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总论 1
第一节 国民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体系 1
国民经济与国民经济学 1
国民经济学的研究内容 3
国民经济学与企业经济学 4
国民经济学的理论、方法论基础 6
第二节 国民经济活动多目标 9
宏观目标的微观基础 9
多目标的对立统一 11
多目标与多层次 11
经济目标的中心地位 16
经济学必须研究“经济” 18
第三节 国民经济发展诸因素 22
发展诸因素与物质利益的基础作用 22
两个文明建设——物质与伯仲 24
两个基本保证——民主与法治 26
第四节 经济规律与国民经济管理 28
经济规律与规律体系 28
经济动力与经济活力 30
经济机制、经济杠杆与经济政策 32
按经济规律管理经济 35
经济管理与行政管理 37
第五节 社会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38
预言与实践 38
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直立 40
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43
社会主义的经济模式 45
第六节 社会主义的所有制基础 48
经济基础的两重含义 48
生产资料所有制 50
两权分离与产权关系 53
社会主义分配与按劳分配规律 56
第七节 社会主义的分配与管理模式 56
分配不公与“按酬付劳” 62
国民经济活动的挖出与调节 67
历史的误会与误会的发展 72
第二章 国民经济的运行过程 78
第一节 国民经济运行的微观基础 78
微观基础与企业行为 78
企业行为目标 80
企业行为约束 83
国民经济的两种运动 85
第二节 经济运行的市场环境 85
市场及市场功能 88
市场机制 90
市场体系 94
第三节 国民经济运行与社会再生产 98
经济运行的基础和条件 99
国民经济流量、存量的运转 101
社会产品再生产与生产关系再生产 104
第四节 社会产品的生产 105
产范围的确定 105
社会产品的构成 109
物化劳动的移行 111
活劳动的物化 113
第五节 社会产品的流通 114
商品流通的地位和作用 114
消费资料的流通 115
生产资料的流通 117
第六节 社会产品、国民收入的分配 119
分配的内容和范围 119
初次分配 120
再分配 122
个人收入的分用形式 127
个人收入分配的变化规律 128
第七节 社会产品、国民收入的使用 132
中间消耗和最终使用 132
消费基金及其构成 134
积累基金及其构成 135
补偿基金及其运动规律 137
第八节 国民经济运行的总过程 141
循环过程与广大过程 141
社会资金的循环与周转 143
国民经济综合平衡 145
第三章 国民经济的数量关系 149
第一节 国民经济核算 149
国民经济核算原则 149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151
国民经济核算的基础 153
经济效果的核算 157
第二节 国民经济综合指标体系 160
国民经济综合指际体系的内容 160
生产过程指标体系 161
社会再生产指标体系 163
国民经济部门指标体系 165
帐户与平衡表 167
第三节 国民经济帐户与平衡表 167
国民经济帐户 169
国民经济综合平衡表 171
第四节 国民经济部门间的投入产出关系 176
投入产出的涵义 176
投入产出表对部门数量关系的描述 178
部门数量联系的关键因素 179
部门间的投入产出分析 182
国民生产总值ONP 185
第五节 东西方国民经济活动总量的对比 185
西方国民生产综合指标体系 188
东西方国民生产主要综合指标的对比 190
东西方国民经济活动总量的对比和换算 192
综合国力的探讨 193
第六节 国民经济综合对比中的价格因素 197
国民指标对比中的价格计算 197
国际对比目的与不同的货币计量 199
不同货币单位生产和收入指标的换算 202
总供给的经济内容 207
第一节 社会总供给与社会再生产 207
第四章 社会总供给 207
总供给的数量表现 209
供给与生产的互补关系 211
第二节 社会总供给的决定 212
总量决定与构成决定 212
生产要素与生产函数 215
总供给的约束 219
第三节 社会总供给的增长 222
供给增长与发展速度 222
经济波动与供给影响 225
比例、速度与供给增长 228
第四节 历业结构 230
比例关系与产业结构 230
产业结构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234
产业结构的演变趋势 237
中国的产业结构 240
第五节 历业政策 244
产业政策的形成 244
产业政策理论 246
产业政策的内务 249
中国的产业政策 252
生产力的地区配置 255
第六节 生产力的地区结构 255
地区发展中的“坑洼效应” 258
地方政府的经济行为 264
第五章 社会总需求 270
第一节 社会总需求的内容构成 270
需要与需求 270
需要与效用 271
总需求的数量表现 275
居民消费与居民购买力 277
第二节 居民个人消费需求 277
居民消费倾向 279
居民消费结构 284
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动因素 286
消费的滞后与超前 288
第三节 社会集体消费需求 291
社会集体消费的内容 291
社会集团购买力 293
社会集体消费的变化趋势 295
积累与投资 297
第四节 积累投资需求 297
积累与储蓄 300
投资规模 302
投资结构 306
投资效果 310
第五节 需求效应与经济运行 313
数效应 313
加速原理 316
需求效应与经济紧运行 320
经济紧运行的弊端与对策 322
供求曲线与供求弹性 326
第六章 社会总供需的平衡 326
第一节 供求关系及其变化规律 326
