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气聚集理论的水文地质基础》PDF下载

  • 购买积分:12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苏)卡普钦科(Капченко,Л.Н.)著;贺忠林译
  • 出 版 社: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1
  • ISBN:750210559X
  • 页数:321 页
图书介绍:

第一章 地下水圈的结构和演化 7

第一节 地壳中自由水的成分与分布界线 7

第二节 地幔水 10

第三节 沉积盆地地下水圈的结构 13

第四节 成岩作用水的循环 18

第五节 岩石圈溶液的化学演化 19

第六节 岩石圈溶液的运动性质 27

第七节 岩石圈的油气水文地质分区 29

第二章 有机质的聚集与转化,烃类的生成和伴随的水化学作用 30

第一节 含盐量不同的盆地中有机质的聚集 30

第二节 水介质成分对分散有机质成岩转化作用的影响 34

第三节 同生含沥青岩系原生沉积水的类型 39

第四节 成油作用模式:关于水介质成分与含盐量在分散有机质热催化中的作用 43

第五节 矿物化合物和有机化合物从有机质进入水中 45

第六节 从分散有机质进入到地下水中的气态组分及其在含油气盆地中成分变化的基本规律 51

第三章 沉积岩系渗透的不均一性及其在油气藏存在所必需的地质介质演化中地下水的作用 74

第一节 岩性-岩相的不均一性 75

第二节 古表生-剥蚀作用的不均一性 85

第三节 石化作用的不均一性 86

第四节 构造的不均一性 88

第五节 沉积岩系侧向与垂向传导性的比例沿剖面的变化 91

第六节 地下水对油气储集层演化的影响 96

第七节 地下水对流体隔层(盖层)演化的影响 101

第八节 地下水对圈闭形成与破坏的影响 107

第四章 下水文地质层地下水运动的地质原因和特征 110

第一节 产生水力梯度的地质原因 110

第二节 以侧向和垂向-侧向渗透传导为主的上部岩层(下水文地质层的上亚层)结构的一般特征 124

第三节 下水文地质层流体运动的基本特征 127

第五章 地层条件下油气在水中的溶解度 129

第一节 气态烃的溶解度 129

第二节 单种液态烃的溶解度 131

第三节 混合液态烃的溶解度 134

第四节 在矿化水中液态烃与气态烃的共同溶解度 140

第五节 表面-活性物质对石油烃类溶解度的影响 143

第六节 液态烃在热液范围内(200℃以上)的溶解度 145

第七节 据地层水中液态石油烃的含量推论它们的溶解度 147

第八节 在烃类气体中水的溶解度 149

第六章 在水介质中烃类的初次运移 152

第一节 泥质岩石化作用时孔隙空间的演化 152

第二节 泥岩石化作用时析出的溶液量 157

第三节 从泥质岩排出的水中可能溶解的石油量 158

第四节 泥质岩的生油潜力 164

第五节 天然气作为油气生成和聚集时的石油载体 167

第六节 渗透的孔隙-裂隙和裂隙介质的死油与死气饱和度 173

第七节 在孔隙重新封闭过程中泥质岩系脱流体作用的机理 176

第八节 由于在有机质含量最高带微裂隙的发育,液态烃主动排出的机理 184

第九节 天然气初次运移的形式 190

第十节 关于帕乌埃尔斯-标尔斯特(Паузрс-Берст)原理 195

第七章 油气的初次聚集及其浮起作用 198

第一节 油气在主动排出时的聚集作用 198

第二节 由水溶天然气形成的气体初次聚集的机理和规模 208

第三节 从水溶有机质中石油初次聚集的假说 222

第四节 在油气初次运移和二次运移阶段,在水-烃类-岩层系统中的地球化学相互作用 228

第八章 油气藏的破坏和再形成作用 231

第一节 机械的(渗透的)破坏作用 232

第二节 扩散破坏作用 238

第三节 化学和生物化学破坏作用 239

第九章 含油气层分布的水文地球化学规律 244

第一节 与油气有关的地层水主要组分活动的地球化学特征 244

第二节 古地台 257

第三节 年青地台和阿尔卑斯活动带的坳陷 274

第十章 含油气性预测的水文地质部分 278

第一节 含油气性预测的构造-水文地质和古水文地质前提 278

第二节 现代水文地质条件对油气藏存在的有利程度 284

第三节 与油气藏形成和油气藏对深埋地下水的物理、化学作用有关的水溶组分 288

第四节 与油气藏有关的水晕圈(异常)及其对油气调查的意义 292

结论 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