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说明 1
目录 1
杰出的地质学家黄汲清教授 3
中国主要地质构造单位(1945年) 11
俄文版序言 12
第一章 引言 14
大陆和地槽 14
造山运动和造陆运动 15
基底褶皱 16
第二章 造山旋回 17
前寒武纪旋回 18
加里东旋回 18
阿尔卑斯旋回 19
华力西旋回 19
单旋回和多旋回 20
第三章 前寒武纪地块 21
古冠和西伯利亚地台 21
中朝地块 21
塔里木地块 26
汉南地块 27
康滇地轴 27
越北地块及印支古陆 28
滇缅结晶杂岩带 29
其他前寒武纪地带和地块 29
时代不明的地块 29
江南古陆 30
阿拉尔—准噶尔地峡 30
第四章 加里东运动和加里东褶皱 30
东萨彦山和外贝加尔 30
华夏古陆 32
亚秦岭带 32
其他加里东褶皱 33
第五章 华力西运动和华力西褶皱 33
天山系统 33
华力西褶皱和蒙古地槽 34
大兴安岭 35
昆仑山系统及其南界 36
秦岭 37
南山 38
“红色地层”的年代 39
西康和云南的华力西褶皱 39
中国东南部之华力西褶皱 41
华力西基底褶皱 41
第六章 印支运动和印支褶皱 42
印度支那和云南 42
华南 43
扬子区域 44
华北 44
第七章 燕山运动和燕山褶皱 45
华北的基底褶皱 45
中国南部的燕山褶皱 47
太平洋沿岸的基底褶皱 54
特提斯式的燕山褶皱 55
华力西褶皱中的燕山基底褶皱 61
第八章 喜马拉雅运动和喜马拉雅褶皱 62
地槽褶皱 62
基底褶皱 64
第九章 纵贯各地质时代的大地构造 68
寒武纪时代的中国 68
加里东泥盆纪时代的中国 70
华力西二叠纪时代的中国 72
燕山白垩纪时代的中国 74
喜马拉雅第三纪时代的中国 76
第十章 中国的大地构造格架 78
软性地带对硬性地带 78
褶皱的硬化、地槽的迁移及大陆的生长 80
弧形褶皱带及其成因 82
构造线及其主要构造型式 83
第十一章 大地构造、岩浆活动及中国南部的金属矿产区域 85
华力西旋回中的岩浆活动 86
燕山旋回中的岩浆活动 88
喜马拉雅旋回中的岩浆活动 89
大地构造及金属矿产的生成 89
中国南部的成矿时期和矿产区域 91
中国地质构造基本特征的初步总结(1960年) 98
一、中国大地构造分区 99
中朝准地台 99
扬子准地台 102
南华准地台 104
天山蒙古地槽褶皱系 105
东北准地台 105
塔里木地块 108
昆仑秦岭地槽褶皱系 108
西藏滇西准地台 110
喜马拉雅褶皱系 112
台湾褶皱系 113
二、中国大地构造的主要特点 113
印支运动旋回及其确定 113
燕山运动旋回及其重要性 115
多旋回造山和多旋回岩浆活动 117
深断裂和大断裂 120
大型隆起和大型坳陷的发生和发展 122
准地台及其特点 124
地槽地带的若干特点 126
从多旋回构造运动观点初步探讨地壳发展规律(1962年) 130
一、地槽与地台的特点及其主要类型 130
地槽的特点及其主要类型 130
地台的特点及其主要类型 133
二、地槽与地台的互相转化 135
转化 135
再生 135
前震旦纪时活动地带与稳定地带的互相转化 136
转化中的突变与过渡问题 138
地槽与地台互相转化的方式 140
三、地壳发展的多旋回性 142
什么是多旋回构造运动? 142
构造旋回的划分 143
前期旋回与后期旋回的特点及其类型 147
继承作用与新生作用在多旋回构造运动中的表现 149
所谓地台活化 150
大陆的扩大与缩小和地壳多旋回运动的关系 151
四、多旋回深断裂、多旋回岩浆活动、多旋回成矿作用 153
多旋回深断裂 153
多旋回岩浆活动 153
多旋回成矿作用 156
五、从多旋回运动观点探讨“泛地槽”和“泛地台”的概念——并讨论所谓 157
“地洼学说” 157
矛盾双方的互相转化在地壳发展中的体现 161
六、从唯物辩证法看地壳发展规律 161
不断革命论与革命发展的阶段论在地壳发展中的体现 162
七、补充与讨论 164
关于巨旋回的划分问题 164
关于各巨旋回的发展特点问题 165
深断裂及深部构造与地壳发展的关系问题 167
线系构造问题 168
