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 总 论 1
第1章 导言 1
1.1 关于资源、经济和环境统一的观点 1
目 录 1
1.2 关于我国环境管理的战略方针 2
1.2.1 减少资源浪费和污染物产生量 3
1.2.2 近期内应采用的方针 4
1.2.3 我国的环境管理战略 4
1.2.4 水环境管理的战略重点和长远对策 5
2.1 地球上的水文循环 6
16.1.4 混凝理论 6
第2章 水资源及其利用 6
2.2 水量平衡 8
2.3 世界各大陆的水资源 10
2.4.2 地表径流量 11
2.4 我国的水资源 11
2.4.1 我国的河流、湖泊 11
2.4.3 地表水资源 12
2.4.4 降水量分布 13
2.5 世界和我国水资源的开发利用 13
2.6 世界上许多国家或地区缺水问题日益突出 17
2.7 加强对水资源的科学管理 18
2.8 合理利用水资源的途径 20
2.8.1 改革用水工艺,节约用水,减少排污 20
2.8.2 制订工农业单位产品的用水和排水定额 21
2.8.3 减少损漏和浪费 26
2.8.4 大力发展合理的重复用水系统 27
3.1 污染源 32
第3章 地表水污染 32
3.2 水中污染物的分类 35
3.2.1 按污染物的危害特征分类 35
3.2.2 按污染物的形态分类 39
3.3 水污染的危害 40
3.4 污染物在水中的迁移和转化 43
3.5 河流对污染物的稀释和自净作用 50
3.5.1 河流的稀释作用 50
3.5.2 河流的自净作用 51
3.6 水质评价方法 54
4.1 地下水流动及其流体动力学方程 59
4.1.1 水文原理 59
第4章 地下水污染 59
4.1.2 达西定律 63
4.2 地下水污染的过程 65
4.2.1 地下水污染的条件 65
4.2.2 地下水中污染物的迁移 68
4.3 地下水的污染源 70
4.4 地下水污染的控制 78
4.4.1 制订地下水质管理规划 78
4.4.2 地下水水源卫生防护 80
4.5 地下水过量开采对环境的影响 81
4.5.1 咸水入侵 81
4.5.2 开采地下水引起的地面沉降 84
第5章 水污染的综合治理 85
5.1 水质管理规划 85
5.2 水质管理和土地利用 87
5.3 点源污染和非点源污染的控制 91
5.4 水质模型及其应用 94
5.5 各类水质标准 98
5.6 污水处理的基本方法和系统 106
5.6.1 污染质及其处理方法 106
5.6.2 处理程度的分级 107
第1篇 参考文献 109
第2篇 水污染检测 110
第6章 水污染检测概论 110
6.1 水污染检测的目的与作用 110
6.2 基本说明 110
6.2.1 试剂 110
6.2.2 蒸馏水(纯水) 111
6.2.3 溶液浓度的表示法 111
6.2.4 数据处理 112
6.2.5 分析数据处理 116
6.2.6 分析质量控制 118
6.3 水样的采集和保存 121
6.3.1 水样的采集 121
6.3.2 水样的保存 123
7.1 水温 124
7.2 pH值 124
第7章 水的物理性质的检测 124
7.2.1 玻璃电极法 125
7.2.2 比色法 126
7.3 电导率 126
7.4 色度、臭和味 127
7.4.1 色度 127
7.4.2 臭、味 128
7.5 总固体、悬浮物、溶解性固体、可沉物 129
7.5.1 总固体 129
7.5.3 溶解性固体 130
7.5.2 悬浮物 130
7.5.4 可沉物 131
第8章 仪器分析 132
8.1 分光光度法 132
8.1.1 基本原理 132
8.1.2 仪器 133
8.1.3 应用技术 135
8.2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137
8.2.1 基本原理 137
8.2.2 仪器 138
8.2.3 干扰及其消除 139
8.3 气相色谱法 140
8.3.1 气相色谱法的一般原理和流程 140
8.3.2 常用的基本概念和术语 140
8.3.3 色谱柱 141
8.3.4 检测器 142
8.4 离子选择性电极 145
8.4.1 基本原理 145
8.4.2 离子强度调节剂的作用 146
8.4.3 离子选择性电极的分类 146
8.3.5 定性定量方法 148
8.4.4 离子电极常用的几种测定方法 150
9.1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水中金属 153
第9章 水中金属化合物的检测 153
9.2 钾、钠 158
9.2.1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158
9.2.2 火焰光度法 158
9.3 硬度 159
