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中国古代社会与中国法律思想史 1
第一节 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特点 1
一、数千年未曾中断 1
二、自然经济居支配地位 2
三、宗法家族构成社会的细胞 2
四、进入文明的途径 2
五、集权政体始终统治社会 3
第二节 中国法律思想史的学科地位与学术特征 5
一、中国法律思想史的研究对象 5
二、中国法律思想史学科的特点 5
三、中国古代法律思想的学术特征 12
第三节 中国古代法律思想史的学术概念和命题 14
一、礼、礼制、礼治 15
二、德、德政、德治 16
三、法、法制、法治 16
四、刑、刑罚、刑政、律 18
五、人治、心治、身治 19
六、仁、仁义、仁政 19
七、封建、专制、共治 20
八、法律文化、法统、法体 22
九、判例法、成文法、混合法、比附援引 23
十、古代法律的儒家化与法家化 24
第四节 中国古代法律思想的哲学基础 25
一、“人本”主义的价值观 25
二、“人本”主义对法律实践活动的影响 28
第五节 中国法律思想历史发展概况 30
一、中国古代法的四次变革 30
二、中国法律思想的四个历史形态 34
第六节 学习中国法律思想史的意义与研究方法 35
一、学习中国法律思想史的意义 35
二、中国法律思想史的研究方法 37
第一章 中国法律思想的原生形态 43
第一节 远古社会与文明初起 43
一、传说时代及其社会状况 43
二、关于中国国家的起源 45
第二节 中国法律文明的起源 46
一、部落战争与部落联盟 46
二、“五刑”与“灋” 47
第三节 古老风俗与刑罚的产生 50
一“丼”与文身 50
二、文身的文化意义 53
三、文身与黥刑 54
第四节 古代“法”字的文化内涵 55
一、古代“法”字的写法及其诠释 55
二、古代“法”字的原始内涵 56
三、?——古代法与婚姻禁忌 59
第五节 廌:一个古老图腾的始末 60
一、古文字中的廌 60
二、廌与独角兽 63
三、廌的形象 64
四、廌与蚩尤 66
五、廌与皋陶 66
六、廌在夏商 67
七、廌在西周 68
八、廌在秦汉 69
九、廌与法冠、补服 71
第六节 夏代的法律思想 73
一、夏朝的法律实践 73
二、神权天命思想 73
三、夏之教训 74
第七节 殷商的法律思想 75
一、殷商的神权思想 75
二、商代的“重人”思想 76
第八节 西周的法律思想 76
一、“以德配天”的君权神授说 76
二、“德治”思想及其表现 77
三、“礼治”思想及其影响 79
四、西周的“重人”思想 81
第九节 夏商周三代法律文化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82
一、东夷文化的两宗遗产:“仁”和“灋” 82
二、“刑名从商”:早期法律文化的形成 84
三、西周的“礼乐刑政” 87
四、“御廌”和“儒”:早期官方学术的形成 90
第二章 中国法律思想的多元形态 94
第一节 春秋战国的社会状况 94
一、生产力的提高 94
二、社会结构的变化 95
三、思想学术界的活跃 95
第二节 春秋战国的法制改革 96
一、首倡革新的管仲 96
二、“铸刑书”的子产 97
三、既守礼又重法的叔向 98
四、作“竹刑”传授法律知识的邓析 99
五、主持改革编著《法经》的李悝 100
六、“明法审令”的吴起 101
七、主持变法“改法为律”的商鞅 101
第三节 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 102
一、诸子学术的产生 102
二、“百家争鸣”的一般情况 104
三、诸家学派的共同特点 106
四、诸家学派的联系 109
五、“百家争鸣”的终结 110
第四节 地域文化与先秦法律思想的主旋律 111
一、关于地域文化及研究方法 111
二、先秦法律思想的主旋律 113
第五节 鲁国文化与儒墨的法律思想 114
一、鲁国文化及其代表人物 114
二、孔子孟子的法律思想 116
三、墨家的法律思想 123
第六节 晋秦文化与晋秦法家的法律思想 127
一、晋秦文化与法家思想的诞生 127
二、晋秦法家的法理学 131
三、晋秦法家的法治说 139
四、晋秦法家的“势治”说 141
五、晋秦法家的“术治”说 143
六、“法”、“势”、“术”相结合 144
七、晋秦法家的“法治”实施蓝图 145
第七节 楚国文化与道家的法律思想 148
一、楚国文化及其代表人物 148
二、没落贵族的悲观情绪与道家学术 150
