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纲 下 隋唐-明清》PDF下载

  • 购买积分:13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李培浩著
  • 出 版 社: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85
  • ISBN:11209·36
  • 页数:398 页
图书介绍:

第一节 隋朝的建立和统一全国 1

一、隋朝的建立和统一 1

隋朝的建立 1

统一全国 1

第九章 隋朝 1

附一:历代帝系表目录 2

1.隋朝帝系表 2

统一的原因 3

二、统一的原因和意义 3

第二节 巩固统一和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4

迁徙和镇压南方豪族 4

一、政治方面 4

统一的意义 4

改革官制 5

创立科举制度 6

改革法律 6

二、经济方面 7

均田制 7

轻徭薄赋 8

三、军事方面 9

“大索貌阅”与“输籍之法” 9

四、访问台湾 10

第三节 社会经济的发展 11

一、户口增加和耕地扩大 12

二、府库充实 12

三、东都的营建和大运河的开凿 13

营建东都 13

开凿大运河 14

第四节 隋炀帝的残暴统治和隋末农民大起义 14

一、隋炀帝的残暴统治 14

骄奢淫逸 15

滥用民力 15

进攻高丽 16

二、农民大起义 18

长白山起义 18

各地响应 18

瓦岗起义军 20

河北起义军 21

江淮起义军 21

隋朝的灭亡 22

隋末农民大起义的历史意义 23

第十章 唐朝 26

第一节 唐前期(公元618-755年)的政治和经济 26

一、唐朝的建立和统一全国 26

唐朝的建立 26

2.唐朝帝系表 27

统一全国 28

玄武门之变 29

附二:插图目录 29

1 唐太宗李世民像 29

二、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29

“贞观之治” 30

三、从武周政权到“开元之治” 32

武则天称帝 32

武周的政绩 33

武周的消极面 36

李隆基称帝 36

“开元之治” 37

四、唐前期的重要法令和制度 37

均田制与租庸调法 38

加强中央集权 40

府兵制 42

制订唐律 43

发展学校和科举制度 45

五、社会经济的发展 46

农业 47

2 曲辕犁复原模型 47

手工业 48

3 花鸟纹锦 50

4 银熏球 51

5 唐三彩骆驼载乐俑 52

商业 53

六、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55

灭东突厥,统一漠南 56

降回纥 57

灭薛延陀,统一漠北 57

降吐谷浑,灭西突厥 58

收复辽东及设置渤海都督府和黑水州都督府 59

6 “蒲类州之印”铜印 59

册封吐蕃赞普 61

7 松赞千布像 文成公主像 62

册封南诏王 63

8 西藏拉萨大昭寺前的“唐蕃会盟碑”拓本 63

安史之乱发生的原因 64

第二节 唐后期(公元755-907年)的政治和经济 64

一、安史之乱 64

安史之乱的经过 68

安史之乱的后果 72

二、藩镇割据 72

藩镇割据局面的形成 72

唐德宗对藩镇的斗争 73

唐宪宗对藩镇的斗争 74

三、宦官专权 75

宦官专权局面的形成 75

宦官之祸 76

永贞革新的失败 77

四、牛李党争 78

甘露之变 78

均田制的破坏 81

五、均田制的破坏和两税法的推行 81

地主田庄的发展 83

两税法的推行 84

农业 85

六、经济重心的南移 85

手工业 86

商业 87

七、黄巢大起义 87

起义背景 87

起义经过 90

起义的历史意义 94

第三节 民族关系的发展 95

一、西域 95

二、吐蕃 96

三、南诏 97

四、渤海国 98

9 千寻塔 98

第四节 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99

五、突厥与回纥 99

中朝交流 100

一、与朝鲜、日本的经济、文化交流 100

中口交流 101

10 鉴真和尚 102

二、与东南亚、南亚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 103

三、与中亚、西亚、北非各国的经挤、文化交流 104

12 东罗马金币 105

11 波斯银币 105