9.3.1 硬度计算法 159
9.3.2 EDTA滴定法 160
9.4 钙、镁 161
9.5 铍 162
9.6 铜 164
9.7 铅 166
9.8 锌 168
9.9.1 双硫腙比色法(非KCN法) 170
9.9 镉 170
9.9.2 双硫腙比色法(KCN法) 173
9.10 总汞 173
9.11 甲基汞 176
9.12 镍 177
9.13 铬 178
9.13.1 二苯碳酰二肼比色法 178
9.13.2 硫酸亚铁铵滴定法 181
第10章 水中非金属无机化合物的检测 188
10.1 溶解氧 188
10.1.1 碘量法 189
10.1.2 叠氮化钠改良法 190
10.2 氰化物 191
10.2.1 酒石酸预蒸馏法 191
10.2.2 磷酸-EDTA预蒸馏法 192
10.2.3 硝酸银容量法 192
10.2.4 异烟酸-吡唑啉酮比色法 193
10.3 氟化物 194
10.3.1 直接蒸馏法 194
10.3.2 蒸汽蒸馏法 194
10.3.3 氟试剂比色法 195
10.3.4 氟离子选择电极法 196
10.4 氨氮 198
10.4.1 容量法 198
10.5.1 二磺酸酚比色法 199
10.4.2 纳氏比色法 199
10.5 硝酸盐氮 199
10.5.2 紫外分光光度法 200
10.6 亚硝酸盐氮 201
10.6.1 α-萘胺比色法 201
10.6.2 N-1萘-乙二胺比色法 202
10.7 磷酸盐 203
10.8 硫化物 205
10.8.1 碘量法 205
10.8.2 亚甲基蓝比色法 206
10.9 砷 207
10.9.1 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银比色法 208
10.9.2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氢化法) 208
10.9.3 砷斑法 209
10.10 硒 211
10.10.1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氢化法) 211
10.10.2 荧光分光光度法 211
10.10.3 二氨基联苯胺比色法 212
第11章 水中有机化合物的检测 218
11.1 生化需氧量(BOD) 218
11.2 化学需氧量 221
11.2.1 重铬酸钾法(COD) 221
11.2.2 酸性高锰酸钾法(CODMn) 222
11.2.3 碱性高锰酸钾法(CODMn) 223
11.3 总需氧量 224
11.4 总有机碳 226
11.5 多环芳烃 227
11.6 有机氯代烃类 229
11.7 有机磷农药 231
11.8 酚类 232
11.8.1 试样的干扰物去除及保存 232
11.8.2 氨基安替比林比色法 232
11.8.3 气相色谱法 234
11.9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 235
11.10 油和脂 236
11.11 丹宁和木质素 236
11.12 乙腈、丙烯腈 239
第12章 底泥(沉积物)的检测 240
12.1 底泥样品的采集 240
12.2 底泥样品的采取和保存 240
12.3 样品的制备和水分的测定 240
12.4 氧化-还原电位(Eh) 241
12.5 硫化物 242
12.6 化学需氧量(COD) 244
12.7 总汞、甲基汞 245
12.7.1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总汞 245
12.7.2 气相色谱法测定甲基汞 248
12.8 砷 248
12.8.1 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银比色法 248
12.8.2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氢化法) 249
12.9 铜、铅、锌、镉 249
第13章 生物检测 252
13.1 水污染的水生生物评价 252
13.1.1 水污染的生物学现象及水生生物检测 252
13.1.2 检测生物类群的选择 253
13.1 评价方法 254
13.2 生物学致变试验 264
13.9.1 致癌试验 264
13.2.2 致突变试验 265
13.2.3 致畸胎试验 266
第2篇 参考文献 267
14.1 筛除 268
第14章 污水的预处理 268
第3篇 污水的 268
14.2 砂粒的去除 270
14.2.1 沉砂池的类型 271
14.2.2 沉砂池的设计与计算 272
15.1.1 自由沉降 274
第15章 重力分离法 274
15.1 沉淀 274
15.1.2 凝聚沉降 276
15.1.3 拥挤沉降 277
