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国家治理理论 1
第一节 列宁社会主义国家治理理论及其当代启示 1
一、列宁社会主义国家治理思想的主要内容 1
二、列宁社会主义国家治理思想的当代启示 18
第二节 列宁国家法治建设理论及其制度价值 21
一、宪法大纲:国家法治建设之根本 22
二、立法完善:国家法治建设之前提 24
三、严格执法:国家法治建设之关键 28
四、公正司法:国家法治建设之维护 30
五、全民守法:国家法治建设之基础 32
六、法律监督:国家法治建设之保障 35
小结 39
第三节 列宁包容性法律观的多维构造及其当代价值 41
一、包容性法律观的实践背景 42
二、关于包容性经济的法律思想 45
三、关于包容性政治的法律思想 50
四、包容性法律观的当代价值 56
第四节 毛泽东对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解读和运用 58
一、坚信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确立我国社会发展目标 59
二、把握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独立探索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60
三、按照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的具体构想,解决我国社会发展问题 63
第五节 科学发展观的历史视野和实践理性 66
一、历史视野:人类社会发展范式的深刻变革 66
二、实践理性:社会主义发展实践经验的深刻总结 70
三、哲学意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坚持创新 72
第二章 德治与法治 75
第一节 社会治理理念下道德法律化的取向与路径 75
一、道德法律化的理论与实践悬疑及其成因 75
二、道德的良法化:社会治理理念下道德法律化的未来取向 78
三、社会治理理念下道德法律化的基本路径 82
第二节 道德评价标准与评价道德的标准 86
一、道德与生产力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 86
二、用生产力标准来评判道德的进步性要进行历史和辩证的分析 87
三、评价道德历史进步性的生产力标准能成为道德评价的标准吗? 89
四、为什么会出现两个概念的混同? 92
五、引进生产力标准形成了道德评价标准的多元化 94
第三节 法治的氛围 95
一、法治氛围:一个需要明确界定的概念 95
二、法治氛围:形成的场域与表征 98
三、法治氛围:系统的构成要素 100
四、简短的结论 105
第四节 独立审判的慎思与求解 106
一、缘起:独立审判的内向性诉求 106
二、审视:独立审判的实践悖反 108
三、探究:审判不独立的深度求解 112
四、期待:独立审判的实现路径 115
第五节 社会转型期法律治理的心理基础 119
一、社会转型与法律治理 119
二、社会转型期法律治理无效的心理原因分析 122
三、社会转型期法律有效治理心理基础的塑造 127
第六节 能本管理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 132
一、能本管理的内在依据和理论意蕴 133
二、能本管理: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有效路径 136
三、基于能本管理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 139
第三章 法治理论和制度变迁的历史审视 143
第一节 从西塞罗到孟德斯鸠:共和主义传统中“共同善”思想的流变 143
一、共和主义思想脉络中的“共同善” 144
二、“共同善”的滥觞:西塞罗的城邦共和国 148
三、“共同善”的祛魅:马基雅维利的平民共和国 152
四、“共同善”的转向:孟德斯鸠的商业共和国 158
五、结语 161
第二节 洛克主权政治观的源起及归属 163
一、洛克所处政治思想序列及其内在冲突 164
二、自然权利的生成条件及法则适用界限 167
三、社会契约论与权利转让中的人民合意 169
四、法治与分权思想中的主权政治观归属 171
结束语 174
第三节 阿玛蒂亚·森的不平等理论及现实价值 175
