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生物学》PDF下载

  • 购买积分:14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美)罗斯特(T.L.Rost)等著;周纪纶等译
  • 出 版 社: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81
  • ISBN:13010·0711
  • 页数:412 页
图书介绍:

目录 1

第一章 序言 1

第一节 植物学的范围 1

第二节 植物的祖先和分类 3

第二章 新陈代谢 6

第一节 主要的物质 6

一、原料 6

二、一般的代谢产物 6

第二节 酶和催化作用 12

第三节 新陈代谢的类型 12

一、光合作用、合成代谢和分解代谢 13

二、呼吸作用 14

三、酒精发酵 17

第四节 代谢的调控 17

一、代谢的局部调控 17

二、酶量的控制 18

三、蛋白质合成的机制 19

四、蛋白质合成的调控 23

本章提要 24

第三章 植物细胞 25

第一节 细胞结构 26

一、技术 27

二、结构和功能 27

三、活细胞 28

四、细胞细微结构 29

五、膜 29

六、核糖体 32

七、细胞器 33

八、核 38

九、其它部分 39

十、小结 42

第二节 细胞周期 43

一、有丝分裂 44

二、胞质分裂 48

三、减数分裂 49

四、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 51

五、减数分裂——第二次分裂 52

六、基因重组 54

七、小结 54

第三节 DNA及其复制 55

第四章 植物体 57

第一节 茎 57

一、茎的形态学 57

二、植物体初生组织的发育 61

三、初生组织小结 70

四、双子叶植物的茎 71

五、单子叶植物的茎 78

六、茎的变态 82

七、次生生长小结 85

第二节 叶 85

一、叶的组成 86

二、营养叶的解剖 88

三、叶的发育 93

四、叶的形状 95

五、叶的脱落 98

六、小结 99

第三节 根 99

一、根的功能 99

二、根系的类型及发育 100

三、内部解剖构造 103

四、特殊的根 109

五、小结 110

第一节 水分的吸收和运输 112

第五章 吸收与运输系统 112

一、水势和水的运动 114

二、植物体内水分流动的机制 116

三、根压和吐水 117

四、根是如何“寻找”水的 118

第二节 二氧化碳的吸收 118

第三节 二氧化碳吸收和水分散失的调节 119

第四节 矿质离子的吸收 121

一、主要的矿质元素 121

二、矿质的吸收 125

第五节 氧的吸收 126

第六节 有机物的运输 128

一、扩散和原生质环流 128

二、韧皮部运输的机制 128

本章提要 130

第一节 光合作用的发现 132

第六章 光合作用 132

第二节 光合作用部位——叶绿体 133

第三节 类囊体反应(光反应) 134

一、光捕获系统 135

二、反应中心 137

三、激发能的传递 138

四、电子传递 138

五、类囊体内能量的贮存 139

六、小结 140

第四节 二氧化碳还原和糖的生成(暗反应) 140

第五节 光合作用效率 143

第六节 环境和光合作用 143

一、温度 144

二、光 144

三、二氧化碳 144

本章提要 145

四、矿物质 145

第七章 花、果实和种子 147

第一节 花 147

一、花的构造 147

二、花部结构的变异 150

四、传粉和传粉媒介 162

五、小结 162

三、被子植物的生活史 166

第二节 果实 166

一、果实的发育 166

二、果实的种类 166

三、果实检索表 172

第三节 种子 172

一、种子的发育 172

二、种子的类型 175

三、种子和果实的传播及其传播的因素 176

四、种子的休眠和萌发 179

本章提要 180

第八章 生长和发育的控制 181

第一节 幼植物对环境的适应 181

第二节 激素和生长发育的控制 183

一、生长素 184

二、赤霉素类 190

三、细胞分裂素类 191

四、乙烯 194

五、脱落酸 196

六、激素间的相互作用 196

七、激素在实践中的应用 197

第三节 光与发育的调节控制 198

二、枝条的生长 199

第四节 光周期性与开花 199

一、种子的萌发 199

第五节 温度与发育 202

本章提要 203

第九章 植物生态学 205

第一节 环境的组成部分 205

一、湿度 206

二、温度 207

三、光 209

四、土壤 210

五、火 214

六、生物的因素 216

