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编 概论 1
第一章 代绪论:现代科学技术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
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1
二、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2
三、加速科技进步,实现科技生产力的新解放和大发展 3
四、加强科技队伍建设 4
五、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水平 5
第二章 科学技术:从生产力到第一生产力 6
第一节 大科学概念 6
一、科学技术 6
二、科学知识 8
三、科学研究 10
四、科技建制 12
五、科技产生 13
第二节 科学技术的生产力性质 13
一、科学技术属于生产力范畴 14
二、物质生产对科学技术的推动作用 15
三、科学技术的生产力功能 16
四、科学技术成为生产力的特殊形式 17
五、科学技术向物质生产力的转化 19
六、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前进的革命力量 20
第三节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20
一、现代科学技术对于国民经济的第一位变革作用 21
二、科学技术是增强综合国力的关键 22
三、现代科学技术成为决定生产力发展的主导因素 23
四、科技人员是新生产力的开拓者 24
五、抓科技必须同时抓教育 26
六、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 28
七、增强全社会的科技意识,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29
第三章 科学技术发展历程及其历史成就 31
第一节 古代科学技术 31
一、中华民族的辉煌成就 31
二、古希腊科学传统与罗马技术 33
三、巴比伦与古埃及的灿烂文明 35
四、古印度的科学与阿拉伯的作用 36
五、欧洲中世纪的科学 37
第二节 近代科学技术 38
一、近代科学的创立 38
二、18和19世纪的科学成就 41
第三节 二十世纪科技概况 44
第四节 科学技术的未来 48
第二编 基础科学前沿 50
第四章 数学的发展 50
第一节 数学的研究对象 50
一、量 50
二、数 51
三、形 51
第二节 现代数学的边缘学科 52
一、生物数学 52
二、数学地质学 53
三、数量经济学 53
四、军事运筹学 54
五、数理逻辑 55
六、计算数学 55
第三节 现代数学的新成就 56
一、模型数学 56
二、突变理论 58
三、分数维几何学 60
第四节 数学的发展趋势 62
一、向高维、变量和非线性发展 63
二、向其他领域广泛渗透 63
三、数学与计算机相结合 64
第五节 数学的社会作用 65
一、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 65
二、促进社会进步 66
三、为社会公益事业服务 67
四、与高技术密切联系 68
第五章 现代物理学 70
第一节 电磁运动 71
一、电和磁 71
二、电磁理论 71
三、光 72
四、电磁波谱 72
第二节 相对论 73
一、狭义相对论 74
二、广义相对论 75
第三节 量子力学理论 76
一、粒子-波动二象性 76
二、不确定原理 77
第四节 物质的微观结构 79
一、分子和原子 79
二、电子和原子核 79
三、微观粒子 80
四、强子结构:夸克(层子) 80
第五节 对宇宙的研究 82
一、地球和太阳 83
二、星系 84
三、宇宙 84
第六节 统一场论 85
一、电弱统一理论 86
二、大统一理论 87
三、超弦理论 87
第六章 现代化学与化学产业 89
第一节 化学的社会作用 89
一、合理利用天然资源 89
二、创造新型材料 90
三、对国民经济建设发挥特殊作用 91
四、研究能源、药物、农药等重大课题 91
五、保护生态环境 92
第二节 基础化学的前沿 93
一、无机化学 93
二、分析化学 94
三、量子化学 95
四、化学健理论 96
第三节 应用化学的发展 98
一、激光化学 98
二、星际化学 99
第四节 现代化学的发展趋势 100
一、向理论性科学过渡 100
二、继续加强应用化学的研究 101
三、实验手段日趋完善化 101
四、学科之间的联系更为密切 101
五、加强化学总体研究 101
