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风湿性关节炎》PDF下载

  • 购买积分:17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张进玉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市:人民卫生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8
  • ISBN:7117029889
  • 页数:580 页
图书介绍:

第一章 概述 1

第一节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历史概述 1

第二节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病历书写与体格检查要点 8

(一)病史要点 8

(二)体格检查要点 10

第三节 常用关节体征试验及检查方法 11

第二章 发病情况 19

第一节 发病率 19

第二节 发病年龄和性别 20

第三章 病因学与发病机制 22

第一节 微生物学 22

(一)链球菌感染 22

(二)结核菌感染 23

(三)病毒感染 24

(四)支原体感染 25

(五)产气荚膜杆菌感染 26

(六)葡萄球菌和淋球菌感染 26

(七)类白喉杆菌感染 27

(八)衣原体感染 27

(九)螺旋体属感染 29

(十)真菌感染 29

(十一)其他微生物感染 30

第二节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自身免疫发病机制 30

一、类风湿的免疫与免疫调节 31

(一)免疫与免疫反应 31

(二)易感基因的调节作用 32

(三)免疫调节 32

二、类风湿发病机制的自身免疫反应过程 38

第三节 细胞免疫 40

(一)T淋巴细胞 41

(二)B淋巴细胞 50

(三)单核巨噬细胞 53

(四)多形核白细胞 55

(五)嗜酸性粒细胞 57

(六)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 59

(七)杀伤细胞 59

(八)红细胞 61

(九)血小板 62

(十)内皮细胞 64

(十一)成纤维细胞 66

(十二)滑膜细胞 68

(十三)软骨细胞 72

(一)干扰素 74

第四节 体液免疫 74

一、细胞因子 74

(二)白细胞介素 75

(三)肿瘤坏死因子 91

(四)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93

(五)细胞生长因子 96

(六)细胞抑制因子 103

(七)细胞粘附分子 103

二、类风湿因子及免疫复合物 115

(一)类风湿因子的产生与分类 116

(二)免疫复合物的产生与形成 118

(三)类风湿因子的生理作用 118

(四)类风湿因子在类风湿发病中的致病作用 119

(一)抗原 121

三、抗原与抗体 121

(二)抗体 126

四、炎症介质 131

(一)补体 131

(二)胶原酶和蛋白水解酶 135

(三)激肽 135

(四)前列腺素 135

(五)白三烯 137

(六)血栓素 137

(七)脂质素A 138

(八)组胺与组胺释放因子 138

(九)5-羟色胺 138

(十)脂多糖 138

(十二)自由基 139

(十一)胞壁酰二肽 139

(十三)涎蛋白 142

(十四)凝血因子 142

五、酶与物质代谢异常 143

(一)胶原和胶原酶 143

(二)蛋白水解酶 145

(三)磷脂酶 147

(四)激肽释放酶和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因子 147

(五)肝素裂解酶 147

(六)磷酸酶 147

(七)色氨酸 147

(八)酪氨酸与苯丙氨酸 148

(九)组氨酸 148

(十二)透明质酸 149

(十一)甘氨酸 149

(十)羟脯氨酸 149

(十三)维生素D2 150

(十四)硫酸软骨素 150

(十五)蛋白多糖 150

(十六)巯基和二巯基族 151

(十七)纤维蛋白原 151

(十八)离子 151

第五节 免疫遗传学 153

一、主要组织相容抗原复合体 155

(一)Ⅰ类主要组织相容抗原复合体 155

(二)Ⅱ类主要组织相容抗原复合体 157

二、类风湿病人家谱 160

