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卷 上 2
一、用针方宜 2
二、九针式 5
三、九针应天地人时以起用 9
四、九针所宜 17
五、五刺应五脏 21
六、九刺应九变 23
七、十二刺应十二经 25
八、黑白肥瘦刺 28
九、刺常人 30
十、刺王公大人布衣 31
十一、刺壮士 33
十二、刺婴儿 34
十三、刺脉虚实浅深 35
十四、十二经气血刺 37
十五、手足阴阳经脉刺 39
十六、补泻 40
十七、刺胸腹 82
十八、标本 83
十九、针灸手 86
二十、刺宜从时 87
二十一、五夺不可泻 101
二十二、刺逆四时 102
二十三、刺避 106
二十四、禁太过不及 118
二十五、五节刺 125
二十六、五脏病刺 131
二十七、血气不同形 139
二十八、十二络缪刺 142
二十九、经刺 153
三十、巨刺 154
三十一、脉刺 155
三十二、深浅上下所宜 159
三十三、人身左右上下虚实不同刺 164
三十四、气清浊浅深刺 168
三十五、死期不可刺 170
一卷 下 175
一、五乱刺 175
二、气血盛衰 178
三、耐痛 183
四、五逆 184
五、三刺谷气 185
六、热 186
七、疟 194
八、腰痛 200
九、周痹 207
十、癫狂 211
十一、头痛 216
十二、痿 219
十三、心痛 224
十四、胀 227
十五、胸胁痛 234
十六、大风 235
十七、疠风 236
十八、偏枯 238
十九、痿厥 239
二十、痈疽 240
二十一、鼠瘘 245
二十二、耳鸣 耳痛 耳聋 246
二十三、膝痛 胫酸 248
二十四、啮舌 啮颊 啮唇 重舌 251
二十五、欠 252
二十六、哕 253
二十七、唏 噫 254
二十八、振寒 255
二十九、? 255
三十二、太息 257
三十一、泣竭成盲 257
三十、嚏 257
三十三、涎下 258
三十四、口目?噼 259
三十五、肠鸣 260
三十六、目眩头倾 260
三十七、喉痹 261
三十八、齿痛 262
三十九、衄 263
四十、喘 264
四十一、怒 265
四十二、?痛 265
四十三、项痛 266
四十四、足髀不可举 267
四十五、下血 267
四十六、疝 267
四十七、转筋 269
四十八、厥 270
四十九、痫 272
五十、霍乱 273
五十一、目痛 273
五十二、卒然无音 274
五十三、目不瞑不卧 277
五十四、气交暴郁刺法 279
五十五、司天不迁正刺法 281
五十六、司气有余不退位刺法 281
五十七、司气失守刺法 282
五十八、全真刺 284
五十九、十二脏邪干刺 285
六十、艾灸方宜 286
六十一、艾灸补泻 286
六十二、灸寒热 288
六十三、女子败疵 290
六十五、犬咬 291
六十四、灸痈 291
六十六、伤食 292
六十七、宜灸不宜刺 293
二卷 296
一、十二经病刺 296
二、奇经八脉病 303
三、十二经脉 305
四、奇经八脉 315
五、十五络脉 319
六、十二经筋 326
七、空穴 339
八、十二经井荥俞原经合 352
九、同身尺寸 362
十、经脉长短 366
三卷 369
一、补泻 369
二、补泻相反 377
三、针刺浅深 380
四、先后浅深 382
五、井荥俞经合主病 383
六、四时井荥俞经合刺 384
七、脏腑荥俞合皆以井为始 386
八、脏腑进荥为五六 387
九、阴阳井荥木金相生不同 388
十、出井入合 391
十一、欲刺井当刺荥 392
十二、经脉流注 393
十三、奇经八脉 395
十四、十五络脉 399
十五、奇经病 400
十六、十二经以原为俞,三焦以俞为原 402
十七、五脏俞募 405
十八、八会穴刺 408
十九、上工下工治病 409
附:参考书目 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