第五节 化学工业 102
一、化学工业的发展 102
二、化学工程 104
三、化工系统工程 104
第七章 生命科学 106
第一节 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106
一、蛋白质 106
二、核酸 109
三、中心法则 112
第二节 遗传与变异 113
一、遗传基础发生变异的原因 114
二、细胞遗传学 115
三、分子遗传学 116
第三节 生命的能源 118
一、自由的概念 119
二、三磷酸腺苷的化学组成和结构 119
三、生物能的转移、贮存和利用 120
第四节 生命科学研究的重要领域 123
一、生物大分子研究 123
二、基因和细胞 124
三、遗传、发育和进化的统一 125
四、脑科学 127
五、行为科学 128
六、生态学 128
第八章 混沌学 130
第一节 非线性科学与混沌学 130
第二节 混沌的特性 132
一、确定性系统的内在随机性 133
二、对初始条件的敏感依赖性 135
三、一种全新的序 137
第三节 奇异吸引子 138
一、平凡吸引子 138
二、奇异吸引子 140
三、构造奇异吸引子 141
第四节 分形 141
一、维数与尺度不变性 142
二、科克曲线 143
三、自相似性 145
四、分形和混沌 146
第五节 普适性 146
一、倍周期分岔进入混沌 147
二、费根鲍姆常数 147
三、普适性理论 148
第三编 应用科学 149
第九章 农业科学技术 149
第一节 农业发展的历程 149
第二节 持续农业 152
一、持续农业思想的提出 152
二、持续农业的概念和内容 152
三、生态农业 154
第三节 现代农业的发展 155
一、绿色革命 155
二、蓝色革命 156
三、创建“白色农业” 157
四、促进育种技术大突破 158
五、促进畜牧业变革 159
六、扩大耕作范围,解决农村燃料问题 160
第四节 依靠科技进步,建立高产优质高效的现代农业 160
第五节 未来农业展望 161
一、由平面式向立体式发展的趋向 161
二、由机械化向电脑自控化发展 162
三、由化学化向生物化发展 162
四、由农场式向公园式、工艺型发展 162
五、发展快速型、超级型、微型、保健型农业 163
第十章 资源与能源 165
第一节 自然资源 165
一、自然资源的含义 165
二、自然资源的特性 166
三、自然资源分类 167
四、中国自然资源的特点 169
第二节 能源 170
一、能源与能源结构 170
二、煤炭利用技术的革命 171
三、新能源技术 173
第三节 合理利用资源与能源 175
一、因地制宜,发挥优势 176
二、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应与自然资源的再生增殖、换代补给相适应 176
三、对自然资源实现多目标开发和综合利用 177
四、考虑经济上的合理性和技术上的可行性 177
第四节 再生资源的开发利用 178
一、再生资源的含义及其开发利用的意义 178
二、再生资源利用技术的研究内容 178
第十一章 环境科学 181
第一节 人类和环境 181
一、人类生存环境的含义 181
二、生态系统和生态平衡 182
三、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183
第二节 环境问题 184
一、环境问题的分类 184
二、生态破坏 185
三、环境污染 185
第三节 当代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 186
第四节 环境战略和对策 188
一、世界环境战略和对策 188
二、中国环境保护的战略方针 189
第五节 减灾防灾 191
一、灾害的定义 192
二、灾害的分类 192
三、减灾系统工程 193
四、防灾的几项措施 194
五、90年代我国减灾防灾的战略目标 195
第十二章 系统科学和系统工程 197
第一节 系统科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197
一、整体性原理 197
二、系统的分析性原理 198
三、系统的综合性原理 199
第二节 系统的自组织原理 203
一、开放系统与耗散结构原理 203
二、自稳定原理 204
三、突现机理 207
第三节 系统工程 208
一、系统工程的含义 208
二、系统工程方法论 210
三、系统动力学 211
第四编 高技术 213
第十三章 信息技术 213
第一节 信息 213
第二节 通信技术 214
一、通信 214
二、卫星通信 215
三、光纤通信 216
四、现代个人通信 216
五、数字通信 217
