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辽夏金经济研析》PDF下载

  • 购买积分:15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葛金芳
  • 出 版 社:武汉:武汉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1
  • ISBN:7543005913
  • 页数:471 页
图书介绍:

1 一个难解的谜 1

导论 10~13世纪的东亚文明圈及其经济运动的时代特征 1

2 东亚文明圈——一个多元政权的并立系统 2

3 整体性观念 4

4 10~13世纪中国经济的时代特征 5

5 经济史研究的走向:现象描述、生成解释和结构再现 10

6 关于本书的内容和结构 12

第一章 10~13世纪的政治形势和行政区划 15

1.1 多元政权并立对峙的政治形势 15

1.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和宋辽夏的鼎足而立 15

2.女真族的崛起与宋金南北对峙 17

3.蒙古勃兴称雄与统一进程的加速 18

4.10~13世纪的周边部族及其政权 19

1.“事权分割”的两宋三级建制 23

1.2 宋辽夏金各政权的行政区划 23

2.“因俗而治”的辽朝行政区划 24

3.“军政合一”的西夏地方行政 26

4.杂揉宋江旧制的金朝三级建置 26

第二章 宋辽夏金和周边政权的经济地理及其经济波动 28

2.1 东亚文明圈的经济地理 28

1.地理环境对于经济生活的影响 28

2.秦岭淮河以南的经济重心区 29

3.长城以南、秦岭淮河以北的中原经济区 35

4.周边地区的自然与人文概况 38

2.2 10~13世纪东亚文明圈的经济波动 41

1.第一失衡期:五代至宋初(907~960) 42

2.第一平衡期:宗初至哲宗元符年间(960 ~1100) 43

3.第二失衡期:两宋之交的徽高时期(1101~1161) 44

4.第二平衡期:金朝世、章和南宋孝光之际(1161~1208) 45

5.第三失衡期:宁东嘉定至南宋末年(1208~1279) 46

〔表1〕宋代各路人口密度表 48

〔表2〕北宋各路垦殖指数比较表 52

第三章 农业机具的飞跃进步与农田水利建设高潮 54

3.1 农具和灌溉机具的划时代改进 55

1.古代农具史上的三次变革 55

2.两宋农具变革成就 56

3.灌溉机具的普及与推广 59

4.两宋农具变革的特征分析 62

3.2 前所未有的农田水利建设高潮 63

1.水利发展史上的光辉篇章 63

2.十国两宋水利建设的主要成就 64

3.江东、淮西和太湖流域塘浦圩田体系的形成 69

4.淮东、两浙、福建沿海地带捍海石塘的兴修 71

5.熙宁水利建设热潮和北方淤灌成效 78

6.五代两宋水利技术的重大发展 81

7.小结:五代两宋时期水利建设的特点及其条件 84

第四章 耕地面积的扩大与耕作制度的革命 88

4.1 寻觅新耕地的努力 88

1.与水争田:圩田、湖田与葑田 88

2.与海争田:涂田与棣田 95

3.与山争田:梯田与雷鸣田 98

4.关于两宋耕地面积的几种估计 100

〔表3〕北宋簿载垦田面积表 102

4.2 耕作技术与耕作制度的革命 103

1.水田耕作技术体系的成熟 103

2.作物品种稳态结构的初步形成 106

3.耕作制度的革命:由单作制向多熟制的历史性过渡 110

4.关于宋代耕制革命之现实影响的一个评估 113

1.我国古代人口增长的三个高峰 115

第五章 宋金时期人口和农业生产率的增长 115

2.动态系列:辽区人口的五个估计数 116

〔表4〕辽朝户口数估测表 117

3.疑案解析:宋朝每户到底应按几口计算? 118

〔表5〕北宋各朝户口数列示表 119

4.宋辽夏时期(960~1127)的户口增长 121

〔表6〕10~11世纪宋辽夏户口增长表 123

5.宋金对峙时期的户口下降与缓慢回升 124

〔表7〕宋金对峙时期南北户;口合计表 125

5.2 农业生产率:一个新的台阶 127

