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1
一 中国军事技术史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1
二 中国军事技术史的分期 1
三 军事技术与社会诸方面发展的关系 3
五 军事技术的发展规律 7
上编 冷兵器时代的军事技术 13
第一章 石兵器阶段的军事技术 13
第一节 兵器和原始城堡的出现 13
一 史前生产工具的演进 13
二 古史传说中的兵器和原始城堡 15
第二节 石兵器的基本类型 19
一 原始的射远兵器 19
二 原始的格斗兵器 22
三 原始的卫体兵器 25
四 原始的防护装具 25
第二章 青铜兵器阶段的军事技术 27
第一节 青铜兵器的创制与发展 27
一 青铜兵器及其冶铸技术的发展 27
二 射远兵器 28
三 格斗兵器 31
四 卫体兵器 37
五 防护装具 38
第二节 战车和车战的兴衰 40
一 战车的构造 41
二 战车的乘员编制和兵器装备 42
三 车战及其技术和战术 45
第三节 军事筑城的兴起 48
一 筑城概况 48
二 筑城技术的初创 49
三 攻城器械 51
四 守城器械 52
第四节 战船和水军的兴起 53
一 舟楫的军事应用和战船的出现 53
二 战船的乘员、装备和水战战术 55
第五节 《考工记》中的兵器制造问题 57
一 青铜兵器的合金配比和冶铸技术 57
二 材料的精选 58
三 设计和制造方法的创新 59
四 设计和制造中蕴含的科学知识 59
五 工艺的规范 60
六 成品的检验 60
七 兵器配发和使用的原则 61
第三章 钢铁兵器阶段的军事战术 62
第一节 钢铁兵器的创制与发展 62
一 钢铁兵器冶铸技术的提高 62
二 射远兵器 64
三 抛石机--礮 67
四 格斗兵器 68
五 卫体兵器 71
六 防护装具 72
七 新型战车的创制 75
第二节 军事筑城的发展 75
一 城郭建筑的概况 76
二 城郭建筑的军事特色 77
三 作业量的估算和工程作业图 79
四 长城建筑的概况 80
五 长城的守备设施 81
六 攻城器械 84
七 守城器械 85
八 障碍器材 86
九 著名的攻守城战 87
第三节 战船和水军的发展 87
一 战船建造业的发展 88
二 战船的基本类型 89
三 著名的水战 92
中编 火器与冷兵器并用时代的军事技术 97
第四章 初级火器创制阶段的军事技术 97
第一节 兵器制造业的发达 97
一 钢铁冶炼业和冶炼技术 97
二 兵器管理和制造机构 99
三 钢铁兵器制造技术 101
第二节 初级火器的创制 101
一 《武经总要》记载的火药配方 102
二 初级火器的创制与使用 103
第三节 钢铁兵器的持续发展 109
一 射远兵器 110
二 抛石机——炮 113
三 格斗兵器 115
四 卫体兵器 120
五 防护装具 120
六 装备冷兵器的战车 123
七 军队的兵器装备 124
第四节 军事筑城的持续发展 126
一 筑城规制和城址选择 126
二 开封城的建筑 127
三 中小城池的建筑 129
四 金长城的建筑 130
五 攻城器械 131
六 守城器械 134
七 障碍器材 137
第五节 战船和水军的持续发展 138
一 战船建造场的普遍设立 138
二 主要战船的构造和战斗性能 139
三 著名的水战 141
四 战船和水军技术的进步 142
第五章 火铳的创制与发展阶段的军事技术 145
第一节 火铳的创制 145
一 火药性能的改良 145
二 火铳初创时期的实物 146
三 对元火铳的几点分析 148
四 火铳在作战中的最初使用 149
第二节 火铳的发展 151
一 明初的发射火药 151
二 各系统制造的洪武铳 151
三 洪武铳的种类和构造 158
四 洪武铳的改进 159
第三节 火铳的定型 159
一 永乐至正德年间火铳的种类 160
二 永乐铳的改进 164
三 火铳的制造及其铭文问题 165