第三节 电子计算机技术 217
一、电子计算机的组成及基本原理 217
二、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趋势和特点 218
第四节 “信息高速公路” 224
一、多媒体 224
二、“信息高速公路”建设 225
三、多媒体时代 226
第五节 建设中国国家信息基础结构 228
一、国家信息基础结构 228
二、建设国家信息基础结构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 229
第十四章 生物技术 233
第一节 生物技术的基本内容 233
一、基因工程 233
二、细胞工程 235
三、酶工程 235
四、发酵工程 236
第二节 世界生物技术领域取得的重要进展 236
一、治疗艾滋病(AIDS)新药 237
二、生产高效抗癌药物的微生物 237
三、大有开发潜力的小球藻 238
四、重视真菌制剂的研制 238
五、微生物与控制生育 239
六、生物固氮研究 239
七、生物催化剂 240
八、发展生物燃料的前景 241
九、发展环保产业是世界潮流 241
十、保护海洋势在必行 242
第十五章 新材料技术 244
第一节 材料 244
第二节 高性能金属材料 246
一、快速冷凝金属--玻璃态金属 246
二、能记忆的金属--形状记忆合金 247
三、新型贮能材料--贮氢合金 249
四、新一代的磁性材料--稀土永磁 250
第三节 无机非金属材料 251
一、先进结构陶瓷 252
二、先进功能陶瓷 254
第四节 高分子材料 256
一、高性能高分子材料 256
二、功能高分子材料 257
第五节 先进复合材料 260
一、树脂基复合材料 260
二、金属基复合材料 261
三、陶瓷基复合材料 261
第十六章 空间技术 263
第一节 空间技术及其意义 263
第二节 世界空间技术发展概况 265
一、主要成就 265
二、发展趋势 267
三、国际航天关系 270
第三节 中国的空间活动 270
一、中国的典型运载火箭和卫星 271
二、卫星应用 273
三、未来空间活动 275
第十七章 海洋开发技术 277
第一节 海底矿物资源 277
第二节 海水淡化及其综合利用 278
第三节 海洋生物资源 279
第四节 海洋能源开发工程 280
第五节 海洋空间资源开发 280
第十八章 纳米科学技术 282
第一节 纳米科学技术的产生 282
第二节 扫描隧道显微镜(STM) 283
第三节 纳米科学技术的研究范围 284
一、纳米机械 285
二、纳米材料 285
三、纳米电子学 285
四、纳米化学 286
五、纳米生物学 286
第四节 纳米技术 287
第五编 科学决策和科技政策 289
第十九章 科学决策 289
第一节 决策的概念 289
一、决策的含义 289
二、决策的分类 290
三、决策的特点 291
四、科学的决策 292
第二节 决策信息 293
一、决策信息的内容 293
二、对决策信息的要求 294
第三节 决策的原则 295
一、情况明了原则 295
二、系统思考原则 295
三、科学可行原则 296
四、民主集中制原则 296
第四节 决策的步骤 296
一、提出问题 297
二、确定目标 297
三、拟定方案 298
四、评估方案 298
五、选择方案 299
六、决策的实施和反馈 300
第五节 决策方法 301
一、确定型决策方法 302
二、风险型决策方法 303
三、非确定型决策方法 303
第二十章 科技政策和科技立法 305
第一节 科技政策的涵义和作用 305
一、科技政策的涵义 305
二、科技政策的作用与功能 306
第二节 90年代世界各国科技政策的调整 308
一、提高科学技术在政府决策中的地位和作用 308
二、科技政策调整的核心是提高经济的竞争力 308
三、政府介入工业技术发展 309
四、提高民用研究的投入比重 310
五、制定持续发展战略,大力发展“绿色”产业 310
六、加强国际科技合作,提高科技总体水平 310
第三节 中国科技体制改革的深化 311
一、“稳住一头,放开一片”的新方针 311
二、建立我国新型科技体制的总体框架 312
三、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313
四、发展工程技术中心和生产力促进中心 314
五、推进科技经济一体化 315
第五节 科学技术立法问题 316
一、科技法的含义及其发展 316
二、科技法的基本属性 318
三、科技法的三个层次 320
四、知识产权的基本内容及特点 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