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轨中的政治经济学 社会主义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PDF下载

  • 购买积分:15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张大军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5
  • ISBN:7503512520
  • 页数:455 页
图书介绍:

自序 1

第一章 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及其背后的经济理论批判 7

一、坚持计划经济体制最终导致了东欧演变和前苏联解体 7

1.这些国家社会主义阵地丧失的根本原因。束缚生产力的体制模式和理论上的偏差 7

2.列宁在社会主义建设上一开始出现的理论上的失误。V·帕累托严密的数学推导强化了人们对计划经济体制“优越性”的认识 11

3.斯大林发展了列宁的前期思想而撇弃了后期的正确理论。最终为后来苏联和东欧国家社会主义制度的覆灭埋下了种子 18

二、中国的改革——在危难中挽救了社会主义事业 23

1.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对特定历史条件下的苏式模式的分析和比较 23

2.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过程。由传统的计划经济模式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 26

3.通过改革稳住社会主义阵地的基本经验 30

三、传统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大厦已经倾覆 38

1.“正宗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的困惑 38

2.以往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没有揭示社会主义经济的本质属性及其运动规律 43

第二章 评斯大林《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和前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第三篇社会主义生产方式) 53

一、斯大林《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是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的理论支柱 53

1.这本著作出版的背景。一些正确的观点或者比前人的论述有所前进的地方 53

二、前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是培养维护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人才的范本 74

1.这本教科书的编写和出版。主观主义和经验主义的影响。斯大林对教科书的评价 74

2.对教科书第三篇社会主义的生产方式的评述 84

三、毛泽东对前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社会主义部分的评论 95

1.毛泽东阅读这本教科书时的情况。毛泽东所作的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社会主义部分)笔记的基本内容 95

2.对批判的批判所作的批判 99

一、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大过渡”观点 104

1.问题的提起。转轨中的政治经济学的概念及基本内容 104

第三章 转轨中的政治经济学的提出 104

2.“大过渡”观点及过渡的若干小阶段 110

二、在“大过渡”中掌握真理的少数人的观点 121

1.马克思和恩格斯之后至俄国十月革命前夕。倍倍尔和拉法格把马克思的计划经济思想具体化。考茨基提出的社会主义所有制结构和商品货币思想 121

2.俄国十月革命后实行新经济政策时期。布哈林后期的经济思想 129

3.60年代初前苏联利别尔曼发表《计划·利润·奖金》一文。对“市场社会主义”的批判 139

4.中国开始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50年代中期对顾准、陈振汉等经济学家正确观点的批判。60年代初至“文化大革命”期间对孙冶方经济理论的“围剿” 147

三、近年来西方学者热衷于研究过渡的政治经济学的情况。对其基本观点的评述 160

一、由计划和市场相对立到使二者结合起来的政治经济学 168

1.如何在理论上阐明计划和市场的关系是全部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难点。理论上的不彻底性带来的恶果 168

第四章 转轨中的政治经济学的特点 168

2.对“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相结合”、“计划经济和市场调节相结合”等“结合论”的反诘 174

二、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政治经济学 184

1.斯大林和毛泽东过渡性经济理论比较研究。他们的理论带给我们的教训 184

2.对改革开放以来出版的几本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著作的评论 193

一、前南斯拉夫的自治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和几位经济学家提出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体系 215

1.前南斯拉夫的自治社会主义经济思想 215

第五章 转轨中的政治经济学的国际考察(60年代初至80年代末) 215

2.对几位经济学家编写的政治经济学著作的评介 222

二、前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社会主义部分修改后的观点。新编《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社会主义部分的内容体系以及西伯利亚学派的理论观点 234

1.前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第三版修改后的观点及对这些观点的评述 234

2.前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第四版修改后的观点及对这些观点的评述 237

3.前苏联新编《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社会主义部分的内容、体系及理论观点评介 239