一、以往平等理论中遮蔽的不平等问题 176
二、不平等的实质 183
三、能力不平等观的现实价值 188
第四节 论目的主义的制定法解释方法 193
一、为什么需要目的主义解释方法 194
二、目的主义解释的目的与制定法目的的“归结” 198
三、目的主义解释与文本规约意义的关系 206
四、目的主义解释与“清楚陈述的既定政策”的限制 210
五、对目的主义解释方法的评价 213
第五节 认真对待德沃金的整全法理论 216
一、三种可能的法律概念观 216
二、整全法的构成要素 220
三、整全法的帝国 226
四、整全法与实质法治理论 232
五、结语 236
第六节 利益法学的源流及其立法意义 237
一、利益法学的源流 237
二、西方利益法学的总体评价 244
三、树立“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作为立法的根本原则 245
第七节 近代西方市民社会革命对法律形式化发展的推动 249
一、马克思恩格斯经典著作中市民社会的概念——一个初步的梳理 249
二、马克思恩格斯经典著作中的西方近代市民社会革命 256
三、近代西方市民社会革命对法律形式化发展的推动 262
四、小结 268
第八节 法律趋同现象的历史考察 269
一、法律趋同的历史起源:罗马法与共同法 269
二、近代西方社会法律趋同的逆流:民族国家的法典化 278
三、东方社会的法律趋同现象 283
第四章 改革、制度正义与善治 288
第一节 凝聚改革共识:正确认识改革的代价 288
一、社会上存在的问题并非都是改革的代价 289
二、正视改革代价存在的客观必然性及其作用的复杂性 290
三、积极能动地调控改革的代价 292
第二节 利益分化与整合的功能关系 296
一、分合相对:分化与整合的相反相斥 296
二、分合相生:分化与整合的交替互补 300
三、分合相通:分化与整合的交融互渗 302
第三节 分配制度正义:基于自由与平等动态平衡的分析 304
一、制度正义的主题:如何安排自由与平等 305
二、分配制度实质正义:兼顾自由与平等 308
三、分配制度运行正义:实现自由与平等的动态平衡 310
第四节 区域善治视域下良法与良俗的共治 318
一、善治及其基础性要素 318
二、良法和良俗是善治实现的两翼 321
三、规则共治是区域善治实现的前提 326
第五节 权利视域下我国“农民”向“市民”身份的转变 329
一、权利视域下,农民“市民化”现状 329
二、“农民”变“市民”权益受损的归因 331
三、权利视域下,“农民”变“市民”的思考与探索 335
第六节 网络舆情治理中维权与维稳的法治统一 340
一、网络舆情生成:维权的自由价值诉求 340
二、网络舆情应对:维稳的秩序价值指向 344
三、网络舆情治理:维权与维稳的法治统一 347
结语 351
第七节 刚性维权与动态维稳:“权利本位说”在维稳时代所遭遇的挑战 352
一、为权利而斗争:“对抗正义”笼罩下的“权利本位说” 353
二、刚性维权机制:“权利本位说”的实践表达 357
三、动态维稳:另外的话语与机制 360
四、“动态维稳”的新动向:从“权利救济”到“能动司法” 364
五、结语 366
第五章 部门法哲学的现实反思 369
第一节 中国民法典编纂的价值依归 369
一、法治价值与民法价值取向高度契合 370
二、中国民法典编纂的价值标准 374
三、法治价值在中国民法典的具体实现路径 376
第二节 农民不动产利益的保护 380
一、农民不动产权益种类 380
二、农民不动产权益“交易”问题 382
三、农民不动产“交易”制度的完善 387
第三节 外观设计专利权保护范围的解释原则 391
一、外观设计专利权保护范围之整体性解释原则 391
二、外观设计专利权保护范围之区分性解释原则 394
三、外观设计专利权保护范围之限定性解释原则 396
第六章 社会发展与法律保障 400
第一节 人生的本体论追问 400
第二节 人民主权论实现的历史与现实 405
第三节 社会主义改革的源头探析 409
第四节 列宁社会发展理论的系统研究 415
第五节 司法改革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探索 421
第六节 认真对待习惯与法律 426
第七节 平等的追求与不平等的现实的解构 432
第八节 农民根本权益的法律保障 439
第九节 遗嘱制度的法理基础与价值依归 442
第十节 法治国家的实现与法治认同 447
后记 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