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全书 山东卷》PDF下载

  • 购买积分:6006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中国农业全书》总编辑委员会,《中国农业全书·山东卷》编辑委员会编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4
  • ISBN:7109034739
  • 页数:300001 页
图书介绍:

第一章 农业自然资源条件 1

第一节 土地资源 1

一、地型 1

(二) 褐土 2

(一) 棕壤 2

三、土壤类型 2

(九) 海岸滩涂 2

(八) 内陆水域 2

(七) 水稻土 2

(六) 平原滨海盐碱地 2

(五) 涝洼砂姜黑土地 2

(四) 黄泛平原潮土地 2

(三) 山麓平原棕壤褐土地 2

(二) 山丘粗骨性棕壤褐土地 2

(一) 岩石裸露的山丘 2

二、土地类型 2

(一) 耕地演变 3

四、耕地 3

2. 碱土 3

(六) 水稻土 3

(五) 盐渍土 3

(四) 砂姜黑土 3

(三) 潮土 3

1. 盐土 3

(二) 耕地素质 4

五、草地 4

(一) 山地丘陵草丛草地类 4

(二) 山地丘陵灌草丛草地类 4

(三) 山地丘陵疏林草丛草地类 4

(四) 平原草甸草地类 4

(五) 滨海滩涂草甸草地类 4

(二) 疏林地 5

(四) 未成林造林地 5

(三) 天然灌木林地 5

(六) 平原沼泽草甸草地类 5

(一) 有林地 5

六、林地 5

(七) 山地草甸草地类 5

(五) 苗圃地 6

(六) 宜林无林地 6

七、内陆水域 6

(三) 人均资源少,保护资源已引起重视 7

(二) 土地利用程度高,后备资源缺乏 7

(一) 山东土地资源条件较好 7

八、土地资源条件评价 7

第二节 气候资源 8

一、光能 8

(一) 太阳辐射的时空分布 8

(二) 日照时数的时空分布 9

1. 四季平均温度分布 11

2. 最冷月及最热月温度分布 11

(一) 全省热量状况 11

二、热量 11

3. 极端温度 12

(二) 界限温度 12

1. 日平均温度稳定通过0℃的初、终日期及累积温度 12

2. 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的初、终日期及累积温度 12

3. 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5℃的初、终日期及累积温度 12

4. 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20℃的初、终日期及累积温度 12

1. 年降水量 15

(一) 降水的时空分布 15

4. 最晚终霜 15

三、降水 15

2. 最早初霜 15

1. 平均初霜 15

(三) 无霜期时空分布 15

3. 平均终霜 15

2. 降水量的季节分布 17

3. 降水日数 19

(二) 降雪、积雪日数及初、终期 19

(三) 农耕期、作物生长活跃期降水 21

(四) 蒸发量和干湿状况 22

四、风能 22

(一) 年平均风速的分布 22

3. 风能季节利用区 23

一、水资源量 23

第三节 水资源 23

4. 风能贫乏区 23

(二) 风速的月际变化 23

2. 风能的可利用区 23

1. 风能丰富区 23

(三) 有效风能密度、小时数分布 23

(一) 地表水量 25

(二) 地下水量 25

(三) 客水资源量 26

(一) 地表水质 28

(二) 地下水质 28

二、水质 28

(三) 污水处理 29

三、水资源开发利用 29

(一) 开发利用情况 29

1. 地表水的拦蓄利用 29

2. 地下水的开采利用 30

(二) 水资源管理情况 31

(二) 海岸带的面积、气候 32

(一) 海岸带的地质、地貌 32

一、海岸带 32

第四节 海洋资源 32

3. 管理工作 32

2. 法规建设 32

1. 机构建设 32

二、海域 33

(一) 海域内水文 33

(二) 海域内海水化学 33

(三) 海域内海洋生物 33

(四) 海域内环境质量 33

(五) 海域内水产资源 33

2. 日照“前三岛”文昌鱼及珍贵生物自然保护区 34

1. 长岛海珍品自然保护区 34

3. 月湖综合保护区 34

三、海岛与海洋自然保护区 34

(一) 海岛 34

(二) 海洋自然保护区 34

一、农作物资源 35

(二) 果、桑、茶资源 35

(一) 粮、棉、油、烟、菜资源 35

1. 果树资源 35

第五节 生物资源 35

五、海湾港口 35

四、盐业及盐化工 35

2. 桑柞资源 36

3. 茶树资源 36

(三) 药用植物资源 36

(四) 麻类植物资源 36

(五) 名、特、优产品资源 36

1. 明水香稻 36

2. 曲阜香稻 36

10. 花生17 37

11. 蓬莱一窝猴 37

9. 鲁棉6号 37

12. 新泰半蔓 37

13. 栖霞老抱鸡 37

6. 金乡金谷 37

7. 山东小麦 37

5. 龙山小米 37

4. 鱼农1号 37

3. 临稻3号 37

8. 泗水小杂豆 37

20. 龙口长把梨 38

25. 红玉杏 38

24. 圆铃大枣 38

23. 金丝小枣 38

22. 肥城佛桃 38

21. 阳信鸭梨 38

18. 红富士苹果 38

19. 莱阳茌梨 38

17. 烟台苹果 38

16. 莱芜大麻 38

15. G-140优质烤烟 38

14. 黄烟 38

34. 潍坊萝卜 39

35. 泰安红心萝卜 39

33. 胶州大白菜 39

36. 马莲韭 39

37. 章丘大葱 39

38. 宁阳黄爪姜 39

29. 峄县石榴 39

31. 昌乐西瓜 39

30. 板栗 39

28. 烟台大樱桃 39

27. 大泽山葡萄 39

26. 山楂 39

32. 东明西瓜 39

二、林木资源 40

(四) 古树名木 40

(三) 珍稀濒危树种 40

(二) 主要造林树种 40

(一) 树木种类和分布 40

41. 平阴玫瑰 40

43. 莱州月季 40

42. 曹州牡丹 40

40. 青州大辣椒干 40

39. 苍山大蒜 40

15. 李世民挂甲树(酸枣) 41

14. 罗成拴马枣 41

16. 唐龙头榆 41

13. 唐檀 41

12. 灵岩摩顶松 41

11. 尉迟恭勒马看国槐 41

17. 唐楸 41

18. 宋海棠 41

19. 千年板栗 41

20. 耐冬(绛雪) 41

4. 五大夫松 41

9. 四门塔九顶松 41

8. 泰山六朝松 41

7. 崂山太清宫汉柏 41

6. 泰山灵岩寺汉柏 41

5. 泰山岱庙汉柏 41

3. 子贡手植楷 41

2. 孔子手植桧 41

1. 莒县浮来山定林寺古银杏 41

10. 秦琼拴马槐 41

3. 珊瑚菜 42

6. 小花木兰(天女花、天女木兰) 42

5. 玫瑰(野玫瑰) 42

4. 青檀 42

21. 青驼寺古银杏 42

2. 野大豆 42

1. 黄蓍 42

(五) 国家级保护植物 42

22. 梨王 42

(二) 优良畜禽品种 43

1. 渤海黑牛 43

8. 蚕茧 43

7. 貂 43

2. 鲁西黄牛 43

3. 德州驴 43

4. 小尾寒羊 43

三、畜禽资源 43

6. 蜂 43

5. 兔 43

4. 家禽 43

3. 羊 43

2. 猪 43

1. 大牲畜 43

(一) 畜禽资源品种与分布 43

1. 鲁东猪、禽、奶山羊生产区 44

2. 鲁中南猪、羊、兔生产区 44

3. 鲁西南牛、羊、水禽生产区 44

4. 鲁西北牛、驴、羊生产区 44

(四) 畜禽生产区划 44

5. 鲁北、滨海牛、马、羊生产区 44

四、水产资源 44

(一) 海洋水产品种与分布 44

1. 海带 44

2. 贻贝 44

1. 猾子皮 44

4. 五莲冻兔肉 44

3. 微山羽绒 44

2. 水貂皮 44