1.计算公式:土地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 127

2.宋代粮食亩产的分区考察 128

〔表8〕宋代粮食亩产分区列示表 129

3.土地生产率 134

4.复种指数估计 136

5.人均耕地面积与劳动生产率 137

6.苏州范例:对宋代农业生产率的验证 139

7.小结:两宋与汉唐及当代农业生产率的比较 141

〔表9〕来与汉唐及当代农业生产率比较表 143

第六章 周边地带农耕区域的波浪式推进 144

6.1 东北与内蒙地区 144

1.历史回顾,二千年中先后相继的三次开发高潮 144

2.农耕区域的扩展方向:由东向西.从南到北 145

3.农牧结合的互补结构 148

4.劳力资源构成的重大变动 150

5.独具特色的城廓农业 152

6.铁器犁耕农业的普遍推广 154

7.辽金东北耕地面积与粮食产量的估测 155

6.2 河西陇右、新疆青藏和洱海滇池地区 157

1.河西陇右地区:经济类型的重大转折 157

2.河西走廊:农耕区的急剧收缩与游牧区的不断扩大 158

3.河套和陇右:农业生产的艰难复苏与曲折发展 160

4.新疆地区;农耕文明在小块绿洲上顽强生长 162

5.青藏高原和洱海滇池地区 163

7.1 两宋社会与门德尔斯原始工业化理论 165

1.原始工业化进程的时代断限 165

第六章 煤铁革命和原始工业化进程 165

2.构成原始工业化进程的基本要素及其内涵 166

3.原始工业化进程的孕育及其在宋代社会的表现 169

7.2 异军突起的煤炭采掘业 171

1.从考古发掘着煤炭业进人规模开采的初始年代 171

2.从铸钱业看煤炭在铸造业中的推广使用 172

3.从冶铁业看煤炭作为新型能源的巨大威力 173

4.从陶瓷、兵器制造业看生产领域燃料结构的改变 175

5.1 突破一亿大关:人口增长的第二个高峰 175

5.从居民生活用煤看煤炭在缓解燃料危机中的作用 176

6.宋代煤炭产地的空间分布 178

7.扩及东北南部的金代采煤业 179

7.3 突飞猛进的冶铁铸造业 180

1.铁产分布的空间特征 181

2.与煤炭产区一致的四大冶铁基地 182

〔表10〕两宋铁课收入表 183

3.从铁课数据看宋代铁产量的增长 183

4.从消费角度对北宋铁产量的估测 185

5.灌钢法的推广与生产效率的提高 188

7.4 荟萃各族精湛技艺的辽夏金矿冶业 189

1.推动辽夏金辖区矿冶发展的主要原因 189

2.矿冶分布范围的逐步扩展 190

3.兵器和农具制造业的相继兴盛 192

第八章 宋辽夏金手工业各部门的辉煌成就 195

1.有色金属产量激增 196

8.1 有色冶金和金属品制造业的长足发展 196

〔表11〕宋代有色金属产量增长表 197

〔表12〕宋代金银铜铅锡收入表 199

2.金属品制造业空前兴盛 200

8.2 丝织中心的南移与棉织业的崛起 201

1.丝织业的地域分布及其特色 201

2.从匹帛岁入看丝织中心的南移 203

〔表13〕北宋丝、麻织物年入表 203

3.新型纺织原料的引进和棉织业的初步崛起 205

〔表14〕宋代丝棉和丝织品产量的地域分布表 205

4.13世纪的棉布产量和棉织生产率 207

8.3 遍布全国、风格各异的陶瓷生产 207

1.精品迭出的北方窑系 208

5.进出口商品的比较分析:“香料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和“陶瓷之路” 209

2.后来居上的南方窑系 211

3.以外销为主的闽广瓷窑 213

8.4 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的造船业 214

1.造船基地与船舶类型 214

2.海舶规制及其构造特点 215

〔表15〕两宋海舶规模分类表 215

3.内河船的数量和技术参数 216

8.5 为人类文明做出巨大贡献的造纸业 217

1.造纸业新纪元的到来 217

2.纸品种类及其制造技术 218

8.6 印刷革命;雕版的推广和四大印刷中心的形成 220

1.三类刻书作坊:官刻、私刻和寺刻 221

2.四大印刷中心:京、浙、蜀、闽 222

1.陶瓷生产在辽夏辖区的兴起和金辖中原地区的衰落 224