三、遗传与类风湿因子的关联 163

(一)肾上腺皮质激素 164

第六节 内分泌学 164

(二)类风湿与性激素 165

(三)类风湿与甲状腺和神经内分泌 167

第七节 风湿转变为类风湿 168

第八节 体质因素和发病诱因 168

(一)体质因素 168

(二)发病诱因 169

第四章 类风湿的病理学及病理生理学 172

第一节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病理学 172

一、病理学变化 172

(一)滑膜类风湿的病理特征 172

(二)滑膜组织的病理学变化 173

(三)滑膜细胞的形态学改变 174

(一)第一期——滑膜炎期 176

二、临床病理分期 176

(二)第二期——血管翳形成期 177

(三)第三期——纤维化或硬化期 178

第二节 类风湿的病理生理学与临床的联系 179

(一)关节疼痛产生的机制 179

(二)晨僵现象 180

(三)关节对称性受累的机制 181

(四)关节肿胀 182

(五)关节杂音 183

(六)关节活动功能受限与变形 183

(七)骨质疏松 184

(八)关节与骨破坏 186

(九)骨发育障碍 188

(十一)滑液 189

(十)胸骨与骶髂关节损害 189

第三节 关节外和内脏器官类风湿的病理与病理生理 190

(一)类风湿性肉芽肿与皮下结节 190

(二)皮肤 191

(三)关节周围组织 191

(四)肌肉 192

(五)血管 192

(六)心脏 194

(七)心包与胸膜 194

(八)喉与肺 195

(九)肾脏 196

(十)消化道 196

(十二)胰腺 197

(十三)脾和淋巴结 197

(十一)肝脏 197

(十四)神经系统和内分泌腺 198

(十五)眼 198

(十六)血液 199

第四节 女性发病率高的原因 200

第五章 临床表现及临床分型与分期 201

第一节 典型类风湿性关节炎 201

一、关节炎的临床表现 201

(一)起病形式 201

(二)关节症状 202

二、关节周围组织病变及并发症 216

(一)类风湿性皮下结节 216

(二)关节附近肌肉萎缩和肌无力 218

(三)关节周围组织受累的表现 218

(一)颈痛与颈椎病 223

三、软骨与骨病变及并发症 223

(二)肋软骨炎和胸骨炎 224

(三)缺血性骨坏死 225

(四)骨质疏松与骨质增生 225

(五)其他 226

四、肌肉和软组织病变及并发症 226

(一)风湿性肌痛 226

(二)纤维性肌痛 226

(三)肩关节周围炎 228

(四)骨化性肌炎 229

(五)肩手综合征 229

(六)胸廊出口综合征 230

(七)肘管综合征 231

(八)腕管综合征 231

(九)桡管综合征 232

(十)跖管综合征 233

第二节 不典型类风湿性关节炎 234

一、发热型类风湿 234

(一)长期高热为主要表现的类风湿 234

(二)长期低热为主要表现的类风湿 238

二、单关节炎 239

三、少关节炎 240

四、反复发作性风湿病 240

五、“干性”关节炎 241

六、内脏型及其并发症 241

(一)心脏损害 242

(二)类风湿性血管炎 243

(三)肺及呼吸道损害 244

(四)肾损害 245

(五)关节淋巴结病 246

(六)费尔蒂(Felty)综合征 247

(七)神经精神和内分泌系统 248

(八)眼损害 251

(九)消化系统损害 252

(十)血液系统 252

(十一)淀粉样变 255

第三节 儿童类风湿性关节炎 256

(一)长期高热为主要表现的类风湿 256

(二)多关节炎型类风湿 257

第四节 混合型类风湿性关节炎 258

(一)类风湿混合风湿病 258

(四)少关节炎 258

(三)单关节炎 258

(二)类风湿混合强直性脊椎炎 259

(三)类风湿混合感染过敏性关节炎 260

(四)类风湿混合瑞特综合征 261

(五)类风湿混合系统性红斑狼疮 262

(六)类风湿混合干燥综合征 262

(七)类风湿混合银屑病 263

(八)类风湿混合硬皮病 263

(九)类风湿混合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 264

(十)类风湿混合肝炎 264

(十一)类风湿混合皮肌炎 265

(十二)类风湿混合白塞病 265

(一)临床分型 266

第五节 临床分型与临床分期 266

(十三)类风湿混合痛风 266

(二)临床分期 268

第六章 实验室与器械诊断性检查 272