(三) 名贵畜产品 44

8. 寿光鸡 44

7. 沂蒙黑猪 44

6. 崂山奶山羊 44

5. 青山羊 44

5. 牟平兔毛 44

11. 淡水白鲳 45

7. 银鲫 45

8. 罗非鱼 45

9. 虹鳟鱼 45

10. 罗氏沼虾 45

6. 团头鲂 45

(三) 优质水产品 45

1. 偏口鱼 45

2. 加吉鱼 45

3. 鲍鱼 45

4. 扇贝 45

2. 鲫鱼 45

5. 鳙鱼 45

4. 鲢鱼 45

3. 草鱼 45

1. 鲤鱼 45

(二) 淡水水产品种与分布 45

7. 鲍鱼 45

6. 梭鱼 45

5. 裙带菜 45

4. 扇贝 45

3. 对虾 45

12. 鳖 46

13. 黄河鲤鱼 46

11. 裙带菜 46

五、野生植物资源 46

(一) 野生淀粉糖类植物 46

14. 虹鳟 46

9. 海参 46

8. 脊尾白虾 46

7. 对虾 46

6. 文蛤 46

5. 西施舌 46

10. 海带 46

(二) 野生脂肪油类植物 48

(三) 野生纤维类植物 49

(四) 野生芳香油类植物 50

(五) 野生鞣质栲胶类植物 50

(九) 野生食用植物 51

六、野生动物资源 51

(七) 野生药材植物 51

(八) 野生花卉植物 51

(六) 野生土农药类植物 51

(一) 野生兽类 52

(二) 野生鸟类 52

(三) 野生昆虫 52

1. 林木昆虫 52

2. 主要农作物害虫 52

(四) 其他森林野生动物 52

1. 爬行动物 52

3. 杜鹃 57

2. 喜鹊 57

4. 代胜 57

1. 灰喜鹊 57

(二) 益鸟 57

9. 狐 57

8. ? 57

5. 伯劳 57

7. 黑枕黄鹂 57

8. 椋鸟 57

9. 啄木鸟 57

10. 雨燕 57

6. 黑卷尾 57

6. 刺猬 57

5. 狗獾 57

4. 花面狸 57

3. 豹猫 57

2. 艾虎 57

1. 黄鼬 57

(一) 益兽 57

七、害虫天敌资源 57

(五) 药用动物 57

4. 其他无脊椎动物 57

3. 土壤动物 57

2. 两栖动物 57

7. 蝙蝠类 57

4. 昆虫病原真菌 58

2. 昆虫病原细菌 58

3. 昆虫病原线体 58

1. 昆虫病毒 58

第六节 农业环境 58

一、农业环保工作发展历程 58

(二) 建设阶段(1980--1985年) 58

(一) 初始阶段(1949--1979年) 58

(四) 害虫病毒细菌和真菌 58

(三) 益虫 58

15. 鸮 58

14. 隼 58

13. 山雀 58

12. 燕鸻 58

11. 家燕 58

(三) 发展阶段(1986--1990年) 59

二、农业生态环境建设成就 59

(一) 兴修水利,治理水土流失 59

(二) 植树造林,改善生态环境 59

(三) 科学施肥,改良土壤结构 59

(四) 综合防治,消灭病虫危害 59

(三) 大气污染严重 60

(二) 水资源短缺并污染严重 60

(一) 水土流失未能完全控制 60

三、农业环境评价 60

(五) 建设生态农业,力求高产、优质、高效 60

(四) 耕地锐减且土壤质量较差 61

第七节 农业自然灾害 62

一、1949年以来的灾情 62

二、农作物灾害种类与分布 64

(一) 旱涝灾害 64

(二) 冰雹灾害 66

(三) 大风灾害 67

(四) 干热风灾害 67

(五) 冰凌灾害 67

(六) 低温与霜冻灾害 68

(七) 海潮灾害 68

(八) 病虫灾害 68

1. 粮食作物病虫害 68

3. 杂食性害虫 69

4. 鼠害 69

2. 经济作物病虫害 69

三、林业灾害种类与分布 70

(一) 低温 70

(二) 雨凇和雪压 71

(三) 暴风雨和冰雹 71

(四) 旱涝灾害 71

四、历年发生的严重自然灾害 71

(一) 农业人口比重 73

一、农业人口 73

第一节 农业人口与农村劳动力 73

第二章 农业社会经济条件 73

(二) 农业人口与农村人口比差 75

(三) 农业人口自然增长与净增长 75

(四) 农村人口构成 75

1. 性别构成 75

2. 人口年龄构成 75

二、农村计划生育 76

(一) 农村计划生育工作发展过程 76

1. 准备阶段 76

4. 完善提高阶段 77

2. 初步开展阶段 77

3. 全面开展阶段 77

(二) 农村计划生育工作成效 78

1. 出生率、妇女生育率明显下降 78

2. 女性初婚年龄提高 78

三、农村劳动力 79

(一) 农村劳动力数量与构成 79

(二) 农村劳动力素质 80

(三) 农村劳动力分布与转移 80

(一) 农业基本建设投资 82

(二) 农林水等部门事业费 82

第二节 农业资金投入 82

一、国家对农业的投资 82

(三) 支援农村生产支出 83

(四) 财政支农周转金 83

(五) 农业发展基金 83

二、农用信贷资金 84

(一) 历年农业贷款 84

(二) 农业合作化和人民公社时期 88

(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 88

(三) 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 88

(三) 农村商业贷款 88

(二) 不同时期农贷特点 88

三、农户资金投入 88

第三节 化肥、农药、柴油与农膜 89

一、化肥、农药、柴油、农膜生产能力 89

(一) 化肥生产能力 89

1. 氮肥 89

2. 磷肥 92

3. 复混肥与复合肥 93

(二) 农药生产能力 94

1. 发展历程 94

3. 品种结构 95

2. 工业分布 95

4. 农药加工 96

(三) 柴油生产能力 97

(四) 农膜生产能力 98

1. 农膜生产的兴起与发展 98

2. 新产品开发及发展方向 99

二、化肥、农药、柴油、农膜的经营 99

(一) 化肥经营 99

1. 流通渠道 99

2. 经营品种 99

4. 供应政策 100

3. 购销情况 100

1. 流通渠道 101

2. 经营品种 101

3. 农药储备 101

(二) 农药经营 101

(三) 柴油经营 102

1. 历年销售情况 102

(四) 农膜经营 103

1. 流通渠道 103

2. 购销情况 103

3. 优惠政策 103

2. 供应方法 103

三、化肥、农药、柴油、农膜使用水平 104

(一) 化肥使用水平 104

(二) 农药使用水平 105

(三) 柴油使用水平 105

(四) 农膜使用水平 105

第四节 农业机械化 106

一、农业动力结构及装备水平 106

(一) 农业动力结构变化 106

(二) 农机总动力总值 107

(三) 农机装备水平 108

二、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 108

(二) 机播面积 109

(一) 机耕面积 109

(三) 机收面积 110

(四) 机电灌溉面积 110

(五) 机械植保、铺膜面积 111

(六) 其他机械作业水平 111

三、农机所有制和经营形式 111

四、农业机械化发展历程 113

(一) 国营农机时期(1953--1957年) 113

1. 山东第一处拖拉机站的建立 113

2. 有计划地稳步建立新站 113

3. 国营拖拉机站蓬勃发展 113

(二) 集体经营农机时期(1958--1981年) 113

(一) 成就 114

3. 农业机械化范围日益扩大,经营机制运行走向良性循环轨道,经济效益明显提高 114

2. 全省建立了比较健全的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 114

1. 农业动力和工具的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为实现农业现代化打下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114