4.评西伯利亚学派的理论观点 243

三、明兹和兰格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体系和方法 249

1.明兹著:《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对该书体系和方法的评述 249

2.兰格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体系和方法评介 255

四、布鲁斯、锡克和考斯塔的社会主义经济模式理论 259

1.对布鲁斯的含有市场机制的计划经济模式的评述 259

2.对锡克的“计划——市场”经济模式的评述 263

3.对考斯塔的民主的分权计划模式的评述 269

五、科尔内和卡莱茨基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 273

1.科尔内的有宏观控制的市场协调经济模式和经济增长理论。对其理论观点的评述 273

2.卡莱茨基的经济增长理论。对其经济增长模型的评述 283

第六章 转轨中的政治经济学的社会基础及其认识根源 289

一、社会主义自身发展的不成熟使社会主义的经济规律隐藏在不发达的经济关系之中 289

1.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还不很长 290

2.社会主义国家原来的生产力水平较低 293

3.在自然经济还处在主导地位的情况下,社会化大生产和商品经济发展的规律只能以“胚芽”的形式存在 295

二、所谓的计划经济规律纯粹是从经济学家头脑中产生出来的幻影 297

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论述的实行计划经济的条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并不存在 298

2.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理论是主观意志的产物 300

3.主观对客观的严重背离使计划经济理论本身陷入自相矛盾之中 304

三、内容上的“左”倾和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主义理解是计划经济体制下一些经济学著作存在的通病 309

1.研究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目的更多地是为了“政治需要”,而不是为发展生产力去探索经济运动的内在的规律性 310

2.思想僵化,抱残守缺;脱离实际,迷信“本本” 315

第七章 对社会主义经济的本质属性的再认识 322

一、在探索社会主义经济的本质属性问题上出现的新的理论难点。从自我设置的思想牢笼中解放出来 322

1.关于单一利益主体论 324

2.多个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及向单一利益主体的过渡 326

3.所谓计划本身包含产品经济因素的理论 328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超稳定结构——不规则的混乱结构——耗散结构 329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的阶段性 329

2.由超稳定结构向耗散结构的转变 331

三、关于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以市场为基础配置资源如何达到最佳状态的问题 334

1.生产资料公有制是以市场为基础配置资源达到最佳状态的基本前提 335

2.国家经济调节中心是市场机制配置稀缺资源达到最佳状态的有力杠杆 339

四、调整全民所有制内部的利益关系仍然通行市场经济原则。对“兼融论”的质疑 349

1.在理论上和实践上碰到的困难 349

2.对“兼融论”的质疑 353

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及其在商品经济发展的统计分布曲线上的运动轨迹 356

1.对商品经济发展的统计分布曲线原理的补充说明 357

2.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包容的商品经济发展的时期跨度 362

3.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分布曲线”上的运动轨迹 364

4.对相当一部分理论家理论误导的拨乱反正 366

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及未来商品经济消亡的条件 372

一、这种过渡的艰苦性和曲折性。过渡的上限和下限 376

1.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正确处理劳动者之间物质利益关系的困难性 376

第八章 社会主义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终结 376

2.社会主义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艰苦性和曲折性 378

3.从1978年底至1992年10月中国理论界对计划和市场关系认识的演变 381

4.社会主义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上限和下限 386

二、这种过渡的终结——“柳暗花明又一村” 388

1.中国过渡到市场经济前夜的两场论战 388

2.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论要点 396

3.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走历史的必由之路 409

三、社会主义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若干阶段划分及坐标图 413

1.这种过渡的若干阶段划分 413

2.坐标图及其说明 415

一、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历史局限性及其错误 418

1.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没有反映社会主义经济的本质属性 418

第九章 实践的发展呼唤着建立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体系 418

2.存在的五大错误 421

二、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的创新和发展 427

1.第一次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 428

2.阐明改革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动力 429

3.提出计划和市场是两种经济手段,在社会主义社会中,“计划和市场都得要”的科学论断 430

4.关于速度与效益相统一的观点 431

5.经济发展中的波浪式前进规律 433

6.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正确处理好四种关系 435

三、全新的实践要求产生全新的理论 438

1.清算过去是为了开辟未来 438

2.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抒写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篇章 442

1.贯串全书的基本思想 445

2.关于起点、中心范畴,核心部分和运动趋势的问题 445

四、建立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新体系的构想 445

3.关于社会主义经济运行的问题 451

4.关于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新体系对马克思《资本论》的理论体系继承和创新的问题 452

5.关于增设社会主义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历史篇章的问题 454

后记 455

2.这本著作中若干重大错误观点对社会主义建设产生的消极影响及其危害 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