15.1.4 压缩沉降 278
15.2.1 初次沉淀池 279
15.2 沉淀设备的类型和尺寸 279
15.2.3 改良式沉淀池 282
15.2.2 二次沉淀池 282
15.3.1 基本原理 285
15.3 气浮 285
15.3.2 气浮法的类型 286
15.3.3 加压溶气气浮的主要装置 291
15.3.4 加压溶气气浮装置的设计、调试和运行 293
16.1.1 分散系及其分类 297
第16章 混凝 297
16.1 胶体的混凝及其作用原理 297
16.1物理法和化学法处理 299
16.1.2 溶胶的性质及其混凝 299
16.1.3 高分子化合物溶液 303
16.1.5 污水中杂质尺度及其混凝范围 306
16.2.1 主要无机混凝剂 308
16.2 混凝剂与助凝剂 308
16.2.2 无机高分子聚合物 312
16.2.3 有机高分子絮凝剂 315
16.2.4 主要助凝剂 317
16.3 影响混凝效果的因素 319
16.3.1 处理对象的性质 319
16.3.2 混凝剂的影响 320
16.3.3 水力条件的影响 321
16.4 混凝剂的选择 321
16.5.1 投药方法及设备 322
16.5 混凝设备 322
16.5.2 混合设备 325
16.5.3 反应设备 327
第17章 过滤 330
17.1 污水过滤 330
17.1.1 污水过滤的特点 330
17.1.2 污水过滤的作用 330
17.2 滤池的类型 331
17.3 滤料的特性及选择 332
17.3.1 滤料的性质 332
17.4 滤池的构造与工艺过程 334
17.4.1 普通快滤池 334
17.3.2 滤料的选择 334
17.4.2 上向流滤池 337
17.4.3 混合滤料滤池 338
17.4.4 连续流滤池 340
17.4.5 其他类型的滤池 341
17.5 滤池的反冲洗 344
17.5.1 反冲洗的作用 344
17.5.2 滤池的反冲洗系统 345
17.5.3 辅助冲洗 348
18.1.1 发展概况 350
18.1.2 磁分离技术的基本原理与分类 350
第18章 磁分离技术 350
18.1 概述 350
18.2 磁分离装置的原理与特点 352
18.2.1 磁凝聚装置及其特点 352
18.2.2 磁盘法的原理及特点 353
18.2.3 高梯度磁过滤装置及其特点 354
18.2.4 超导磁分离装置 356
18.2.5 磁分离装置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356
19.1.1 吸附现象的基本概念 361
19.1.2 吸附的类型 361
19.1 吸附现象与类型 361
第19章 活性炭吸附 361
19.2 活性炭的种类、制造及特性 362
19.2.1 活性炭的种类和制造 362
19.2.2 活性炭的特性 362
19.3 活性炭液相吸附基础试验 364
19.3.1 吸附平衡试验 364
19.3.2 吸附速度试验 366
19.4 影响吸附的主要因素 366
19.5 吸附操作方式及设备 367
19.5.1 吸附操作方式 367
19.5.2 吸附装置的选择与设计 369
19.6 活性炭的再生 370
19.6.1 再生方法的分类 371
19.6.2 高温加热再生装置 374
19.6.3 活性炭再生成本分析 378
19.7 活性炭吸附法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 379
19.7.1 活性炭吸附法处理污水的特点 379
19.7.2 活性炭在污染水源水净化中的应用 379
19.7.3 用于城市污水及有机工业废水处理 383
19.7.4 与其他水处理技术配合的应用 385
19.8 装置运行与管理 389
20.2.1 电渗析的原理 391
20.2 电渗析分离技术的原理与适用范围 391
20.1 概述 391
第20章 膜分离法 391
20.2.2 电渗析的特点 392
20.2.3 电渗析的适用范围 392
20.3 电渗析器的构造与电渗析工艺系统 393
20.3.1 电渗析器的构造 393
20.3.2 电渗析的工艺系统 394
20.4 电渗析的工艺计算 396
20.4.1 极化 396
20.4.2 电渗析的计算公式 396
20.4.3 经验数据 397
20.4.4 设计与计算 402
20.5 电渗析的运行管理 404
20.5.1 防止与消除结垢的措施 404
20.5.2 电渗析的运行与管理 405
20.6 电渗析技术的应用实例 406
20.6.1 海水淡化 406
20.6.2 苦咸水淡化 406
20.6.3 深度除盐 407
20.7 扩散渗析法 408
20.7.1 基本原理 408
20.7.2 扩散渗析的应用实例 409
20.9 反渗透原理 410