(二) 作用 114

(三) 多种经济成分、多种经营形式并存时期(1982--1990年) 114

3. 机械再次下放,发展队营(1971--1981年) 114

2. 机械上收,再办国营(1962--1970年) 114

1. 贯彻“三主方针”,机械下放,实行社营(1958--1961年) 114

五、农业机械化发展评价 114

1. 农业机械发展结构不尽合理 115

第五节 农田水利 115

4. 其他问题 115

2. 大中型拖拉机及配套机具老化严重 115

3. 农用柴油供需矛盾突出 115

(三) 问题 115

4. 促进了农村两个文明建设,缩小三大差别 115

3. 保证了农业稳产高产 115

2. 有效地抗御了自然灾害 115

1. 提高了土地产出率和生产资料利用率 115

一、农田水利建设投资 116

(一) 恢复及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 116

(二) 第二个五年计划及调整时期 116

(三) “文革”时期 117

(四) 改革开放时期 117

二、农田灌溉 117

(一) 井灌 117

1. 发展历程 117

2. 工艺变革 118

3. 井灌管理 118

(二) 引黄灌溉 119

1. 引黄历程 119

4. 效益 119

2. 引黄管理 120

3. 引黄效益和问题 120

(三) 引河、引湖灌溉 120

1. 引河、引湖方式 121

2. 管理情况 121

3. 存在的问题 121

(四) 水库、塘坝灌溉 121

1. 灌区建设 121

3. 效益和问题 122

2. 灌区管理 122

(五) 泵站提水灌溉 123

(六) 节水灌溉 124

三、涝洼盐碱地改良 124

(一) 田间排水除涝改碱 124

(二) 种稻改良盐碱涝洼地 125

1. 临郯苍平原稻改 125

2. 沿黄涝洼盐碱地稻改 125

3. 南四湖滨湖区稻改 125

4. 黄河南展区放淤工程 126

2. 垦利县十八户放淤改土工程 126

3. 菏泽市刘庄灌区放淤改土工程 126

1. 东明县阎谭淤改工程 126

(三) 引黄放淤改碱 126

(四) 骨干排水除涝河道治理 127

四、水土保持 128

(一) 合作化时期的水土保持 128

(二) 公社化时期的水土保持 128

(三)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水土保持 128

五、水利资源的开发利用 129

(一) 水利资源蕴藏量 129

3. 白沙口潮汐电站 130

2. 金港潮汐电站 130

1. 小滩潮汐电站 130

(三) 潮汐水力资源开发 130

(二) 内陆水力资源开发 130

六、人畜饮水 131

七、农田水利建设评析 131

第六节 农村电气化建设 132

一、山东电力建设概况 132

二、农电建设和农村用电水平 133

(一) 起步阶段 133

(二) 初级发展阶段 133

(三) 全面大发展阶段 133

(一) 生物质能 134

一、农村能源资源及评价 134

第七节 农村能源 134

(二) 太阳能 135

(三) 风能 135

(四) 地热能 135

(五) 小水电 135

(六) 小煤矿 135

(七) 海洋能 135

二、农村能源消费 136

(一) 能源消费构成及特点 136

1. 构成 136

2. 特点 136

(二) 能源的浪费与节能潜力 136

3. 自然能的开发利用 137

1. 节约柴草和煤油电等商品能源 137

(二) 农村能源建设效益 137

4. 其他农村生活优质燃料的利用 137

1. 推广省柴节煤炉灶 137

(一) 农村能源建设历程 137

三、农村能源建设及效益 137

2. 沼气建设 137

2. 促进农牧业的发展 138

3. 改善农村环境条件 138

第八节 农用工业建设 139

一、农用机械工业 139

(一) 农机工业发展历程 139

三、农用饲料工业 140

(一) 饲料工业的发展历程 140

(二) 主要农机工业的规模与生产水平 140

二、农用化学工业 140

(二) 饲料工业发展规模与生产水平 141

1. 饲料加工工业 141

2. 饲料原料和添加剂工业 141

3. 饲料机械工业 141

4. 饲料科学技术教育事业 141

6. 加强行业管理 142

第九节 农村邮电通信和交通建设 142

5. 实行多种形式的经济联合 142

(一) 农村邮电通信网络构成 142

(二) 农村邮电通信发展历程 142

一、农村邮电通信设施建设 142

4. 加强对饲料产品质量的监督检查 142

3. 加强企业的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 142

2. 坚持大家办饲料工业的方针 142

1. 为饲料工业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环境 142

(三) 发展饲料工业的基本经验和做法 142

1.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143

2. “一五”、“二五”计划时期 143

3. 经济调整时期 143

4. “三五”、“四五”计划时期 143

5. “五五”、“六五”计划时期 143

(三) 农村邮电通信分析与评价 144

6. “七五”计划时期 144

二、农村交通和县乡公路建设 145

(一) 县乡公路建设 145

(二) 县乡公路路面改善 145

(三) 县乡公路桥梁建设 145

(四) 山区公路建设 145

第三章 农业区划 147

第一节 农业分区概况 147

第二节 胶东农林渔区 148

一、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 148

二、农业生产情况 148

(三) 文荣牟油粮林渔区 149

(二) 福菜粮油林区 149

三、发展方向及途径 149

四、区域划分(本区分为5个二级区) 149

(一) 蓬龙莱粮油渔区 149

(四) 青岛粮菜林渔区 150

(五) 日照胶南粮油林渔区 150

第三节 黄河三角洲农牧渔区 150

一、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 150

四、区域划分(本区分为3个二级区) 151

(一) 河口林牧渔区 151

(二) 沾、利粮牧渔区 151

三、发展方向及途径 151

二、农业生产情况 151

(三) 无棣农牧渔区 152

第四节 鲁北农林牧区 152

一、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 152

二、农业生产情况 152

三、发展方向及途径 153

四、区域划分(本区分为4个二级区) 153

(一) 乐陵庆云粮棉枣区 153

(二) 德、聊棉林牧区 153

(三) 茌、禹粮棉林牧区 153

一、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 154

二、农业生产情况 154

(四) 鲁北沿黄菜油林牧区 154

第五节 鲁西农林牧区 154

三、发展方向及途径 155

四、区域划分(本区分为3个二级区) 155

(一) 东明鄄城农林牧区 155

(二) 郓、菏、梁农牧区 155

(三) 黄、单、汶棉林牧区 155

第六节 湖东农渔区 156

一、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 156

二、农业生产情况 156

(二) 曲、兖、邹、腾粮菜区 157

(四) 盐、郯、苍粮渔区 157

(三) 南四湖粮渔区 157

三、发展方向及途径 157

(一) 泰、莱、肥、宁粮菜区 157

四、区域划分(本区分为4个二级区) 157

第七节 胶济农业区 158

一、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 158

二、农业生产情况 158

三、发展方向及途径 158

(四) 济南、淄博粮菜区 159

(三) 潍北棉、牧、渔区 159

四、区域划分(本区分为3个二级区) 159

(一) 胶莱粮棉区 159

(二) 潍中粮烟区 159

第八节 鲁中南林农牧区 160

一、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 160

二、农业生产情况 160

三、发展方向及途径 160

(三) 沂沭粮油林区 161

(五) 抱犊崮林粮牧区 161

(四) 沂蒙林油粮牧区 161

(二) 泰山林粮区 161