供求均衡 331
蛛网原理 337
第二节 社会总供需的平衡 342
总供需平衡的一般界说 342
供求总量平衡 344
供求结构平衡 348
第三节 社会总供需的失衡 351
总量失衡的类型与成因 351
短缺经济与总量失衡 354
需求膨胀与供给收缩 357
社会供需的结构失衡 360
需求膨胀与市场疲软 363
第四节 供需平衡的重构 367
短期平衡与需求管理 367
长期平衡与供给管理 371
总量控制与结构调整 373
第五节 供需平衡的调控机制 377
直接调控与间接调控 377
市场机制与供需平衡 379
供需平衡的宏观调节 382
第七章 价值与价格调节 385
第一节 价值基本理论 385
价值决定与价值实现 385
价值由社会劳动所创造 390
总价值等于总价格 394
价值规律是按劳分配规律的拓广和延伸 396
全面理解价值规律 399
第二节 价格形成与社会再生产 403
价值形成的内在基础 403
价值形成的因素分解 406
价格与生产、流通 408
价格与分配、消费 410
第三节 价格变动的连锁反应 413
连锁反应及其限界 413
连锁反应的控制 415
价格扭曲与价格水平 417
第四节 价格体制与体系 421
价格体制 421
价格体系 422
双轨价格的经济效应 425
目的与目标 427
第五节 价格改革与物价总水平 427
条件与环境 430
方法与步骤 434
价格信号与物价总水平 436
第八章 货币、信用与金融调节 443
第一节 货币、金融与宏观经济调控 443
货币与信用 443
货币与资金 446
金融与金融调控手段 448
第二节 货币流通 450
货币流通形式 451
货币流通规律 453
货币发行 457
第三节 货币总量运动 462
货币总量的范围 462
居民货币收支运动 464
商品买卖的货币数量平衡 466
第四节 货币供需与信贷收支 468
货币供需与信用胀缩 468
货币供应的总量界限 470
信贷收支平衡 472
第五节 货币政策的宏观调节 476
货币政策目标 476
信贷杠杆 479
货币政策的宏观调节 482
第六节 金融市场与银行体系 485
金融市场 485
银行体系 489
保险的保险业 490
国家与财政 491
第一节 榔政与财政体制 494
第九章 财税机制与财政调节 494
财政与国民收入再分配 496
财政体制模式 499
第二节 榔政收入与支出 501
榔政收入的形式与数量界限 502
财政收入的真实性 504
财政支出及其构成 506
财政收支的决定因素 508
第三节 榔政平衡的宏观效应 512
榔政平衡的多种涵义 512
财政赤字与通货膨胀 515
财政赤字与国民收入“超分配” 517
财政结余的合理界限 520
第四节 综合财政与四大平衡 522
财政平衡与统一平衡 522
财政信贷与物资的综合平衡 524
财政、信贷与物资的地区平衡 526
综合财政与总供需平衡 530
第五节 榔税调节机制 533
国家预算 533
国家税收 534
国家公债 538
财政补贴 540
第六节 榔政政策与宏观调节 544
榔政政策目标 544
稳定经济的财政政策 546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 550
第十章 对外经济及其控制与调节 553
第一节 国际分工与比较利益理论 553
国际分工的形成与发展 553
赫-俄理论和列昂节夫之“谜” 556
比较成本和相对需求理论 558
发展中国家的外贸理论 560
第二节 经常往来与关税调节 562
商品进出口贸易 562
政策调节——关税与非关税壁垒 565
外资效益与盈亏的判断标准 568
劳务与技术进出口贸易 571
第三节 资本往来与政策作用 573
外资及其类型 573
间接投资 574
直接投资 577
对外投资 578
外资利用的原则与环境 580
第四节 对外金融往来 583
国际金融市场 583
国际金融市场类型 585
金融市场价格 587
开拓和发展对外金融市场 589
第五节 外汇及汇率调节 593
外汇及汇率 593
汇率的决定基础及影响因素 596
汇率变动对经济的影响 598
汇率与购买力 603
人民币汇率 607
第六节 国际收支及对外经济发展 609
国际收支及其平衡表 609
国际收支不平衡及其调节 612
国际储备及其变化 616
发展对外经济 617
第十一章 国民经济总体模式 620
第一节 总体模式的基本内容 620
体制、模式与总体模式 620
总体模式制定的原则和依据 622
总体模式的设计 625
总体模式的基本构架 627
第二节 所有制模式 629
所有制的理论与实践 629
中国所有制的结构和变化 632
我国所有制的目标模式 634
股份制经济 638
第三节 分配模式 644
利益机制与收入分配 644
收入分配的目标模式 646
收入分配的政策调节 650
利益机制不等于动力机制 652
第四节 调控模式 655
国家、企业与市场 655
价格在调控中的特殊地位 657
调控模式的配套 659
第五节 总体模式的运行环境与转换实施 664
总体模式的运行环境 664
目标模式与过渡模式 668
总体模式的转换实施 670
“工农兵学商,一起来救亡” 674
发展战略的形成 677
第一节 发展战略与发展战略理论 677
第十二章 国民经济发展战略 677
发展战略与发展经济学 678
增长经济学与发展经济学 684
第二节 发展战略的基本内容 688
发展战略与发展计划 688
战略目标 690
战略措施和实施 692
第三节 发展战略的主要类型 694
单项与综合发展战略 694
封闭与开放发展战略 698
平衡与倾斜发展战略 702
其他类型发展战略 704
第四节 国外发展战略 705
发达国家的发展战略 706
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战略 710
新技术革命与发展战略 714
第五节 中国发展战略 719
历史的回顾 720
中国的国情国力 723
中国发展战略的特点 726
挑战、机遇与对策 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