20.8 反渗透与超过滤的应用范围 410
20.10 反渗透膜的选择 412
20.11 常见的几种反渗透膜 413
20.12 膜分离装置的形式及特点 417
20.12.1 膜分离装置的形式 417
20.12.2 膜组件的特点及技术特性 419
20.13 反渗透处理的工艺流程 421
20.13.1 进入反渗透系统前的预处理工艺 421
20.13.2 反渗透处理工艺系统 422
20.13.3 反渗透系统中膜的清洗和后处理工艺 423
20.14 反渗透技术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423
20.15 超过滤基本原理和超过滤膜 428
20.16 超过滤法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429
第21章 离子交换 431
21.1 离子交换剂的种类 431
21.2 离子交换过程 432
21.2.1 离子交换反应 432
21.2.2 离子交换树脂的亲合力 436
21.2.3 离子交换速度 439
21.3 离子交换系统 439
21.3.1 离子交换器的种类与组合方式 439
21.4.1 重金属和过渡金属的回收与废水处理 441
21.3.2 离子交换器的结构与操作方式 441
21.4 离子交换技术在水污染控制中的应用 441
21.4.2 苦咸水和废水脱盐 442
21.4.3 吸附树脂及其应用 445
21.4.4 热再生离子交换树脂及其在废水脱盐中的应用 447
第22章 化学氧化还原与消毒 449
22.1 化学氧化还原的基本原理 449
22.1.1 氧化还原反应表达式 449
22.1.2 氧化还原电位 449
22.1.3 氧化还原平衡常数和滴定曲线 450
22.4 臭氧法 450
22.2.1 氧化剂 451
22.2 氧化剂和还原剂 451
22.2.2 还原剂 454
22.3 氯化法 454
22.3.1 氯的理化性质 454
22.3.2 氯的氧化反应 457
22.3.3 氯化法在工业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458
22.4.1 臭氧的物理化学性质 459
22.4.2 臭氧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461
22.4.3 臭氧氧化反应 461
22.4.4 臭氧发生器 462
22.4.5 臭氧处理的接触(传质)系统和尾气处理 465
22.4.6 臭氧在工业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466
22.4.7 臭氧用于污染水源水的净化 468
22.5 消毒 469
22.5.1 水中的微生物和生物性污染 469
22.5.2 污水的生物学指标与消毒要求 470
22.5.3 消毒方法与消毒剂 471
22.5.4 消毒的动力学及影响消毒的因素 472
22.5.5 氯化消毒 473
22.5.6 臭氧消毒 474
22.5.7 医院污水消毒 476
第3篇 参考文献 480
第4篇 污水的生物法处理 481
第23章 污水生物法处理概论 481
23.1 名词解释 481
23.2 微生物生长规律 482
23.3 微生物需要的营养物质 482
23.4 微生物的代谢 484
23.5 参与污水处理的微生物 484
23.6 影响生物处理的因素 487
23.7 污水生物处理方法分类 489
24.1.1 概述 492
24.1 基本原理 492
第24章 活性污泥法 492
24.1.2 活性污泥的组成 493
24.1.3 活性污泥的微生物学及其生态学 493
24.1.4 活性污泥的生物物理化学 494
24.1.5 毒物对活性污泥的影响 495
24.2 曝气装置 497
24.2.1 曝气原理 497
24.2.2曝气设备 501
24.3 活性污泥法系统的工艺设计与计算 510
24.3.1 概述 510
24.3.2 活性污泥法的设计程序 510
24.4 活性污泥法的运行方式 514
24.5 活性污泥法系统的控制 523
第25章 生物膜法 526
25.1 概述 526
25.2 基本原理 526
25.3 生物滤池 527
25.3.1 生物滤池的构造 528
25.3.2 各类生物滤池的比较 529
25.3.3 塔式滤池在国内的应用状况 530
25.3.4 多级塔式滤池 531
25.3.5 生物滤池的设计 532
25.3.6 生物滤池运行方面的控制 532
25.5 生物转盘 534
25.5.1 概述 534
25.4 活性生物滤池 534
25.5.2 基本原理与构造 535
25.5.3 生物转盘的设计准则 536
25.5.4 生物转盘的设计 538