第二节 植物种群生态学 219

第三节 植物群落生态学 219

一、如何测量植物群落 221

二、演替 222

第四节 世界的植被类型 223

一、苔原(Tundra) 224

二、北方针叶林(泰加林Taiga) 225

三、温带落叶林(Deciduousforest) 225

四、热带雨林(Tropicalrainforest) 226

五、稀树草原和草原(Savannah和Prairie) 227

六、灌丛(Scrub) 228

第五节 生态系统生态学 229

一、能流 229

二、污染 230

本章提要 232

第十章 植物分类和演化 233

第一节 分类学的历史 233

一、林奈前期 233

二、林奈以后 235

一、植物类群 237

第二节 如何进行植物分类 237

第三节 分类学的研究方法 244

一、传统的方法(形态学的) 244

二、解剖学的方法 244

二、标本室与植物园 244

三、生物化学的方法 245

四、生物学的方法 246

五、数值分类法 247

第四节 演化 248

一、植物的地质(球)史 248

二、达尔文与进化 258

三、自然选择的作用 260

四、种如何维持它的独立性 261

本章混要 263

第十一章 藻类植物 265

一、生态学上的作用 267

第一节 藻类的经济意义 267

二、经济用途 271

第二节 藻类的分类 277

一、蓝藻门(Cyanophyta) 279

二、红藻门(Rhodophyta) 281

三、裸藻门(Euglenophyta) 281

四、绿藻门(Chlorophyta) 281

五、硅藻门(Bacillariophyta) 281

六、甲藻门(Pyrrhophyta) 282

七、褐藻门(Phaeophyta) 282

第三节 生殖 284

一、无性生殖:营养繁殖 284

二、无性生殖:无性孢子生殖 285

三、有性生殖 286

本章提要 294

第一节 真菌的分类 295

第十二章 真菌门(Mycota) 295

第二节 粘菌亚门(Myxomycotina) 296

第三节 真菌亚门(Eumycotina) 297

一、卵菌纲(Oomycttos) 298

二、接合菌纲(Zygomycetes) 301

三、子囊菌纲(Ascomycetes) 303

四、担子菌纲(Basidiomycetes) 309

五、半知菌纲(不完全菌纲)(FungiLmprefecti) 316

第四节 地衣 317

一、无性生殖 319

二、有性生殖 319

本章提要 319

第十三章 苔藓植物 321

第一节 一般特征 321

二、分类 322

一、经济上的重要性 322

第二节 藓纲(Musci) 323

一、一般特征 323

二、配子体 323

三、孢子体 327

四、藓的生活史和特征的小结 328

第三节 苔纲(Hepaticae) 329

一、一般特征和分布 329

二、钱苔属(Riccia) 330

三、地钱属(Marchantia) 333

第四节 角苔纲(Anthocerotae) 336

第十四章 低等维管植物 338

第一节 裸蕨(Psilophyta) 338

第二节 石松门(Lycophyta) 341

一、石松属(Lycopodium) 341

二、卷柏属(Selaginella) 344

一、成熟孢子体 350

第三节 楔叶门(Sphenophyta) 350

二、繁殖 351

第四节 真蕨(Pterophyta) 352

一、成熟孢子体 352

二、繁殖 355

本章提要 358

第十五章 裸子植物 360

第一节 松柏门(Coniferophyta) 362

一、分类 362

二、松柏类的生活史 365

二、配子体大小 371

三、松柏类生活史的回顾 373

第二节 苏铁门(Cycadophyta) 374

第三节 银杏门(Ginkgophyta) 375

第四节 买麻藤门(倪藤门)(Gnetophyta) 375

本章提要 376

第十六章 被子植物 378

三、受精和种子的发育 379

第一节 被子植物生活史 379

二、雌配子体 379

一、雄配子体 379

第二节 被子植物与较原始植物的生活史的比较 380

一、对雌配子体的保护 381

三、提供胚发育的营养 382

四、果实 382

第三节 被子植物的进化——贝西系统(Besseyan.System) 382

第四节 被子植物的若干代表科 383

一、木兰科到唇形科的进化线 383

二、木兰科到菊科的进化线 387

三、木兰科到兰科的单子叶进化线 390

第五节 被子植物进化小结 392

附录一 化学基本概念 394

附录二 遗传学基础知识 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