第一节 一般常规 272

第二节 抗原 274

第三节 抗体 275

(一)类风湿因子 275

(二)抗核抗体 277

(三)其它自身抗体 279

(四)抗链球菌溶血素“O” 279

第四节 糖蛋白类及酶类 280

(一)血清蛋白电泳 280

(二)血清糖蛋白 281

(三)指甲糖化蛋白 282

(六)碱性磷酸酶和酸性磷酸酶 283

(五)乳酸脱氢酶 283

(四)血浆纤维蛋白原 283

(七)血清胆碱酯酶 284

(八)血清肌酸激酶 284

(九)血清铁结合力与运铁蛋白 284

(十)血清尿酸 284

第五节 血清免疫学检查 285

(一)血清免疫球蛋白 285

(二)循环免疫复合物 285

(三)血清补体 286

(四)血清冷球蛋白 286

(五)冷凝集素试验 287

(六)血液流变学 287

(一)T淋巴细胞转化试验 288

第六节 细胞免疫学检查 288

(七)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288

(二)E-玫瑰花环试验 289

(三)植物血凝素皮肤试验 289

(四)二硝基氯苯试验 290

(五)硝基四氨唑蓝试验 290

(六)细胞及细胞因子 290

第七节 淀粉样变性诊断方法 291

第八节 类风湿性胸腔及心包积液检查 293

第九节 关节滑液检查 293

第十节 氯喹试验 299

第十一节 细胞学检查 300

(一)特殊细胞检查 300

(一)类风湿性关节炎的X线表现 301

第十二节 X线检查 301

(二)组织细胞学检查 301

(二)各关节类风湿的X线特征 305

(三)关节周围组织并发症的X线表现 310

(四)内脏的X线改变 310

第十三节 关节器械与核素检查 311

(一)关节X线断层摄影 311

(二)CT检查 311

(三)关节造影检查 312

(四)超声波检查 312

(五)磁共振检查 312

(六)关节疼痛的测定 312

(七)骨矿物质密度测量 314

(八)关节核素检查 314

第十四节 关节镜检查与滑膜活检 315

第十五节 肌电图检查 316

第十六节 毛细血管镜检查和肢体血流图检查 317

第七章 诊断 319

第一节 类风湿性关节炎活动性的判定指标 319

第二节 关节功能及残疾等级的判定 320

第三节 诊断 321

第八章 鉴别诊断 323

(一)风湿性关节炎 323

(二)感染过敏性关节炎 324

(三)结核性关节炎 326

(四)结缔组织(胶原)病关节炎 328

(五)强直性脊椎炎 334

(六)大骨节病 337

(七)骨关节炎 338

(八)化脓性关节炎 340

(九)更年期关节炎 341

(十)痛风性关节炎 342

(十一)其他 343

第九章 治疗 345

第一节 治疗原则概述 345

一、治疗原则 345

二、分期治疗 346

(一)急性期 346

(二)亚急性期 346

(三)慢性期 347

第二节 非激素类抗炎镇痛药 348

一、消炎痛 348

(五)稳定期 348

(四)缓解期 348

二、布洛芬 353

三、萘普生 356

四、萘普酮 357

五、炎痛喜康 357

六、双氯灭痛 359

七、阿司匹林 361

八、保泰松类 367

九、替尼达普 371

十、替美加定 371

十一、痛立消 371

十二、酞胺哌啶酮 372

十三、美舒宁 373

十四、奥丙嗪 373

第三节 免疫病理学疗法 374

十五、赛利考西 374

十六、弃白通 374

一、复方风湿宁 375

二、氯喹类 376

三、硫唑嘌呤 383

四、甲氨蝶呤 385

五、环孢素 388

六、金疗法 390

七、环磷酰胺 394

八、苯丁酸氮芥 396

九、柳氮磺吡啶 396

十、青霉胺 398

十一、巯甲丙脯酸 401

十二、来氟米特 403

十三、米诺环素 404

十四、霉酚酸莫非替克 405

十五、氟达拉滨 405

十六、他克莫司 406

十七、褐霉酸钠 407

十八、抗体和基因疗法 407

(一)单克隆抗体 407

(二)抗细胞粘附分子-1单克隆抗体 409

(三)干扰素 410

(四)胶原 411

(五)抗肿瘤坏死因子抗体 412

(六)白细胞介素制剂 413

(七)粒细胞和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415

(八)红细胞生成素 416