(一) 潍南林粮烟区 161

四、区域划分(本区分为5个二级区) 161

第九节 海洋渔业区 162

一、自然条件与发展方向 162

二、区域划分(本区分为2个二级区) 162

(一) 渤海增养殖区 162

(二) 黄海增养殖捕捞区 162

(二) 第二阶段(1979--1984年) 164

(一) 第一阶段(1949--1978年) 164

(三) 第三阶段(1985--1990年) 164

一、种植业结构 164

第一节 农村产业结构 164

第四章 农业生产水平 164

二、农林牧副渔业结构 166

(一) 第一阶段(1949--1978年) 166

(二) 第二阶段(1979--1990年) 166

三、农村一、二、三产业结构 168

(二) 全面下降阶段(1957--1962年) 169

2. 互助合作时期 169

1. 土地改革时期 169

(一) 恢复上升阶段(1949--1956年) 169

一、发展历程 169

第二节 种植业 169

(三) 调整上升阶段(1963--1965年) 170

1. 纠正“共产风”和“一平二调”错误 170

2. 确定全面发展的指导思想 170

3. 大力开展农业科学试验活动 170

(四) 粮食经济作物失调阶段(1966--1978年) 170

1. 以粮为纲,全面发展 170

2. 农田基本建设大会战 170

4. 调整种植业结构,改革耕作制度 171

2. 逐步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 171

3. 制定奖励粮棉生产的优惠政策 171

1. 普及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71

(五) 全面发展阶段(1979--1990年) 171

5. 组织实施“丰收计划” 172

6. 进行大面积吨粮田建设 172

7. 积极改善生产条件,提高现代化水平 172

8. 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种植业发展 172

二、生产水平 173

(一) 粮食作物 173

1. 小麦 176

2. 玉米 179

3. 地瓜 181

4. 大豆 182

5. 其他粮食作物 184

(二) 经济作物 186

1. 棉花 186

2. 花生 188

3. 其他经济作物 190

(三) 其他农作物 193

1. 蔬菜 193

2. 瓜类 193

3. 饲料和绿肥 193

(四) 水果 195

(五) 蚕茧和茶叶 196

三、农业商品基地建设 196

(一) 农产品商品基地的选定 196

(二) 农产品商品基地建设历程 197

1. 提高了抗御灾害的能力 202

2. 增强了科技服务能力 202

3. 农产品多次增值,农业部门的实力和活力增加 202

4. 提高了农业出口创汇能力 202

(三) 农业商品基地建设取得成效 202

5.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 203

四、发展种植业的基本经验 203

(一) 抓住关键措施,实现重点突破 203

(二) 推行优惠政策,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203

第三节 林业 204

(一) 起步阶段(1949--1952年) 204

一、发展历程 204

(三) 开展农田基本建设,改善农田基础条件 204

(五) 发展科技事业,推广科学技术 204

(四) 增加物质投入,提高产出水平 204

(二) 发展阶段(1953--1957年) 205

(三) 调整阶段(1958--1965年) 205

(四) 徘徊阶段(1966--1978年) 206

(五) 振兴阶段(1978--1990年) 206

(二) 1990年林地所有制状况 211

(一) 林地所有制的演变 211

二、林地所有制 211

三、林种树种结构 212

(一) 林种树种演变 212

1. 用材林树种结构 212

2. 防护林树种结构 212

3. 经济林主要树种结构 212

(二) 林种树种结构 213

四、林业区划 213

(四) 鲁东丘陵水源林、经济林区 214

(一) 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 214

五、林业商品基地建设 214

(三) 鲁中南低山丘陵水源林、经济林区 214

(二) 鲁西平原农田防护林、经济林区 214

(一) 渤海平原农田防护林、盐碱地改良林区 214

(二) 菏泽桐木基地建设 215

(三) 经济林基地建设 215

(四) 火柴用材林基地建设 215

六、林业投资 215

(一) 新中国成立前林业投资 215

(二) 新中国成立后林业总投资 215

(五) 大中型建设项目投资 216

1. 林业部、山东省合资营造速生丰产林第一期工程 216

(三) 国营林场、苗圃投资及收支 216

(四) 育林基金收支 216

(六) 林业信贷资金 224

1. 日寇大肆掠夺畜产品 224

一、发展历程 224

第四节 畜牧业 224

(一) 新中国成立前的畜牧业 224

6. 德州木材储运中心 224

5. 临沂国营林场石材厂 224

4. 成武家具厂技术改造项目 224

3. 菏泽棉柴刨花板厂 224

2.林业部、山东省合资建林木良种基地 224

2. 革命根据地保护繁殖耕畜 225

(二)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畜牧业(1949--1955年) 225

1. 爱畜保畜,发展耕畜 225

2. 建立县级畜牧兽医机构,加强疫病防治 225

(三) 合作化、公社化时期的畜牧业 226

1. 耕畜作价入社,存栏下降 226

2. 调整政策 226

3. 建立基层畜牧兽医站 226

(一) 生产规模不断扩大 228

二、生产水平与现代化建设 228

2. 畜牧业良种繁育、疫病防治、饲料加工三大服务体系建设 228

(四)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畜牧业 228

1. 实行大牲畜作价归户 228

(二) 产值产量不断上升 229

1. 畜牧业产值 229

2. 畜产品产量 230

(三) 基础设施不断改善 233

(四) 服务功能不断强化 233

1. 良种体系 233

2. 饲料体系 233

3. 防疫体系 233

(五) 经济效益不断提高 233

(二) 基地现状 234

(三) 基地建设成效 234

三、畜产品基地建设 234

(一) 基地建设历程 234

1. 提高了生产水平,推动了规模经营 235

2. 促进了资源增值,提高了经济效益 235

3. 增加了有效供给,适应了市场需求 235

四、畜牧业发展经验 235

(一) 把改革不断引向深入 235

一、发展历程 236

第五节 家庭副业 236

(五) 坚持以法治牧 236

(四) 调整结构,合理布局 236

(二) 增加投入,增强后劲 236

(三) 推广先进技术,提高生产水平 236

二、1990年生产水平 237

(二) 停滞徘徊阶段(1958--1969年) 238

(五) 水产业迅速发展(1984--1990年) 238

(三) 一度盲目发展,水产资源遭到破坏(1970--1978年) 238

(四) 调整渔业生产结构(1979--1983年) 238

(一) 恢复发展阶段(1950--1957年) 238

一、发展历程 238

第六节 水产业 238

二、海洋捕捞业 239

(一) 新中国成立前的捕捞业 239

(二) 新中国成立后捕捞业演变情况 239

(三) 捕捞业生产水平 239

三、海水养殖业 239

(一) 海水养殖业的演变情况 239

4. 扇贝养殖 240

3. 对虾养殖 240

6. 海珍品养殖 240

5. 滩涂贝类养殖 240

1. 海带养殖 240

(二) 海水养殖业生产水平 240

2. 贻贝养殖 240

四、淡水捕捞业 241

五、淡水养殖业 241

(一) 苗种生产 241

(二) 池塘养鱼 241

(三) 湖泊养鱼 241

(四) 水库养鱼 241

2. 基地建设的政策措施 242

2. 基地建设政策措施与管理体制 242

1. 资金投入与基地分布 242

(二) 对虾养殖出口基地建设 242

六、水产商品基地建设 242

1. 资金投入与基地分布 242

(一) 淡水商品鱼基地建设 242

(六) 网箱、网围、网拦养鱼 242

(五) 河沟养鱼 242

七、水产品加工 243

(一) 冷冻冷藏业 243

