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
前言 1
第一章 动荡中成长 1
第一节 生不逢时 1
一、大唐帝国的由盛转衰 1
二、受冷落的皇曾孙 8
第二节 目睹藩镇的跋扈 16
一、祖父的改革 16
二、尚武的母亲家族 19
三、历泾师之变 21
四、祖父的退却 26
第二章 内禅嗣位 30
第一节 父亲的储贰危机与短期执政 30
一、郜国大长公主事件 30
二、父皇的改革 34
一、矛盾交错 42
第二节 永贞内禅 42
二、册封太子 48
三、内禅之谜 53
第三章 元和新政 60
第一节 调整人事 贬黜二王 60
一、倚以腹心之任 60
二、贬黜二王集团 64
一、追二祖道德风烈 树良好君臣关系 69
第二节 孜孜以求 探索治道 69
二、虚心求谏纳谏 形成批评风气 72
三、以史为鉴 坚持宽仁为本 84
第三节 整顿吏治 严惩贪赃 89
一、精选官吏 裁汰冗员 89
二、加强法制 惩治贪赃 98
第四节 革除时弊 淳化风气 114
一、禁止进奉 释放宫女 114
二、禁掠“南口” 安揖生民 127
一、刘辟反叛与三川地位 139
第四章 讨平三镇 139
第一节 平定西川刘辟叛乱 139
二、讨平西川与善后措施 146
第二节 平定夏绥、镇海之乱 158
一、杨惠琳之乱的平定 158
二、平定李锜叛乱 161
三、策略性的妥协方针 172
第一节 困难的抉择 177
一、李绛的方镇对策 177
第五章 征讨成德与魏博归服 177
二、被迫的决定 185
第二节 艰难的征讨 192
一、命将的争论 192
二、南北夹攻成德 196
三、拘捕卢从史 205
四、白居易罢兵三疏 210
五、教训 结果 影响 215
一、魏博事变与对策 222
第三节 魏博归服 222
二、推心招纳 226
三、魏博归服的影响 230
第六章 元和年间经济财政的整顿 233
第一节 “为政之本,在于安人” 233
一、“百姓既足,君孰不足” 233
二、鼓励发展农桑 重视兴修水利 236
三、坚持蠲免钱粮 优恤灾困百姓 245
四、严禁私度僧道 减少捉利钱户 253
第二节 整顿财政、漕运 261
一、财税三分法的改革 261
二、改革盐法 收利中央 269
三、整顿漕运 疏通财路 276
第七章 征讨淮西 282
第一节 战前形势 282
一、淮西叛逆 282
二、力量对比与严绶招抚 290
第二节 战争初期 298
一、初战受挫 298
二、韩愈《论淮西事宜状》 301
第三节 两京事变 307
一、西京谋杀宰相案 307
二、东京圆净谋反案 314
第四节 两线作战 319
一、易帅再战 319
二、二讨成德 323
三、铁城之败 327
四、再罢河北行营 331
第五节 平淮西的最后阶段 335
一、郾城大捷与李愬备兵 335
二、裴度督军 342
三、李愬雪夜下蔡州 349
四、善后措施与《平淮西碑》 354
一、不战而屈成德 363
第八章 割据藩镇的全部平服 363
第一节 成德的归服与平卢的顽抗 363
二、争取平卢归服的失败 367
第二节 讨平李师道 371
一、大军压平卢 371
二、刘悟返兵擒师道 379
三、收复平卢的善后事宜 383
第三节 天下一统的再现 390
一、所有藩镇的平服 390
二、沂州之屠 393
三、平定藩镇的历史条件与个人作用 396
第九章 以怀柔安抚为主的民族政策 406
第一节 “虽云两国,实若一家” 406
一、精心维护唐吐关系 406
二、三州交涉 411
三、“有意复陇右故地” 416
一、与回鹘的绢马贸易及和亲 420
第二节 抚绥回鹘、党项、沙陀、南诏 420
二、抚绥党项、沙陀、南诏 427
第十章 异彩纷呈的元和文化 435
第一节 整顿教育 发展科举 435
一、“葺国学以振儒风” 435
二、重科举以求贤能 439
第二节 热衷诗歌 提倡古文 444
一、“诗到元和体变新” 444
二、支持古文运动 452
一、读书与修史 456
第三节 留意典故 爱好文艺 456
二、著述与文艺 461
第十一章 晚年变化与崇佛佞道 465
第一节 “淮西既平,上浸骄侈” 465
一、由提倡节俭到渐趋奢侈 465
二、由任用贤良到贬贤任佞 468
三、由内外平衡到独倚宦官 476
一、崇尚佛法 485
第二节 迎奉法门寺佛骨 485
二、迎奉佛指舍利 490
三、谏佛骨事件 495
第三节 佞道与服食仙丹 501
第十二章 宪宗之死与身后褒贬 511
第一节 立储之争 511
一、立后之争 511
二、储位之争 514
第二节 宪宗之死 518
一、暴崩之谜 518
二、文、宣复仇 523
第三节 身后褒贬与研究 526
一、历代评价 526
二、结束语 533
附录:唐宪宗生平大事年表 537
后记 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