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
第一编 导论 1
第一章 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 1
第一节 文学理论的性质 2
一、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 2
二、文学理论的对象和任务 5
三、文学理论应有的品格 7
第二节 文学理论的形态 10
一、文学理论形态多样化的依据 10
二、文学理论几种基本形态 11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 15
一、马克思主义文学思想的主要理论来源 16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诞生和发展 16
二、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革命转换性 20
第二节 中国当代的文学理论建设 24
一、以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指南 24
二、中国特色 26
三、当代性 27
第二编 文学活动 31
第三章 文学作为活动 31
第一节 文学活动是人类活动的特殊形态 31
一、生活活动是人类特有的存在方式 32
二、人的生活活动的特性与美学意义 34
三、文学活动在人的生活活动中的位置 39
第二节 文学活动的构成 40
一、作品与世界 41
二、作品与作者 43
三、作品与形式 44
四、作品与读者 46
五、对文学活动的整体观照 47
第三节 文学活动的发生与发展 49
一、文学活动的原始发生 49
二、文学活动的发展 56
第四章 文学活动的意识形态性质 62
第一节 文学概念辨析 62
一、三种文学概念 62
二、文学作为文化 64
三、文学作为审美 66
四、文学作为惯例 68
五、文学界定的困难及解决办法 71
一、文学在社会结构中的位置 73
第二节 文学的一般意识形态性质 73
二、文学与话语 76
三、文学与社会 78
四、文学与反映 82
第三节 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 84
一、文学既是无功利的也是功利的 85
二、文学既是意象—直觉的,也是概念—推理的 88
三、文学既是评价的也是认识的 91
四、文学既是审美的也是认识—实践的 92
第四节 文学是显现在话语含蕴中的审美意识形态 94
一、话语含蕴 94
二、文学的定义 96
第一节 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基本属性 98
一、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性 98
第五章 社会主义时期的文学活动 98
二、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主导性、层次性、多样性和审美性 103
第二节 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方向和道路 106
一、文学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106
二、表现新的时代风貌,塑造社会主义新人形象 111
三、作家与新时代的人民群众相结合 113
四、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117
第三节 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继承、借鉴与革新、创造 120
一、批判地继承中国古代的文学遗产 120
二、世界各国民族文学的相互影响 125
三、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 128
第六章 文学作为特殊的精神生产 131
第一节 文学作为特殊的生产 131
第三编 文学生产 131
一、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 132
二、文学生产与其它精神生产的区别 138
第二节 文学生产的主客体 142
一、文学生产的客体 142
二、文学生产的主体 152
第七章 文学生产过程 162
第一节 文学生产的发生阶段 162
一、材料(信息)储备 162
二、艺术发现 166
三、创作动机 168
第二节 文学生产的构思阶段 170
一、艺术构思及其心理机制 170
二、构思方式 178
第三节 文学生产的物化阶段 182
一、形之于心到形之于手 183
二、语词提炼与技巧运用 185
三、即兴与推敲 187
第八章 文学生产原则 190
第一节 艺术真实与艺术概括 190
一、艺术真实 190
二、艺术概括 197
第二节 情感把握与形式创造 203
一、情感把握 203
二、形式创造 210
第四编 文学产品 219
第九章 文学产品的类型 219
第一节 现实型文学 219
一、现实性 220
二、再现性 221
三、写实性 222
第二节 理想型文学 222
一、理想性 222
二、表现性 223
三、虚幻性 225
第三节 象征型文学 226
一、寓意性 226
二、暗示性 227
三、朦胧性 229
三、现代:文学类型的多向演变 230
第四节 文学类型的发展演变 231
一、古代:文学类型的初步形成 231
二、近代:文学类型的充分发展 233
第一节 各种文学样式的基本特征 244
一、诗 244
第十章 文学产品的样式 244
二、小说 247
三、散文与报告文学 250
四、各门艺术中的文学 254
一、文学样式规范对文学生产的制约 260
二、文学生产对文学样式的自由选择与改造创新 262
第三节 文学样式与文学发展 266
一、文学样式与时代精神、审美意识 266
第二节 文学样式与文学生产 268
二、文学样式的延续与变化 268
第十一章 文学产品的本文层次和内在审美形态 272
第一节 文学产品的本文层次 272
一、文学产品的本文层次问题 272
二、文学产品的本文层次 274
第二节 文学意象 279
一、意象辨析 279
二、文学意象的特征 281
三、文学意象的分类 285
第三节 文学典型 288
一、典型论的发展及论争 288
二、文学典型的美学特征 291
三、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299
第四节 文学意境 303
一、意境的形成及界定 303
二、文学意境的特征 305
三、意境的分类 311
第一节 叙事界定 314
一、叙事的涵义与特征 314
第十二章 叙事性产品 314
二、叙事的意识形态本质 316
三、叙事的构成 318
第二节 叙事内容 319
一、故事 319
二、结构 327
三、行动 329
第三节 叙事话语 331
一、本文时间与故事时间 331
二、人物描写 334
三、视角 336
第四节 叙述动作 338
一、层次与声音 338
二、叙述者 340
三、叙述接受者 341
第十三章 抒情性产品 344
第一节 抒情界定 344
一、抒情概念 344
二、抒情与现实 345
三、抒情自我与社会 347
四、抒情与渲泄 350
五、文学的抒情性与抒情性产品 352
第二节 抒情性产品的构成 354
一、抒情内容与抒情话语 354
二、抒情产品的结构层次 357
第三节 抒情方式 364
一、抒情话语的修辞方式 364
二、抒情角色 370
一、风格界定 373
第一节 风格概念 373
第十四章 文学风格 373
二、风格与创作个性 378
三、风格与话语情境 381
四、风格的特性 384
第二节 风格的形态 387
一、刚健与柔婉 388
二、浓丽与素朴 391
三、庄正与诙谐 394
四、含蓄与畅达 397
第三节 文学风格的时代性、民族性、地域性 399
一、风格的时代性 400
二、风格的民族性 401
三、风格的地域性 403
四、流派的风格 404
第五编 文学消费与接受 407
第十五章 文学消费与接受的性质 407
第一节 文学消费与一般消费 408
一、文学生产、传播与消费 408
二、文学消费的二重性 412
三、文学消费和接受与意识形态 416
四、文学消费本质上是一种接受和扬弃 419
第二节 文学接受的对象和主体 422
一、认识属性与认识者 422
二、审美属性与审美者 424
三、文化价值与阐释者 426
四、文学接受的整体性 428
第一节 文学接受的发生 431
一、阅读经验期待视野 431
第十六章 文学接受过程 431
二、接受动机 434
三、接受心境 436
四、从隐含的读者到读者的阅读 438
第二节 文学接受的发展 440
一、填空、对话与兴味 441
二、还原与异变 443
三、理解与误解 447
四、期待遇挫与艺术魅力 449
第三节 文学接受的高潮 451
一、共鸣 452
二、净化 454
三、领悟 456
四、延留 458
一、文学批评与文学生产和接受 461
第十七章 文学批评 461
第一节 文学批评界定 461
二、文学批评作为意识形态评价 464
第二节 文学批评的多样形态 467
一、历史上出现的几种文学批评形态 467
二、批评文体的多样性 478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的文学批评及其标准 481
一、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总原则和方法论 481
二、文学批评的思想标准和艺术标准 484
第四节 文学批评家 488
一、批评家的任务 489
二、批评家的态度 490
三、批评家的素养 492
后记 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