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1
第一篇 自然环境 13
第一章 地质 16
第一节 地壳演化 16
第二节 地层 17
第三节 岩石 19
第四节 地质构造 20
第二章 地貌 23
第一节 淮北平原区 23
第二节 江淮丘陵台地区 24
第三节 皖西山地丘陵区 25
第四节 沿江平原区 26
第五节 皖南丘陵山地区 27
第三章 气候 31
第一节 气温与日照 31
第二节 云雾与湿度 34
第三节 降水 34
第四节 气候特点 35
第五节 气候变化 36
第四章 水系 39
第一节 淮河水系 39
第二节 长江流域 44
第三节 新安江水系 48
第五章 土壤 51
第一节 土壤类型与分布 51
第二节 成土条件和土壤形成 52
第三节 土壤性质 55
第六章 生物 58
第一节 安徽古生物 59
第二节 野生生物 60
第三节 经济生物 66
第四节 水生生物 68
第七章 自然灾害 72
第一节 水灾 72
第二节 旱灾 74
第三节 地震灾害 77
第四节 生物灾害 79
第二篇 历代自然保护 81
第一章 古代自然保护思想 84
第一节 境内环境变迁 84
第二节 淮河环境演变 88
第三节 古代自然保护思想形成 91
第二章 古代自然保护实践 97
第一节 古代官府推动自然保护措施 97
第二节 宗教文化作用与贡献 100
第三节 民间保护环境措施和行动 102
第三章 民国时期的环境保护 104
第一节 人口与社会结构 104
第二节 环境状况 107
第三节 环境管护措施 108
第四章 人与自然和谐的遗存典范 111
第一节 自然保护遗存地 111
第二节 自然保护学术成就 120
第三节 徽州生态文化 126
第三篇 环境质量 131
第一章 水环境 134
第一节 地表水 134
第二节 地下水 141
第三节 城市饮用水水源地 142
第二章 空气环境 144
第一节 城市空气 144
第二节 酸雨 147
第三节 风景区空气 148
第三章 声环境 149
第一节 城市区域环境噪声 149
第二节 城市交通噪声 151
第三节 城市功能区噪声 153
第四章 辐射环境 154
第一节 电离辐射 154
第二节 电磁辐射 158
第五章 土壤环境 162
第一节 土壤元素背景值 162
第二节 土壤环境质量 163
第四篇 污染防治 167
第一章 水污染防治 170
第一节 工业废水 170
第二节 城镇生活污水 178
第三节 淮河流域 181
第四节 巢湖流域 186
第五节 长江和新安江流域 192
第六节 饮用水源 197
第二章 大气污染防治 201
第一节 工业废气防治 201
第二节 机动车尾气防治 205
第三节 二氧化硫和酸雨控制区 207
第四节 城市无黑烟区和烟控区 209
第三章 噪声污染防治 213
第一节 工业、施工和交通噪声防治 213
第二节 社会生活噪声防治 215
第四章 固体废物污染防治 217
第一节 工业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 217
第二节 城市建筑和生活垃圾治理 221
第三节 危险固体废物治理 222
第五章 辐射安全监管 225
第一节 放射源普查 225
第二节 辐射环境监督管理 228
第三节 放射性废源收贮与处置 231
第六章 总量控制和污染减排 233
第一节 总量控制 233
第二节 污染减排 235
第三节 措施 238
第五篇 自然生态保护 241
第一章 生物多样性保护 244
第一节 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调查 244
第二节 生态环境问题 248
第三节 物种资源迁地保护 256
第四节 外来入侵物种防控 258
第五节 生物多样性保护管理 262
第二章 自然保护地 280
第一节 自然保护区 280
第二节 风景名胜区 286
第三节 森林公园 地质公园 290
第三章 农村环境保护 294
第一节 农村环境状况 294
第二节 农业生态环境保护 297
第三节 农村人居环境保护 300
第四章 生态环境修复与重建 310
第一节 退耕还湖和湖泊生态恢复 310
第二节 退耕还林和坡耕地生态恢复 313
第三节 水土流失区的生态恢复 315
第四节 矿区生态修复与重建 318
第五章 生态省建设 322
第一节 生态省建设规划 322
第二节 生态功能区划 324
第三节 循环经济示范试点 331
第四节 生态示范区 333
第五节 生态省建设管理与考核 336
第六篇 环境管理 339