25.5.5 生物转盘的能耗 545
25.5.6 生物转盘的运行 546
25.5.7 生物转盘的新发展 546
25.6 生物转筒 549
25.7 生物接触氧化法 551
25.7.1 基本原理与特点 551
25.7.2 设备构造 552
25.7.3 运行考察 553
25.7.4 基质去除的数学模式 557
25.7.5 计算 558
25.8 生物流化床 559
25.8.1 流态化原理 560
25.8.2 工艺流程 561
25.8.3 结构与充氧方法 563
25.8.4 床体计算 565
第26章 氧化沟 568
26.1 概述 568
26.2 氧化沟的技术特征 568
26.3 氧化沟型式及其构造 569
26.4 氧化沟的设计 574
26.5 氧化沟的运行管理与效果 576
27.2 基本原理 579
27.1.2 厌氧生物法的特点 579
27.2.1 厌氧发酵的微生物学 579
第27章 厌氧生物法 579
27.1.1 工艺的发展 579
27.1 概述 579
27.2.2 厌氧发酵中有机物的代谢 581
27.2.3 工艺条件控制 582
27.2.4 污水厌氧生物处理的特点 584
27.3 工艺分类和构筑物结构 585
27.3.1 普通污水消化池 585
27.3.2 厌氧接触工艺 586
27.3.3 厌氧生物滤池 589
27.3.4 升流式厌氧污泥床反应器 592
27.3.5 厌氧处理设备的投产 595
27.3.6 高浓度有机废水厌氧-好氧联合处理 596
27.4 工艺选择及生产控制 597
27.4.1 厌氧生物处理工艺选择 597
27.4.2 工艺的生产控制 598
27.4.3 安全生产注意事项 598
27.5 高浓度有机废水厌氧处理的经济技术分析 599
第28章 生物稳定塘 601
28.1 概述 601
28.2 生物稳定塘的类型和特点 602
28.2.1 氧化塘 602
28.2.2 兼性生物塘 603
28.2.4 曝气生物塘 605
28.2.3 厌氧生物塘 605
28.3 影响因素的分析 606
28.4 生物稳定塘的规划与设计 607
28.4.1 氧化塘的规划与设计 607
28.4.2 厌氧塘的规划与设计 608
28.4.3 兼性生物塘的规划与设计 608
28.4.4 曝气生物塘的规划与设计 611
28.4.5 好氧精制塘的规划与设计 613
28.5 生物稳定塘处理工业废水 613
29.1.3 污泥性质与数量 615
29.1.2 污泥的来源与种类 615
29.1.1 目的 615
29.1 概述 615
第29章 污泥的处理、处置与利用 615
29.1.4 污泥处理与利用的方法与流程 620
29.2 污泥的浓缩、调节和干燥 623
29.2.1 污泥中水分的存在形式与污泥脱水特性 623
29.2.2 污泥的浓缩 623
29.2.3 污泥的调节 626
29.2.4 污泥的脱水 626
29.3 污泥的厌氧消化 636
29.3.1 污泥厌氧消化的基本原理 636
29.3.2 影响污泥消化的因素 638
29.3.3 污泥消化池的种类与结构 641
29.3.5 污泥消化池的运行与工艺考察 646
29.4 污泥的好氧消化 648
29.5 污泥消毒 650
29.6 污泥干燥、焚烧与热解 653
29.6.1 污泥干燥 653
29.6.2 污泥焚烧 654
29.6.3 污泥热解 654
29.7 污泥的土地处置与利用 656
第4篇 参考文献 661
30.1 工业废水的基本情况 662
第30章 工业废水处理与再利用概论 662
30.1.1 工业废水对环境的污染 662
第5篇 工业废水的处理与再利用 662
30.1.2 工业废水的来源与分类 663
30.2 工业废水治理的主要原则与排放标准 668
30.1.4 工业废水的主要水质污染指标 668
30.2.1 工业废水治理的主要原则 668
30.1.3 工业废水量 668
30.2.2 工厂内部的预处理与排放标准 669
31.1 概述 672
31.2 矿山废水的处理与利用 672
第31章 冶金工业废水的处理与利用 672
31.3 烧结、球团厂废水的处理与利用 673
31.3.1 工艺过程与水量水质 673
31.4 炼铁厂废水的处理与利用 675
31.4.1 生产工艺 675
31.3.2 废水处理方法 675
31.4.2 废水水量与水质 676
31.4.3 废水处理与利用 676
31.5 炼钢厂废水的处理与利用 678
31.5.1 生产工艺 678
31.5.2 炼钢厂废水的水量与水质 679
31.5.3 炼钢厂废水的处理与利用 684
31.6 轧钢厂废水的处理与利用 687
31.6.1 生产工艺与废水来源 687
31.6.2 轧钢厂废水的水量与水质 688
31.6.3 轧钢厂废水的处理与利用 688
31.6.4 酸洗废液的处理与利用 692