道教 109

第十一章 隋唐的文化 109

一、宗教和哲学 109

佛教 110

唯物主义 111

诗歌 112

二、文学 112

古文 113

传奇 114

刘知几和《史通》 115

开馆修史 115

三、史学 115

绘画 116

四、艺术 116

杜佑和《通典》 116

《元和郡县图志》和《蛮书》 116

13 步辇图 117

14 打马球 118

雕塑 119

书法 120

15 飒露紫刻石 120

五、科学技术 121

医学 121

天文历法 121

16 隋安济桥 122

建筑 122

17 佛光寺 123

18 大雁塔 123

19 小雁塔 124

20 唐咸通九年刻《金刚经》印本 125

印刷术 125

五代 128

一、五代十国 128

第一节 五代十国和契丹(辽) 128

第十二章 五代、辽、宋、西夏、金 128

3.五代帝系表 129

4.十国帝系表 130

十国 130

交子 132

二、契丹的兴起和南侵 133

阿保机建国 134

契丹的兴起 134

5.辽朝帝系表 135

21 辽道宗哀册 136

灭后晋 137

占据幽云十六州 137

战争之祸 138

三、军阀统治下人民的疾苦 138

契丹封建化 138

刑罚残酷 139

赋税繁重 139

四、南方经济的发展 140

阶级矛盾尖锐 140

五、周世宗的改革和南征北伐 141

周世宗的改革 142

周世宗的南征北伐 143

一、北宋的统一与中央集权的加强 143

陈桥兵变 143

第二节 北宋和辽、西夏的对峙 143

割据局面的结束 144

6.北宋帝系表 145

政治权力的集中 145

财权与司法权的集中 147

军权的集中 147

二、北宋初年王小波、李顺的起义 150

起义背景 150

起义经过 150

22 应运元宝 151

三、北宋与辽的和战 151

高梁河之役 151

雍熙北伐 152

澶渊之盟 154

宋、辽和平交往 155

四、辽的政治 156

官制 156

法律 157

兵制 157

赋役制度 157

五、辽的经济 158

农业 158

手工业 159

矿冶 159

23 绿釉长颈凤首瓶 160

陶瓷 160

城市 160

六、西夏国的建立和北宋与西夏的和战 161

西夏国的建立 161

7.西夏帝系表 162

北宋与西夏的和战 163

第三节 王安石变法 164

一、北宋中叶的社会危机 164

冗官、冗兵、冗费 164

农民的痛苦生活 166

农民的反抗斗争 168

庆历新政 170

变法的指导思想 172

二、王安石变法 172

变法的内容 173

变法的失败 175

第四节 北宋社会经济的发展 177

一、农业 177

耕地面积的扩大 177

农具的改进 178

作物的推广 178

亩产量的提高 178

二、手工业 178

纺织业 179

造船业 179

瓷器业 179

矿冶业 179

造纸业 180

雕板印刷业 180

三、商业 180

城市经济 180

农村集市 181

商税 181

24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开封市场一角 181

对外贸易 182

第五节 北宋末年的农民起义 182

铜钱 182

一、北宋末年的腐朽统治 182

二、农民起义 183

方腊起义 183

宋江起义 184

第六节 金国的建立和辽与北宋的灭亡 184

一、女真族的兴起与建国 184

8.金朝帝系表 185

二、宋、金“海上之盟”与辽的灭亡 186

收复燕云的交涉 187

三、北宋的灭亡 187

9.西辽帝系表 187

金军第一次南侵和北宋军民的抗金斗争 188

金军第二次南侵和北宋的灭亡 189

第七节 南宋和金的和战 190

一、南宋的建立及其对金的投降政策 190

李纲、宗泽的抗金斗争 190

宋高宗的投降政策 191

10.南末帝系表 191

二、北方人民的抗金斗争 193

王彦的八字军 193

马扩的五马山寨义军 194

红巾军 194

三、钟相、杨么起义 195

背景 195

经过 195

四、岳飞的抗金斗争与“绍兴和议” 197

岳飞抗金 197

岳飞被杀 199

对岳飞的评价 200

绍兴和议 200

第八节 金和南宋的政治、经济 201

一、金的政治与经济 201

官制 201

25 金“恤品河窝母艾谋克印”铜印及印文 202

猛安谋克制度 202

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203

