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政治经济学教学的若干理论问题》PDF下载

  • 购买积分:11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国家教委高等教育司组编
  • 出 版 社: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1
  • ISBN:7040034484
  • 页数:291 页
图书介绍:

一、当代帝国主义的本质和特征 1

(一)当代帝国主义仍然是垄断资本主义 1

1.列宁使用“帝国主义”概念的内含 1

2.帝国主义的经济实质是垄断 3

3.当代帝国主义的经济实质没有改变 5

(二)战后国内垄断的发展和变化 6

1.生产和资本的跨部门集中和垄断程度的提高 6

2.混合联合公司的发展和垄断资本对各部门的渗透 10

3.中小企业的大量存在并没有改变垄断统治的实质 13

4.国内垄断剥削和垄断统治的加强,垄断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矛盾的加深 15

(三)战后国际垄断的发展和变化 18

1.资本输出的新特点 18

2.产业资本国际化和跨国公司的发展加强了垄断资本的国际统治 20

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国际垄断同盟和矛盾斗争 24

(四)旧殖民体系的瓦解和新殖民主义的推行 28

1.旧殖民体系的瓦解 28

2.新殖民主义的推行 29

二、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32

(一)国家与私人垄断资本的结合及其在战后的发展 32

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国家与私人垄断资本相结合的资本主义 32

2.战后国家与私人垄断资本结合的新发展 35

(二)资本主义国有化和非国有化是资本主义所有制形式的转换 39

1.“国有化”的资本主义性质 39

2.80年代非国有化浪潮兴起并壮大了私人垄断资本的实力 43

3.国有化和非国有化可以互相替代 48

(三)国家对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干预和调节 48

1.瑞典等“福利国家”没有使工人摆脱被雇佣受剥削的命运 48

2.国家调节经济的政策和实施中的矛盾 51

3.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计划性和局限性 54

(四)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作用和意义 57

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促进了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相对稳定和发展,但没有消除资本主义的固有矛盾 57

2.断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有社会主义因素,可以称为“社会资本主义阶段”是错误的 60

三、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结构和阶级关系 63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阶级和社会阶层的基本理论 63

1.生产资料所有制是划分阶级的基本依据 63

2.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阶级 64

3.社会阶层的多义性和中间阶层 65

(二)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资产阶级 66

1.当代资产阶级及其内部构成 66

2.当代资产阶级没有消失,资本主义私有制仍然是当代资产阶级存在的基础 68

3.金融寡头仍然是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真正统治者 73

(三)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工人阶级 75

1.马克思关于工人阶级的基本定义和“总体工人”思想 75

2.当代工人阶级的内部构成 79

3.当代工人阶级仍然肩负着资本主义制度掘墓人的伟大历史使命 79

(四)评“中产阶级化”理论 81

1.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中间阶层 81

2.“中层阶级化”理论评析 83

四、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加强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88

(一)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加剧 88

1.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的基本内容 88

2.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加剧及其原因 91

3.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特点 96

(二)帝国主义三足鼎立的形成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与斗争 98

1.帝国主义三足鼎立格局的形成与发展 98

2.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及其新特点 101

(三)当代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战争问题 106

1.战前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和两次世界大战 106

2.战后出现制约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爆发战争的因素,但列宁关于帝国主义是现代战争的根源的论点没有过时 107

五、世界资本主义体系中发达国家和不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 110

(一)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分为少数发达国家与大多数不发达国家 110

1.资本主义经济是一个世界体系 110

2.发达国家和不发达国家的两极分化是世界资本主义体系的基本特征 112

3.世界资本主义体系的两极分化是资本主义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 114

(二)帝国主义殖民统治是不发达国家贫穷落后的历史根源 116

1.帝国主义国家的发展以统治和掠夺殖民地半殖民地为基础 116

2.帝国主义殖民统治造成了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依附、落后与贫穷 118

(三)战后帝国主义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经济依赖关系的新变化 122

1.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经济活动日益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活动的重心 122

2.发展中国家作为发达国家原料产地、商品市场和投资场所的作用并没有消失 124

3.帝国主义国家采用新殖民主义以及其他手段力图继续控制和剥削发展中国家 126

(四)发展中国家面临反对帝国主义经济控制和掠夺,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严峻任务 129