(二) 食品加工业 243

(三) 海藻加工业 243

八、水产供销 244

2. 加强海陆管理 245

1. 实行渔业许可制度 245

3. 加强渔业环境保护 245

九、渔政管理 245

(二) 渔政设施建设 245

(一) 渔政机构设置 245

(三) 水产资源保护 245

(四) 海洋渔业安全 246

(五) 渔船检验、登记、签证 246

(六) 渔业船员考试 246

十、发展水产业的基本经验 246

第七节 乡镇企业 246

(三) 成长时期(1966--1977年) 247

(四) 起飞时期(1978--1990年) 247

(一) 萌芽时期(1957年前) 247

(二) 开创时期(1958--1965年) 247

一、发展历程 247

二、企业地区分布 248

三、企业、产业、产品结构 249

(一) 企业结构 249

(二) 产业结构 250

(三) 行业结构 250

(一) 坚持按经济规律办事 251

四、乡镇企业发展基本经验 251

(四) 产品结构 251

(五) 出口商品结构 251

(二) 因地制宜,分类指导 252

(三) 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企业和个人之间的关系 252

(四) 不断完善经营机制 252

(五) 依靠科技进步,搞好智力开发 253

第八节 国营农林牧渔场 253

一、国营农场 253

(一) 发展历程 253

(二) 生产水平 253

三、国营畜牧场 254

二、国营农作物良(原)种场 254

四、国营园艺场 256

(一) 发展历程 256

(二) 生产水平 256

五、国营蚕种场 257

六、国营林场 258

(一) 发展历程 258

1. 新中国成立前的国营林场(1912--1949年) 258

2. 多种经营 259

1. 木材生产 259

(二) 生产水平 259

2. 新中国成立后国营林场的发展(1949--1990年) 259

3. 生态效益 260

4. 社会效益 260

七、国营水产养殖场 260

第五章 农业综合开发 261

第一节 黄淮海平原农业开发 261

一、黄淮海平原开发区概况 261

(一) 地域范围 261

(二) 资源条件 262

1. 自然条件 262

2. 社会经济条件 262

(三) 开发潜力 262

1. 发展种植业 262

2. 发展畜牧业 262

3. 发展淡水养殖 262

(三) 战略目标与资金来源 263

(二) 指导思想和原则 263

1. 战略目标 263

二、黄淮海平原开发运行机制 263

4. 平原绿化 263

(一) 立项背景 263

4. 营造农田防护林 264

(五) 组织管理形式 264

8. 农产品加工 264

6. 淡水养殖 264

5. 畜牧生产 264

7. 农业机械化 264

3. 推广现有科技成果 264

2. 开荒改土 264

1. 农田水利建设 264

(四) 建设内容 264

2. 资金来源 264

三、黄淮海平原第一期开发情况 265

(一) 第一期开发计划完成情况 265

(二) 分年度开发计划完成情况 265

(三) 各项建设内容完成情况 265

4. 存在的问题 266

3. 社会效益 266

2. 生态效益 266

1. 经济效益 266

(四) 成效与问题 266

7. 农业机械 266

8. 农产品加工保鲜 266

5. 畜牧业建设 266

4. 林业建设 266

3. 农业科技 266

2. 整地改土 266

1. 农田水利 266

6. 淡水养殖 266

3. 沙荒地 267

(五) 组织科技会战 267

(四) 坚持自力更生 267

6. 低湿涝洼地 267

5. 滨海盐碱荒地 267

4. 内陆盐碱地 267

(三) 实施分类指导 267

2. 井灌区中低产田 267

1. 引黄灌区中低产田 267

(二) 突出开发重点 267

(一) 统一思想认识 267

四、黄淮海平原开发工作的基本经验与做法 267

一、黄酒三角洲开发区概况 268

(一) 地域范围 268

第二节 黄河三角洲农业开发 268

(二) 资源与潜力 268

1. 土地资源十分丰富 268

2. 浅海滩涂广阔 268

4. 强化资金管理 268

3. 搞好项目建成后的运行管理 268

2. 严格程序管理 268

1. 实行制度化管理 268

(六) 加强规范化管理 268

5. 搞好项目档案管理 268

4. 交通不发达,能源紧张 269

1. 水利建设 269

(三) 开发重点及建设内容 269

(二) 奋斗目标 269

(一) 开发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269

二、黄河三角洲开发规划设想 269

2. 农村经济结构单一,开发资金不足 269

3. 科技教育落后,劳动力素质差 269

1. 旱、涝、碱、潮自然灾害频繁 269

(三) 制约因素 269

4. 水沙资源丰富 269

3. 地理位置优越 269

(一) 水利开发 270

(二) 荒地开发 270

(三) 畜牧业开发 270

三、黄河三角洲开发进展情况 270

(四) 滩涂开发 270

(五) 林业开发 270

(六) 科技开发 270

5. 浅海滩涂开发 270

(四) 投资规模 270

7. 农业机械 270

6. 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 270

4. 林业开发 270

3. 畜牧业开发 270

2. 种植业开发 270

(五) 组织管理形式 270

3. 农民负债重 271

1. 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改变生产、生活条件 271

(二) 贫困县开发的做法 271

4. 男性青年娶妻难 271

一、贫困县经济开发 271

2. 生产、生活条件差 271

1. 生活水平低 271

(一) 贫困县概况 271

第三节 贫困县和黄河滩区开发 271

5. 加强贫困村基层组织建设,提高贫困地区经济开发的内部活力 272

4. 加强扶贫资金、物资的使用管理,提高扶贫经济效益 272

6. 切实加强领导,保证扶贫开发工作顺利进行 272

2. 改革扶贫方式,兴办扶贫经济实体,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 272

3. 发展横向经济联合,加快贫困地区经济开发 272

(三) 贫困县开发的成效 273

1. 贫困地区大多数农民的温饱问题基本解决 273

2. 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有了很大改善 273

3. 贫困地区农村经济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273

4. 贫困地区科技教育事业有了较大发展,农民素质明显提高 273

5. 扶贫开发促进了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273

二、黄河滩区经济开发 273

(一) 开发概况 273

(二) 基本做法 274

2. 坚持严格的项目管理和资金管理 274

1. 坚持因地制宜,进行滩区水利建设 274

2. 扶持物资 274

3. 优惠政策 274

1. 扶持资金 274

3. 坚持运用先进科学技术,全面开发滩区经济 275

(三) 初步成效 275

第四节 沿黄洼地和湖区开发 275

一、沿黄荒碱洼地渔业综合开发 275

二、南四湖、东平湖湖区开发 276

(三) 以对虾为龙头的多品种增养殖(1978--1984年) 277

(二) 以海带、贻贝为主的养殖开发(1959--1977年) 277

一、浅海滩涂开发 277

第五节 浅海滩涂和海岛开发 277

(一) 以海带为重点的开发试验(1946--1958年) 277

(四) 有计划地大规模开发(1985--1990年) 278

二、海岛开发 278

(一) 海岛资源 286

(二) 海岛开发 286

第六节 庭院经济开发 287

一、发展历程 287

二、开发类型 287

(一) 种植型 287

第七节 名特优产品开发 288

2. 解决了特需,增加了外汇 288

(二) 名特优农产品开发成效 288

(一) 名特优农产品开发情况 288

一、名物优农产品开发 288

1. 拯救、挖掘了一批种质资源 288

(六) 庭院与山区开发结合型 288

(五) 专业加工型 288

(四) 服务型 288

(三) 种、养、副混合型 288

(二) 养殖型 288

