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市场关系走向社会主义 布哈林建设社会主义思想研究》PDF下载

  • 购买积分:12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聂运麟著
  • 出 版 社: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8
  • ISBN:7562217033
  • 页数:336 页
图书介绍:

第一章 兰哈林的生平、思想和品格 1

一 早年的革命生涯 1

二 国外的流亡生活 3

三 在社会主义实践中 5

四 列宁新经济政策的阐释者和捍卫者 10

五 思想发展阶段及主要著述 17

(一)把社会主义的发展看成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 26

第二章 俄国建设社会主义的特点、可能性和发展阶段 27

一 俄国社会主义形式的特点 27

(一)俄国开始建设社会主义时的基本国情 27

(二)社会主义的民族特点和俄国建设社会主义的落后形式 31

二 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的可能性 35

(一)欧洲苏维埃共和国与俄国的社会主义建设 35

(二)俄国有建成社会主义所必需的一切 36

三 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阶段 41

(一)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 42

(二)发达的社会主义阶段 44

第三章 过渡时期的阶级关系 47

一 过渡时期的阶级、阶层和等级 47

(一)工人阶级 47

(二)农民 48

(三)资产阶级 51

(四)城市中的等级阶梯 54

二 阶级斗争发展的总趋势与“阶级斗争熄灭论” 55

(一)布哈林的观点 55

(二)为什么斯大林的批判不正确 56

(三)布哈林的观点符合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实践 58

三 无产阶级的任务和阶级斗争形式的变化 60

(一)无产阶级的任务 60

(二)阶级斗争形式的变化 61

(三)斗争形式不是一成不变的 64

四 富农和平长入社会主义的问题 65

(一)所谓“第二次革命”理论的提出 65

(二)布哈林的观点 66

(三)对布哈林观点的分析 67

(二)到哥本哈根寻找马克思的答案 70

五 没有解决的一个问题 70

(一)布哈林的困惑 70

(三)遗憾:是否会出现一个特殊的等级呢 71

(二)国家经济机构的双重性 71

(一)经济力量与政治力量的融合 73

一 无产阶级专政的特点 73

第四章 无产阶级专政 73

(三)无产阶级专政的特点与国家的消亡 75

(四)认识无产阶级专政特点的意义 75

二 无产阶级专政的形式 77

(一)军事无产阶级专政的形式 77

(二)工作重心的转移与无产阶级专政的民主化 78

三 无产阶级专政的内容 80

(一)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 80

(二)对社会其他各阶级的政策 82

(三)无产阶级不与其他阶级分掌政权 83

四 无产阶级专政下的政党制度 84

(一)坚持共产党的领导 84

(二)坚持党内生活的民主化 84

(三)关于建立第二党的问题 85

(一)官僚机构的产生 87

五 反对官僚主义 87

(二)官僚机构与政治危机 89

(三)反对官僚主义的斗争 90

六 无产阶级专政的消亡与农民的消亡 91

(一)无产阶级专政不是永恒的王国 91

(二)农民的消亡 91

第五章 新经济政策理论 93

一 论新经济政策 93

(一)新经济政策是无产阶级正常的经济政策 93

(二)列宁有关新经济政策的两个战略计划 96

二 论市场关系 98

(一)第一阶段:否定和半否定 99

(二)第二阶段:肯定 101

(三)第三阶段:退却 122

三 论发展生产力 126

(一)发展生产力是新经济政策的目的 126

(二)把私人利益同社会主义的利益结合起来 127

(三)对外开放与生产力的发展 132

四 论国民经济的平衡发展 134

(一)平衡论的哲学基础 134

(二)社会平衡的理论 135

(三)战时共产主义时期的国民经济平衡发展理论 137

(四)新经济政策时期的国民经济平衡发展理论 139

(五)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经济危机 141

第六章 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 143

一 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重要性 143

二 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资金来源 144

(一)驳普列奥布拉任斯基的“社会主义原始积累”论 144

(二)布哈林论工业化资金的来源 149

(三)同斯大林的分歧 153

三 工业化的速度问题 157

(一)托洛茨基的“超工业化”主张 157

(二)布哈林论工业的高速发展 159

(三)对斯大林的批评 164

四 农、轻、重的相互关系 164

(一)必须使工业和农业同时获得发展 165

(二)必须使重工业和轻工业的发展达到最佳结合 167

(一)列宁合作社思想的真谛 170

第七章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之路 170

一 谁坚持了列宁的合作社思想 170

(二)联共(布)十五大决议在农业方面写了些什么 176

(三)粮食收购危机、非常措施与所谓反右倾 178

二 兰哈林论合作社 185

(一)合作化的必要性和优越性 185

(二)建立合作社必须遵循的原则 192

(三)合作化的阶级政策与消灭富农 195

(四)合作社的发展前景 200

三 评“发财吧”口号 205

(一)“发财吧”口号的提出及其受到的批判 206

(二)自我批评中的反批评 208

(三)实事求是地评价“发财吧”口号 212

四 兰哈林对合作社理论的贡献 217

(一)布哈林对合作社理论的主要贡献 217

(二)布哈林合作社思想的理论渊源 220

(一)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的特殊文化状况 220

第八章 文化建设思想 226

一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226

(二)工人阶级可能遇到的危险 232

(三)文化革命与苏维埃政权的任务 235

二 文化建设的任务 236

(一)文化工作的基本任务 236

(二)群众是文化工作的中心 240

(三)建立专门化的技术专家队伍 242

三 社会主义与科学 244

(一)社会主义应有自己相应的科学技术 244

(二)社会主义科学的重心是发展生产力 246

(三)爱护并正确地对待科学家 247

四 党对文化事业的领导 249

(一)般领导与广泛竞赛相结合 250

(二)不要在文学界挑起阶级斗争 253

(三)审慎公正地评价作家 255

(四)布哈林文化建设思想的历史地位 257

一 兰哈林研究社会主义理论的特点 260

第九章 兰哈林建设社会主义理论的历史地位 260

(二)尊重人的价值,关心人的利益和发展 265

二 兰哈林建设社会主义理论在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地位 269

(一)进一步提出和论证了经济不发达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270

(二)对列宁有关建设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 275

三 兰哈林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与改革 277

(一)惊人的相似之处 277

(二)基本方向的一致性 280

(三)当代社会主义改革与布哈林的平反 284

(四)发展社会主义所必须研究的思想材料 286

补遗 兰哈林思想与当代中国的改革开放——答俄罗斯学者问 289

附录一 兰哈林自传 292

附录二 兰哈林 297

附录三 我永远相信,真理终会胜利 313

附录四 尼古拉·伊万诺维奇·布哈林年表 327

牢考文献 333

后记 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