司马昭杀害嵇康 879

算胜而战:魏准备攻蜀 880

官逼民反:吴交趾民起义 881

奇正相生:魏攻灭蜀国 881

兔死狗烹:钟会、邓艾死 885

绝处求生:罗宪守永安 889

先虚后实:吴孙皓继帝位 891

笼络人心:魏司马昭立司马炎为世子 891

顺水推舟:司马炎建立晋朝 892

拨乱反正:吴主无道,施但起义 894

刑赏失则:李?上书弹劾大臣 895

穷奢极欲:吴主大兴土木 896

以心为鉴:晋公布新律,探讨官吏考核办法 897

权重震主:晋武帝免去大司马石苞官职 897

攻城为下:晋对吴展开怀柔攻势 898

长治久安:陆抗上疏 899

知人善察:吴左丞相陆凯去世 899

以迂为直:晋攻打鲜卑树机能 900

用敌于我:吴夏口督孙秀投晋 900

借神弄鬼:吴主因谶文举兵 901

有勇无谋:树机能攻金城 901

明争暗斗:贾充结党被揭露 901

大军压境:吴攻陷交趾 902

因间取胜:贾充施计复居旧任 902

用人所长:王?为益州刺史 903

柔而能正:晋安平献王司马孚去世 903

离心离德:吴西陵督步阐降晋 905

明助暗损:任恺因谗免职 906

含沙射影:贾充、庚纯相争 907

迂臣无识:吴主孙皓以毒酒杀右丞相万彧等人 907

养威自保:羊祜示吴人以德 908

开诚布公:邓艾冤情得到平反 909

对牛弹琴:吴左国史韦昭被杀 910

捕风捉影:孙奋因谣言被害 911

败政伤俗:晋武帝诏选六宫 911

委曲求全:嵇绍、王?拒绝仕晋 912

动之以情:晋皇后杨氏去世 912

隐夺君意:吴大司马陆抗去世 913

时过境迁:晋君臣讨论丧制 914

察古知今:杜预议建富平津黄河桥 914

明哲保身:范粲佯狂不言三十六年 914

强干弱枝:晋武帝夺贾充兵权 915

自掘坟墓:吴主孙皓倒行逆施 915

机不可失:羊祜请攻吴 916

以下为上:晋封宗室、功臣 918

物极必反:晋武帝以皇后之父杨骏为车骑将军 918

视利而动:吴攻晋夏口 919

自食其果:吴张俶父子遭车裂 919

亲而离之:卫瓘离间鲜卑诸部 920

察机见势:羊祜负病入朝面陈攻吴之计 920

转祸为福:杜预上疏救灾 920

与虎谋皮:吴主忌杀张尚 921

高深莫测:晋太子地位动摇 921

立以正道:傅玄去世 922

因利间斗:羊祜死,杜预对吴君臣实施离间计 922

分裂对手:马隆讨伐树机能 923

南辕北辙:吴将郭马等起事 924

必胜而战:晋大举攻吴 925

精兵简政:傅咸上书裁减官员 926

摧枯拉朽:吴国灭亡 927

跋 935

三国韬略·附录 941

2.三国世系表 943

1.东汉世系表 943

一、世系表 943

二、官制表(三国) 945

三、历史经年表(东汉末~西晋初) 957

四、地图 963

1.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形势 963

2.官渡之战形势、官渡之战、赤壁之战 964

3.三国鼎立 964

4.三国时期全图 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