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1
绪论 1
第一章要素 1
(一)舆论界定要义 1
(二)新闻舆论要素 4
(三)舆论要素特性 8
第二章属性 11
(一)社会性 12
(二)意识性 14
(三)阶级性 17
(四)倾向性 22
(五)组织性 27
第三章地位 31
(一)社会主义事业“齿轮” 32
(二)权力主体运行“中介” 35
(三)社会统治思想“导线” 39
(四)防止“和平演变”“前哨” 43
第四章结构 50
(一)舆论层次 51
(二)舆论系统 54
(三)舆论形成 57
(四)舆论媒体 60
第五章体制 64
(一)提高公开程度 65
(二)确立民主意识 68
(三)加强参与活动 71
(四)发扬求实精神 74
(五)扩大自主权限 77
第六章基调 80
(一)基本格调 80
(二)基本原则 83
(三)基本精神 88
(四)基本态度 93
第七章方针 97
(一)党的历史使命为己任 98
(二)社会主义文明为目标 101
(三)人民整体利益为标准 104
(四)社会稳固安定为根本 108
第八章受众 112
(一)受众地位 112
(二)基本特征 116
(三)舆论启导 120
(四)调查研究 124
第九章功能 129
(一)沟通思想 130
(二)协调关系 133
(三)缓解矛盾 138
(四)疏通引导 142
(一)监督要旨 145
第十章监督 145
(二)监督意义 148
(三)监督要端 152
(四)监督机制 154
(五)监督实施 158
第十一章特性 161
(一)外向性 161
(二)大众性 164
(三)民主性 167
(四)双向性 170
(五)同步性 173
第十二章模式 177
(一)正面和侧面 178
(二)向导和自主 181
(三)单相和相向 186
第十三章形态 191
(一)人民来信 191
(二)社会讨论 195
(三)民意测验 199
(四)协商对话 202
(五)新闻发布 207
第十四章规范 211
(一)民主和集中 212
(二)自由和纪律 214
(三)行为和道德 217
(四)权利和义务 221
(五)自由和必然 224
第十五章权威 229
(一)可信性 230
(二)方向性 233
(三)预见性 237
(四)威严性 240
第十六章道德 244
(一)职业道德 244
(二)道德实践 248
(三)提高素质 251
第十七章制导 256
(一)“松绑”论 257
(二)“脱钩”论 259
(三)“多元”论 262
(四)“道义”论 265
第十八章规律 269
(一)事实是新闻舆论基础 270
(二)党性是新闻舆论核心 272
(三)人民是舆论活动主力 273
(四)政策是舆论宣传生命 275
(五)稳定是新闻舆论关键 277
(六)防变是舆论斗争趋势 279
(七)自主是舆论机构权限 281
(八)政党是新闻舆论制导 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