第四节 钢铁兵器和战车的多样化 166
一 射远兵器 166
二 格斗兵器 168
三 防护装具 170
四 攻守城器械和障碍器材 171
五 战车的创新 173
第五节 城墙城池建筑技术的成熟 176
一 明初都邑筑城之最--南京城 176
二 平陆都邑筑城之最--北京城 179
三 长城建筑的发展 180
四 沿海卫所城堡的建筑 184
第六节 战船发展的高潮及其装备的改善 186
一 元朝的战船和水战的规模 186
二 明朝前期的造船厂 186
三 战船的种类 188
四 明初建造战船的数量和水军的规模 189
五 战船建筑技术的提高和武器装备的改善 190
第七节 火铳的发展对军事的影响 192
一 军队编制装备结构的变革 192
二 京军三大营的创建 193
三 国防设施的改善 193
四 新战术的创造和发展 195
第六章 火绳枪炮阶段的军事技术 197
第一节 佛郎机炮的传入与发展 197
一 佛郎机炮的传入 198
二 明廷对佛郎机炮的仿制 199
三 佛郎机炮的种类和构造 199
第二节 火绳枪的传入与发展 204
一 火强枪的传入 204
二 明廷对火绳枪的仿制 204
三 赵士桢对单管火绳枪的研制 207
四 赵士桢创制的多管火绳枪 210
第三节 红夷炮的引进与发展 211
一 欧洲火器技术的发展 212
二 欧洲传教士的东来及其桥梁作用 212
三 明末火器研制家群体及其贡献 213
四 首批红夷炮的引进 216
五 红夷炮和宁远大捷 218
六 明末朝廷对西洋大炮的购买和仿制 218
七 崇祯年间对西洋大炮的仿制 219
第四节 传统火器的创新 221
一 单兵枪 221
二 火炮 224
三 火箭类火器 226
四 爆炸性火器 230
第五节 合成军的创建及其装备的创新 232
一 车步骑辎合成军的编成 232
二 军事训练内容的变革 234
第六节 城墙城池建筑的创新 236
一 东段长城的改建和扩建 236
二 沿海卫所城堡建筑的创新 241
三 欧洲棱堡建筑技术的传入 242
四 城防火器的更新 244
第七节 战船和水军装备的更新 245
一 战船的种类及其构造 246
二 战船的合理编配及其装备 251
三 水兵营编制结构的优化 252
四 水战技术和战术训练的进步 253
第七章 火绳枪炮阶段的军事技术论著 254
第一节 对兵器制造与使用的论述 255
一 从战略高度倡导兵器的发展 255
二 坚持创新的观点 255
三 坚持精益求精的思想 256
四 御敌保国必须善于使用火器 256
五 使用火器必须灵活多变 257
六 火器布阵和作战原则的新见解 258
七 车铳结合战术的深化 259
八 守城理论的发展 259
第二节 对钢材冶炼与火药配制的论述 260
一 关于钢材冶炼的论述 260
二 关于火药配方的论述 261
三 关于火药配制工艺的论述 263
四 关于火药特性及若干现象的探讨 264
第三节 对欧洲火器技术的吸取和引用 266
一 理论基础的转轨 266
二 设计思想的进步 268
三 造炮新法的采用 269
四 射击术的发展 270
五 对冲击波现象的探索 271
第八章 火器曲折发展阶段的军事技术 273
第一节 火器的曲折发展 273
一 后金制造和使用红衣炮的高潮 273
二 清初各方制造和使用的火炮 275
三 康熙初期的火器制造 277
四 南怀仁铸炮与“平定三藩”之战 277
五 收复雅克萨之战中使用的枪炮 278
六 火器营的建立及火器制造的滑坡 281
第二节 枪炮的种类及其研制者 282
一 重型火炮 282
二 轻型火炮 283
三 短管炮 283
四 单兵枪 285
五 火器研制者 286
第三节 钢铁兵器和战船建造的徘徊 287
一 射远兵器 287
二 格斗兵器 288
三 防护装具 289
四 攻守城器械 290
五 战船 290
六 武器装备的规制 292
第四节 城墙城池建筑的尾声 293
一 东北的柳条边 293
二 边防的其他设施 293
三 沿海要塞的建筑 294
四 虎门要塞的建筑 295