三、老子“道法自然”的自然法思想 151
四、庄子的法律虚无主义 152
第八节 齐国文化与齐国学者的法律思想 153
一、齐国文化的基本特征 153
二、齐法家的法律思想 155
三、荀子的法律思想 156
四、既“隆礼”又“重法”的礼法统一说 157
五、阴阳家的法律思想 161
第九节 儒家法家法律传统的差异与重叠 166
一、法家思想与儒家思想的对立 166
二、法家思想与儒家思想的重叠 168
第三章 中国法律思想的正统形态 170
第一节 正统法律思想的形成 170
一、“专任刑罚”的秦代 170
二、崇尚“黄老之术”的西汉初期 171
三、“独尊儒术”的汉武帝时期 171
四、董仲舒的法律思想及其地位 172
第二节 正统法律思想的内容和特征 174
一、“礼治”与“法治”相结合的法律传统 174
二、“德政”与刑罚相结合的治国方策 175
三、“人”与“法”相结合的法体理论 175
第三节 正统法律思想的社会化 177
一、官吏群体领域:先进与后进的融合 177
二、法律思想领域:儒法斗争的最后一役 183
三、司法领域:“春秋决狱” 185
第四节 中国古代法律的儒家化、法家化 187
一、关于“古代法律儒家化”命题及其影响 188
二、中国古代法律的演进轨迹既是儒家化也是法家化 189
三、对中国古代法律儒家化法家化的全方位描述 191
第五节 正统法律思想的哲理化 196
一、正统法律思想的内在危机 196
二、朱熹对正统法律思想的完善 197
三、丘濬对正统法律思想的总结 200
第六节 正统法律思想的局部深化 204
一、基本理论与制度 204
二、刑事法律制度 226
三、婚姻家庭 243
第七节 宗教神学禁忌观念对法律实践的影响 246
一、神判及其遗迹 246
二、禁忌与巫术 250
三、阴阳五行说对法律思想的影响 252
四、天谴灾异说的影响 252
五、佛教对司法的影响 253
第八节 非正统法律思想 254
一、异端思想家的法律思想 254
二、起义农民的法律思想 257
第九节 正统法律思想的衰落 258
一、明清之际的思想启蒙与启蒙思想家 258
二、黄宗羲的法律思想及其历史地位 260
第四章 中国法律思想的嬗变形态 265
第一节 地主阶级革新派的法律思想 266
一、关于地主阶级革新派 266
二、“变古愈尽,便民愈甚”的变法主张 266
三、“师夷长技以制夷” 267
第二节 太平天国农民领袖的法律思想 267
一、关于太平天国农民革命运动 267
二、平均平等、人无私财 268
三、“革故鼎新”之法 268
第三节 洋务派的法律思想 269
一、洋务派及其代表人物 269
二、“中学为体”:维护纲常名教 270
三、“西学为用”:“采西法以补中法之不足” 271
第四节 早期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法律思想 272
一、早期改良思潮及其代表人物 272
二、早期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政治法律主张 273
第五节 晚期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法律思想 275
一、资产阶级改良思想的发展及其代表人物 276
二、晚期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政治法律主张 277
第六节 清末修律与沈家本的法律思想 281
一、清末的仿行立宪及修律活动 281
二、“法理”派与“礼教”派之间的论争 283
三、沈家本的法律思想 290
第七节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法律思想 293
一、资产阶级革命派及其政治法律主张 293
二、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和“五权宪法”理论 297
第八节 五四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的法律思想 302
一、五四新文化运动 302
二、陈独秀反礼教、倡民治的法律思想 302
三、吴虞反对家族制度、追求法律平等的法律思想 306
第九节 国民党统治集团代表人物的法律思想 309
一、胡汉民“国家社会本位”的法律观 309
二、居正的“混合法”思想 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