第一章 法规 342
第一节 地方性法规 342
第二节 地方政府规章规范性文件及环境标准 344
第二章 制度 349
第一节 建设项目“三同时” 349
第二节 环境影响评价 352
第三节 排污收费 356
第四节 环境目标责任制 364
第五节 排污申报登记和许可证 366
第六节 限期治理 368
第七节 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 372
第八节 环境信息公开 377
第三章 环境保护规划 379
第一节 环境统计 379
第二节 环境保护五年规划 382
第三节 环境保护专项规划 387
第七篇 环境监察 393
第一章 环境执法 396
第一节 环境监理队伍管理 396
第二节 环境执法检查 400
第三节 非工业项目环境监察 404
第四节 生态环境监察 405
第五节 环境违法行为查处 407
第六节 环境行政处罚 410
第二章 环境安全与环境应急 412
第一节 环境安全监管 412
第二节 环境应急管理 414
第三节 重大污染事故 415
第四节 跨界污染纠纷处理 421
第三章 环境信访 423
第一节 环境投诉 423
第二节 信访案件调查处理 425
第三节 议案与提案办理 427
第八篇 环境监测 429
第一章 环境质量监测 432
第一节 水环境 432
第二节 空气环境 437
第三节 城市声环境 439
第四节 其他领域监测 440
第二章 监督监测 443
第一节 污染源监测 443
第二节 环评与验收监测 445
第三节 应急监测 446
第三章 监测技术 449
第一节 水环境监测 449
第二节 环境空气监测 453
第三节 工业污染源监测 458
第四章 数据质量保证 460
第一节 质控管理 460
第二节 技术培训 463
第三节 环境质量报告制度 464
第九篇 环境科研产业信息化 467
第一章 环境科学研究 470
第一节 水环境研究 470
第二节 国家重大水专项研究 472
第三节 大气环境及固体废物研究 474
第四节 环境工程技术研究 475
第五节 生态环境及环境规划研究 477
第六节 科技咨询服务 480
第七节 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科研 483
第八节 科研成果 487
第二章 环保产业 495
第一节 发展历程 495
第二节 产业构成 497
第三节 产业管理 503
第四节 重点企业简介 508
第三章 环境信息化建设 513
第一节 网络基础建设 513
第二节 网站建设 515
第三节 应用系统建设 517
第十篇 环境宣传教育 521
第一章 环境保护宣传 524
第一节 环境新闻宣传 524
第二节 江淮环保世纪行 528
第三节 世界环境日宣传 530
第四节 专题宣传 532
第五节 环境文化建设 534
第二章 环境教育 536
第一节 高等院校环境教育 536
第二节 中小学环境教育 537
第三节 在职干部培训 537
第四节 环保专业继续教育 538
第五节 绿色单位创建 538
第六节 公众参与 542
第十一篇 国际合作与交流 545
第一章 国际交流 548
第一节 来访 548
第二节 出访 552
第三节 培训 555
第四节 环保国际会议 556
第二章 国际合作项目 559
第一节 亚行贷款项目 559
第二节 其他国际合作项目 562
第十二篇 环境保护机构 565
第一章 管理机构 568
第一节 省级环境保护机构 568
第二节 省政府有关部门环境管理机构 574
第三节 地方政府环境管理机构 575
第二章 直属事业单位 新社会组织 585
第一节 直属事业单位 585
第二节 新社会组织 590
第三章 队伍建设 595
第一节 人事任免 595
第二节 专业技术人员职称管理 597
第三节 先进表彰 599
附录 603
重要文献辑存 605
《巢湖流域水污染防治条例》(1998年12月22日) 605
《安徽省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条例》(1993年9月14日) 611
《安徽省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条例》(1996年6月6日) 617
《安徽省城镇生活饮用水水源环境保护条例》(2001年7月28日) 622
《安徽省环境保护条例》(2010年8月21日) 628
图表索引 639
编纂始末 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