31.7 有色金属冶炼厂废水处理与利用 695
32.1.1 概述 697
32.1 煤炭废水的处理与利用 697
32.1.2 生产工艺与废水排出 697
第32章 煤炭工业废水的处理与利用 697
32.1.3 废水性质与水量 698
32.1.4 废水的处理与循环使用 699
32.2.1 概述 707
32.2.2 废水来源与水质、水量 707
32.2 焦化厂废水处理 707
32.2.3 废水处理方法 709
32.3.1 概述 715
理与利用 715
32.3.2 煤气厂含酚废水的处理与利用 715
32.3 煤气厂和煤气发生站含酚废水的处 715
32.3.3 煤气发生站废水的处理与利用 724
第33章 石油工业废水的处理与利用 736
33.1 生产工艺 736
33.2 废水的来源与性质 737
33.3 炼油厂废水的污染与危害 741
33.4 炼油厂废水的排放标准 742
33.5.1 水污染防治措施 744
33.5.2 改革生产工艺、压缩排污量 744
33.5 炼油厂水污染的防治 744
33.5.3 生产废水清污分流 745
33.5.4 废水的预处理(车间内) 745
33.5.5 废水处理 748
33.6 炼油厂废水的回用 769
33.6.1 回用的必要性与回用的方式 769
33.6.2 废水的重复利用与回用 770
33.6.3 炼油厂废水回用的实例 773
33.6.4 炼油厂废水用于农田灌溉 774
第34章 化学工业废水的处理与利用 776
34.1 概述 776
34.2 氮肥生产及其废水处理 777
34.3 硫酸生产及其废水处理 784
34.4 烧碱生产及其废水处理 786
34.5 石油化工生产及其废水处理 788
35.1 概述 801
35.1.1 制浆造纸工业的概况与特点 801
第35章 制浆造纸工业废水的处理与利用 801
35.1.2 制浆造纸工业的加工工艺 803
35.1.3 制浆造纸工艺过程排放的污染物及其危害 807
35.2 制浆原料备料过程的污染及其防治 811
35.2.1 原木备料(剥皮、削片) 811
35.2.2 草类原料的备料 812
35.3 碱法和硫酸盐法制浆过程的污染及其防治 814
35.3.1 蒸煮废液的回收利用 814
35.3.2 提高碱回收率 817
35.3.3 控制事故排放和跑冒滴漏 819
35.3.4 其他污染控制措施 819
35.4 亚硫酸盐法制浆过程的污染及其防治 822
35.4.1 酸法浆厂的污染分布及酸回收 822
35.4.2 其他污染控制措施 825
35.5 化学浆漂白过程的污染及其防治 826
35.5.1 概述 826
35.5.2 影响漂白污染物排放量的因素和控制措施 827
35.5.3 漂白工段用水的封闭及控制污染的其他措施 828
35.6 机械浆和化学机械浆的污染及其防治 830
35.6.1 影响机械浆和化学机械浆污染物排放量的因素与防治措施 830
35.6.2 机械浆和化学机械浆的漂白污染 832
35.7 废纸回用与脱墨过程的污染及其防治 834
35.8 造纸过程的污染及其防治 835
35.8.1 概述 835
35.8.2 造纸车间的污染防治措施 835
35.8.3 系统封闭对造纸过程的效益与影响 841
35.9 制浆造纸废水的厂外处理措施及其效果 841
35.9.1 国外造纸工业废水采取的主要厂外处理方法、效果及其费用估计 841
35.9.2 国内造纸工业废水厂外处理方法和效果 845
第36章 纺织工业废水的处理与利用 848
36.1 概述 848
36.2棉纺、印染工业废水的处理与利用 848
36.2.1 工艺流程 848
36.2.2 废水来源与水质水量特点 849
36.2.3 棉纺、印染工艺使用的主要染料、化学品及其性质 850
36.2.4 棉纺、印染工业废水的治理方法 851
36.2.5 国外棉纺、印染废水处理概况 861
36.3.2 废水来源和水质 864
36.3.1 生产工艺 864
36.3.3 洗毛废水处理 864
36.3 毛纺染整工业废水的处理与利用 864
36.3.4 染整废水处理 867
36.3.5 国外毛纺工业废水处理 870
36.4.1 生产工艺 872
36.4.2 废水来源和水质、水量 872
36.4 麻纺工业废水的处理与利用 872
36.5.1 丝绸工业废水 873
36.5 丝绸工业废水和混纺印染废水的处理与利用 873
36.5.2 混纺印染废水 873
36.4.3 中段、煮炼废水处理 873
36.7 丙烯腈生产装置与腈纶纤维工业废水 876
36.7.1 丙烯腈生产工艺与废水排放 876
36.6 化学纤维工业发展概况及其废水的污染与控制概述 876
36.7.2 丙烯腈装置废水处理流程及方法 878
36.7.3 腈纶生产工艺及废水排放 879
36.7.4 腈纶废水处理流程及方法 880