(十)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和生长激素 417

(九)肝细胞生长因子 417

(十一)牛痘病毒应激蛋白重组体 418

(十二)自身造血干细胞移植 418

(十三)抗淋巴细胞球蛋白 418

(十四)胸导管和胸腺切除 419

(十五)去脾治疗 419

(十六)免疫球蛋白疗法 420

(十七)血浆交换疗法 422

(十八)光亮子血液疗法 425

十九、左旋咪唑 426

二十、胸腺肽 429

二十一、氯苯扎利二钠 430

二十二、卡介苗多糖核酸 430

二十三、调节免疫和抗炎的中药 431

二十四、肾上腺皮质激素 432

二十五、联合治疗 443

第四节 中医药疗法 447

(一)昆明山海棠 447

(二)雷公藤 448

(三)清风藤 451

(四)蜂毒 452

(五)帕歌斯 455

(六)中草药及其方剂 455

(七)针灸疗法 455

第五节 辅助治疗药物 456

(一)肝素 456

(二)二巯基因烷磺酸钠 458

(三)维生素E 459

(四)多烯酸 461

(五)牛磺酸 462

(六)超氧化物歧化酶 463

(七)降钙素 463

(八)性激素 464

(九)硫酸软骨素 466

(十)离子疗法 467

第六节 物理疗法 469

(一)放射线照射疗法 469

(二)水疗 473

(三)热敷疗法 476

(四)拔罐疗法 477

(五)石蜡疗法 478

(六)泥疗法 479

(七)药物蒸气疗法 480

(八)高压氧疗法 480

(九)干热气候疗法 481

(十)电疗 481

(十一)超声波疗法 485

(十二)光疗 486

(十三)磁疗法 490

(十四)冷疗法 490

(十五)推拿与按摩 492

(十六)医疗体育 493

第七节 外科疗法 494

第八节 严重类风湿并发症的治疗 497

(一)血管炎的治疗 497

(二)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治疗 499

(四)淀粉样变的治疗 500

(三)严重贫血的治疗 500

(五)雷诺综合征的治疗 502

第九节 关节炎的康复治疗及护理 503

一、关节炎康复的临床意义 503

二、康复治疗的内容与任务 504

三、关节炎康复治疗和护理的指导 505

(一)临床治疗 505

(二)休息 505

(三)运动疗法 506

(四)关节活动度训练 510

(五)日常生活活动训练 513

(六)预防关节功能不全和残疾 513

(一)类风湿病人的性格特点 514

(二)类风湿病人的心理状态 514

(八)疗养地治疗 514

四、心理康复 514

(七)物理疗法 514

(三)心理治疗与康复 515

(四)气功疗法 518

(五)文化娱乐疗法 519

五、关节炎和风湿病病人的饮食 519

六、关节残疾等级的评定 521

七、关节炎的康复评价 521

(一)康复评价指标 521

(二)康复评价方法 522

(三)康复评价标准 522

(四)统计学分析 523

(一)分支(结核)杆菌诱导关节炎 524

第一节 关节炎动物模型的制造 524

第十章 关节炎的临床试验治疗与研究方法 524

(二)胶原诱导关节炎 528

(三)白细胞介素-1诱导关节炎 530

(四)肽氨糖多糖复合物诱导关节炎 532

(五)类风湿性滑膜与软骨诱导关节炎 534

(六)其他抗原诱导的关节炎 537

第二节 关节炎的临床试验治疗 538

一、临床试验治疗的设计 538

(一)药理学研究 538

(二)临床试验 540

(三)免疫药理学实验 540

二、临床试验治疗的观察指标与关节炎疗效评定标准 542

(一)关节炎临床试验治疗的设计与观察指标 543

(二)关节炎疗效指标及测定方法 544

(三)疗效评定标准 547

第十一章 预后和预防 549

第一节 预后 549

(一)预后良好 549

(二)预后不良 550

(三)类风湿的自然病程 551

第二节 预防 552

附录 554

附录一 正常关节间隙的宽度 554

附录二 国外类风湿性关节炎诊断标准 554

(一)美国风湿病协会诊断标准 554

(二)原苏联关于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诊断标准 559

附录三 临床试验治疗观察记录表 560

附录四 关节病变情况记录 562

主要参考文献 5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