1.战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经济差距进一步扩大 129

2.少数新兴工业化国家和高收入石油出口国的经济发展没有根本改变发展中国家贫穷落后的总体面貌 131

3.80年代以来发展中国家陷入了新的经济困境 132

4.南北矛盾的经济根源和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迫切性和重要意义 135

六、资本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137

(一)帝国主义是腐朽的、过渡的或垂死的资本主义 137

1.列宁论帝国主义经济发展的两种趋势 137

2.帝国主义经济迅速发展的趋势 138

3.帝国主义经济的停滞趋势 141

4.帝国主义是过渡的或垂死的资本主义 143

(二)两种经济制度“趋同理论”评析 144

1.“趋同论”的主要内容 144

2.“趋同论”抹煞两种制度的本质区别,适应帝国主义“和平演变”的需要 147

(三)帝国主义的“和平演变”策略 150

1.武力颠覆与“和平演变”是帝国主义对社会主义的两手策略 150

2.“和平演变”成为颠覆社会主义的主要策略 151

3.“和平演变”使用的主要手段 152

(四)当今时代的性质和主题 154

1.用唯物史观判断和把握时代的本质和趋向 154

2.现时代是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是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代 155

3.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 156

4.和平与发展的主题,并不意味着帝国主义与无产阶级革命时代改变了 159

七、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性和优越性 161

(一)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客观必然 161

1.资本主义的发展,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创造了物质前提 162

2.资本主义的发展,还造就了为实现这一社会变革的社会力量 163

3.无产阶级专政是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政治前提 163

4.社会主义革命可以在一国首先胜利的结论 165

(二)社会主义是现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 167

1.国际国内条件决定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资本主义道路走不通 167

2.坚持社会主义是新中国的必然选择 169

(三)社会主义优越性是社会主义制度本质特征的体现 175

1.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含义 175

2.社会主义优越性在实践中的表现 177

3.社会主义国家经济的迅速发展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有力证明 179

(四)为什么会存在否定和怀疑社会主义优越性的观点 184

1.“谁战胜谁”的问题还没有最终解决;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还未能充分发挥 184

2.国际垄断资本对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和平演变”战略 186

3.淡化政治思想工作,采取错误的立场、方法 187

(五)科学地进行两种制度的比较,正确地采用发展指标体系 190

八、坚持、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公有制 195

(一)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生命力 195

1、社会主义公有制在推动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 195

2.社会主义公有制对效率的促进作用 198

(二)坚持国有制改革的正确方向 202

1.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为什么要采取国有制形式 202

2.中国不能走国有资产私有化的道路 204

3.在坚持国有制的框架内改革现行的国有制形式 206

(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不能动摇 209

九、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213

(一)社会主义国家经济改革中注意发挥市场作用与“和平演变” 213

1.西方诱迫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市场经济的图谋 213

2.实行市场经济必将导致“和平演变” 215

(二)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 218

1.不能把商品经济简单等同于市场经济 218

2.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决不是市场经济 221

(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内涵 221

1.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一个基本特征 221

2.有计划商品经济是计划经济和商品经济的统一 224

3.有计划商品经济在国民经济总体上是计划经济 226

4.有计划商品经济是新型的商品经济 227

(四)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 228

1.经济体制改革要坚持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原则 228

2.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在经济运行上的具体结合形式 230

十、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协调发展 233

(一)经济发展目标和经济的持续增长 233

1.由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决定的经济发展目标 233

2.经济效益的持续提高是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的基础 235

(二)总量平衡和经济的稳定增长 238

1.经济波动的主要原因 238

2.明确经济增长率的国力制约 240

3.纠正将中国的宏观经济管理单纯归结为需求管理的观点 241

4.消除“通货膨胀有益论”和“财政赤字无害论”的影响 243

(三)结构调整和经济的协调发展 245

1.调整产业结构是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必要保证 245

2.调整产业结构的主要内容 249

十一、社会主义的个人收入分配 253

(一)按劳分配与商品经济的关系 253

1.不能用商品经济来否定按劳分配 253

2.商品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的特点 255

(二)分配方式与所有制的关系 256

1.不能混淆不同所有制下分配方式的性质 256

2.“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的错误所在 257

(三)按劳分配与按劳动力价值分配 260

1.在理论教学中,对公有制条件下的劳动力是不是商品,必须持有明确的态度 260

2.“按劳动力价值分配”错在哪里 260

(四)社会主义的平等观和平等与效率的统一 263

1.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中的平等 263

2.商品经济中的平等 264

(五)对收入分配的宏观调控和加强思想教育工作 266

1.收入分配的宏观调控 266

2.贯彻按劳分配与提倡无私奉献精神。加强对广大群众的思想教育 269

十二、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与发展 271

(一)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与发展 271

1.社会主义的根本出路在于改革 271

2.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273

3.改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275

(二)在社会主义社会,阶级斗争还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在某种条件下还有可能激化 279

1.社会主义社会存在阶级斗争的客观条件 279

2.社会主义社会还有产生“中产阶级”的可能性,但没有必然性 281

3.社会主义现阶段阶级斗争的表现和特点 283

(三)社会主义制度的成熟和完善是一个长期、艰巨、曲折的过程 285

1.社会主义发展的长期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285

2.共产主义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趋势 2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