36.8 维纶纤维工业废水 881
36.8.1 维纶生产工艺及废水排放 881
36.7.5 废水中主要有害物质的物理化学性质与毒性 881
36.8.2 废水处理流程及方法 883
36.9 聚酯生产装置与涤纶纤维工业废水 886
36.9.1 对苯二甲酸乙二酯生产工艺及废水排放 886
36.8.3 甲醛的性质及对人体的危害 886
36.9.2 聚对苯二甲酸二甲酯(聚酯)的生产工艺及废水排放 887
36.9.3 涤纶丝生产工艺及废水排放 888
36.9.4 废水处理流程及方法 889
36.10.1 生产工艺和废水排放 891
36.10.2 废水处理流程及方法 891
36.10 己内酰胺生产装置和锦纶纤维工业废水 891
36.11 粘胶纤维工业废水 892
36.11.1 生产工艺与废水排放 892
36.11.2 废水处理流程及方法 893
37.1.1 生产工艺 895
37.1 屠宰和禽蛋生产废水 895
37.1.2 废水的来源与水质、水量 895
第37章 食品工业废水的处理与利用 895
37.1.3 废水处理 896
37.2 油脂工业废水 901
37.2.1 生产工艺 901
37.2.2 废水来源与水质、水量 902
37.2.3 废水处理 902
37.3.1 生产工艺 905
37.3.2 废水的来源与水质、水量 905
37.3 乳制品工业废水 905
37.4 酿酒工业废水 914
37.4.1 啤酒工业 914
37.3.3 废水处理 915
37.4.2 葡萄酒工业 917
37.4.3 酒精与白酒工业 920
37.5 制糖工业废水 927
37.5.1 生产工艺 927
37.5.2 废水的来源与水质、水量 928
37.5.3 废水处理 929
38.1 制革工业废水 944
38.1.1 天然革的生产及其废水处理 944
第38章 轻工业废水的处理与利用 944
38.1.2 制革废水的防治技术 949
38.1.3 合成革的生产及其废水处理 958
38.2 合成脂肪酸工业废水 962
38.2.1 合成脂肪酸生产工艺及其废水水质与水量 962
38.2.2 合成脂肪酸废水的处理 963
38.2.3 合成脂肪酸生产废水的厌氧处理 966
38.3 纤维板工业废水 967
38.3.1 硬质纤维板废水的处理 970
38.3.2 软质纤维板废水的处理 975
39.1 放射性废水的来源与分类 982
39.1.1 废水来源 982
第39章 放射性废水处理 982
39.2 废水处理的依据及途径 983
39.2.1 废水处理的特点及要求 983
39.1.2 废水的分类 983
39.2.3 处理依据 984
39.2.4 处理途径 984
39.2.2 处理指标 984
39.3 中低水平放射性废水的处理方法 985
39.3.1 化学沉淀法 985
39.3.2 离子交换法 988
39.3.3 蒸发法 992
39.3.4 隔膜分离法 994
39.3.5 其他处理方法 998
39.4 放射性废液的固化与处置 998
39.4.1 中、低水平放射性废液的固化 999
39.4.2 高水平放射性废液的固化 999
39.4.3 放射性废物的最终处置 1000
39.5 放射性废水处理流程 1000
39.6 放射性废水处理的经济分析 1002
40.1 电镀废水的来源和特性 1005
40.2 镀件清洗方法的改进 1005
第40章 电镀废水的处理与利用 1005
40.3 电镀废水的处理与利用 1010
40.3.1 含铬废水的处理与利用 1010
40.3.2 含氰废水的处理与利用 1034
40.3.3 含镍废水的处理与利用 1041
40.3.4 含镉废水的处理与利用 1044
40.3.5 含铜废水的处理与利用 1046
40.3.6 含锌废水的处理与利用 1048
40.3.7 含金、含银废水的处理与利用 1050
40.3.8 含酸、碱废水的处理与利用 1052
40.3.9 含多种金属离子混合废水的处理 1054
40.4 电镀废水处理后产生的污泥的处理与利用 1056
40.4.1 含铬污泥的处理与利用 1056
40.4.2 混合污泥的处理与利用 1057
第6篇 工业废水与城市污水合并处理和出水的再生与利用 1057
第5篇 参考文献 1058
41.1.1 工业废水与城市污水合并处理的目的 1059
41.1 工业废水与城市污水合并处理 1059
41.1.2 工业废水与城市污水合并处理应考虑的问题和原则 1059
第41章 城市污水处理厂上游工业废水的控制 1059
41.2 工业废水排入城市污水管道的水质要求 1060
41.3 城市污水系统工业废水的预处理 1063
41.3.1 城市污水系统污水处理厂上游工厂. 的有害污染物的控制方法 1063
41.3.2 用等标污染负荷和等标污染负荷比确定需预处理的污染物和工业污染源 1067
