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伦理学的对象、方法与任务 1
第一节 伦理学的对象 2
一、人类道德思考的发展与伦理学的产生 2
二、对伦理学研究对象的不同理解 6
三、伦理学的基本问题 10
第二节 伦理学研究的方法 12
一、一般的科学方法 13
二、社会科学的方法 15
三、作为具体科学的伦理学的特殊方法 18
第三节 伦理学的任务 21
一、科学地论证和阐述道德的起源、本质、发展及其规律 21
二、概括和阐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道德的规范体系 22
三、研究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有理想有道德的新人的成长规律 23
四、批判旧道德 更新旧观念 25
第二章 道德的起源与本质 27
第一节 道德起源的历史前提 27
一、道德与人类活动 28
二、道德与社会关系 31
三、道德和社会意识 35
第二节 原始道德的发生 38
一、原始道德发生的前奏期 38
二、原始道德发生的萌芽期 41
三、原始道德发生的形成期 42
第三节 道德的本质 44
一、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 45
二、道德是特殊的规范调解方式 51
三、道德是一种实践精神 53
第三章 道德的结构、功能和运行机制 58
第一节 道德的结构模式 58
一、道德的结构态势 59
二、道德的社会结构模式 61
三、道德的个体结构模式 65
四、社会道德与个体道德的辩证统一 68
第二节 道德的社会功能 72
一、道德的基本社会功能 72
二、道德认识功能的特殊性 75
三、道德调节功能的特殊性 78
第三节 道德的运行机制 82
一、道德运行的目标体系 83
二、道德运行的外部机制 88
三、道德运行的内部机制 93
四、道德运行的轨迹 96
第四章 道德的历史发展及其规律性 99
第一节 道德的历史类型 99
一、原始社会的道德 99
二、奴隶社会的道德 104
三、封建社会的道德 108
四、资本主义社会的道德 113
第二节 道德发展的规律性 118
一、道德随经济的发展而发展 119
二、道德的曲折前进过程 120
三、道德文化的批判和继承 123
第三节 中国传统伦理的基本特点 128
一、传统伦理的肯定方面 128
二、传统伦理的否定方面 131
三、对待中国传统伦理的两种倾向 132
第一节 个人的概念与集体的概念 134
一、什么是个人 134
第五章 道德原则 134
二、什么是集体 141
三、集体中的个人与个人组成的集体 148
第二节 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原则 150
一、确立集体主义原则的依据 150
二、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辩证统一 154
三、自我牺牲精神 160
第三节 功利主义、个人主义或利己主义、利他主义 163
一、功利主义 163
二、个人主义与利己主义 168
三、利他主义 174
第一节 道德规范概说 178
一、道德规范的性质 178
第六章 道德规范 178
二、道德规范的表现形式 183
第二节 道德规范的他律性 187
一、道德规范的外在约束力 187
二、道德规范的外在导向功能 190
三、道德义务 193
第三节 道德规范的自律性 199
一、道德规范从他律向自律的转换 199
二、道德主体自身的意志约束 202
三、道德良心 205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同道德规范之间的对立 210
第一节 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体系及其层次性 210
第七章 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体系及道德要求的层次性 210
二、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体系及其层次性 214
第二节 社会主义公共生活中的一般道德要求 217
一、社会主义公共生活规则 217
二、社会主义人道主义 221
第三节 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要求 226
一、“五爱”道德规范要求的主要内容 226
二、“五爱”道德规范提出的根据及其意义 235
第四节 社会主义社会道德的最高要求 238
一、共产主义道德的发展及其主要要求 238
二、社会主义道德与共产主义道德的联系与区别 242
第一节 职业道德的形成和发展 244
一、职业道德的界说 244
第八章 职业道德 244
二、职业道德的历史考察 247
三、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形成 252
第二节 职业道德的特征、要素和模式 256
一、职业道德的主要特征 256
二、职业道德的基本要素 261
三、职业道德的结构模式 266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职业道德建设 270
一、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建设的意义 270
二、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产业内涵 274
三、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与职业道德建设 277
一、人类文明的重要尺度 281
第九章 爱情、婚姻和家庭道德 281
第一节 两性关系的本质及其道德意义 281
二、婚姻家庭的社会本质 284
三、一夫一妻制的道德进步 287
第二节 爱情的道德内涵 289
一、爱情的基本特征 289
二、恋爱的道德要求 294
第三节 婚姻的道德基础 297
一、婚姻道德基础的哲学根据 297
二、婚姻道德基础的伦理分析 302
三、离婚的道德研究 304
一、家庭道德建设的内容 307
第四节 家庭的道德建设 307
二、家庭道德发展的展望 312
第十章 人生观和人生价值 315
第一节 人生与人生观 315
一、人生的受劝和主动 315
二、人生观及其类型 318
三、人生观与人生哲学 324
第二节 人生的价值与评价 327
一、道德价值的特征 327
二、人生价值的伦理 329
三、人生价值的评价 333
一、价值目标与个人自由 336
第三节 人生价值的选择和实现 336
二、价值取向与道德责任 337
三、社会实践与自我实现 340
第十一章 道德选择 342
第一节 道德选择的机制 342
一、选择和道德选择 342
二、道德选择的心理机制 345
三、道德选择的社会机制 349
第二节 道德选择的自由 353
一、道德选择的前提 353
二、意志自由的本性 357
三、道德选择的责任 360
一、道德选择的尺度 364
第三节 道德选择的实现 364
二、道德选择的规定性 368
三、道德选择的过程 370
第十二章 道德行为和道德品质 374
第一节 道德行为的规定和分类 374
一、道德行为的主体 374
二、道德行为的规定 377
三、道德行为的区分 380
第二节 道德行为的机制和过程 383
一、道德行为的机制 383
二、道德行为的过程 386
三、道德行为中的知行关系 389
四、道德行为的责任 391
第三节 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394
一、道德行为与道德品质 394
二、道德品质的形成 396
三、社会主义道德的品德要求 400
第十三章 道德评价 403
第一节 道德评价的标准 404
一、什么是善、什么是恶 404
二、善恶的阶级标准和历史标准 407
三、善恶标准与生产力标准的关系 411
第二节 道德评价的根据 415
一、对动机论和效果论的历史考察 415
二、动机论和效果论的对立 417
三、动机和效果的辩证统一观 424
第三节 道德的自我评价和社会评价 430
一、道德的自我评价 430
二、道德的社会评价 432
三、道德上自我评价与社会评价的统一 434
第十四章 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 437
第一节 道德人格 437
一、人格与道德人格 437
二、道德人格的人性基础 440
三、道德人格的结构和特征 443
四、道德理想与道德理想人格 445
一、道德教育的过程及其特征 449
第二节 道德教育 449
二、道德教育的方法和手段 452
三、道德教育中诸种社会因素的制约 454
第三节 道德修养 456
一、道德人格形成过程中的内外因素 456
二、道德修养的实质及其基本矛盾 458
三、道德修养的途径和方法 461
第四节 道德境界 465
一、道德境界的内涵与层次 465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诸种道德境界 468
三、道德境界的升华和理想人格的实现 471
复习思考题 4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