8.7 手工业技术向周边地区的扩散和渗透 224

2.东北丝织业的发展和西北毛织业的成就 226

3.夏金雕版印刷业的初兴 228

9.1 量的考察:规模巨大、分工细密 229

1.拥有数十万工匠的矿冶和铸造业 229

第九章 10~13世纪手工业生产的时代特征及其内部变动 229

2.分工细密的军工、纺织等行业 231

9.2 质的考察:技术革新和工艺革命 231

1.冶钢工艺——胆铜法的发明和推广 232

第十一章 各区域政权经济联系的加强和国际市场的开拓 233

2.冶银工艺——“吹灰法”的纯熟运用 234

3.金属加工工艺——“旋作”的出现和车床使用 234

4.铸钱工艺——走向规范化坦途 235

5.制盐工艺——卓筒井与《熬波图》 236

6.丝织工艺——进人第二技术高峰期 239

7.造船工艺——操纵、推进机具的革新和航海罗盘的运用 241

8.印刷工艺——雕版、铜版和活字版的相继发明 243

9.3 所有制的考察:民营企业的崛起和商品生产的扩大 245

1.民营企业成为手工业体系中的主导成分 245

2.机户:独立手工业者的兴起和农织分离度的扩大 247

3.手工业商品生产性质的日趋显著 249

1.官私企业中雇佣劳动成分的生长 251

9.4 经营方式的考察:雇佣关系、行会制度和资本主义萌芽 251

2.民间工商业中行会制度日趋成熟 252

3.井盐业中资本主义萌芽的初步生长 254

4.附论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历史前提 256

第十章 商品性农业的成长与都市化进程的加速 259

10.1 10—13世纪我国商品经济的新气象 259

10.2 经济作物的发展和商品性农业的成长 261

2.茶叶产量的激增及其商品价格的估测 263

3.甘蔗种植业的商品化趋势 266

4.部分地区水果和蔬菜业的独立化进程 267

10.3 商品经济的高涨与都市化进程的加速 268

1.都市化进程的征兆、内涵及其基础 268

2.城市数量的增加和城市人口的膨胀 269

3.坊市制的崩溃和近代型城市风貌的出现 272

4.城市类型及其经济意义的增长 275

5.草市勃兴与部分地区市镇网络体系的形成 278

6.商品构成的变化和商税收入的增长 284

〔表16〕北宋商税收入增长表 287

7.小结:两宋都市化行程的特点、程度及其影响 288

1.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的物资交换 293

2.宋、辽、夏、金、蒙古国之间的榷场贸易 294

3.规模巨大的走私贸易 297

4.中原与西北部族的茶马贸易 299

5.络绎不绝的官方朝贡贸易 300

1.经济重心南移导致海外贸易兴盛 301

2.以广、泉为中心的沿海港口分布 302

3.宋代海上交通的范围和路线 303

4.民间舶商贸易和官方市舶贸易 305

11.2 海上交通的开拓和国际市场的扩大 307

第十二章 土地所有制结构的变动和契约租佃经济主导地位的确立 314

12.1 契约租佃经济的三大历史前提 315

12.2 大土地所有制优势地位的确立和兼并大门的敝开 317

1.不抑兼并政策的提出及其意义 317

2.观念转变:从部曲为本到土地为本 320

12.3 农民阶级内部构成的变动和契约佃农的成长 321

1.均四户的破产和无地客户的激增 321

2.主客户的区分和客户比重的上升趋势 323

3.下户比例的增长及其阶级属性的判别 325

1.劳动力所有制与租佃经济的确立前提 328

12.4 超经济强制的松弛和佃农迁徙、退佃自由的达成 328

2.土地所有制的演进趋势与超经济强制的松弛 330

3.宋代多数伯农已经获得迁徙与退佃权利 334

12.5 契约租佃经济的历史地位 335

1.租佃经济在北宋中叶的确立及其在金代的曲折发展 335

2.租佃经济与部曲经济、田制经济的联系与区别 338

3.小农土地要求的部分满足和佃农上升机率的增长 340

4.契约佃农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和处境改善 341

5.契约租佃经济的历史地位 345

