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水化学》PDF下载

  • 购买积分:14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申献辰等编写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4
  • ISBN:7800935272
  • 页数:421 页
图书介绍:

第一篇 制约天然水组成的物理化学原理和过程 13

第一章 天然水体系的化学热力学 13

第二章 化学反应原理 15

第一节 天然水化学中的可逆和不可逆反应 15

第二节 化学平衡-质量作用定律 17

第三节 离子活度 19

第四节 温度和压力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22

第五节 方解石的溶解 23

第六节 自由能和平衡常数 24

第七节 电化学平衡 25

第八节 非平衡指数 27

第九节 非平衡系统的化学热力学 28

第十节 化学反应速率 28

第十一节 化学动力学和质量作用定律 31

第十二节 溶解度的概念 31

第十三节 界面反应 32

第十四节 膜效应 36

第一节 气候影响 37

第三章 天然水组成与环境的关系 37

第二节 地质影响 38

第三节 生化因素对天然水的影响 39

第四节 天然水的水循环 42

第五节 大气中的溶质来源 42

第六节 大气层凝聚物的成分 43

第七节 人类活动的影响 45

第四章 应用于天然水的化学热力学模型 46

第五章 地下水系统的某些特性 48

第七章 湖泊和水库 49

第六章 地表水系——河流 49

第八章 河口 50

第九章 非饱和区的水化学和水运动 51

第十章 地球化学循环 51

第二篇 水质数据的获得和表示方法 54

第一章 水样的采集 54

第一节 河水采样 54

第二节 数据的可比性 60

第三节 湖泊和水库采样 61

第四节 地下水采样 61

第二章 水样的分析 64

第五节 样品的代表性 64

第一节 水的现场检测 65

第二节 地下水的地球物理指示 65

第三节 实验室分析方法 66

第四节 分析项目 66

第三章 水质分析结果的表达 67

第一节 分析结果的表示方法 67

第二节 水质分析结果所采用的单位 68

第四章 可溶物质的络合物、离子对和聚和物形式 76

第一节 溶解态物质的特性 77

第三篇 天然水中各组分及其特性 77

第一章 天然水体的组成及其物理性质测定 77

第二节 悬浮颗粒物的特性 78

第三节 电导率 80

第四节 氧化还原电位 84

第五节 天然水的密度 86

第六节 天然水的颜色 86

第二章 天然水的主要组分 87

第一节 氢离子的活度pH 87

第二节 硅 93

第三节 铝 98

第四节 铁 103

第五节 锰 114

第六节 钙 119

第七节 镁 127

第八节 钠 131

第九节 钾 135

第十节 酸度和碱度 137

第十一节 硫 144

第十二节 氯化物 151

第十三节 氟化物 155

第十四节 氮 159

第十五节 磷 162

第十六节 硼 165

第三章 天然水的微量和痕量元素 166

第一节 总论 166

第二节 碱金属 171

第三节 碱土金属 172

第四节 过渡金属 175

第五节 其它金属元素 180

第六节 非金属元素 185

第七节 放射性元素 188

第四章 天然水中的有机组分 194

第一节 可溶性有机碳及总有机碳 194

第二节 DOC对水质的影响 195

第三节 人工合成有机物 195

第四节 人工合成有机试样的采集和研究方法 196

第五节 需氧量和其它有机污染负荷的评估方法 198

第五章 天然水中的溶解气体 199

第一节 蒸发残量 201

第六章 天然水中与化学有关的其它参数 201

第二节 硬度 203

第三节 钠的吸收比率 205

第七章 天然水中的稳定同位素 205

第四篇 水质分析数据的整理和研究方法 207

第一章 水分析数据的评价 207

第一节 准确度和精密度 208

第二节 准确度检查 209

第三节 有效数字 211

第二章 区域水质的一般评估方法 211

第二节 离子比率和水的类型 212

第一节 区域水质数据的检查和比较 212

第三节 水质数据的统计处理 214

第三章 表示分析结果的图示方法 221

第一节 离子浓度图 221

第二节 三线式图示系统 227

第四章 化学分析数据的归纳方法 230

第一节 水质水文图 230

第二节 河流水质数据与流量的关系 231

第三节 水质地图法 237

第四节 水质剖面图 241

第五章 水质和岩性的关系 243

第一节 火成岩 244

第二节 沉积岩 249

第三节 变质岩 256

第六章 人类活动对水质的影响 258

第七章 水质数据在定量水文学中的应用 263

第一节 水流速度测定及流量估算 263

第二节 水质模型 267

第八章 水的质量与用途的关系 269

第一节 生活用水和公共水源 270

第二节 农业灌溉用水 273

第三节 工业用水 279

第四节 娱乐和美化环境用水 282

第九章 水质管理和水质评价 283

第一节 水质管理的概念和问题 283

第二节 水质评价的概念和方法 287

第五篇 地下水的基本特征及其污染 300

第一章 地下水流及地下水组成的基本特征 300

第一节 地下水流的基本特征 300

第二节 地下水的物理性质和化学环境 303

第三节 地下水化学组成的特征 305

第二章 影响地下水水质的主要因素 307

第一节 间接影响 307

第二节 直接影响 308

第三节 物理化学因素 309

第四节 人类活动的影响 311

第三章 地下水污染 311

第一节 地下水的污染源 311

第二节 污染物在地下水中的迁移、转化 314

第一节 污染土壤的治理方法 319

第四章 地下水污染的治理措施 319

第二节 受污染含水层的治理 320

第六篇 大气降水的化学特性及研究方法 322

第一章 大气降水的组成及特点 322

第一节 大气降水的主要组分及离子总量 322

第二节 地域和大气污染对降水成分的影响 322

第三节 大气降水的稳定同位素组成 323

第二章 酸雨 325

第一节 世界酸雨情况以及形成原因和危害 325

第二节 美国酸雨研究站网及活动 328

第三章 降水化学及其研究方法 329

第一节 降水数据的获取 329

第二节 降水数据的数学分析方法 330

第三节 降水化学的图形表达法 334

第四章 美国降水化学研究进展及实例 339

第一节 美国降水化学组分的地区分布和变化性 339

第二节 由化学分组描述降水化学的地区分布和变化 347

第三节 降水化学组成与降水量的关系 362

参考文献 3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