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1
前言 1
第一章宏观新闻学研究的对象和方法 4
一、宏观新闻学的学科地位 4
(一)宏观新闻学是新闻学的制高点 5
(二)宏观新闻学的研究起点 8
二、宏观新闻学研究的对象 8
(一)研究充满新闻活动的社会 9
(二)研究新闻传播的结构与功能 10
三、宏观新闻学研究的方法 12
(一)理论要反映实际的真实联系 13
(二)以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为指南 14
(三)运用现代社会科学成果 15
第二章新闻与社会 18
一、新闻活动与社会生活 18
(一)新闻活动是一种社会交往方式 18
(二)社会生活对新闻活动的制约 21
二、新闻是特殊的意识形态 25
(一)新闻是一种意识形态 25
(二)新闻机构属于上层建筑 28
(三)新闻界是特殊的意识形态部门 31
三、新闻是社会进步的中介 33
(一)充当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中介 33
(二)充当生产力发展的中介 35
第三章新闻的特征 39
一、新闻的事实性 39
(一)普遍事实与新闻事实 39
(二)普遍事实向新闻事实转化 42
(三)新闻与其他意识形式的差别 44
(一)事件真实与整体真实 46
二、新闻的真实性 46
(二)新闻真实与文学真实 51
三、新闻的时限性 55
(一)时限与事实的“新质” 56
(二)新闻的时间差与时效 59
四、新闻的倾向性 62
(一)新闻的政治倾向 64
(二)新闻的指导倾向 66
(三)新闻的趣味倾向 68
(四)确定新闻倾向性的标准 70
第四章报道方式系列 72
一、客观报道 72
(一)客观报道及其发展 73
(二)客观报道的重大意义 75
(三)客观报道的形式 77
二、典型报道 82
(一)文学与新闻两种不同的典型 82
(二)新闻典型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 85
(三)新闻典型的时代性 88
(四)新闻典型的复杂性 90
三、分析性报道 93
(一)分析性报道的起源 93
(二)分析性报道的使命 96
(三)分析性报道的范式 99
四、反复报道 104
(一)机械性反复报道 104
(二)深化性同类连续报道 107
第五章新闻宣传与宣传机制 111
一、宣传的起源及概念范畴 111
(一)“宣传”概念的形成 112
(二)宣传的属性及概念界说 115
二、新闻与宣传的辩证法 119
(一)各种新闻机关都是宣传机关 119
(二)一切新闻都是宣传 122
(三)社会宣传向新闻宣传的转化 124
三、新闻宣传的规范 126
(一)新闻宣传的原则 127
(二)新闻宣传的科学机制 128
(三)新闻宣传的效能 134
一、新闻传播价值 136
第六章新闻传播与传播效果 136
(一)传播价值的要素 137
(二)新闻传播价值的可变性 142
二、传播环境与传播模式 145
(一)传播环境的制约力 145
(二)新闻传播的效果模式 149
三、传播与受众 154
(一)受众的形成 154
(二)受众的定势心理 157
(三)受众的反馈 160
一、传播宣传工具系统的性质 165
第七章传播与宣传工具系统 165
(一)反映、引导舆论的工具 166
(二)动员舆论的权力 169
二、传播宣传工具的类型 172
(一)“企业经营”型信息媒介 172
(二)“机关报”型喉舌媒介 175
(三)“专业报”型实业与知识媒介 179
三、新闻报道程序的运行 181
(一)总编辑的指令 181
(二)各部门协调一致,快速反应 184
(三)编辑部的组织结构要富有机动性 186
(四)编辑部的人才结构要适合新闻报道的需要 187
四、新闻宣传媒介的功能 189
(一)报道新闻,准确把握社会的真相 189
(二)组织舆论,推进政治变革 194
(三)实行舆论监督,保护公众利益 198
(四)传播科学知识,培植精神文明 200
(五)反映人民需要,提供社会服务 201
(一)早期自由思想的发展 204
一、新闻自由的起源与确立 204
第八章新闻自由论 204
(二)资产阶级新闻自由思想的兴起 206
二、新闻自由的本质 209
(一)新闻自由的概念与地位 210
(二)新闻自由的属性与含义 211
三、自然法的新闻自由观 215
(一)“自由办报”论 215
(二)“观点的公开市场”与“自我修正” 218
(三)独立性与市场竞争 219
四、现实法的新闻自由观 221
(一)自由与社会责任 223
(二)自由与法制 225
(三)政府干预的合理度 227
第九章报道与宣传的社会控制 230
一、新闻政策与报道的社会控制 230
(一)新闻政策的概念 230
(二)两种不同的新闻政策 231
二、社会主义的政策性控制 233
(一)新闻报道的思想控制 234
(二)新闻报道的纪律控制 236
(一)财团主宰新闻流向 238
三、西方的财团与权力控制 238
(二)政府首脑控制的方式 243
四、报道量对宣传倾向的控制 246
(一)控制报道量的意义 246
(二)控制报道量的准则 250
第十章新闻法制 253
一、社会主义需要新闻立法 253
(一)新闻立法是历史的必然 253
(二)社会主义和新闻法制 257
二、新闻立法的原则 259
(一)新闻法要有相对的稳定性 260
(二)对西方新闻法既要扬弃又要借鉴 261
(三)新闻立法应规定的法律限制 263
(四)新闻法应保证记者享有的权利 267
三、新闻侵权行为 270
(一)新闻侵权的形式 271
(二)新闻侵权的责任 273
(三)新闻官司 276
四、新闻报道的守法界限 278
(一)批评监督与诽谤 278
(二)失实与编造事实诋毁 279
(四)公开与泄密 280
(三)转载、援引与“借刀杀人” 280
(五)报道权益与报道违纪 281
第十一章新闻伦理与新闻道德 288
一、新闻伦理与新闻道德的发展 288
(一)新闻道德与伦理思想的形成 288
(二)当代的新闻职业道德 291
二、新闻职业道德的规范 294
(一)新闻道德的基本特征 294
(二)新闻道德规范的要求 296
(一)记者是人民的政治家 300
第十二章记者论 300
一、无所不在的社会活动家 300
(二)记者是职业革命家 303
二、记者的新闻意识 305
(一)关切度与新闻的把握性 305
(二)新闻意识的时代感 307
三、记者的形象与风格 309
(一)形象风格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309
(二)塑造完美的形象与风格 311
后 记 314