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地球学》PDF下载

  • 购买积分:12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美)威利(P.J.Wyllie)著;朱夏译
  • 出 版 社:北京:地质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78
  • ISBN:15038·新274
  • 页数:321 页
图书介绍:

目录 1

第一章 绪言:全球的研究方法 1

第二章 地球表面的特征 4

引言 4

大陆和大洋的分布情况 4

固体地球的表面起伏 5

主要构造单元和地文特征 7

大陆 9

大洋盆 9

大陆边缘 10

构造上的活动带:造山带和世界裂陷体系 10

地震的分布情况 11

火山的分布情况 11

世界裂陷体系和主要断层 11

G.E.鲁斯和R.E.比斯奎的全球构造 13

第三章 地球及其内部的物理性质 15

引言 15

地震学与地球的内部 15

地震波 15

进程—时间曲线 17

地震速度剖面与地球的内部结构 17

上地幔中的侧向变化 20

地球内部的性质 22

密度分配 23

弹性、压力及重力 26

地球内的温度 27

磁性、重力和热流 29

粘性 29

磁场 30

重力场 32

重力校正与异常 33

热流 35

第四章 地质作用与地质年代表 41

引言 41

地质旋回 41

地质作用 43

岩石物质 44

矿物反应 44

火成作用 49

沉积作用 49

变质作用 49

同位素年龄测定 52

地质年代表 52

地层的划分 52

第五章 地壳-地幔边界的性质与辉长岩-榴辉岩的相转换 56

引言 56

构造活动地区的地壳-地幔边界 57

是化学不连续还是相转换? 60

作为化学不连续的莫霍 60

作为相转换的莫霍 61

H.H.赫斯的橄榄岩-蛇纹岩模式 62

作为莫霍的辉长岩-榴辉岩相转换 64

J.F.拉甫林的陨石比拟 64

G.C.肯尼迪的模式 65

关于辉长岩-榴辉岩相转换的实验研究 67

地壳硅酸盐在高压下的不稳定性 68

矿物组合之间的反应 70

辉长岩与榴辉岩的稳定极限 71

从辉长岩到榴辉岩的转换 74

相转换假说的发展 77

J.F.拉甫林与G.C.肯尼迪的重新提出 77

根据H.S.约德与C.E.蒂利的成果而做出的修改 77

A.E.林格伍德与D.H.格林的反对 79

F.普雷斯、K.伊藤与G.C.肯尼迪恢复了相转换假说的生命力 80

D.H.格林与A.E.林格伍德的答辩 80

第六章 地幔的成分和矿物学 81

引言 81

关于地球成分的地球以外的证据 81

元素在宇宙和太阳中的丰度 83

陨石的分类与化学成分 83

陨石之间的成因关系 88

地球的起源与分异 89

地核和地幔的成分 90

超镁铁质岩石与上地幔 92

橄榄岩的矿物学及其野外组合 92

超镁铁质岩石的岩石成因论 92

外推到上地幔 96

地幔的成分 97

根据地球上的岩石做出的估计 97

假想的橄榄岩 99

地幔成分 100

化学变化图解 101

痕量元素与挥发组分 103

地幔橄榄岩和榴辉岩中的相转换 103

关于橄榄岩矿物相的实验 104

水的影响 105

橄榄石-尖晶石转换 107

Fe2SiO4的相图 107

Mg2SiO4的转换 108

橄榄石Fo90Fa10的转换 110

400至1000公里深处的地幔转换带 112

地幔的矿物学与岩石学 114

上地幔,转换带与低速带 114

下地幔 119

第七章 地壳的结构、岩石学与成分 120

引言 120

地壳的结构 120

通过大陆的切面 121

通过大洋地壳的切面 123

通过大陆边缘的切面 127

整个地壳的示意的结构划分 127

地壳的岩石学和矿物学 129

地壳的成分 131

地壳各分层的成分 132

地壳单元和整个地壳的成分 132

K,U和Th在大陆地壳中的垂直分布 134

地壳中的热的产生 135

大陆的深部结构 137

元素向地壳中集中的情况 138

大陆基底的年代 139

第八章 岩浆发生 143

引言 143

火成岩石组合 143

世纪的前半叶:原生的和衍生的岩浆 144

二十世纪中岩石成因理论的发展 144

1950年以来高压实验的影响 146

作为岩浆发生标志的岩石——水体系 148

无水和多水体系 148

缺水体系 150

PH2O=P金和PH2O<P金等条件 152