五 山地石碉的建筑 298
下编 火器时代的军事技术 301
第九章 前装枪炮阶段的军事技术 303
第一节 “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提出及其初步实践 303
一 英军在军事上的长技 303
二 “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提出 305
三 “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最早实践者 306
第二节 军事技术研究的新进展 309
一 火药的改进 310
二 “自来火药”的试制成功 310
三 用新法铸造火炮 311
四 用新法铸造炮弹 312
五 新型炮架和搬运器械的制成 313
六 先进射击术的引用 313
七 新型战舰的试造 313
八 新式炮台的建筑 314
九 新式地雷的研制 315
十 新式水雷的创制 316
第三节 太平天国革命对军事技术发展的推动 317
一 太平天国的兵器制造 317
二 太平天国对先进军事技术的引用 318
三 太平军对军事工程的发展和创新 319
第四节 清军装备的前装枪炮 322
一 湘军的武器装备 322
二 淮军的武器装备 324
三 中外混编武装和英法侵略军的武器装备 325
四 清军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的军事技术 326
第十章 后装枪炮阶段的军事战术 328
第一节 晚清兴办的兵工厂 328
一 兴办兵工厂的时代背景 328
二 容闳对兴办兵工厂的贡献 330
三 兵工厂兴办的概况 331
四 几个主要的兵工厂 332
第二节 兴办兵工厂的军事技术家 337
一 近代军事技术家群体的形成 337
二 杰出的军事技术家及其主要成就 337
第三节 机械化炼钢与火药制造 343
一 机械化炼钢厂及其产品 343
二 机械化火药厂及其产品 344
第四节 后装击针枪的仿制 348
一 步枪 348
二 多管枪 350
三 机枪 351
四 枪弹 352
第五节 后装线膛炮的仿制 353
一 后装线膛炮 353
二 管退炮 353
三 炮弹 356
第六节 炮台要塞建筑的兴起和发展 358
一 炮台要塞的设计原则 358
二 沿海和沿江的炮台要塞 359
三 边防要隘建筑的炮台 366
四 野战工事的建筑 368
第七节 蒸汽舰船的建造 369
一 明轮蒸汽兵轮船“恬吉”号 369
二 螺轮蒸汽兵轮船“操江”号 370
三 大型兵轮船“海安”号和“驭远”号 370
四 铁肋兵轮船“威远”号 371
五 快速兵轮船“开济”号 372
六 钢甲巡洋舰“平远”号 372
七 穹甲舰“广乙”号 373
第十一章 火器时代的军事变革 374
第一节 陆军编制装备的更新和近代海军的创建 374
一 甲午战争前陆军编制装备的演变 374
二 甲午战争后陆军编制装备的更新 376
三 近代海军的创建及舰载火器系统的初步形成 380
四 海军兴衰的教训 380
第二节 军事技术训练和作战方式的变革 381
一 陆军军事技术训练的变革 381
二 海军军事技术训练的兴起和发展 384
三 作战方式的变革 385
第三节 军事技术教育的兴起和发展 387
一 兴办军事技术教育的目的 387
二 海军军事技术教育的兴起和发展 388
三 陆军军事技术教育的变革 390
四 军事技术专业教育的兴起 391
第四节 军事技术书籍的译著 393
一 军事书籍翻译的概况 393
二 军事技术译著的分类 395
三 军事技术书籍的编著 397
参考文献 400
附录 404
一 人名索引 404
二 书名索引 411
三 中国历代尺的长度比较简表 416
四 中国历代升的容量比较简表 417
五 计量单位简表 417
后记 420
总跋 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