三、开发成效 288

2. 栉孔扇贝的开发 289

(二) 试验性开发的产品 289

3. 中华绒螯蟹 289

4. 黄河鲤鱼 289

1. 中国对虾的开发 289

(一) 生产性开发的产品 289

二、名特优水产品开发 289

3. 提高了农民的科技素质 289

1. 海参 290

2. 鲍鱼 290

3. 真鲷 290

4. 海胆 290

5. 鳖 290

6. 赤鳞鱼 290

(三) 待开发试验的名特优产品 290

三、名特优林产品 290

(一) 郯城银杏 290

(七) 乐陵冻枣 291

(八) 茌平圆铃枣 291

(六) 乐陵无核小枣 291

(九) 茌平乌枣 291

(三) 郯城油栗 291

(四) 泰山明栗 291

(二) 历城绵核桃 291

(五) 乐陵金丝小枣 291

(十) 泰山牙枣 292

(十一) 枣庄市刘庄小枣 292

(十二) 临清枣脯 292

(十三) 阴平大枣 292

(十四) 曹州耿饼 292

(十五) 泰沂山楂 292

(十六) 乐陵桑椹 292

(十七) 枣庄石榴 292

(二十二) 沂水酸枣仁 293

(二十五) 邹平香椿芽 293

(二十四) 邹县猪牙皂 293

(二十三) 无棣草麻黄 293

(二十六) 陵县神头香椿 293

(二十) 平邑金银花 293

(十九) 菏泽木瓜 293

(十八) 平阴柿漆 293

(二十一) 宁津枸杞 293

(二十七) 阳信香椿 294

(二十八) 平阴玫瑰 294

(二十九) 莱州月季 294

(三十) 曹州牡丹 294

(三十一) 菏泽松编 294

(三十二) 临沭白柳 294

(三十三) 青城条桑 294

(二) 鲁西黄牛 295

(三) 蒙山羊 295

(三十四) 山东桐木 295

(一) 渤海黑牛 295

四、名特优畜产品 295

(四) 渤海马 296

(五) 德州驴 296

(六) 泗水裘皮羊 296

(七) 济宁青山羊 297

(八) 大尾寒羊 297

(九) 小尾寒羊 297

(十一) 沂蒙黑山羊 298

(十二) 洼羊 298

(十) 鲁北白山羊 298

(十三) 里岔黑猪 299

(十四) 莱芜猪 299

(十五) 寿光鸡 299

(十六) 元宝鸡 300

(十七) 济宁鸡 300

(十八) 鲁西斗鸡 300

(十九) 微山麻鸭 300

(二) 曹县烧牛肉 301

(三) 肴驴肉 301

五、畜产品名吃 301

(一) 德州五香脱骨扒鸡 301

(二十) 五龙鹅 301

(四) 保店驴肉 302

(五) 章丘烤肉 302

(六) 单县羊肉汤 302

(七) 口镇南肠 302

(八) 鱼台龙缸松花蛋 303

(九) 潍坊朝天锅 303

一、基础研究 304

第一节 农业科学研究 304

第六章 农业科学技术 304

二、应用研究 305

(一) 农作物良种选育 305

(二) 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305

(三) 区域综合开发研究 305

四、农业科技成果 306

(四) 林牧业技术研究 306

(三) 种植制度改革 306

(二) 良种良法配套综合高产技术 306

(一) 农作物育种技术 306

(四) 遥感技术应用 306

(三) 基因工程 306

(二) 采用激光诱导细胞融合、辐射加工等技术研究 306

(一) 原子能利用 306

三、高新技术研究 306

(五) 水产技术研究 307

(六) 以土肥、农机、植保、气象信息服务为骨干的农业支撑体系的改进 307

(七) 土地改良及水利技术攻关 307

6. “泰山1号”小麦 312

7. “文丰5号”大豆 312

5. “鲁保1号”生物除草剂 312

9. 高产、抗病玉米三交种“鲁三9号” 312

10. 早熟、耐阴、抗冷、抗病玉米优良自交系“威风322” 312

8. “渤杂3号”高粱 312

4. “柳条青谷” 312

3. “济南9号”小麦 312

2. “济南2号”小麦 312

1. 中晚熟玉米双交种“双跃3号” 312

(八) 农业科技成果介绍 312

11. “济薯5号” 313

12. 花生新品种“花17” 313

13. LF-Ⅰ型离子自动分析仪 313

14. “微生物分解磷矿粉” 313

15. “合理施用化肥及提高化肥利用率的研究” 313

16. “内疗素的生产和应用” 313

17. “赤松毛虫多角体病毒的研究鉴定” 313

18. 高产稳产棉花品种“鲁棉1号” 313

19. 花生新品种“花11” 313

20. “棉花枯黄萎病的综合防治” 313

27. 辐射育成早熟、硬粒、大穗型玉米自交系“原武02” 314

26. “井灌井排综合改良盐碱地” 314

29. “杨树速生丰产栽培及大面积推广应用” 314

30. “枣胚乳培养育成三倍体植株” 314

28. 夏播大豆新品种“跃进5号” 314

24. “用5409孢子粉生产菌肥” 314

23. “对虾渔业资源的开发、预报及合理利用” 314

22. 高产稳产小麦“济南13号” 314

21. 冬小麦新品种“山农辐63” 314

25. “地瓜生产技术改进的研究” 314

36. 抗旱耐瘠冬小麦良种“昌乐5号” 315

40. 紧凑型玉米单交种“掖单4号”及其自交系“8112” 315

39. “高压喷射灌浆构筑防渗板墙技术的研究” 315

37. “快速改良低产薄地的重要途径--化肥增产培肥作用及效益” 315

38. “花生千斤高产栽培技术及其规律的研究” 315

35. 棉花新品种“鲁棉6号” 315

34. “对虾工厂化育苗技术” 315

33. “山东苹果砧木资源研究” 315

32. “花生亩产400公斤高产规律及栽培技术的研究” 315

31. “鲁棉1号”良种和配套栽培技术的推广 315

41. “提高长毛兔产毛量配套技术研究” 316

42. “乳山湾对虾增殖放流试验” 316

43. “山东省黄淮海中低产地区夏秋粮均衡增产综合栽培技术研究” 316

44. “经济作物两熟制开发试验” 316

45. “山东瘦肉猪生产配套技术研究” 316

46. “金斗水库网箱投饵养鱼高产技术研究” 316

47. “辐射创造花生新的种质资源及其利用的研究” 316

48. “中国秋冬萝卜核--胞质雄性不育系的选育及应用” 316

3. 县乡村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立健全 317

2. 农业推广机构的整顿、充实和加强 317

1. 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建立 317

一、农业技术推广 317

第二节 农业技术推广 317

49. “辐射创造花生新品种种质资源及其利用的研究” 317

(一)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317

(二) 农业技术推广内容 318

1. 良种繁育推广 318

2. 栽培技术推广 318

3. 植保技术推广 318

4. 土壤肥料技术推广 318

1. 建立县级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319

3. 广泛开展经营服务,大力兴办经济实体 319

2. 建立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综合服务站 319

6. 园艺栽培技术推广 319

(三) 农业技术推广改革 319

5. 耕作技术推广 319

4. 推行农业技术承包责任制 320

5. 制定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法规 320

二、林业技术推广 320

(一) 技术推广机构 320

(二) 技术推广内容与形式 320

(二) 获奖成果 321

3. 农牧渔业“丰收计划”项目2个 321

四、畜牧业技术推广 321

(一) 技术推广机构 321

1. 农牧渔业部下达的推广项目13项 321

(一) 推广计划与项目 321

三、水产技术推广 321

2. 省科委重点推广项目11个 321

(二) 科技推广项目及成果 322

第三节 科技兴农专题项目 322

一、农牧渔业“丰收计划” 322

(一) 建立领导机构 322

(七) 设立“丰收奖” 323

(二) 齐抓共管 323

(一) 加强领导 323

二、吨粮田科技开发 323

(四) 建立投资机制 323

(六) 开展技术承包 323

(五) 加强项目管理 323

(三) 制定有关规定 323

(二) 搞好思想发动 323

四、实施“星火计划” 324

