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
上篇:南京政府建立前后的经济 3
一 江浙资本集团与“四大家族” 3
聚集上海的江浙资本财团 4
工商界的霸主 8
行会组织与江浙帮 12
“四大家族”成为江浙资本集团的政治代表 15
二 江浙资本集团与南京资产阶级政府的建立 22
积极支持反共与蒋介石集团开府南京 22
继续“输血”与蒋介石南京政府的巩固 26
双方的矛盾与利害冲突 30
“胡萝卜加大棒”并用 33
全国经济、财政会议的召开 38
三 宋子文主持制定和推行的财经政策 38
各项财经政策的制定 43
关税自主政策实施的经过 47
中国关税自主的特征与意义 52
盐税的改革与统税的创办 61
税制改革的性质与作用 68
四 南京政府国家金融体制的建立与货币改革政策的实施 75
“四行二局”的设立与国家金融体制的形成 75
美国“白银政策”的冲击与南京政府的对策 88
南京政府币制改革的推行 96
币制改革的作用、意义及影响 105
南京政府财政收支概况及其矛盾 112
五 南京政府初期财政平衡的政策与措施 112
企图消除赤字的开源节流措施 121
弥补亏空,以债还债的内债政策 134
南京政府公债政策的作用与影响 149
南京政府对外债的整理与偿付 156
六 南京政府挽救农业危机的政策与中国农村经济的曲折发展 164
20—30年代农村自然经济的衰败 165
挽救农业危机政策的主要内容 168
农业合社运动的展开 176
20—30年代中国农业中的资本主义经济 189
家庭手工业向近代手工作坊的发展 195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200
七 南京政府工业建设的推行与中国 200
南京政府制定的工业政策及其主要内容 201
南京政府的;国家经济机构及其建立的国家资本企事业 204
私人工商资本经营企事业概况 220
八 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与中国对外贸易的下滑 230
世界经济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231
“中国外贸进出口概况 237
中国对外贸易的性质与特征 241
九 1927—1937年各项经济政策推行的结果及其估价 246
十年来的各项建设与1936年中国经济的全面好转 246
有关30年代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概况的估计 255
抗战全成爆发与国民政府西迁 265
中篇:国民政府抗战时期(1937一1945年)谋求经济建设发展 265
十 国民政府的战时经济政策 265
国统区的缩小与经济形势的严峻 268
国民政府在抗战中的经济规划 272
十一 战时后方工业基地的建立及特点 279
工厂内迁与工业重心的西移 279
交通运输业的兴建 282
“经济统制”政策与战时工业体制 287
国家资本企业垄断地位的加强 289
“工合”运动的蓬勃兴起 295
大后方工业基地的作用与特点 301
国统区对农业经济依赖的加强 306
十二 大后方农业的开发与谋求农副产品的自给 306
国民政府开发大后方农业的政策与措施 309
农业合作社运动的继续推行 313
大后方农业发展概况 317
大后方农业经济在抗战中的作用 322
十三 维持战争需要的战时金融与财政税收政策 325
“四联总处”的设立与战时金融体制的形成 325
战时财政收支概况 330
适应战时财政需要的税收制度 332
筹措抗战经费的内外债政策 338
补救财政的银行垫款 343
战时财政金融政策的作用与影响 345
战时外贸统制政策的制定与实施 350
十四 战时外贸统制政策的推行 350
对外贸易的起伏与萎缩 354
战时外贸统制的作用与特点 358
十五 战时财经政策之利弊 365
战时经济政策成功地打败了日本侵略者 365
战时财经政策以牺牲人民利益为基础 370
战时通货膨胀政策是对全民的普遍掠夺 376
下篇:南京国民政府后期(1945—1949年)经济的全面崩溃 383
十六 南京政府的战后接收与国家官僚资本的膨胀 383
国民政府对沦陷区的经济接收 383
国家官僚资本的急剧膨胀与高度垄断 387
私人资本工业的发展与农业生产的短暂恢复 392
中国资本主义发展最后阶段的特点及其作用 396
十七 内战的全面爆发与南京政府财政赤字的日趋庞大 401
《中美商约》的签订与南京政府对美国的全面依赖 401
美国的军事援助与内战的全面爆发 405
南京政府财政赤字的日趋庞大与对人民搜刮的加强 407
十八 南京政府财政经济的总崩溃 413
无法遏制的恶性通货膨胀 413
宋子文抛售黄金企图的落空 416
王云五金圆券改革的破产 422
蒋经国上海“打虎”的失败 430
国民经济的全百崩溃与南京政府的垮台 438
十九 历史的启示 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