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
绪言 1
第一篇 地层 9
第一章 下前寒武系 13
第一节 概述 13
第二节 地层特征 17
第三节 地层划分依据 43
第四节 地层对比讨论 50
第五节 同位素地质年龄讨论 57
第六节 其他问题讨论 61
第二章 中—上元古界 69
第一节 长城系 75
第二节 蓟县系 94
第三节 青白口系 107
第三章 古生界 116
第一节 寒武、奥陶系 116
第二节 石炭、二叠系 150
第四章 中生界 182
第一节 三叠系 183
第二节 侏罗系 192
第三节 白垩系 218
第五章 新生界 241
第一节 第三系 242
第二节 第四系 276
参考文献 317
第二篇 岩浆岩和岩浆作用 322
第一章 概述 322
第一节 岩浆岩的分布概况 322
第二节 岩浆岩时代的划分 322
第二章 岩浆旋回各论 338
第一节 太古代岩浆岩 338
第二节 早元古代岩浆岩 347
第三节 中元古代岩浆岩 354
第四节 早古生代——加里东旋回岩浆岩 375
第五节 晚古生代——华力西旋回岩浆岩 375
第六节 中生代——燕山旋回岩浆岩 393
第七节 新生代火山岩 454
第三章 花岗岩成因问题 475
第四章 各时代岩浆活动的演化 488
参考文献 490
第三篇 区域变质岩和变质作用 492
第一章 早前寒武变质岩岩石特征 492
第一节 变质岩的特征 492
第二节 部分变质矿物特征 497
第二章 原岩建造和大地构造环境 500
第一节 迁西群的原岩建造及其形成的构造环境 500
第二节 阜平群的原岩建造及其形成的构造环境 505
第三节 单塔子群的原岩建造及其形成的构造环境 508
第四节 五台群的原岩建造及其形成的构造环境 509
第五节 双山子群的原岩建造及其形成的构造环境 510
第六节 朱杖子群的原岩建造及其形成的构造环境 512
第七节 甘陶河群和东焦群的原岩建造及其形成的构造环境 513
第八节 化德群的原岩建造及其形成的构造环境 513
第三章 区域变质作用 514
第一节 变质相的划分 514
第二节 变质相系和变质作用类型的确定 520
第三节 变质作用分析 526
第四章 混合岩化作用 532
第一节 混合岩化作用的基本特征 532
第二节 各类花岗质岩石的基本特征 533
第三节 混合岩—花岗质岩石演化特征 534
参考文献 536
第四篇 地质构造 538
第一章 地质建造及构造变动 539
第一节 中朝准地台区的建造与改造 539
第二节 内蒙-大兴安岭地槽褶皱系的建造与改造 550
第二章 褶皱构造 551
第一节 准地台基底褶皱 551
第二节 华力西褶皱带的地槽期褶皱 559
第三节 盖层褶皱 560
第四节 同侵入体有关的褶皱 564
第一节 深断裂 566
第三章 断裂构造 566
第二节 大断裂 579
第三节 一般断裂 584
第四节 低角度推覆构造 586
第四章 构造单元划分 590
第一节 中朝准地台 590
第二节 内蒙-大兴安岭褶皱系 608
第三节 深部构造概略 609
参考文献 615
第一章 中朝准地台的地质发展史 617
第一节 基底形成阶段(太古代—早元古代) 617
第五篇 地质发展史 617
第二节 盖层发展阶段(中元古代—二叠纪) 621
第三节 强烈活动阶段(三叠纪—现代) 628
第二章 内蒙-大兴安岭褶皱系的地质发展史 635
参考文献 636
结语 637
图版及图版说明 641
英文摘要 654
之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河北省北京市天津市岩浆岩图(1∶ 16960
之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河北省北京市天津市大地构造图(1∶ 16960
附图 41248
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河北省北京市天津市地质图(1∶ 41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