地壳岩石中的岩浆发生 155

地壳岩石中的矿物变化 155

花岗岩体系 156

花岗闪长岩体系:矿物学的影响 158

花岗闪长岩—水体系 160

地壳中的深熔 161

地幔中的岩浆发生 162

地幔和玄武岩的矿物学 163

橄榄岩和玄武岩的熔融关系 164

玄武岩质岩浆的发生和分化 168

水的影响 173

玄武岩的岩石成因论 179

岩基和安山岩的发生 179

第九章 地槽和造山旋回:传统的看法 181

引言 181

地槽的分类 181

构造单元 182

变质作用与火成活动 185

地槽的演化 185

地槽偶 186

J.奥布英所提出的地槽的演化过程 187

大陆的演化 190

K.A.W.克鲁克的“太平洋”地槽 190

现代地槽 192

下沉和上升的原因 195

地槽的下沉 195

作为地槽条件的标志的变质岩 196

全球构造的理论 197

第十章 相转换的构造意义 199

引言 199

温度扰动的影响 200

H.H.赫斯的橄榄岩—蛇纹岩模式 200

G.C.肯尼迪的辉长岩—榴辉岩模式 201

压力扰动的影响 202

沉积物的沉积作用:沉降继之以上升 203

R.J.奥康内尔与G.J.沃塞堡所提出的相界限运动的动力学 203

G.J.F.麦克唐纳与N.F.内斯及G.W.威瑟里尔的模式 204

W.J.范德林特的时间—相关解法 205

W.B.乔伊纳的时间—相关解法 208

震荡运动 210

重力和相转换:H.拉姆伯格的离心模式 210

穹窿模式 211

下沉板片模式 212

相转换和地幔对流:J.维虎根的分析 213

J.G.丹尼斯与C.T.沃克所提出的、引起地震发生的准稳定相转换 215

第十一章 大陆漂移:本世纪中的论争 217

引言 217

1950年以前的论争 217

大陆漂移理论 218

大陆漂移说所引证的证据 219

为大陆漂移说设想的机制 220

大陆的几何性适应 222

1950年以来的发展 222

在大陆重建图上配比年代省 224

地球科学中的革命 226

第十二章 古磁学、极游移及扩张的海底 227

引言 227

五十年代:古磁学和极游移 227

岩石中的剩余磁性 227

古磁测定 228

古磁极位置的解释 230

1960年以来的古磁学:磁转向 233

极游移与大陆漂移 233

古磁与地球的半径 239

火成岩中的磁转向 240

深海沉积物中的磁转向 247

H.H.赫斯与R.S.迪茨的文章 252

六十年代:海底扩张的概念 252

先驱者于1960年开始行动 252

另外一些对流模式 255

第十三章 大洋盆中的磁异常 259

引言 259

1958—1968:线状磁异常 260

1958:R.G.梅森在太平洋发现的磁成果 260

1963:F.J.凡因,D.H.马修斯和L.W.莫尔莱的解释 264

1965—1966:被F.J.凡因与J.T.威尔逊的证实 266

1965—1966:J.R.黑泽勒与拉蒙特观察站的协作者们的怀疑与转变 272

1968:J.R.黑泽勒、G.O.迪克森、E.M.赫伦、W.C.皮特曼第Ⅲ及 275

X.勒皮琼的推演 275

1968年以来的问题与解释 282

玄武岩的磁化 282

几种解释 283

N.D.沃特金斯与A.理查森的警告 285

得自“鱼式仪”的近底磁资料 287

第十四章 板块构造 290

引言 290

球体上的构造概念 291

D.P.麦肯齐和R.L.帕克:北太平洋的铺路石 291

W.J.摩尔干提出的、世界上的非地震性地壳块体 292

X.勒皮琼:表面运动的全球格局 292

B.伊萨克斯、J.奥利弗和L.R.赛克斯所提出的新全球构造论 294

P.莫尔纳和L.R.赛克斯所提出的小地壳板块 297

D.P.麦肯齐和W.J.摩尔干所提出的板块三接合说的演化 297

深海钻探的成果 298

板块构造的机制 299

洋中脊和地幔对流 301

温度结构 302

岩石学结构 303

岛弧下面的岩石圈消亡 304

温度结构 304

岩浆发生 306

同洋沟伴生的构造 308

地槽、造山运动与海底扩张 310

第十五章 七十年代的全球地质学 316

引言 316

从1969年的彭乐斯座谈会和1970年的地球动力学委员会看全球 317

构造论的前景 317

V.V.别洛乌索夫和E.W.范贝梅伦比较支持“大洋化”的理论 317

A.A.迈耶霍夫坚持大西洋已经张开了八亿年 319

结束语 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