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
一、组稿 选稿 改稿 联系作者 1
人民日报原总编辑李庄谈《捂盖子的是谁》 1
编辑要有全面的素质——人民日报副总编辑李仁臣谈《难忘的时刻》 4
追求新闻报道的最佳效果——艾丰谈《一篇报道引出总书记和工人的书来信往》的编辑 9
不能让重大事件淹没在一般新闻里——周鸿书谈为天安门事件平反的报道经过 16
回忆周总理为我们改稿 19
素质与判断——曹焕荣谈编发照片《小平您好》的体会 22
捡回来的“新闻冲击波”——张仲彩回忆杨小运报道 26
受到江泽民总书记表彰的报道——访吉林日报李英林 30
珍惜来稿 沙里淘金——访人民日报吴长生 33
“烹饪”与“佳肴”——人民日报江绍高谈编辑工作 37
寥寥数笔 锦上添花——访黑龙江日报赵钊 42
奇闻异事为何能上头条——新华日报姚晓东谈一篇稿件的处理 44
海湾战争的科学预测——记金融时报一篇述评的诞生 47
破除“惯性”变“废”为宝——黑龙江日报黄克桓一席谈 50
编辑的六种能力——访新华日报李承邰 52
编辑离不开创造性思维——安徽日报张锦俭谈一篇稿件的编辑 56
剪裁组合不寻常——记新华日报王劲松 60
看到新闻事实后面的人——编一组读者来信想到的 62
好记者背后的好编辑——沧州日报金艳自述 65
他伴随作者成长——记新华日报赵力田 68
曹修竹:与通讯员心贴心 71
二、标题制作 77
五易其稿 吟得佳题——文汇报夜班编辑精编一例 77
给标题生命和情感 ——记文汇报刘文峰的一个编例 79
“标题要有灵气”——访解放军报孙谦 82
谁解其中味——制题杂感 85
最费思量是标题——访今晚报陈礼章 104
再挖掘的劳动 108
三、稿件配置 版面编排 115
精心编辑《今日谈》 115
难忘这个小专栏 ——访黑龙江日报总编辑李寿山 120
化平淡为深刻 赋旧闻以新意——记黑龙江日报曹洪波编《社会新闻》专栏 122
他挚爱着那专栏和作者们——访黑龙江日报林怡 124
陈晓微谈《浙江一县》专栏系列 127
思路向导——王柏森谈《新华论坛》 130
山花齐放春意浓——王晓雄谈经济日报《看市场议市场》专栏征文 133
为市场经济呐喊——中华工商时报《市场风云》专栏编辑访谈录 136
独特的《当代中国人心态录》专栏——《瞭望》编辑方进玉访谈录 141
顾行回忆《燕山夜话》的诞生 149
《笔会》悠悠情——访文汇报萧宜 153
施宣圆谈《中国文化之谜》 156
灵机一动非偶然——记新华日报王劭编《画戏·话戏》 160
《夜光杯》何以熠熠生辉—新民晚报吴承惠经验谈 162
严建平谈《十日谈》专栏编辑 162
让“话题”常谈常新——编辑“星期话题”专栏的一点感受 173
精心组织座谈 活跃学术气氛——记光明日报陶铠编辑《每月谈》 180
好新闻照片要不惜版面——访中华工商时报副总编黄文夫 183
变幻风云融版面——我们怎样编辑海湾战争期间的国际版 187
《战争24小时内可能爆发》的编发过程——兼谈编辑的新闻敏感和积累 190
1991年1月17日凌晨的《解放日报》夜班 194
为亚运会画好最后一块版面 199
漫画为何上头条——访中华工商时报陈西林 203
跳动在版面间的脉搏 206
四、报道组织 213
经济日报总编辑范敬宜谈三次补课 213
在有声有色的背后——李东东谈“关广梅现象”以及“股票暴跌纵横谈”系列报道的经过 217
杨浪谈《红》、《黑》、《绿》的编辑过程 222
主动寻觅 主动设计 主动实现——访北京日报副总编刘宗明 228
扭转宣传倾斜 为无名者扬名——记北京日报王兆平的一次编辑活动 231
“郑州商战”连续报道的前前后后 ——访中华工商时报副总编辑彭波 234
从“听说……”开始——“英雄少年”王金元系列报道回顾 239
扬长避短报亚运——《瞭望》记事 242
一封批评来信引发出三组报道——访烟台日报总编辑王永福 247
正确反映群众的意愿——刘克镛谈《吉林日报》的君子兰三论 250
让先进典型闪光——记《光明日报》关于秦大河的报道 253
走出一步天地宽——传绍万谈《大众日报》的一次批评报道 256
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下认识事物——访法制日报副总编辑杨耀秦 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