41.3.3 城市污水系统需重点控制的污染物和需在工厂内进行预处理的工业类别 1067
第42章 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处理流程及其选择 1069
42.1 国外城市污水处理厂处理流程简介 1069
42.2 国内城市污水处理厂处理流程简介 1077
42.3 城市污水处理厂流程的制定 1088
43.1.1 意义和目的 1090
43.1 概述 1090
43.1.2 污水土地处理系统的发展史 1090
第43章 城市污水和工业废水的土地处理和利用 1090
43.2 作用机理 1092
43.3 水质标准 1092
43.4.2 快速渗滤系统 1099
43.4.1 概述 1099
43.4.3 地表漫流系统(漫灌系统) 1099
43.4 污水土地处理系统 1099
43.4.4 慢速渗滤系统(污水灌溉农田系统) 1100
43.4.5 湿地系统和地下灌溉系统 1101
43.4.6 土地处理系统的负荷率 1101
43.4.7 作物-土壤处理系统对营养素的摄取及对污水的净化作用 1104
43.4.9 不同类型污水土地处理系统的灌溉方法 1105
43.4.10 我国的污水灌溉农田 1105
43.4.8 不同类型污水土地处理系统的比较 1105
43.5 污水土地处理系统的场址选择和规划 1115
43.5.1 收集资料 1115
43.5.2 场址选择应考虑的因素 1116
43.5.3 污水的预处理 1117
43.5.4 土地需要量 1117
43.6 污水终年利用 1118
43.7 工业废水的土地处理与利用 1119
43.7.1 工业废水土地处理与利用的可行性的评价 1119
43.7.2 工业废水土地处理的水力负荷与有机负荷 1120
43.8 典型的污水土地处理系统 1121
第44章 城市污水的再生与利用 1126
44.1 城市污水再利用的途径 1126
44.2 城市污水二级处理出水回用于工业 1128
44.2.1 可利用净化后的城市污水的工业部门 1128
44.2.2 工业用水的水质要求 1129
44.2.3 净化后的城市污水回用于工业的补充处理 1129
44.3 城市污水二级处理出水回用于市政部门 1141
44.4 城市污水养鱼 1143
44.4.1 污水-浮游生物-鱼的生态系统 1143
44.4.2 污水养鱼对水质的净化作用 1144
44.4.3 污水养鱼的水质控制和水质要求 1145
44.4.4 我国污水养鱼的经验 1146
44.5 城市污水二级处理出水回灌地下 1148
44.5.1 净化污水的注井式回灌 1148
44.5.2 净化污水的地表漫渗式回灌 1151
第6篇 参考文献 1152
附录1 常用的法定计量单位 1153
附录2 常用专业名词符号说明 1155
附录3 我国工业污染物、污水综合排放标准和地面水质环境质量标准 1156
GB3544-83 造纸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 1156
GB3545-83 甜菜制糖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 1160
GB3546-83 甘蔗制糖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 1161
GB3547-83 合成脂肪酸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 1162
GB3548-83 合成洗涤剂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 1163
GB3549-83 制革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 1164
GB3550-83 石油开发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 1165
GB3551-83 石油炼制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 1166
GB3552-83 船舶污染物排放标准 1167
GB3553-83 电影洗片水污染物排放标准 1168
GB3838-88 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 1170
GB8978-88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1172
29.3.4 污泥消化池的设计 6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