(四) 建立健全服务体系 324

(三) 综合运用科学技术 324

(二) 加强科技指导 324

三、百公斤皮棉高产开发 324

(五) 落实措施 324

(四) 强化服务 324

(三) 集团承包 324

(一) 创造高产条件 324

1. 经济效益高,充分显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325

2. 建立区域性支柱产业,形成新产业群 325

3. 沟通乡镇企业与科研、教育部门的联系,促进乡镇企业技术进步 325

4. 建立新的投资机制,促进资金与技术资源等要素的优化配置 325

五、农业科技推广年 325

1. 农业科学技术大面积推广应用 325

2. 多种形式的科技承包有了新的发展 325

3. 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进一步加强 325

4. 农业科技培训成效显著 325

5. 促进了农业的全面丰收 325

2. “一五”时期 326

1. 经济恢复时期 326

3. “大跃进”和经济调整时期 326

4.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326

(一) 机构沿革 326

一、农作物良种繁育体系建设 326

第四节 良种繁育体系建设 326

(二) 良种繁育推广体系的发展 327

1. 群众“就地评选、就地繁殖、就地推广”阶段(1950--1953年) 327

2. 县建繁育区、社建留种地阶段(1954--1957年) 327

3. 人民公社自繁、自选、自留、自用阶段(1958--1965年) 327

4. 三级良种繁育体系阶段(1965--1978年) 327

2. 表型测定林 328

1. 优树汇集和测定林 328

(二) 林木良种基地建设 328

(一) 林木良种建设历程 328

二、林木良种繁育体系建设 328

5. 杂交种“省供、地繁、县制”,常规种县乡联合供种阶段(1978--1990年) 328

3. 种子园 329

4. 母树林 329

5. 采穗圃 329

(三) 干果良种选择 329

1. 板栗 329

2. 核桃 329

3. 花椒 329

三、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 330

(一) 主要发展历程 330

4. 促进了无性繁殖技术的发展 330

1. 恢复阶段(1949--1960年) 330

2. 徘徊发展阶段(1960--1978年) 330

3. 持续发展阶段(1979--1990年) 330

2. 繁育发展了优良无性系 330

1. 生产推广了初期良种 330

(四) 林木良种建设成就 330

5. 车梁木 330

4. 银杏 330

3. 实现了干果、林木的丰产栽培 330

4. 畜禽良种的引进与选育 331

(一) 海水养殖良种繁育 331

四、水产良种繁育体系建设 331

5. 良种繁育推广队伍 331

3. 畜禽良种基地 331

2. 家畜改良站、液氮站 331

1. 国营种畜、种禽场 331

(二) 良种繁育推广机构的建立和发展 331

1. 海带 332

2. 贻贝 332

3. 对虾 332

7. 巨藻移植 333

6. 裙带菜 333

8. 海珍品 333

4. 扇贝 333

5. 滩贝 333

(二) 淡水养殖良种繁育 334

1. 采捕自然鱼种阶段(1953--1957年) 334

2. 中南采运鱼苗与鲤鱼苗自孵相结合阶段(1958--1964年) 334

3. 鱼种、鱼苗生产徘徊阶段(1965--1972年) 335

4. 鱼苗、鱼种生产迅速发展阶段(1973--1990) 335

二、新中国成立后的农业教育 336

(一) 高等农业教育 336

1. 发展历程 336

一、新中国成立前农业教育概况 336

第五节 农业教育与专业技术培训 336

2. 现有高等农业学校 337

山东农业大学 337

莱阳农学院 337

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 338

山东农业机械化学院 338

(二) 中等农业教育 339

1. 农业中等教育 339

2. 林业中等教育 340

3. 水利中等教育 340

4. 水产中等教育 340

6. 气象中等教育 341

5. 农机中等教育 341

三、农业教育改革 342

(一) 改革招生分配制度 342

(三) 农业成人教育 342

(五) 办学条件 343

(一) 加强科技领导 343

第六节 科技兴农措施与基本经验 343

一、科技兴农措施 343

(四) 加强师资培训和教师队伍建设 343

(三) 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343

(二) 统一调整专业设置 343

(二) 明确工作重点 344

(三) 建立服务体系 344

(四) 增加科技投入 344

(五) 不断深化改革 344

二、科技兴农基本经验 344

(一) 依靠科技,振兴农业 344

(二) 通过集团承包组织科技开发 345

4. 多层次,多部门结合,稿科技兴农“大合唱” 345

(三) 坚持“农科教”结合的路子 345

2. 当前与长远结合,增强农业发展后劲 345

1. 内涵与外延结合,不断拓展科技开发新领域 345

3. 点面结合,以点带面 345

第七章 农产品流通 346

第一节 农产品购销体制 346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农产品购销体制 346

二、“一五”计划时期的农产品购销体制 346

三、“大跃进”时期的农产品购销体制 347

四、“三年调整”时期的农产品购销体制 347

五、“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农产品购销体制 347

六、改革开放以来的农产品购销体制 347

(四) 兴办农村集贸市场 348

(五) 大力发展农村集体商业 348

(一) 实行多种经济成分、多种经营方式、多条流通渠道 348

(三) 走贸工农、产供销“一体化”的路子 348

(二) 恢复供销合作社集体所有制性质 348

(六) 积极发展个体运销户 349

第二节 农产品购销 349

一、粮食购销 349

(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1949--1952年) 349

(二) 统购统销时期(1953--1984年) 349

1. 购销政策 349

2. 粮食统购量 349

3. 粮食销售政策 350

2. 粮食奖售政策 350

3. 粮食销售量 350

1. 粮食定购政策 350

(三) 多渠道经营时期(1985--1990年) 350

二、棉花购销 351

(一) 棉花收购 351

(二) 收购政策 351

1. 统购政策 351

5. 收购加价政策 352

4. 自留棉政策 352

3. 奖售政策 352

2. 预购政策 352

三、油料购销 353

(一) 统购统销时期(1953--1984年) 353

(二) 合同定购时期(1985--1990年) 353

四、生猪购销 354

(一) 购销情况 354

(二) 购销政策 354

1. 派购政策 354

4. 收购标准 355

五、果品购销 355

2. 购留安排 355

3. 奖售物资 355

(一) 统(派)购时期(1957--1978年) 356

(二) 派购和议购结合时期(1979--1984年) 356

(三) 放开经营时期(1984--1990年) 356

六、烟草购销 357

(一) 烟叶收购 357

(二) 烟叶销售 357

七、蚕茧购销 358

(二) 购销政策 359

1. 口粮政策 359

(一) 购销情况 359

八、蔬菜购销 359

2. 价格政策 360

3. 奖售物资政策 360

第三节 农产品价格 360

一、农产品价格变化 360

(一) 计划价格为主时期 361

(二) 多种价格形式并存时期 362

二、工农业商品交换综合比价 367

三、工农业商品交换单项比价 371

(二) 八种农副产品与玉米的比价 385

(三) 八种农副产品与粳稻的比价 385

四、农副产品之间的交换比价 385

(一) 八种农副产品与小麦的比价 385

五、农副产品价格补贴 390

第四节 农产品市场 390

一、新中国成立后城乡农副产品市场的演变 390

(一) 农村集贸市场的演变 390

(二) 城市集贸市场的演变 391