二、南宋的社会经济 204

农业 204

手工业 205

纺织业 205

造船业 206

制瓷业 207

印刷业和造纸业 207

商业 207

城市 207

宋金贸易 208

会子 208

海外贸易 208

三、南宋的阶级矛盾与农民起义 209

26 会子 209

第十三章 元朝 212

第一节 蒙古族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 212

一、蒙古族的兴起和建国 212

蒙古族的兴起 212

成吉思汗建国 213

二、蒙古军的南进和西征 214

蒙军南进 214

三次西征 215

对成吉思汗的评价 216

三、忽必烈的改革和元朝的建立 216

忽必烈的改革 216

元朝的建立 218

第二节 南宋的灭亡和元朝的统一 219

一、南宋的灭亡 219

南宋晚期的黑暗统治 219

合州保卫战 219

襄阳保卫战 220

临安的陷落 220

南宋的灭亡 221

二、元朝统一的历史意义 222

巩固和发展了多民族的统一的国家 222

加强了国内各民族间的联系 223

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 224

第三节 元朝的政治与经济 226

一、元朝的政治统治 226

统治机构 226

利用宗教进行统治 226

11.元朝(蒙古)帝系表 227

27 八思巴朝见忽必烈壁画 228

划分民族为四等 229

军事制度与驻防 230

残酷的压迫和剥削 231

二、元朝的社会经济 232

元初恢复和发展生产的措施 232

农业 233

手工业 234

商业 235

28 中统交钞 235

第四节 元末红巾军大起义 236

一、元朝中期以后政治的腐败 236

皇室的内争和大臣的擅权 236

官吏的贪污和军队的腐化 237

赋役剥削的增加 238

二、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的激化 238

土地兼并的发展 238

起义的爆发 239

三、红巾军大起义 239

起义初期的形势 240

刘福通领导的北方红巾军 241

徐寿辉领导的南方红巾军 242

朱元璋势力的壮大 243

元朝的灭亡 244

第十四章 五代、辽、宋、夏、金、元的文化 247

一、文学 247

宋词 247

元曲 248

29 山西洪洞元代杂剧壁画 249

二、哲学 250

三、史学 251

司马光和《资治通鉴》 251

马端临和《文献通考》 252

四、科技 252

活字印刚术 252

火药 253

指南针 253

沈括和《梦溪笔谈》 253

王惟一和针灸铜人 254

30 针灸铜人 254

郭守敬和《授时历》 255

31 河南登封元代观星台 255

王祯和《农书》 256

第十五章 明朝 258

第一节 明朝前期的政治和经济 258

一、明初专制统治的加强 258

中央和地方政治机构 258

12.明朝帝系表 259

设棉衣卫 260

对人民的控制 260

卫所制度 260

32 休宁县鱼鳞册 261

学校和科举 262

二、“靖难之变”与朱棣对北方、东北地区的经营 262

靖难之变 262

39 金本巴瓶 263

迁都北京 263

设置内阁 263

33 “永宁寺碑”拓本 264

对北方及东北地区的经营 264

34 “重建永宁寺碑”拓本 265

三、明初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266

农业 266

工商业 267

严惩贪污和抑制豪强 267

第二节 明朝中期政治的腐败和社会矛盾的加深 268

一、宦官专权 268

二、土木之变和北京保卫战 269

瓦剌南侵和土木之变 269

北京保卫战 270

土地集中 271

三、土地集中和农民流亡 271

夺门之变 271

赋役加重 272

农民流亡 272

四、农民起义的不断爆发 273

叶宗留、邓茂七起义 273

刘通、石龙、李原起义 273

刘六、杨虎起义 274

五、张居正改革 275

改革的基本情况 275

一条鞭法 276

第三节 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 277

农产品和家庭手工业品的商品化 277

一、商品经济的发展 277

民间独立手工业的发展 279

工商业城市的繁荣 279

商业资本的活跃 280

用银的普遍 280

二、资本主义萌芽 281