第十三章 宋辽金的赋役征取和摊丁入亩趋势的普遍出现 347

13.1 两宋赋税类别及其征取程序 347

1.二税的由来与演进 348

2.和籴种类及其抑配性质的加强 348

3.从和买到折帛钱 351

4.科配和时估制度 351

5.人头税和经总制钱 353

6.二税征收程序及其相关规定 354

13.2 宋代的职役、力役与兵役残余 356

1.徭役总说及其分类 356

2.职役系统的内部构成与性质判定 356

3.特权与义务交错的诸种衙前 358

4.力役的主要表现及其减轻趋势 359

1.宏观考察:我国赋役结构从双轨制向单轨制演进的宋代缺环 362

13.3 两宋摊丁入亩趋势的主要表现 362

2.表现之一:部分力役转化为代设税,代役税同时向田亩税归并 364

3.表现之二:部分力役不再单以丁口征调,转而依据税额、物力或户等摊派 368

4.若干旁证:摊丁入亩趋势在人头税、两税附加税和差役、兵役残余中的表现 373

13.4 辽金二朝的赋税课取与徭役征调 378

1.三种不同类型的辽朝赋税体系 378

2.牛具税与二税法并行的金额赋税制度 380

3.受到唐宋制度强烈影响的辽金役法 381

14.1 国家力量——经济运动的重要变量 383

第十四章 控制与调节:南北户籍制度与农业管理的不同趋向 383

1.国家实体与经济职能 383

2.经济政策与国家干预 384

14.2 宋金人口与户籍管理制度的比较研究 385

1.宋代户口的分类原则 385

2.户版与帐籍:两个不同的体系 386

3.金国户口编制及其分类标准 389

4.宋金户籍分类标准的比较 390

14.3 五代、两宋、辽金农业管理制度的不同趋向 392

1.走保境息民路线的南方九国 392

2.奉行传统耕战政策的北方五代 393

3.末代农业管理的三大特色 394

4.夏辽金农业政策的不同特色 398

第十五章 政策和干预:宋辽金土地政策、矿冶经营和商业外贸体制的各自特色 402

15.1 地和租佃关系中国家干预的变动趋势 402

1.国家干预在唐宋之际的重大变化 402

2.对土地所有制结构:放弃调整 403

3.对于地主土地所有权:干预减弱 405

4.对小农土地所有权:维护尊重 408

5.对土地所有权的转移:畅通渠道 410

6.对契约租佃关系:限定租率 414

15.2 宋辽金矿冶管理体制的各自特色 417

1.辽朝矿冶的工奴制经营方式 417

2.以下放经营权为特征的宋朝矿冶管理体制 418

3.从工奴制向民营制转化的金朝矿冶政策 422

1.商税的演进及其在宋代的制度化 423

15.3 宋代的商税征收和外贸体制 423

2.税务征收网络的形成 424

3.商税种类与商税条例 425

4.以“通商惠工”为主旨的商业立法 426

5.外贸外侨管理机构:市舶司和蕃坊司 427

6.全方位开放的外贸政策 430

1.禁榷的由来及其形式 433

16.1 茶、盐、酒等国家专卖制度的嬗变脉络 433

2.通商成分稳步增长的两宋茶法 434

3.从完全禁榷到不完全禁榷的宋代盐法 437

第十六章 经营与管理:10~13世纪的禁榷、漕运和货币运行体系 437

4.以买补制为主体的宋代榷酒政策 439

16.2 五代两宋的交通与漕运管理 441

1.运河功能与王朝命运 441

2.五代后周对运河的大力经营 443

3.北宋汴渠的建设成就 443

4.以汴京为中心的漕运网络 446

5.纲运制度:发运司与转般法 447

6.金国汴渠的堙塞和南宋江南运河的利用 449

16.3 宋辽夏金的货币运行体系 451

1.晚唐五代的货币遗产和两宋的主要对策 451

2.私交变官交:楮币登上交换舞台的历史行程 453

3.以宋代铜钱为基础的辽夏金双轨制货币体系 456

4.楮币的演进与完善:从宋代“钞引”到金代“交钞” 459

5.钱钞双轨制下的宋金纸币称提术 461

6.从北宋定量银铤到金代承安宝货:白银货币化的逐步达成 464

结语 关于本书的撰写缘起与基本思路 468

1.蚕桑业的独立发展和种桑、缫丝、机织之间的分离 61

11.1 宋辽夏金之间的物资交流和商业往来 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