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可持续发展-基于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视角》PDF下载

  • 购买积分:11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王黎明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8
  • ISBN:7501741530
  • 页数:269 页
图书介绍:

内容简介 1

序 1

上篇 理论与方法 3

第一章 引论 3

1.1 人地关系——古老而崭新的命题 3

1.2 可持续发展——人地关系研究新热点 4

1.3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6

1.4 几个基本问题 8

1.4.1 区域可持续发展哲学透视的视角 8

1.4.2 人地关系研究中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 8

1.4.3 人地关系的科学范式研究 9

1.4.4 人地系统演替机理研究 10

1.4.5 人地系统研究方法论 10

1.4.6 区域可持续发展实践研究 12

第二章 现代人地关系范式论 14

2.1 人地关系范式的概念 14

2.1.1 关于“范式”理论 14

2.1.2 人地关系、人地关系论与人地关系范式 15

2.2 人地关系理论的演替及其科学形态 16

2.2.1 人地关系理论的演替 16

2.2.2 人地关系理论科学形态的讨论 23

2.3 现代人地关系科学范式的体系结构 26

2.3.1 人地关系范式体系的内容 26

2.3.2 人地关系范式的特征 28

2.3.3 人地关系范式的作用 29

2.3.4 人地关系“范式”“科学共同体”“疑点”三体运动 31

2.4 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规范与实证属性 32

2.4.1 可持续发展与人地关系范式 32

2.4.2 可持续发展的规范属性 33

2.4.3 可持续发展的实证属性 41

第三章 人地系统演替机制论 43

3. 1 人地系统的基本特征 43

3.1.1 人地系统是“有人参与”的系统 43

3.1.2 人地系统是开放的复杂巨系统 45

3.2 人地系统演替的动力学机制 49

3.2.1 分析思路 49

3.2.2 区域生态位 50

3.2.3 “发展位”的探讨 53

3.2.4 人地系统演化轨迹 59

3.2.5 人地系统演替的基本约束 60

3.2.6 人地系统的确定性、随机性与不确定性特征及其控制 60

3.2.7 社会经济活动的地域过程与发展位的关系 62

第四章 人地系统研究方法论 64

4.1 人地系统研究的传统系统方法论 65

4.1.1 人地系统研究的硬系统方法论 66

4.1.2 人地系统研究的软系统方法论 67

4.1.3 人地系统研究的系统动力学方法论 70

4.2 系统科学的近今发展对人地系统研究的影响 72

4.2.1 决策室(Decision Room) 73

4.2.2 分布式人工智能(DAI)与群决策支持系统(GDSS) 74

4.2.3 论坛(Forum)构想 75

4.2.4 Shinayaka系统方法论 75

4.2.5 综合集成研讨厅体体系(HWME) 76

4.3 基于综合集成技术的方法论基本思路 79

4.3.1 建立方法论体系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79

4.3.2 方法论的基本思路 81

4.4 人地系统综合集成研讨厅体系 83

4.4.1 研讨厅体系的定义 83

4.4.2 研讨厅的内部结构与功能 84

4.4.3 研讨厅的网络结构 89

4.4.4 研讨厅体系的实施战略 90

第五章 人地系统PRED构型论 93

5.1 人地关系系统的主要构型 94

5.1.1 生态学构型 94

5.1.2 环境学构型 95

5.1.3 灾害学构型 95

5.1.4 气候学构型 95

5.1.5 地理学构型 95

5.2 面向PRED问题的人地系统构型 95

5.2.1 PRED问题、PRED系统与PRED构型 96

5.2.2 PRED构型的特征 96

5.2.3 区域PRED系统的基本结构关系分析 97

5.2.4 区域PRED构型的基本方法与工作步骤 99

5.3 PRED集成化仿真模型系统 105

5.3.1 PRED集成化仿真模型系统的设计思想 105

5.3.2 模型系统总体框架 111

5.4 PRED构型的主要模型 111

5.4.1 综合模型 111

5.4.2 人口模型 112

5.4.3 资源模型 115

5.4.4 环境模型 120

5.4.5 经济模型 121

5.5 PRED决策支持系统 124

5.5.1 PRED决策过程的非结构化特征 124

5.5.2 决策支持系统的基本结构 126

5.6 PRED的监测与预警 130

5.6.1 PRED预警的概念与功能 130

5.6.2 预警系统设计的技术路线 130

5.7 区域PRED协调模式 133

5.7.1 PRED协调模式的概念 133

5.7.2 PRED协调模式的设计与仿真 135

5.7.3 PREL协调模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137

5.7.4 系统灵敏度分析与政策措施 141

第六章 区域形象论 142

6.1 关于对区域的人文关怀 142

6.1.1 区域研究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 142

6.1.2 人地关系认识论中的人文关怀传统 143

6.1.3 可持续发展与人文关怀 145

6.1.4 区域形象;科学理性与人文关怀结合的一种实践 147

6.2 区域形象战略研究 148

6.2.1 区域形象的定义与特点 148

6.2.2 区域形象与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系 150

6.2.3 区域形象的功能 151

6.2.4 区域形象系统的结构 152

6.2.5 区域形象评价体系 156

6.2.6 区域形象设计的技术路线 157

6.2.7 几点说明 158

下篇 实践研究 163

第七章 山东省PRED系统的历史、现状及跨世纪面临的问题 163

7.1 山东省概况 163

7.1.1 人口及经济大省地位 163

7.1.2 优越的区位条件 164

7.1.3 PRED问题突出 164

7.2 山东省PRED历史背景分析 166

7.2.1 从历史人口数据分析入手 166

7.2.2 山东省历史发展过程分析 167

7.2.3 自然灾害及战争在历史上是首要的破坏问题 170

7.2.4 人口始终是山东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 171

7.3 山东省PRED现状及跨世纪面临的问题 172

7.3.1 人口问题分析 172

7.3.2 发展问题分析 180

7.3.3 资源问题分析 191

7.3.4 环境问题分析 199

7.3.5 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性 205

第八章 山东省跨世纪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对策 211

8.1 可持续发展是必要的战略选择 211

8.1.1 快速发展是保证跨世纪社会经济可持续性的前提 211

8.1.2 资源可持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础 212

8.1.3 区域可持续发展还应注重谋求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12

8.2 山东省跨世纪人口增长模式 212

8.2.1 人口增长模式要点 212

8.2.2 人口增长模式选择的主要依据 214

8.2.3 关于人口政策的几点看法 218

8.3 山东省跨世纪经济发展模式 219

8.3.1 经济发展模式要点 219

8.3.2 经济发展模式的主要依据 223

8.4 山东省跨世纪自然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模式 231

8.4.1 主要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模式要点 231

8.4.2 自然资源价值化及其区域效应分析 233

8.5 山东省跨世纪区域开发模式 245

8.5.1 区域开发模式要点 245

8.5.2 山东省区域开发模式的选择依据 246

8.6 山东省PRED协调区划分的构想 250

8.6.1 关于PRED协调区的基本观点 250

8.6.2 山东省PRED协调区 251

结语 255

主要参考文献 261

跋 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