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城市集贸市场建设 391

(一) 恢复阶段(1979--1983年) 391

(二) 发展阶段(1984--1988年) 392

(三) 完善提高阶段(1989--1990年) 392

三、集贸市场管理 392

(一) 提高认识,统一思想 392

(二) 多方配合,共建市场 392

(三) 吸收剩余劳动力发展了第三产业 393

(一) 促进了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 393

四、集贸市场的作用 393

(四) 增强了农民的商品经济意识 393

(五) 方便了群众生活 393

(二) 带动了乡镇企业和家庭工业 393

(六) 发展贩运,加快流通 393

(五) 加强服务,助购帮销 393

(四) 注重信息,建立网络 393

(三) 放宽政策,改善环境 393

(七) 健全机构,加强管理 393

(六) 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 394

(七) 加快了集镇的建设 394

(八) 促进了国合商业的发展 394

第五节 农村商业服务网点 394

一、农村各类商业网点建设 394

(一) 农村国营商业网点 394

3. “文化大革命”时期 395

4. 新型合作经济时期 395

(二) 农村供销合作社商业网点 395

2. “二五”计划和国民经济调整时期 395

1. 经济恢复和“一五”计划时期 395

(三) 农村集体商业网点 396

(四) 农村个体商业网点 397

二、农村社会商品零售额 398

第六节 农产品流通设施建设 400

一、主要农产品加工能力 400

(一) 粮油加工 400

(四) 肉类加工 401

(二) 棉花加工 401

(三) 果品加工 401

(五) 饲料加工 402

二、主要农产品仓储能力 402

(一) 粮油仓储 402

(二) 棉花仓储 402

(三) 果品仓储 402

第七节 农产品流通的基本经验 403

(三) 肉类运销 403

(二) 棉果等运销 403

(一) 粮油运销 403

三、主要农产品运销能力 403

(五) 蔬菜贮藏 403

(四) 肉类仓储 403

(一)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 404

(二) 推进贸工农一体化,提高农产品商品率 404

(三) 保证农产品计划管理部分,不断扩大市场调节的范围 404

(四) 培育农产品市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404

(五) 加快流通企业改革 404

(六) 加强宏观调控,搞好组织协调 404

第一节 外资利用 405

第八章 农业经济技术国际合作和进出口贸易 405

一、农业利用外资 406

(一) 世界银行贷款项目 406

1. 华北平原农业项目 406

2. 中国山东种子项目 407

3.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 407

(一) 世界银行贷款山东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林业部分 408

(三) 外国政府贷款饲料加工建设项目 408

(二) 东营奶牛项目 408

(一) 世界银行贷款山东省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畜牧分项目 408

三、畜牧业利用外资 408

(二) 国家造林项目山东部分 408

(一) 林业发展保护土地和进行木材生产项目 408

二、林业利用外资 408

(二) 利用国际农业发展基金会的贷款项目 408

4. 加强灌溉农业项目 408

(一) 德国粮援项目 409

五、水利利用外资 409

2. 水产外商投资企业 409

1. 补偿贸易项目 409

(三) 外商直接投资项目 409

2. 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农业综合开发项目 409

(二) 国际金融组织贷款项目 409

2. WFP--2814项目 409

1. WFP--2771项目 409

(一) 国际组织无偿援助项目 409

四、水产利用外资 409

1. 第二期世界银行贷款农业教育项目 409

4. “泗临山苍”项目 410

(二) 世界银行山东省加强灌溉项目水利分项目 410

5. 水资源平衡研究项目 410

3. 邹县项目 410

2. “平费蒙”项目 410

1. “三沂”项目 410

(三) 世界银行山东省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水利部分 411

六、乡镇企业利用外资 411

(一) 人才智力引进 412

一、农业方面 412

(三) 山东棉花研究中心无偿援助项目 412

第二节 技术引进 412

(二) 费县农村综合发展中心 412

(一) 山东农业大学利用世界银行贷款 412

七、农业教育与科研项目利用外资 412

(二) 先进设备引进 413

1. 华北平原农业项目 413

2. 中国山东种子项目 413

3. 世行贷款农业综合开发项目 413

4. 世行贷款山东省加强灌溉农业项目 413

(三) 先进技术引进 413

(四) 优良品种引进 414

二、林业方面 417

(一) 人才引进 417

(二) 技术引进 417

(三) 设备引进 417

(四) 良种引进 417

三、水产方面 418

四、农业机械方面 419

第三节 进出口贸易 419

一、农业进口贸易 419

3. 恢复发展阶段(1962--1965年) 420

2. 出口锐减阶段(1958--1961年) 420

4. 稳定发展阶段(1966--1978年) 420

5. 新的发展阶段(1979--1990年) 420

1. 初期发展阶段(1950--1957年) 420

(一) 新中国成立以来农业出口贸易的发展 420

二、农业出口贸易 420

(二) 山东农业出口贸易所占地位 421

1. 农业出口贸易在全省出口贸易中的地位 421

2. 山东农业出口贸易在全国农业出口贸易中的地位 421

(三) 农业出口商品结构及主要品种 421

1. 出口商品结构 421

2. 出口商品主要品种 422

(四) 主要出口商品价格 423

(六) 乡镇企业出口贸易 424

(五) 农业出口商品基地建设 424

(七) 山东农业出口存在的问题 425

第四节 农业外事活动 425

一、农业方面 425

(一) 派人员出国考察 425

(二) 派人员出国进修 426

(三) 外国代表团组来访 426

(四) 专业科技交流 426

1. 农作物科技交流 426

2. 蔬菜科技交流 426

3. 果树技术交流 426

4. 耕作及土壤肥料技术交流 426

4. 援建桑给巴尔耕作胜利烟草技术推广站 427

二、林业方面 427

3. 索马里种烟组 427

(一) 派人员出国考察、进修 427

5. 畜牧兽医科技交流 427

1. 援索建立乔哈水稻烟草试验站 427

(五) 农业援外项目 427

2. 扩建乔哈烟草水稻试验站 427

(二) 外国代表团组来访 429

四、农业机械方面 431

(一) 外援项目 431

(二) 援外项目 431

(二) 民间渔业团体(人士)来访 431

(一) 外国政府渔业界人士来访 431

三、水产方面 431

(三) 派人员出国考察 432

(四) 外国代表团组来访 432

五、水利方面 432

(一) 派人员出国考察 432

(二) 外国代表团组来访 432

第九章 农村经济收益分配 434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前农民生活 434

一、封建生产资料所有制 434

一、农业生产合作社时期收益分配 435

第二节 合作化以来农村集体统一经营收入与分配 435

(一) 农业合作社时期农民收入分配水平 435

二、帝国主义掠夺 435

三、战争破坏 435

(二) 农业合作社粮食分配 436

二、人民公社时期收益分配 436

(一) 人民公社的三级经济收入 436

2. 总费用 437

3. 纯收入 437

4. 社员人均分配收入 437

1. 总收入 437

(三) 人民公社收入分配水平 437

(二) 人民公社三级固定资产 437

(四) 人民公社粮食分配 438

三、合作经济新时期收益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