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页 1
引言 1
一、文郎国 19
二、瓯雒国 27
附录: 38
关于螺城问题 38
瓯雒人 44
三、汉朝统治下的瓯雒国 47
(一)交?郡 47
(二)九真郡 63
(三)日南郡 73
(四)交?郡的郡治:?冷、羸?和龙编 82
(五)交?郡的其他各县治 85
(六)九真郡郡治及各县治 86
(七)日南郡郡治及各县治 88
四、三国两晋时期在外族统治下的瓯雒国 93
(一)交?郡 96
(二)新昌郡 97
(三)武平郡 98
(四)九真郡 99
(五)九德郡 100
(六)日南郡 101
五、南北朝时期在外族统治下的瓯雒国(宋、齐、梁) 104
六、隋、唐统治下的我国 109
隋 109
(一)交?郡 110
(二)九真郡 113
(三)日南郡 115
(四)比景、海阴、象林诸郡 115
唐 116
(一)安南都护府,即交州。 119
(二)陆州玉山郡 126
(三)峰州承化郡 127
(五)爱州九真郡 128
(四)长州文阳郡 128
(六)演州龙池郡 130
(七)?州日南郡 130
(八)福禄州唐林郡 132
(九)汤州汤泉郡 133
(十)芝州忻城郡 133
(十一)武峨州武峨郡 133
(十二)武安州武曲郡 134
(十三)诸?縻州 134
七、恢复自主初期的我国疆域(曲氏、吴朝和十二使君) 139
八、丁、黎时期的我国疆域 146
九、李朝时期我国——大越国的疆域 151
十、陈朝和胡朝时期的大越国 158
(一)大罗城路或东都路 165
(二)北江路 169
(三)谅江路 171
(四)三江路 173
(五)天长府 175
(六)龙兴府路 176
(七)快州路 177
(八)建昌府 178
(九)黄江路 179
(十)长安路 179
(十一)天关镇 180
(十二)新兴府 181
(十三)海东路 183
(十四)广威镇 185
(十五)天兴镇 186
(十六)太原镇 187
(十七)谅山镇 189
(十八)宣光镇 194
(十九)清都镇 195
(二十)望江镇 199
(二十一)?安府路 200
(二十二)西平镇 203
(二十三)顺化镇(路?) 205
(二十四)升华路 207
十一、属明时期行政区划的变更 210
(一)中都,奉天府 219
(二)山南镇 220
(三)京北镇 226
(四)山西镇 229
(五)海阳镇 233
(六)安邦镇 235
(七)谅山镇 237
(八)太原镇 238
(九)宣光镇 241
(十)兴化镇 242
(十一)清化镇 245
(十二)?安镇 249
(十三)顺化镇 254
(十四)广南镇 256
附录: 259
新开拓的地区 260
十三、阮朝越南国的各省 267
(一)承天府 267
(二)广治省 268
(三)广平省 268
(四)?安省、河静省 269
(五)清化省 269
(六)广南省 270
(七)广义省 270
(九)富安省 271
(十)庆和省 271
十二、黎朝和阮朝行政区划的沿革 271
(八)平定省 271
(十一)平顺省、宁顺道 272
(十二)平定、富安、庆和、平顺的上游地区 273
(十三)河内省 276
(十四)北宁省、北江省 277
(十五)兴安省 277
(十六)南定省、太平省 277
(十七)宁平省 278
(十八)海阳省、建安省 278
(十九)广安省、海宁省 279
(二十)谅山省 279
(二十一)太原省、北?省 279
(二十二)山西省 280
(二十三)兴化省 280
(二十四)宣光省 282
(二十五)高平省 283
(二十六)嘉定省 283
(二十七)边和省 284
(二十八)定祥省 285
(二十九)永隆省 285
(三十)安江省 286
(三十一)河仙省 287
十四、李、陈、胡、黎诸朝向南方的领土开拓 288
十五、我国历代的边界 311
(一)越中边界的东北段 311
(二)北部、西北部和西部边界 320
(三)越一柬边界 330
十六、对我国领土总的看法 339
图一 汉—三国时期的交?、九真、日南 343
附图: 343
图二 三国和两晋时的各县 344
图三 唐朝时的安南都护府 345
图四 李朝时的大越国 346
图五 陈朝末期的大越国 347
图六 黎朝时期的大越国(北越) 348
图七 黎朝时期的大越国(南越) 349
图八 阮朝初期的越南国 350
地名索引 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