第四节 明朝的对外关系 284

一、郑和下西洋 284

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条件 285

经过和意义 285

倭寇的骚扰和御倭战争 287

二、倭寇之患与援朝战争 287

抗倭援朝 289

三、西方殖民者的入侵 290

葡萄牙 290

西班牙 291

荷兰 291

传教士的东来 291

第五节 满族的兴起和清朝的建立 292

一、满族的兴起和建立后金 292

女真三部及其与明朝的关系 292

八旗制度 293

努尔哈赤建立后金 295

萨尔浒之战 296

二、清朝的建立 296

明失辽东 297

宁远之战 298

清朝的建立 298

第六节 明朝后期社会矛盾的激化 299

一、农民与地主阶级的矛盾 299

土地兼并 299

繁重的赋税 300

农民的反抗斗争 301

二、城市居民与封建统治者的矛盾 302

三、明朝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 304

第七节 明末农民大起义 307

从王二起义到荥阳大会 308

农民军暂时沉寂及张献忠谷城再起 311

转战湖广、江西 313

二、张献忠起义军的战斗 313

建立大西政权 314

35 大顺通宝 315

三、李自成起义军的战斗 315

“均田”、“免粮” 315

36 “大西駮骑营都督府禁约碑”拓本 316

建立大顺政权 318

37 大顺政权颁发的“仪陇县契”铜印 319

38 永昌通宝 320

攻占北京 320

大顺军在北京 321

第十六章 清朝(鸦片战争前) 326

第一节 清兵入关和抗清斗争 326

一、清兵入关 326

清兵入关 326

13.清朝帝系表 327

民族矛盾的激化 328

二、抗清斗争 332

李自成的抗清及其失败 332

史可法的抗清及弘光政权的覆灭 333

嘉定、江阴人民的反剃发斗争 335

鲁王、唐王两政权的败亡 336

张献忠的抗清及其失败 337

李自成余部与桂王政权联合抗清 338

张献忠余部与桂王政权联合抗清 340

夔东十三家的抗清 341

明末农民起义失败的原因及历史意义 342

郑成功的抗清及收复台湾 347

第二节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349

一、统一国家巩固发展的原因及意义 349

二、平定三藩之乱 352

三、统一台湾 355

四、对俄罗斯侵略的斗争及尼布楚条约的签订 357

五、改土归流 358

六、平定准噶尔叛乱,加强对蒙古、西藏,青海、新疆地区的统治 360

对准噶尔部噶尔丹作战与统一外蒙古 361

对准噶尔部策妄阿拉布坦作战与统一西藏 362

平定罗卜藏丹津叛乱与统一青海 364

征服准噶尔部与统一新疆 364

七、击败廓尔喀的入侵 366

第三节 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增长 367

一、清朝前期农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367

招民垦荒 368

更名地 369

治河 370

蠲免钱粮 371

地丁合一 372

二、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增长 374

第四节 中央集权统治的加强、阶级矛盾的激化和各族人民的起义 377

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的加强 377

中央和地方统治机构 377

八旗兵和绿营兵 379

文字狱 379

二、阶级矛盾发展 381

三、各族人民的起义 383

苗民起义 383

白莲教起义 383

天理教起义 384

40 隆宗门匾额箭头 385

第十七章 明清时期(鸦片战争以前)的文化 388

一、文学 388

小说 388

戏剧 392

二、哲学 393

李贽 393

黄宗羲 393

顾炎武 394

王夫之 394

戴震 395

三、《永乐大典》、《古今图书集成》和《四库全书》 396

《永乐大典》 396

《古今图书集成》 396

《四库全书》 396

四、科学技术 397

徐光启和《农政全书》 397

一、农民起义的爆发和发展 397

李时珍和《本草纲目》 397

《徐霞客游记》 398

宋应星和《天工开物》 3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