中国几种特殊的地壳活动地带的性质问题 169
关于地壳大地构造单元划分问题 170
中国地层区划的初步建议(1962年) 176
一、地层区划工作的意义 176
二、中国综合地层区划的原则 177
三、中国地层区划的建议 179
一、中国大地构造单元划分 188
中国大地构造基本轮廓(1977年) 188
二、中国的深层构造和深断裂 194
三、中国大地构造的发展 197
四、关于地槽发展的多旋回性 199
五、三叠纪以来中国大地构造发展中构造活动方式问题的初步考虑 201
试论地槽褶皱带的多旋回发展(1979年) 205
一、欧洲及苏联地质学家的单旋回观点简述 205
二、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论述多旋回观点的主要内容 207
三、国外若干地槽褶皱带的多旋回发展 210
四、地槽褶皱带的多旋回发展模式 211
五、关于多旋回板块活动并略论板块构造说与多旋回发展说相结合的问题 212
六、地槽褶皱带的迁移 215
七、评单旋回观点 217
二、中国的地震地质区划 219
按大地构造观点进行中国地震地质区划的尝试(1979年) 219
一、引言 219
三、关于地震应力场的问题 224
四、中国强震区和弱震区产生的原因 225
五、产生强震的几条规律 227
六、北京地区的地震趋势 229
七、讨论几个问题 230
八、后记 231
关于大地构造研究的几个重要问题(1982年) 232
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域初步分析(1984年) 235
一、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域的蛇绿岩带 235
二、被蛇绿岩带分割的地壳条带或构造区 235
三、各构造区即各板块的活动、张裂和碰撞方式兼谈冈瓦纳大陆的北界问题 241
四、初步总结 246
五、略论大特提斯与小特提斯兼谈板块的“手风琴运动”问题 248
多旋回地壳运动理论及其应用(1985年) 250
一、多旋回地壳运动理论的创立和现状 250
二、关于地槽褶皱带多旋回发展的实例及初步模式 251
三、多旋回构造说与板块构造说的关系 253
四、多旋回构造说的基本内容 253
五、简谈多旋回成矿作用 253
略论六十年来中国地质科学的主要成就及今后努力方向(1982年) 259
一、引言 259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前地质科学的主要成就 260
地层学、地史学 261
古生物学 262
区域地质和地质图 262
大地构造、地质力学 263
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成矿规律 265
地震地质 269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岩溶地质 270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地质科学的主要成就 270
前寒武纪地质 270
显生宙地层 273
第四纪地质 280
古生物学 282
区域地质及地质图 284
构造地质学 288
矿物学 292
岩石学 294
海洋地质学 297
沉积学 297
地球化学和同位素地质学 298
矿床地质学(内生矿床) 300
非金属矿床学 301
铀矿地质 303
中国大型油田的发现和石油地质研究的进展 308
煤田地质学 310
工程地质学 311
水文地质学 312
岩溶地质 314
地球物理学 314
古地磁学 316
地震地质 317
地热研究与地热资源调查 317
遥感地质 318
数学地质 319
矿山地质学 319
探矿工程学 320
矿产综合利用 321
岩矿测试工作 321
四、今后努力方向 322
简短的回顾 322
一些重点学科今后努力方向 323
若干重大研究课题 326
参考文献、文件和资料 327
黄汲清教授科学著作系年目录 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